:::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牟宗三〈文殊問疾〉章義的現代生死學新詮
書刊名:生死學研究
作者:尤惠貞 引用關係陳彥伯
作者(外文):You, Huei JeanChen, Yen Po
出版日期:2008
卷期:8
頁次:頁137-196
主題關鍵詞:牟宗三五十自述文殊問疾傅偉勳生死學Mou Tzong-SanThe narration of fiftyMañjuśrī inquires after the diseaseCharles W. H. FuFu WeixunLife and death studi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64
  • 點閱點閱:61
本文選擇牟宗三學思自傳《五十自述》內的〈文殊問疾〉,進行現代生死學的反省議題,是緣於一個思索:按國內生死學的發展,在傅偉勳提出結合東方心性論傳統以來,透過科際整合的對話交流,借用各科學門的長處,以提出不同角度的具體解決方案,實已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然而像傅氏能兼顧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進而深化生死學成為理論的資糧者,在當前人文學科嚴重邊緣化的風氣下,似乎已有消逝殆盡的傾向。事實上,當我們審視近代學術史的發展,不難發現當前所謂學術論述的特質,是以工具化的研究目的與理性價值作為知識的判準。這種物化對立的傾向,正如近代哲學家提出精神科學以為對治方案時所批評的,雖有其專業性的特殊貢獻,但在全面取代人文世界的同時,卻也暴露出無法啟蒙思維的瓶頸。當初傅氏提出生死學建構的雛形時,就曾表明開創方向,是以中國哲學心性體認的辯證性作為批判地超克生死文化課題之動力。此與牟氏強調知識、思辨、感觸三者詳備而開實智,作為探究真理途徑以消解時代、民族、生命的魔難及虛耗,可說有其高度的相似性。傅氏生前嘗論,中國哲學生命智慧的未來契機,就是對於牟氏著作與方法的繼往開來。是以就生死學的探索而言,牟氏從西方文化的學問平台,進至融通東西方的生命學問進路,重要性自是不容忽視。特別在個體生死學意義上的探索,牟氏自專研西方學術歷程與自我存在困境轉折所記載的《五十自述》裡,蘊含著全面觀照生命的精彩論述;該書又以〈文殊問疾〉一章所揭櫫的存在感受,表現出兼具時代問題的省思以及生命困境的覺察之睿智,相信在此思考如何灌溉現代生死學成為精神沃土之際,能予我人豐富養分。是故本文嘗試藉此章義的理路,析論蘊含其中的自覺可能。
期刊論文
1.尤惠貞(20030600)。天臺哲學底「形上學」詮釋與省思--以智顗與牟宗三之「佛教」詮釋為主的考察。揭諦,5,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尤惠貞(20070400)。牟宗三先生對於儒佛之辨析--從《佛家體用義之衡定》談起。鵝湖,32(10)=382,3-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美燕(2006)。牟宗三的人生哲學思想--以《五十自述》為契入點。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Reid, Jr. Charles J.、Witte, Jr. John(1999)。Review Essay, In the Steps of Gratian: Writing the History of Canon Law in the 1990s。Emory L. J.,48,647。  new window
圖書
1.劉小楓(1991)。20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馬鳴、曇無讖。佛所行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鼓應(1999)。存在主義。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淨景寺慧遠。維摩義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24)。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003)。聖經。台北:思高聖經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傅偉勳(1986)。從西方哲學到襌佛教。東大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印順(1992)。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正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002)。荀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牟宗三(2002)。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牟宗三(2002)。牟宗三先生全集。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牟宗三(2002)。圓善論。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牟宗三(2002)。時代與感受續編。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牟宗三(2002)。人文講習錄。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牟宗三(2002)。五十自述。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沈清松(1994)。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台北:牛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蔡仁厚(2002)。牟宗三先生學思年譜。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Brian, Denis(1998)。愛因斯坦。台北:天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中村元(2003)。從比較觀點看佛教。嘉義:香光書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考夫曼(1992)。存在主義哲學。台北:台灣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理查•哈里斯、亨利・梅爾-哈亭、晴天(2006)。基督宗教簡明史。台北:啟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韋伯(1997)。經濟•社會•宗教--馬克斯•拿伯文選。上海:社會科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杜維明(1997)。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佛陀耶舍、竺佛念。長阿含經。大藏出版株式會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僧肇。注維摩詰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玄奘。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鳩摩羅什。維摩詰所說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牟宗三(2002)。佛性與般若。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吉藏(1983)。維摩經義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玄奘(1994)。說無垢稱經。臺北:世樺印刷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窺基(1983)。說無垢稱經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瀧川龜太郎(1997)。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Barrett, William(1962)。Irrational Man: A Study in Existential Philosophy。New York:Anchor Books。  new window
34.James, William、蔡怡佳、劉宏信(2001)。宗教經驗之種種:人性的探究。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牟宗三(2002)。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三藏佛陀什、竺道生。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釋智顗。維摩經略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印順(1992)。印度之佛教。正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智顗。維摩經玄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鳩摩羅什。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吉藏。淨名玄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林鎮國(20020000)。辯證的行旅。臺北市:立緒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傅偉勳(1994)。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傅偉勳(1990000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林鎮國(19990000)。空性與現代性:從京都學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臺北:立緖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傅偉勳(1998)。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牟宗三(1971)。我的存在的感受。存在主義與人生問題。香港:大學生活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