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哀」「弔」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
書刊名:清華中文學報
作者:柯慶明
作者(外文):Ko, Ching-ming
出版日期:2009
卷期:3
頁次:頁191-237
主題關鍵詞:哀體弔體哀祭文類美感特質抒情傳統Ai genreLament genreDiao genreCondolence genreGenre of elegyAestheticsLyrical tradi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44
  • 點閱點閱:94
本文探討「哀」、「弔」兩種文類的一般寫作策略與相應之美感特質。「哀」類作品主要展現撰文者對早逝生命的「哀憐」情緒與種種不忍不捨。幾經演變,致哀對象也從幼弱、婦女拓展至未及飛揚卻先殞落之英年;哀傷情緒似乎不「止乎禮義」,而是「發乎情」後並進一步凸顯撰寫者對美好生命的眷眷深情與無可抵拒命運之殘酷的體味。「弔」類作品則可視為「登臨懷古」的另一種寫作形式,由於逝世者的亡故均帶有某種悲劇意味,故「弔」除了抒發哀慟以外,更側重在思索其人死生去就之生命抉 擇,亦間接反映出撰寫者的自我認同以及倫理困境。「哀」與「弔」的抒情調性依附在對亡者生命歷程之著墨,故文中的時間維度可漫長延展,從「敘事」、「抒情」角度觀之,即使「哀」抒情意味較強,「弔」敘事成分偏多,但二者仍與習見的抒情詩講求「抒情自我」、「抒情片刻」不相同,若當代抒情傳統論述欲統括此二者,或須仔細商榷。
圖書
1.亞理斯多德、姚一葦(1966)。詩學箋註。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曾國藩、宋晶如、章榮(198207)。廣注經史百家雜鈔。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熹(1952)。四書集註。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莊周、錢穆(1969)。莊子纂箋。臺北:錢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司馬遷(1964)。史記。臺北:新陸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逸、洪興祖(1960)。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許慎、段玉裁(1965)。說文解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蕭統、李善(1960)。(昭明)文選注。臺北:文化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韓愈、馬其昶(1984)。韓昌黎文集校注。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訥、徐師曾(1998)。文章辯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賀復徵(1986)。文章辨體彙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姚鼐輯、王文濡(1990)。評註古文辭類纂。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吳楚材、謝冰瑩(1987)。古文觀止。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國維、徐調孚(1957)。校注人間詞話。臺北: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屈萬里(1983)。詩經證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柯慶明(1983)。文學美綜論•文學與生命。台北:長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勰、范文瀾(1963)。文心雕龍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高友工、柯慶明(2004)。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溥(1979)。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郭紹虞(1979)。中國歷代文論選。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柯慶明(1977)。境界的探求。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徐師曾、羅根澤(1998)。文體明辨序說。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