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登山文本的詮釋性探討--以「臨界天堂」為例
書刊名: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
作者:張宗昌黃景耀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ang, Tsung-changHuang, Ching-yao
出版日期:2010
卷期:8
頁次:頁141-154
主題關鍵詞:詮釋學存有視域融合HermeneuticsBeingFusion of horiz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00
  • 點閱點閱:57
期刊論文
1.張孝銘(20050700)。登山活動參與者參與動機、體驗及正面影響之研究。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3,103-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君如、林志遠、李宜錫(20071200)。登山健行者參與動機之探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6(2),55-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嚴仁、石明宗(20040600)。由海德格思想探討登山意義的形成。大專體育,72,76-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張蕙芳(2000)。逃離與追尋--登山的社會學研究(以兩個登山團體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呂紹煒(1998)。台灣高山曆誌。台北市:玉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玫君(2006)。從休閒到探險─日治時期台灣登山活動的歷史圖像。台北市:博揚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Don Heck、Kurt Hanson、邱紫穎、平郁(1992)。登山聖經。台北市:商業周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如林(1998)。孤鷹行。台中市:晨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玫君(2007)。台灣登山一百年。台北市:玉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arrett, William、彭鏡禧(1998)。非理性的人。台北市:志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南郡(2000)。山、雲與番人。台北市:玉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漢青(2008)。臨界天堂。台北市:晴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玉峰(2000)。臺灣山林與文化反思。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Palmer, Richard E.、嚴平(1992)。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Patton, Michael Quinn、吳芝儀、李奉儒(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漢青(20070000)。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洪漢鼎(2002)。詮釋學史。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榮華(20060000)。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南華大學。南華大學,http://www.nhu.edu.tw/~sts/class/class_03_2.htmutics。  new window
2.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