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他者性作為關係結構的判準--論他者圖像於儒家傳統仁論中與基督宗教三一論中之比較
書刊名:臺灣神學論刊
作者:莊信德
作者(外文):Chuang, Hsin-te
出版日期:2010
卷期:32
頁次:頁79-108
主題關鍵詞:關係結構他者三一儒家The structure of relationshipThe other BenevolenceRenTrinityConfucian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86
  • 點閱點閱:32
期刊論文
1.林安梧(20011200)。後新儒學的社會哲學:契約、責任與「一體之仁」--邁向以社會正義論為核心的儒學思考。思與言,39(4),57-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蔣蔭樓。春秋時代的風氣。中大週刊,2(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賴賢宗。唐君毅論儒家的精神性。當代儒學與精神性,121-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愛西裏爾(2008)。《論語》的「仁」思想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鴻信(2002)。莫特曼神學。臺北縣:禮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仁厚(1999)。孔孟旬哲學。臺北: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髙大威(2006)。孔子德性視域探索--以〈論語〉爲中心。臺北:樂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永明(2003)。儒學中國宗教傳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Rahner, Karl、Donceel, Joseph(1997)。The Trinity。New York: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  new window
6.Torrance, Thomas F.(1996)。The Christian Doctrine of God, One Being Three Persons。Edinburgh:T&T Clark。  new window
7.Price, Daniel J.(2002)。Karl Barth s Anthropology in the Light of Modern Thought。Grand Rapids:Eerdmans。  new window
8.鄭順佳、歐力仁、鄧紹光(2008)。論巴特神學人論中人與上帝的關係性。香港:漢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莫特曼、曾念(2004)。神學思想的經驗--基督教神學的進路與形式。香港:漢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Moltmann, J.(1981)。Trinity and Kingdom of God。S.F.:Harper & Row。  new window
11.Bauckham, Richard(1995)。The Theology of Jürgen Moltmann。Edinburgh:T&T Clark。  new window
12.齊格蒙特.鮑曼、歐陽景根(2007)。共同體。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齊格蒙特.鮑曼、郇建立(2006)。被圍困的社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白朗詩、彭國翔(2006)。普天之下:儒耶對話中的典范轉化。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羅光(1996)。羅光全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德勝(1989)。儒家倫理的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胡榮、王小章、Mead, George Herbert(1995)。心靈、自我與社會:從社會行為主義者的觀點出發。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莫爾特曼、隗仁蓮(1999)。創造中的上帝:生態的創造論。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費孝通(1948)。鄉土中國。上海:觀察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唐君毅(1973)。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林鴻信(1995)。教理史。臺北:禮記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勞思光(1991)。新編中國哲學史。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黃光國(20050000)。儒家關係主義:文化反思與典範重建。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黃俊傑(20060000)。孟學思想史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牟宗三(1994)。中國哲學的特質。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Fingarette, Herbert、彭國翔、張華(2002)。孔子:即凡而聖。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蔣蔭樓(1975)。春秋時代的風氣。仁的涵義與仁的哲學。臺北:牧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成中英(2009)。儒家的精神性--終極本源性、內在創造性、整體實踐目的性。當代儒學與精神性。香港:香港浸會大學宗教與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姚淦銘。坊記。禮記譯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清平(2009)。論仁的精神性與道德性。當代儒學與精神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章雪富(2008)。內在三一與經世三一--論巴特胡托倫斯的三位一體神學。巴特與漢語神學。香港:漢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68)。De Trinitate, IX.i.l-v.8。Corpus Christianorum: Series Latina。Turnholt:Brepols。  new window
7.科斯洛夫斯基、李秋零(1999)。政治的--神論還是三位一體論。現代語境中的三一論。香港:漢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何光滬(2001)。中西文化的差異、相通與和諧。對話二:儒釋道與基督教。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