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無花空折枝」--《紅樓夢》中的迎春、惜春探論
書刊名:臺大中文學報
作者:歐麗娟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Ou, Li-chuan
出版日期:2011
卷期:34
頁次:頁349-393
主題關鍵詞:紅樓夢賈迎春賈惜春基本焦慮病態人格傾向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Jia Ying-ChunJia Xi-ChunBasic anxiety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9
  • 點閱點閱:197
期刊論文
1.歐麗娟(20040500)。《紅樓夢》中的「石榴花」--賈元春新論。臺大文史哲學報,60,113-115+117-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歐麗娟(20100900)。論大觀園的空間文化--以屋舍、方位、席次為中心。漢學研究,28(3)=62,99-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Egan, S. K.、Perry, D. G.(1998)。Does low self-regard invite victimization?。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4(2),299-309。  new window
4.歐麗娟(20081200)。母性‧母權‧母神--《紅樓夢》中的王夫人新論。臺大中文學報,29,317-3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歐麗娟(20091200)。身分認同與性別越界--《紅樓夢》中的賈探春新論。臺大中文學報,31,197-2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永猛(1985)。論襌畫的特質。華岡佛學學報,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段江麗(2002)。善書與明清小説中的果報觀。明清小説研究,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周汝昌(1998)。紅樓夢新證。北京:華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光輝、楊國樞(2009)。中國人的孝道:心理學的分析。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葛魯嘉、陳若莉(2000)。文化困境與內心掙扎--荷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泳海(2006)。兒童教育心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Norberg-Schulz, Christian、施植明(2002)。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關華山(1988)。「紅樓夢」中的建築研究。臺北:境與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一粟(1989)。紅樓夢卷。臺北: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夏志清、胡益民、石曉林、單坤琴(2001)。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酒井忠夫、劉岳兵、何英鶯(2010)。中國善書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夫之、丁福保(1988)。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浦安迪(1997)。紅樓夢批語偏全。臺北:南天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釋星雲、慈怡(198812)。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小章、郭本禹(1998)。潛意識的詮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浦安迪、樂黛云、張文定(1996)。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包筠雅、杜正貞、張林、趙世瑜(199909)。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徳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脂硯齋、陳慶浩(1986)。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曹雪芹、高鶚、馮其庸(1995)。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Senge, Peter M.、郭進隆(2001)。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Epstein, Maram、羅琳(2005)。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江蘇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梅新林(1997)。紅樓夢哲學精神。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Bachelard, Gaston、龔卓軍、王靜慧(2003)。空間詩學。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樂蘅軍(19920000)。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孫詒讓、王文錦、陳玉霞(1987)。周禮正義。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計成(1998)。園冶。園林說。長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國維(1994)。紅樓夢評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蒙(1993)。紅樓夢啓示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孔子(2005)。論語。四書章句集註。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郭永玉(2007)。人格心理學導論。武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葛魯嘉、陳若莉(1999)。文化困境與內心掙扎--霍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學。武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Ruitenbeek, H. M.、葉玄(1976)。存在主義與心理分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劉心武(200603)。劉心武揭秘紅樓夢。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Adler, Alfred、黃光國(1990)。自卑與超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Carus, Paul、Suzuki, Teitaro(1906)。Treatise of the Exalted One on Response and Retribution。Chicago, Illinois:Open Court。  new window
34.王乃驥(2001)。漫說出家--從家化社會特有的名詞談到金紅結局。金瓶梅與紅樓夢。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李貞德(2008)。重要邀緣人物--乳母。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健康照顧與性別。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懷利.辛菲爾、傅正明(1992)。喜劇人物的狀貌。喜劇: 春天的神話。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酒井忠夫(1980)。中國史上的庶民教育與善書運動。中世紀教育史研究。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Cooper, Clare(1974)。The House as Symbol of Self。Designing for Human Behavior。Stroudsburg, PA。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楊聯陞、段昌國(1985)。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Katz, Daniel、Stotland, Ezra(1959)。A Preliminary Statement to a Theory of Attitude Structure and Change。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New York:McGraw-Hill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