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紅樓夢》之節慶研究
作者:詹雅雯
作者(外文):Ya-WunJhan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三慶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紅樓夢節慶節日元宵節端陽節Hong Lou Meng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Festivalcustoms of the festivalThe Lantern festival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2
本論文探討《紅樓夢》有關節慶日之敘寫,章節安排即按四季運行為序,依次討論其中出現之節慶日。小說描述清代貴族家庭賈府由盛而衰,和箇中人物成長、生活的歷程,在歲時迢遞與人生成住壞空之自然律對照下,節日均是故事有意擷取之生活裡的特殊時節,具有區隔日常、成為時間循環下重要標記之特性。
第貳章,敘傳統元宵節在本質上具有特殊的顛覆意味,既是賦予禮教秩序以假期的節日,又是藉以鞏固和深化禮教控制的節日。《紅樓夢》藉前後三場元宵節中特有的節慶意義已然變奏之景況,作為暗喻人物觀感和情節深層指涉也逐漸生變之表徵。敘事者以此寄託敘事態度,曲意傳達作為節慶舞台,元宵節所表彰的傳統社會價值,對不論依違禮教的人物而言均無從提供其適性的生存空間。另敘大觀園於暮春行祭餞花神和清明放風箏活動,各位於第二十七回和第七十回,前者未道迎春而逕言送春,後者藉清明放風箏恰有放晦氣之象喻,均使樂景含悲,預兆故事將趨向感傷之終局。
第參章論端陽節,情節中對傳統節俗取材較少,然有關順時應氣、調陰理陽、驅疫散瘟等主要節旨,旁及端陽女兒節之俗,均獲得照應。貫串在由第二十四回跨越至第三十二回的篇幅中,令節日性質構成事件發展之背景,具體強化故事時間和人物長成後敘事線索的走向。由端陽節日所聯屬之情節為寶玉、黛玉、寶釵三人關係發展作確立,也預警家族氣衰和寶玉將無望於興家報國,指出故事兩大主題的決定性發展。
第肆章以團圓為旨義之中秋節乃深入反映賈府家道榮枯,聚焦以表顯家族狀態。所敘節期活動均能逐步消解節氛,直揭示兩府未來凶兆。相對元宵節為國朝秩序作隱曲之折映,中秋節則象徵家族的盛衰榮枯,具體而微地將家敗癥結隱含其中,是節前家中一連串憂危事故的匯聚,更是節後賈家兩府所有禍事之縮影。至於除夕忙年寫照兩府於年間費盡精神卻吃力不討好,往來酬酢過多使節期無法劃下明確之終點,令除舊佈新繼以邁入新歲之象徵意涵難以落實。所敘忙年祭宗祠之內容,有意將故事發生之封建社會背景移至前台,由此強調不論家道振興或男女愛情之發展,其人之生活情感並願想皆在僵固的禮儀表演中失去展望。
第伍章歸納《紅樓夢》寫作節慶題材,梳理各個節慶大致傳達出衍生情節機緣、輔助刻畫人物、隱喻以深化主題意旨、保存傳統民俗文化等特色。總結其藝術價值表現在:一、作為文化載體,深化故事背景;二、輔助建置敘事時空氛圍和結構規律;三、結合人物生命情境,點染悲劇意蘊等三大層面。
最後,綜論《紅樓夢》節慶按歲時開展,挪用現實中節慶儀式固有的象徵意涵,與敘事結構聯結,使小說具備完整的世界觀,敘事結構益形整飭。但各節慶下本應彰顯的非常態與放縱之意反而落空,人物愈是刻意為之愈使節日蒙上陰霾,以敘事命題的矛盾和敘事態度的深層詮釋,作為小說暗傳微旨的表達策略。當節慶儀式失去固有的效用,生活的弊端勢必浮上檯面,同時由知局者亦無力挽救此弊之無奈,加強《紅樓夢》於樂景寫悲的哀涼氣息。
另作附錄討論人物的慶生活動,因其不列於每年固定節期點上故獨立作呈現。《紅樓夢》於壽宴中展示壽星現階段生命樣貌,一方面特寫壽星其人,載述其生命狀態,另藉壽宴場面聚焦描寫人際互動,彰顯以壽星為核心而延展的家庭人際狀態。並且於筵席中埋伏和壽星相關之大小事件線索,顯示不單由格造就了命運,命運亦反之催化特定人物的行動反應。
SUMMARY
This essay aims to discuss the festivals mentioned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n the order of four seasons. This novel is about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noble family Jia, and the growth and experienc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Under the laws of natur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human beings, the festivals described in the novel are meaningful moments, which are important marker of the time cycle and characteristics to distinguish daily life and special occasions.
參考文獻
說明:依本校博碩論文撰寫須知,文學院之中文文獻依分類及年代順序排列。

文本:
清‧曹雪芹、高鶚著,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全三冊,台北:里仁出版社,1984年初版。

一、傳統文獻
先秦‧韓非著:《韓非子》,清‧吳鼐校,中華書局聚珍排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宋‧高承著,明‧李果訂:《事物紀原(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司馬光著,李宗侗、夏德儀等校註:《資治通鑑註(九)》,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元‧吳澄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61年。
明‧陳沂著:《詢蒭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明‧湯顯祖著,邵海清校注:《牡丹亭》,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2月。
明‧陳仁錫輯:《八編類纂》,據明萬曆年間刻本影印,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談遷著:《北遊錄》,沈雲龍選輯「明清史料彙編」第11,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清‧潘榮陛,富察敦崇,查慎行,讓廉著:《帝京歲時紀勝/燕京歲時記/人海記/京都風俗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8月。
清‧施潤章:《學餘堂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商務印書,1983年。
清‧歸有光著:《震川先生集》,台北:源流出版社影印,1983年。
清‧孫詒讓著,孫以楷點校:《墨子閒詁》,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
清‧孫希旦著:《禮記集解》上、下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清‧曹雪芹、高鶚著,清‧太平閒人、大某山民、護花主人評:《紅樓夢(上、下)》,台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
清‧袁景瀾撰,甘蘭經、吳琴校點:《吳郡歲華紀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顧祿撰,王邁校點:《清嘉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王夫之等撰:《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曹寅著:《楝亭詞鈔別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六年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8月。

二、近人論著
趙岡,陳鍾毅編著:《紅樓夢研究新編》,台北:聯經出版社,1975年。
周汝昌:《紅樓夢新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76年。
《關於江寧織造曹家檔案史料》,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
黃華節:《中國古今民間百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黃石:《端午禮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2》,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李辰冬:《李辰冬文學批評自選集》,台北:廣東出版社,1980年。
《大觀園論集》,台北:明文書局,1981年。
宋隆發編:《紅樓夢研究文獻目錄》,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王利器注:《顏氏家訓集解》,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徐扶明:《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關華山:《「紅樓夢」中的建築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初版。
余英時、周策縱等著:《曹雪芹與紅樓夢(下)》,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
康來新:《石頭渡海──紅樓夢散論》,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趙國璋、譚鳳梁輯:《王伯沆紅樓夢批語匯錄》,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黃長美:《中國庭園與文人思想》,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陳慶浩編著:《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增訂本)》,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10月增訂再版。
一粟編:《紅樓夢卷》,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潘重規:《紅樓夢新辨》,台北:三民出局出版社,1989年。
蔣榮榮、朱邦華、朱家鎮編著:《紅樓美食大觀》,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
吳應天:《文章結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上、下)》,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9年。
李希凡、馮其庸主編:《紅樓夢大辭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胡適:《胡適文存》第一集,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90年。
陸家驥編著:《端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初版。
張愛玲:《紅樓夢魘》,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8月典藏版初版。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
劉宏彬:《《紅樓夢》接受美學論》,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周啟志主編:《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
金耀基:《中國社會與文化(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年初版。
李亦園:《文化與行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喬繼堂:《中國歲時禮俗》,台北:百觀出版社,1993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永匡、王熹:《中國節令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陳詔:《紅樓夢的飲食文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初版。
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年。
李亦園,王秋桂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臺北:漢學研究中心印行,1996年。
郭若愚:《紅樓夢風物考》,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白盾主編:《紅樓夢研究史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俞平伯:《紅樓夢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修訂本)》,北京:團結出版社,1997年。
馮其庸:《曹雪芹家世新考(增訂本)》,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王彬:《紅樓夢敘事》,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8年。
李廣柏:《曹雪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劉小萌:《滿族的社會與生活》,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胡邦煒:《紅樓祭──20世紀中國一個奇特文化現象之破譯》,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薩孟武:《紅樓夢與中國舊家庭》,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周積明主編,吳成國著:《中國人的禮儀生活》,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張世君:《《紅樓夢》的空間敘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葉舒憲:《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吳成國:《中國人的禮儀生活》,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陳美玲:《紅樓夢中的寧國府》,台北文津出版社印行,1999年。
蕭馳:《中國抒情傳統》,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9年。
吳世昌:《紅樓夢探源》,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宋淇:《宋淇紅學論集—紅樓夢識要》,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
劉毓慶編著:《詩經圖注》二冊,台北:麗文文化公司,2000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汝梅、張羽:《中國小說理論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
朱一玄編:《紅樓夢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初版。
李豐楙、謝聰輝合著:《台灣齋醮》,台北:國立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年。
林永匡,袁立澤著:《中國風俗通史「清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尚秉和:《歷代風俗事物考》,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
馮爾康、常建華:《清人社會生活》,瀋陽:瀋陽出版社,2001年。
孟慶田:《《紅樓夢》和《金瓶梅》中的建築》,青島出版社,2001年。
歐麗娟:《詩論紅樓夢》,台北:里仁書局,2001年初版。new window
董小英:《敘述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編:《紅樓夢研究稀見資料彙編(上、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張培恒等主編:《中國文學批評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聞一多:《神話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蕭放:《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編釋:《紅樓夢批語偏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王孝廉:《花與花神》,台北:洪範書店,2003年。
王關仕:《紅樓夢指迷》,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朱嘉雯編著:《紅樓夢導讀》,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5月。new window
王齊洲、余蘭蘭、李曉暉:《絳珠還淚:《紅樓夢》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孫玉明:《紅學:1954》,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劉曉春:《儀式與象徵的秩序──一個客家村落的歷史、權力與記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劉家駒:《清史拼圖》,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
鄭天挺:《清史》,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3年。
樂蘅軍著《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new window
鍾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
嚴明:《紅樓夢與清代女性文化》,台北:洪葉事業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new window
顧希佳:《社會民俗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軍均:《紅樓服飾》,台北:時報文化,2004年。
江佩珍:《閱讀賈寶玉:從語言溝通的角度探討小說人物塑造》,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鄧雲鄉:《紅樓風俗譚》,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鄧雲鄉:《紅樓識小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鄧雲鄉:《紅樓夢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潘富俊:《紅樓夢植物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2004年。
郭玉雯:《紅樓夢學──從脂硯齋到張愛玲》,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楊義文存」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名家眼中的大觀園》,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呂啟祥:《紅樓尋夢—呂啟祥論紅樓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林景蘇:《不離情色道真如—《紅樓夢》賈寶玉的情欲與悟道》,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周汝昌:《紅樓小講》,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05年。
胡文彬:《紅樓夢與中國文化論稿》,北京:中國書店,2005年。
陳維昭:《紅學通史》上、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蒲慕州主編:《生活與文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
孫遜主編:《紅樓夢鑑賞辭典》,上海:漢語大辭出版社,2005年。
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new window
馬一波、鍾華:《敘事心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歐麗娟:《紅樓夢人物立體論》,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new window
鄧雲鄉:《紅樓風俗名物譚》,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
胡文彬:《紅樓夢與北京》,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徐君慧:《從金瓶梅到紅樓夢》,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張世君:《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童元方:《紅樓夢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夢溪等著:《紅樓夢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郭皓政主編:《紅學檔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閏德亮:《中國古代神話的文化觀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劉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李豐楙:《慶典禮俗》,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出版,2010年。
王國鳳:《《紅樓夢》與「禮」:社會語言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夏桂霞:《紅樓夢鏡像下的清朝禮禮制文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年。

三、外文譯著
[英]R.R.Maret(馬累德)著,曾召銘譯:《心理學與民俗學》,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發行,1990年。
[英]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下)》,台北:久大、桂冠聯合出版,1991年。
[美]維克多.特納編,方永德等譯:《慶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荷蘭]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伊雯‧殷伯-布雷克(Evan lmber-Black)、簡寧‧羅伯茲(Janine Roberts)原著,林淑貞譯:《生命中的戒指與蠟燭》,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美]戴衛‧赫爾曼主編,馬海良譯:《新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巴史克(Michael Franz Busch)著,易之新譯:《心理治療入門》,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蘇珊‧桑塔格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
海德倫‧梅克勒(Heidrund Merkle)著,薛文瑜譯:《饗宴的歷史》,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4年。
[法]葛蘭言著,趙丙祥、張宏明譯:《古代中國的節慶與歌謠》,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美]華萊士‧馬丁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美]艾梅蘭著,羅琳譯:《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德]洛蕾利斯‧辛格霍夫(Lorelies Singerhoff)著,劉永強譯:《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四、單篇論文
余英時:〈曹雪芹的反傳統思想〉,刊於《紅樓夢研究集刊》第5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金啟孺:〈論《紅樓夢》中的北俗(上、下)〉,各刊於《學習與探索》,第4期、第5期,1980年。
呂啟祥:〈形象的豐滿與批評的貧困──關於薛寶釵這一典型及其評論〉,刊於《紅樓夢研究集刊》第8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23-39,1982年。
郭若愚:〈《紅樓夢》歲時志〉,《紅樓夢學刊》第八輯,北京:紅樓夢學刊雜誌社,頁375-407,1982年。
宋德胤:〈《紅樓夢》中的滿俗初探〉,刊於《紅樓夢學刊》第四輯,北京:紅樓夢學刊雜誌社,1984年。
李文治:〈明代宗族制的體現形式及其基層政權作用──論封建所有制是非曲直宗法宗族制發展變化的最終根源〉,刊於《中國經濟史研究》第1期,頁54-72,1988年。
王秋桂:〈元宵節補考〉,收於《民俗曲藝》,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教基金會,1990年。new window
李豐楙:〈廟宇、廟會與休閒習俗〉收於《中國休閒生活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68-73,1992年。
鄭土有:〈做壽習俗的歷史發展及其文化內涵〉,收於《中國民間文化[七》:人生禮俗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頁73-77,1992年。
李豐楙:〈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刊於《中外文學》第二十二卷,第三期,頁116-150,1993年。new window
王潤華:〈論大觀園暮春放風箏的象徵〉,刊於《大陸雜誌》,台北:大陸雜誌社,第89卷,第三期,1994年。
李亦園、李少園:〈端午與屈原──傳說與儀式的結構關係再探〉,刊於《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漢學研究中心,頁319-336,1996年。new window
陳伯霖:〈《紅樓夢》與滿族禮俗文化〉,刊於《黑龍江民族叢刊》第1期,1996年。
胡聯浩:〈寶玉的生日新考〉,《紅樓夢學刊》第四輯,北京:紅樓夢學刊雜誌社,頁81-97,2000年。
梅新林:〈「旋轉舞台」的神奇效應──《紅樓夢》的宴會描寫及其文化蘊意〉,《紅樓夢學刊》第一輯,北京:紅樓夢學刊雜誌社,頁1-25,2001年。
富育光:〈談《紅樓夢》中的滿族舊俗〉,刊於《紅樓夢學刊》第三輯,北京:紅樓夢學刊雜誌社,2001年。
陳熙遠:〈中國夜未眠──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狂歡〉,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頁283-316,2004年6月。new window
孫愛玲:〈「治人」之和與「成人」之和──賈府祭祖與寶玉過生日的文化意蘊〉,《紅樓夢學刊》第二輯,北京:紅樓夢學刊雜誌社,2004年。
魏遠征:〈歲時節日在《金瓶梅》中的敘事意義〉,刊於《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頁86-90,2004年11月。
王三慶:〈試論元宵到燃燈節俗的演化與文化融合〉,《華梵大學第八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
艾秀梅:〈論日常生活哲學視域下的《紅樓夢》〉,於《紅樓夢學刊》第四輯,北京:紅樓夢學刊雜誌社,頁189-203,2005年。
熊海英:〈中秋節及其節俗內涵在唐宋時期的興起與流變〉,刊於《復旦學報(社科版)》第六期,頁135-140,2005年。
石雲生、莊菁:〈《紅樓夢》中的「餞花辰」之謎——「餞花辰」與江南「花朝節」〉,刊於《安徽文學》第一期,2007年。
李豐楙:〈暴力敘述與謫凡神話:中國敘事學的結構問題〉,刊於《中央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七卷,第三期「新知與舊學──明清敘事理論與敘事文學」專輯,頁147-158,2007年。new window
何星亮:〈從傳統節日看中國古代人的和諧理念──以端午禮俗為例〉,刊於《民族研究》第3期,頁41-50,2008年。
陳熙遠:〈競渡中的社會與國家-明清節慶文化中的地域認同、民間動員與官方調控〉,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九本,第三分,頁417-496,2008年9月。new window
曹瑞娟:〈論唐宋詩人的中秋情懷〉,刊於《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二十五卷,第五期,頁106-110,2008年。
李游坤:〈懺悔的靈性意義—以道教中元節齋醮儀式為例〉刊於《新世紀宗教研究》第八卷,第一期,頁165-170,2009年。new window
魏勃:〈中秋節團圓習俗及原因淺探〉,刊於《中國教育技術裝備》第一期,頁79-80,2009年。
王玉德、趙小彬:〈明清時期荊楚和北方地區端午節俗異同考〉,刊於《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5期,2010年。
郭德民:〈略論《紅樓夢》節俗事象描寫的藝術功能〉,刊於《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5期,頁41-43,2011年。
陶立璠:〈中韓端午習俗的比較話題〉,收於《第12屆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年會暨東亞端午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台南:國立成功大學,2011年。new window
張曉紅:〈《紅樓夢》歲時節日研究評述〉,《紅樓夢學刊》第四輯,北京:紅樓夢學刊雜誌社,頁114-133,2012年。
彭利芝:〈五月榴花照眼明──《紅樓夢》影視劇中端午節的敘事意義與民俗價值〉,《紅樓夢學刊》第六輯,北京:紅樓夢學刊雜誌社,頁248-260,2012年。
趙雲芳:〈寶釵生日「穿天節」小考〉,《紅樓夢學刊》第一輯,北京:紅樓夢學刊雜誌社,頁57-69,2012年。
李麗霞:〈《紅樓夢》歲時節令描寫的文學功能研究綜述〉,刊於《紅樓夢學刊》第二輯,北京:紅樓夢學刊雜誌社,頁217-231,2013年。

五、學位論文
王三慶:《紅樓夢版本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年。new window
王佩琴:《說園:從《金瓶梅》到《紅樓夢》》,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彭家正:《莊嚴與詼諧的對話──《紅樓夢》的禮俗與節慶書寫》:台中: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清順:《紅學史相關議題研究──自紅樓夢的作者家世至新紅學的若干課題探討》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白燕:《滿漢文化交融視野下的《紅樓夢》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許珮甄:《明清節慶中的女性節俗與性別文化:以元宵節為中心》,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8年。
張倩:《論《紅樓夢》的季節敘事》,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譚文威:《《紅樓夢》節日敘事研究》,湖北師院碩士論文,2010年。
孫啟鋒:《紅樓夢中的節日研究》,曲阜師大碩士論文,2011年。

六、網路資源
「中華百科全書」: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introduction.asp。
「紅樓網」:tinyurl.com/m6eguzo。
「中國文學網」之「百年紅樓夢」:http://tinyurl.com/lve4lhm。
「網路展書讀」之「紅樓夢網路教學研究資料中心」:
http://cls.hs.yzu.edu.tw/hlm/home.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