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敘說、反映與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
書刊名:哲學與文化
作者:翁開誠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ong, Kai-cheng
出版日期:2011
卷期:38:7=446
頁次:頁75-95
主題關鍵詞:敘說反映實踐知行合一人文心理學人文療癒儒家NarrativeReflectionPractice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kHumanistic psychologyHumanistic healingConfucian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8) 博士論文(6)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839
  • 點閱點閱:170
通過對DAT-IAT工藝存在的問题,提出了改進DAT-IAT工藝的設想,通過試驗證明,污泥龄為13d時,改進後的工藝可以保持較高的處理效率。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DAT-IAT, put forward some new ideas to improve DAT-TA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mproval trail can keep higher processing efficiency when the sludge age is 13d.
期刊論文
1.翁開誠(19990100)。由仁義禮智架構來看諮商與心理治療--一場對話。應用倫理研究通訊,9,28-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翁開誠(19950700)。Current Findings about What Causes Empathy: A Critical Review。輔仁學誌. 文學院之部,24,左290-271+269-2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翁開誠(19940600)。Narrative Thinking and Advanced Empathy。輔仁學誌. 文學院之部,23,384-3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翁開誠(20060900)。若絕若續之「輔『仁』」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31,161-1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Rogers, C. R.(1985)。Toward A More Human Science of the Person。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25(4),7-24。  new window
6.翁開誠(20021200)。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翁開誠(19970600)。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26,261-2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翁開誠(20040900)。當Carl Rogers遇上了王陽明:心學對人文心理與治療知行合一的啟發。應用心理研究,23,157-2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朱中正(2009)。回看我在學校社會工作的工作實踐中對知識、專業、權力的反思(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孔守謙(2000)。說你, 說我, 說我們同性戀的故事--一個同志相互敘說團體的嘗試(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於慰慈(2003)。從駱駝到野薑花:一個老社工的重生(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洪國尹(2000)。阿媽-一個像男人的女人(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邱英芳(1995)。性別基模在諮商情境中對訊息處理歷程的影響(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宗展(2003)。返假歸真-從愛情敘說朝向主體性實踐(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謝佩娟(2005)。故事、固式、梏釋──一個「好學生」在駐地實習場境中的自我生成與實踐歷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琡惠(1996)。一個諮商研究生的學習故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惠宜(2005)。找到自己的翅膀--公部門社工督導的轉化歷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莊秀慧(2004)。這是一個玩真的世界!--我在體制大宅裡的敘說、反映與實踐(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臨風(2003)。放下專業,立地成人--一個困知勉行的專業實踐歷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健豪(1998)。新手諮商員學習與生命的交響:矛盾、舞台與溫柔(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Wong, K. C.(1995)。A narrative approach to empathy(博士論文)。University of Minnesota,Minneapolis, MN。  new window
14.賴誠斌(2004)。自我敘說探究與生命轉化--發生在蘆荻社大的學習故事(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施志鴻(2003)。犯罪如同故事--故事的探索與理解(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詹朝旭(2003)。鑪火炙身與重生--一個成年男性的自我敘說(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柯寶絢(1998)。尋愛--諮商過程中生命故事的重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溫錦真(1995)。以故事觀點研究大學生的自我認同(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振弘(2002)。沙程--一個男同志的主體實踐與小說創作(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甄蘋(1999)。壓迫中的解放與自由-一個諮商員的自我敘說.自我生成與專業實踐(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鄧明宇(2000)。獻身與沉淪:一個男性的自我生成與發展(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周志建(2010)。我、我們,一起渡河 : 一個敘事私墊教育工作者的在地敘事實踐的故事(博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美吟(2009)。踩在泥濘中的步伐:前進、陷入、再前進。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楊蕙如(2010)。從離魂、回魂,到狡兔:三十年游離於性別與助人工作間的生命樣貌省思。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魏慧珠(2008)。生命的囤積停滯與疏通流動:常沾粘負傷商療癒者之路。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郭淑惠(2002)。左手與我的故事:一個生命教育的自我探索。新竹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曉薇(2005)。順流與逆流--透過敘說找到一個國中輔導老師有意味的形式。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路鳳山(2010)。論語。瀋陽市:萬卷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runer, J.(1986)。Actual mind, possible worlds。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new window
3.Erikson, E. H.(1958)。Young man Luther。New York:Norton。  new window
4.王守仁(1997)。王陽明傳習錄及大學問。臺北:黎明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成中英(1986)。知識與價值。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牟宗三(2008)。心體與性體。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Maslow, A. H.(1966)。The psychology of science: A reconnaissance。South Bend, Indiana:Gateway。  new window
8.Maslow, A. H.(1968)。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New York, NY:Van Nostrand Reinhold:Wiley & Sons。  new window
9.Schön, Donald A.、夏林清、鄭村棋(2004)。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朱光潛(1991)。談美。臺北市:金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Erikson, Eric H.、康綠島(1989)。青年路德。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Polanyi, Michael(1958)。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Chicago, Illinoi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13.李澤厚(1996)。我的哲學提綱。台北市: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Ploanyi, Michael、Prosch, Harry(1975)。Meaning。Chicago, Illinoi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15.方東美(1936)。科學哲學與人生。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Palmer, Richard E.、嚴平(1992)。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澤厚。美的歷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Kirschenbaum, H.、Henderson, V. L.(1989)。The Carl Rogers Reader。Boston:Houghton Mifflin。  new window
19.方東美(1982)。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澤厚(1996)。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林毓生(1983)。思想與人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澤厚(1996)。華夏美學。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杜維明(1992)。人性與自我修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牟宗三(1986)。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澤厚(1996)。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孟祥森、Fromm, E.(1956)。愛的藝術。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Maslow, A.、劉千美(1968)。自我實現與人格成熟。臺北:光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林方、Maslow,A.(1966)。科學心理學。雲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翁開誠(2000)。我對倫理、諮商與諮商教育之粗論。專業倫理與教學論文集。臺北:長榮國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