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部落格使用者的自我認同行為:以無名小站為例
書刊名:圖文傳播藝術學報
作者:呂昕懿黃芷柔高于琁簡怡君
出版日期:2009
頁次:頁113-120
主題關鍵詞:部落格無名小站戲劇理論社會認同自我認同資本公共領域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54
  • 點閱點閱:52
當大眾都在談論部落格時,部落格儼然已成為新興的網路個人平臺。越來越多的大眾媒體開始談論到部落格,也有越來越多的使用者進入部落格之中,在發表屬於自我的生活生活與心情有感,或對時事的感想評論。然而部落格是作者在讀者面前展現自我的舞臺,亦或是作者在追求自我的認同呢?本研究主要為瞭解部落格使用者與認同的關係,以高夫曼(Erving Goffman)(1992)的戲劇理論為出發點,去探討為何部落格相關研究是以此為主要理論,再透過與詹金斯(Richard Jenkins)(2006)的認同理論的比較,並彙整至目前臺灣部落格會員人數最多的無名小站,探討部落格所形成的社會網絡與形塑出的自我形象。身份認同經常取決於旁觀者的看法。人們藉由辨別出和他人的差異而發現類同,以區別自身與他人的方式來加以辨認自身。在部落格中,藉由展露自己,與他人對照,會修正在別人面前所呈現自己的方式,這就是反身作用。個人認同產生於自我形象和公共形象之間的關係。
期刊論文
1.陳志成(2005)。從高夫曼的『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論自我與角色扮演。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翟本瑞(2002)。網際網路能否成為公共領域。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崇武(2007)。台灣地區部落格發展與使用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國威(2005)。Blog, Research, and Beyond。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柏鈞(2006)。部落格的異想世界--使用者人格特質與使用動機行為之關聯性初探(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Loft, Jan B.(2004)。Understanding Community Weblogs(博士論文)。Sociology Sou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new window
3.呂淑蓮(2006)。鏡象與心影的對話-部落客之自我對話與自我認同的關係(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何惠鈺(2007)。以自我認同與網路沉浸觀點探討部落格使用者之態度與行為(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美智(2008)。從使用者觀點分析部落格服務網站(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鄔榮霖(2002)。虛擬社群使用者互動過程之初探(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華瑄(2007)。從部落格的物質形式看部落客的自我技藝實作(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緗沅(2007)。部落格使用行為之研究--以無名小站部落格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江釗(2005)。部落格之社會網絡與自我呈現初探(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厚銘(2001)。虛擬社區中的身分認同與信任(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周立軒(2005)。網誌的使用者與使用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元智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施力群(2005)。想像的觀望:論網誌(Blog)中的自我觀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Alexander, Jeffrey C.、吳震環(2008)。文化社會學:社會生活的意義。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Calvert, Clay、林惠娸、陳雅汝(2003)。偷窺狂的國家。臺北: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Giddens, A.、李惠斌、楊雪冬(1994)。超越左派右派:激進政治的未來。台北市: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Milch, Brian、Marthi, Bhaskara、Russell, Stuart、Sontag, David、Ong, Daniel L.、Kolobov, Andrey(2005)。BLOG: Probabilistic Models with Unknown Objects。Computer Science Divis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A。  new window
5.Prior, Elvira M.(2005)。Online Communities。OTTAWA,Ontaro:The School of Canadian studies. arleton University。  new window
6.Keen, Andrew、尤傳莉(2008)。你在看誰的部落格?。台北:早安財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Mucchielli, A.、張龍雄(1991)。群體心態。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Giddens, Anthony、趙旭日、方文(1991)。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台北:左岸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Thurlow, C.、謝光萍、吳怡萱(2002)。電腦中介傳播 :人際互動與網際網路。台北:韋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Hebdige, Dick、蔡宜剛(2005)。次文化。台北:國立編譯館與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Habermas, Jürgen、曹衛東、王曉玨、劉北城、宋偉杰(2004)。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Mead, G. H.、胡榮(2008)。心靈、自我與社會。上海:譯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Castells, Manuel、夏鑄九、黃麗玲、黃肇新、楊長苓、黃慧琦、劉昭吟(2002)。資訊時代:經濟、社會與文化。台北:唐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Bakardjieva, Maria、丘忠融、李紋鋒(2007)。網路社會與日常生活。台北:韋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Dodge, Martin、Kitchin, Rob、江淑琳(2004)。網際空間的圖像。台北:韋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Berger, P. L.、鄒理民(2002)。知識社會學社會實體的建構。台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Jordan, Tim、江靜之(2003)。網際網路的衝擊。台北:韋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建元(2006)。文化後人類。台北:書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吳寧(2007)。日常生活的批判:列斐扶爾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豐偉(2000)。網路不斷革命論。台北: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維安(2005)。網路與社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萬胥亭(2002)。現代性、後現代性、全球化。台北:左岸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盧嵐蘭(2006)。現代媒介文化。台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2001)。e世代心理學。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瞿本瑞(2002)。連線文化。高雄:復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Fievet, Cyril、施瑞瑄(2006)。誰沒部落格!。臺北市: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Held, David、McGrew, Anthony、林祐聖、葉欣怡(2005)。全球化與反全球化。臺北:弘智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Tomlinson, John、鄭棨元、陳慧慈(2010)。文化與全球化的反思。臺北市:韋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程予誠(2003)。網際傳播--對網路、人、組織未來的影響。臺北市:五南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英明(2000)。網路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Slevin, James、王樂成、林祐聖、葉欣怡(2002)。網際網路與社會。臺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俞霖(2003)。網路同儕對N世代青少年的意義:認同感的追尋。高雄:嘉義縣大林鎮:復文: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Turkle, S.、譚天、吳佳真(1998)。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Wallace, Patricia、陳美靜(2001)。網路心理講義。臺北:天下遠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Hagel III, John、Armstrong, Arthur G.、朱道凱(199804)。網路商機:如何經營虛擬社群?。臺北:麥田:臉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Friedman, Jonathan、郭建如(2003)。文化認同與全球性過程。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Jenkins, Richard、王志弘、許妍飛(2006)。社會認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林宇玲(20020000)。網路與性別。臺北:華之鳳科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Bourdieu, Pierre、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Woodward, Kathryn、林文琪(2006)。認同與差異。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Glasser, William、傅宏(1994)。認同社會。桂冠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黃少華、陳文江(2002)。重塑自我的遊戲:網路空間的人際交往。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Bonnewitz, Patrice、孫智綺(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2006)。台灣部落格小史,http://www.dearjohn.idv.tw/index.php?pl=801, 2008/06/07。  new window
2.人民網(2006)。博客的歷史,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43429/66424/4544692.html, 2008/12/10。  new window
3.大紀元(2007)。台灣七成網友擁有部落格,http://news.epochtimes.com.tw/7/9/28/66667.htm, 2008/06/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世耀(2005)。Me Media 個人媒體時代來臨!,http://www.techvantage.com.tw/content/052/052102.asp, 2008/05/16。  new window
5.創世紀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6)。台灣部落格熱潮邁向網路全民運動,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10_18_06.html, 2008/06/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新浪網新聞專區(2006)。雅虎奇摩收購無名小站,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12925,00.htm, 2008/06/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藝立協。台灣正體中文Blog資訊中心,http://blog.elixus.org/, 2008/06/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Houriha, M.(2002)。What We're Doing When We Blog,http://www.oreillynet.com/pub/a/javascript/2002/06/13/megnut.html, 2008/05/28。  new window
9.林克寰(2004)。你不能不知道的部落格--Blog 是甚麼碗糕啊?,http://jedi.z6i.org/blog/, 2008/06/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Preece, J.、Maloney-Krichmar, Diane(2003)。Online Communities。Handbook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