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意象探討中國動畫短片《三個和尚》之內涵
書刊名:藝術學報
作者:黃淑貞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ang, Shu-cheng
出版日期:2011
卷期:7:2=89
頁次:頁175-194
主題關鍵詞:三個和尚意象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綜合思維The Three MonksImages theoryForm thinkingLogic thinkingComplex think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43
  • 點閱點閱:157
期刊論文
1.黃淑貞(20051000)。論辭章之「象不盡意」--以稼軒詞為例。師大學報. 人文與社會科學類,50(2),1-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鄭樹森(2005)。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臺北:洪範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ordwell, David、Thompson, Krisin、曾偉禎(2008)。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臺北:麥格羅希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urch, Noel、李天鐸、劉現成(1997)。電影理論與實踐。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阮元。十三經注疏‧爾雅。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章學誠、葉瑛(2000)。文史通義。臺北:頂淵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方東樹。攷槃集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南懷瑾(1995)。楞嚴大義今釋。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引馳、林曉光(2007)。維摩詰經。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智崇居士(2002)。現代金剛經直解。臺北:圓覺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智崇居士(2004)。享受修行。臺北:圓覺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智崇居士(2009)。宇宙生命的奧秘。臺北:圓覺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淑貞(2007)。辭章章法四大律。臺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慈濟文化(199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臺北: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春鼎(1996)。直覺、表象與思維。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慧海禪師(1986)。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臺北:善門文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傑拉‧貝同、劉俐(1992)。電影美學。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Broadbent, Geoffrey、樂民成(1991)。符號.象徵與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Eco, Umberto、李幼蒸(1998)。結構主義和符號學:電影文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Mascelli, Joseph V.、羅學濂(1986)。電影的語言。臺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Stephenson, Ralph、劉森堯(1989)。電影藝術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Wellek, René、Warren, Austin、王夢鷗、許國衡(1987)。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呂新昌(1998)。歸震川及其散文。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曹冕(193404)。修辭學。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黃淑貞(2006)。以石傳情:談廟宇石雕意象及其美學。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Giannetti, Louis、焦雄屏(2006)。認識電影。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宋文蔚(199302)。評註文法津梁。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菊生(2000)。造型藝術原理。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周振甫(1989)。文學風格例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黎運漢(2000)。漢語風格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張红雨(199610)。寫作美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竺家寧(1999)。漢語詞匯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李元洛(1990)。詩美學.五官的開放與交感。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滿銘(200207)。章法學論粹。臺北:萬卷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Cassirer, Ernst、羅興漢(1990)。符號.神話.文化。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吳曉(1995)。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簡政珍(1993)。電影閱讀美學。臺北:書林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Deleuze, Gilles、黃建宏(2003)。電影I:運動--影像。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1996)。修辭通鑑。臺北:建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葉朗(1987)。中國美學的發端。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陳滿銘(2006)。意象學廣論。臺北:萬卷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陳慶輝(1994)。中國詩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王孝廉(1977)。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姚一葦(1992)。戲劇原理。台北:書林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童勉之(1997)。中華草木蟲魚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王建元(1988)。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葉朗(19931001)。現代美學體系。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楊辛、甘霖(1991)。美學原理。臺北:曉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蔡振念(20020000)。杜詩唐宋接受史。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古添洪(19840000)。記號詩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Metz, Christian、劉森堯(1996)。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陳鵬翔(20010000)。主題學理論與實踐:抽象與想像力的衍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陳望衡(1998)。中國古典美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高辛勇(1987)。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張漢良(1986)。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吳應天(1989)。文章結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王夫之、丁福保(1971)。清詩話。明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葉太平(1994)。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正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黃慶萱(2002)。修辭學。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Arnheim, Rudolf、李長俊(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臺北市:雄獅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