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仁者無敵--儒家的戰爭倫理與軍文倫理
書刊名:國防雜誌
作者:余一鳴
作者(外文):Yu, Yi-ming
出版日期:2013
卷期:28:6
頁次:頁111-132
主題關鍵詞:軍事專業倫理武德軍文倫理禮戰Military of professional ethicsWu DeMilitary-civil of ethicsRites figh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298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江宜樺(20080300)。《論語》的政治概念及其特色。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4,191-2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陶報明(2000)。武德的起源及其影響武德內涵理解的基本要素。軍事歷史研究,3,173-1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聯斌(1992)。試論孔子的軍事倫理思想。軍事歷史研究,1,140-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余一鳴(20130700)。孔孟的軍事倫理觀--從軍人倫理與軍隊倫理面向分析。國防雜誌,28(4),111-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宋新夫、李承(2008)。「知識本位」下的無兵文化與「武士」的回歸。人文雜誌,4,138-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潤浩(2003)。以儒統兵:儒學對傳統兵學的統合。中國軍事科學,16(1),122-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崔乃鑫(2010)。中國古代兵儒的對立與交融。安徽理工大學學報,12(2),70-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瓊(2001)。從武經七書的軍事文化特色看古代兵學的儒學化。中國軍事科學,14(4),114-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郭洪紀(1995)。儒家軍事倫理對傳統兵學的滲透與整合。甘肅社會科學,4,25-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樸民(2003)。從「以禮為固」到「兵以詐立」--對春秋時期戰爭觀念與作戰方式的考察。學術月刊,12,82-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余一鳴(2010)。中國傳統武德概念之初探。軍人武德與品格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國防大學。129-1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毛子水(1975)。論語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韋政通(1981)。中國文化概論。臺北: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Thomas, Jenny(1995)。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London:Longman。  new window
4.牟宗三(1967)。心傳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Doyle, Michael W.(2008)。Striking First: Preemption and Prevention in International Conflict。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6.雷海宗(2001)。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顧智明(1997)。中國軍事倫理文化史。北京:海潮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梁漱溟(1986)。中國文化要義。臺北市: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雲五(1931)。春秋左傳今註今譯。上海:商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史次耘(1973)。孟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宮玉振(2002)。中國戰略文化解析。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趙楓(1996)。中國軍事倫理思想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司馬遷(1965)。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牟宗三(1991)。政道與治道。臺灣學生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唐君毅(1979)。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德勝(1989)。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Olson, Mancur Jr.(1965)。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Hymes, D.(1972)。Models of the Interaction of Language and Social Life。Sociolinguistics: The Essential Readings。Malden, Massachusetts: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new window
2.柯遠楊(1990)。孔子軍事思想試探。先秦軍事研究。北京:金盾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復觀(2005)。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微。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文儒(1997)。兵學與中國文化。中國兵學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樸民(1990)。早期儒家軍事思想基本特徵試探。先秦軍事研究。北京:金盾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樸民(2002)。仁者無敵--儒家戰爭理念與傳統軍事文化。刀劍書寫的永恆--中國傳統軍事文化散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