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周濂溪哲學對《中庸》思想的承繼與發展
書刊名:當代儒學研究
作者:黃秋韻
作者(外文):Huang, Chiu-yun
出版日期:2013
卷期:15
頁次:頁67-90
主題關鍵詞:周濂溪中庸心性本體論天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697
  • 點閱點閱:68
本文旨在探討周濂溪哲學與中庸思想的關係。在宋初的儒學中,周濂溪被認為是起始的第一人,其思想直承《易傳》《中庸》,開闢了以形上學為主的思路,雖然牟宗三先生認為濂溪不能貫通先秦儒家發展之次序而有主觀性原則不足之弊病,但本文認為濂溪哲學成功地統合了宇宙論與心性論,並以主靜無欲對心性本體回歸的修養工夫,高度展現了儒家的主體性特質。濂溪哲學與《中庸》思想的關係主要呈現在其「誠」的心性本體論當中,其脈絡可從天道論、人性論與修養工夫幾個層面看:(1)從天道論言,濂溪之「誠」即是天道,「太極」之內涵即是「誠」,此為繼承《中庸》並結合《易傳》思想之處,而對於「誠」之體用動靜之描述,則是較《中庸》更進一步發揮者。換言之,《中庸》以「誠」來表述天道,但對於天道尚未有體用動靜等變化歷程之強調;濂溪則直指「誠」為天道本體,此為繼承《中庸》而更進於《中庸》者。(2)就人性而言,濂溪除了繼承《中庸》以「誠」為人性的本體性意義之外,另有著重於「中和」之「中」的氣質之性的意義出現,此乃較《中庸》以未發之「中」更強調人為參與的成分,此亦開啟了宋明儒學中本然之性與氣質之性的人性論述。(3)就修養工夫言,濂溪主張以「主靜立人極」的修養工夫回歸「誠」之寂然不動的本體狀態,較《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之以人道效法天道的思想,更具體展現了以「誠」統合宇宙論與心性論的主體性意義,確立宋明儒學以「性體」為核心的發展脈絡,以及「內聖」工夫的特色。
期刊論文
1.劉振維(20050700)。論李翱「復性」說之蘊義暨其與朱熹「人性本善」的理論關聯。哲學與文化,32(7)=374,43-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伯崑(19940100)。評《儒家哲學新論》。哲學雜誌,7,190-1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黃秋韻(2010)。中庸哲學的方法性詮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焦循(1992)。孟子正義。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宗羲、全祖望、王梓材、馮雲濠、陳金生、梁運華(1986)。宋元學案。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杜保瑞(20050000)。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牟宗三(19700000)。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唐君毅(1991)。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翱(1983)。復性書。李文公集。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