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淺井惠倫的臺灣音樂史料
書刊名:臺灣音樂研究
作者:林清財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Ching-tsai
出版日期:2013
卷期:17
頁次:頁1-38
主題關鍵詞:小川尚義淺井惠倫原住民音樂臺灣音樂音樂史料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03
  • 點閱點閱:116
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音樂研究開啟了大家對原住民音樂文化認識的新境界,尤其是人類學、語言學、民俗學、考古學…等學者長期投入調查的文獻史料,對台灣原住民文化的記錄描寫更形深入。當然音樂學者對於原住民樂舞的研究也立下了原住民音樂文化研究的典範。因此,從北里闌、田邊尚雄到黑澤隆朝,他們的調查研究成果以及錄音、抄本、相片…等音樂史料都成為當前原住民音樂文化歷史發展研究的重要依據。1931年語言學家淺井惠倫先生的「台灣の蕃曲」兩張唱片的發行,開啟了原住民音樂錄音出版的契機,雖然我們找不到這兩張唱片,但是從唱片目錄可以看出內容包含平埔族群、南鄒四社以及沙阿魯阿族的祭儀歌謠,因此我們可以推知淺井惠倫先生應當做了很多的田野調查工作,可惜因戰後返回日本等不明因素,淺井惠倫先生並沒有繼續出版,更不知道他的研究史料的下落。1988年後終於有土田滋、李壬癸…等語言學者整理應用,對淺井惠倫所蒐藏的原住民語言資料開始整理發表,但是對於他保存的音聲資料並未見有人整理。本文雖屬調查初步報告夾雜說明保存於東京外國語大學、南山大學的小川尚義、淺井惠倫「台灣資料庫」的內容,並對於史料的整理、分析狀態提出與大家分享,但鑒於這兩位學者為我們保存的台灣音樂史料的重要性,仍然以學術會年度會議中報告形式呈現,希冀對於台灣音樂研究能有所助益。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Taiwan, music researches on indigenous people on Taiwan called for the awareness of a new realm of musical culture, especially in anthropology, linguistics, folklore, archeology, and so forth. The scholars had long investigation into the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s of Taiwan indigenous culture records, and gave more in-depth description. The efforts on the researches of music and dance to the indigenous people of Taiwan, these scholars also set a model of cultural studies on the music to the indigenous people. Consequently, in the hands of Takeshi Kitasato, Takao Tanabe and Takatomo Kurosawa, whose recordings, manuscripts, photos, music, as well as other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current stud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genous culture and history. In 1931, the linguist Erin Asai issued "The Songs of the Taiwanese Indigenous People" in two albums. The album contains the rituals songs of the Pingpus, Saaroa and Kanavu. Since the return to Japan postwar and other unknown factors, Asai did not continue publishing this indigenous music; partly because of his documentations were forgotten. In 1988, Asai’s documentations on the languages of the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 were rediscovered, and gave further study by scholars, such as Shigeru Tsuchida and Paul Jen-Kuei Lee. But the studies of his sound recordings are still high in the air. This paper is about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investigation, data collation and analysis to the documentations by Naoyoshi Ogawa, Asai, which were reserved at Tokyo Research Institute for Language and Cultures of Asia and Africa, and at Nanzan University. And the most important, since these historical data were recorded the music of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 the music research on Taiwan is with very good benefit.
期刊論文
1.潘英海(1994)。平埔研究的再思考與再出發 : 記「平埔族群研究」學術研討會。臺灣史研究,1(1),166-1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鈺秀、孫俊彥(20080400)。北里闌與淺井惠倫的達悟及馬蘭阿美錄音聲響研究。臺灣音樂研究,6,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佐藤文一(1931)。台灣府志に見の熟蕃ど歌謠。民族學研究,2(2),82-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移川子之藏(1931)。頭社熟番の歌謠。南方土俗,1(2),137-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枝萬、宋文薰(1952)。貓霧捒社番曲。文獻專刊,3(1),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漢光(1963)。高雄縣阿里關及附近平埔族宗教信仰和習慣調查。臺灣文獻,14(1),159-1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國銘(19930300)。鳳山八社舊址初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6,79-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顏美娟(19980800)。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平埔歌謠之調查與研究。臺灣文藝,163/164,10-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宋文薰(19560500)。新港社祭祖歌曲。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7,59-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漢光(1961)。臺南縣六重溪之五太祖崇拜。臺灣文獻,12(4),146-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斌雄(19870900)。臺灣南部地區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臺灣風物,37(3),1-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漢光(19630900)。高雄縣匏仔寮平埔族家族構成。臺灣文獻,14(3),128-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漢光(1962)。高雄縣荖濃村平埔族信仰調查。臺灣文獻,13(1),102-10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潘英海(19940600)。聚落、歷史、與意義頭社村的聚落發展與族群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89-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漢光(1962)。高雄縣匏仔寮平埔族宗教信仰調查。臺灣文獻,13(4),88-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漢光(1963)。臺南縣六重溪「豬頭殼」奉祀調查。臺灣文獻,14(2),139-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燈炎、林清財(19871200)。大庄「沿革」手寫文獻解說與摘譯。臺灣風物,37(4),107-1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壬癸、高淑媛(19920300)。臺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臺灣風物,42(1),211-2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潘英海(1990)。聚落、歷史與族群:頭社村的聚落發展與族群關係。區域發展與族群關係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鈺秀(2005)。2005國際民族音樂學術論壇--音樂的聲響詮釋與變遷論文集。2005國際民族音樂學術論壇--音樂的聲響詮釋與變遷。宜蘭縣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壬癸(1997)。一百年來平埔族語言的演變。台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主辦 (會議日期: 1997/05/16-17)。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清財(2000)。歌謠聚落之間:從歌謠看加蚋埔與六龜的關係。第一屆屏東學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0/02/01)。屏東:屏東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清財(2000)。歌謠聚落史觀:以西拉雅歌謠為例。亞太藝術節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0/10/09)。台北:國立藝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清財(2001)。歌詞、語言與意義:以台灣西拉雅歌謠為例。文建會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原住民音樂在南島語族文化圈的地位。行政院文建會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清財(2002)。歌謠聚落的史觀:西拉雅歌謠與聚落的變遷。亞太傳統藝術論壇。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清財(2006)。頭社克與頭社系歌謠:淺井惠倫的錄音與抄本。高雄地區文化資產學術論文研討會會議,(會議日期: 2006/09/30)。高雄:文建會傳統藝術中心:高雄科工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008)。日據時期台灣原住民音樂的研究:淺井錄音史料解讀。日本東京第一屆東亞教師教育研究國際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8/03/20-24)。東京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清財(2008)。跨越半個世紀的彩虹之歌:淺井惠倫的台灣資料。日本節奏研究學會年會,(會議日期: 2008/09/27)。東京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清財(2009)。小林之歌:小林阿里關地區的音樂文化資產。「2009年會暨文化資產」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 (會議日期: 2009/09/14)。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清財(2009)。高雄地區平埔族風災與其文化傳承危機。重建南臺平埔族群文化學術研討會,文建會 。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155-1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清財(2010)。台灣原住民族文化保存與傳承:轉變中的文化符碼。2010年南島民族國際會議,原民會 (會議日期: 2009/06/08-09)。台北: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清財(2010)。牽曲與番戲:談小林村的文化再現。「重建南臺平埔族群文化」學術研討會,文建會 (會議日期: 2009/10/22-24)。高雄甲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清財(2012)。用歌來書寫:台灣原住民的歌謠傳統。「台灣原住民の音樂ト文化」學術研討會,日本奈良天理大學 (會議日期: 2012/04/14-15)。奈良:天理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清財(2012)。論台灣原住民的歌謠傳統。海峽兩岸高等師範教育研討會,貴州黔南師範學院 (會議日期: 2012/09/24)。貴州:黔南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清財(2012)。淺井惠倫的台灣音樂史料。「2012年會暨文化資產」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 (會議日期: 2012/10/27)。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清財(2012)。用「歌」來書寫:大庄人的歌謠傳統。花蓮學第四屆學術研討會。花蓮: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清財、三尾裕子(2005)。跨越半個世紀的彩虹之歌:淺井惠倫頭社蕃克「酒宴歌」的解譯。建構西拉雅--2005台南地區平埔族群學術論文研討會,台南縣文化局主辦 (會議日期: 2005/12/18-19)。台南:台南縣政南區活動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清財(2013)。台灣原住民原語傳說集與錄音史料:東京外國語大學「台灣資料」的音樂史料解讀。2013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 (會議日期: 2013/10/25)。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林清財(2013)。大庄人的「沿革」與「歌謠」:東京外國語大學「台灣資料」中大庄史料解讀。「族群歷史、文化與認同:臺灣平埔原住民」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歷史博物館 (會議日期: 2013/03/21)。台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清財(1999)。歌謠聚落--大庄人的歌謠分類概念。「後山音樂祭」學術研討會。臺東:臺東縣立文化中心。161-1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潘英海(1998)。傳統文化?文化傳統?--關於「平埔族群傳統社會文化」的迷思。「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辦) (會議日期: 1998/05/16-05/17)。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05-2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潘英海(2000)。屏東平原上的山腳人與馬卡道人的關係。第一屆屏東學研討會。屏東:屏東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顏美娟、吳榮順(1998)。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談平埔族的族群分類--以屏東加蚋埔為例。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辦 (會議日期: 1998/05/16-17)。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李壬癸(1992)。台灣南島語言的內部與對外關係。台北: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土田滋(2005)。小川尚義、淺井惠倫台灣資料研究(-)。東京外國語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欣慧、吳中杰(1999)。屏東地區馬卡道族語言與音樂研究。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胡家瑜(2011)。收藏的平埔記憶:再現噶瑪蘭與凱達格蘭聲影。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家瑜(2011)。巴斯達隘1936年的賽夏祭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國分直一、林懷卿(1970)。台灣民俗學。台南:世一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朝倉利光、土田滋(1988)。環シナ海‧日本海諸民族の音聲‧映像資料の再生‧解析。北海道大學應用電器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片岡巖、陳金田(1986)。台灣風俗誌。台北:大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石萬壽、楊南郡(1990)。臺灣的拜壺民族。臺北: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壬癸(1997)。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益昌、潘英海(1998)。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潘英海、詹素娟(1995)。平埔研究論文集。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叔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臺海使槎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壬癸(1997)。臺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市:常民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王櫻芬(2008)。戰時臺灣的聲音1943黑澤隆朝《高砂族的音樂》復刻--暨漢人音樂,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潘英海(1998)。「文化系」、「文化叢」與「文化圏」:有關「壺的信仰叢結」分佈與西拉雅族群遷徙的思考。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清財(1998)。西拉雅族歌謠分佈與族群遷徙。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清財(2011)。平埔族歌謠調查與研究。田野走入西拉雅。台南:台灣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清財、三尾裕子(2005)。頭社克與頭社系歌謠。高雄傳統藝術。行政院文建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國銘(1995)。屏東平埔族群分類問題再議。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潘英海(1994)。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頭社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潘英海(1995)。祀壺釋疑--從「祀壺之村」到「壺的信仰叢結」。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潘英海(1995)。「在地化」與「地方文化」:以「壺的信仰叢結」為例。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