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湛然「無情有性」說與朱熹「枯槁有性」說的「分別說」與「非分別說」的兩重真理觀
書刊名: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作者:劉昌佳
作者(外文):Liu, Chang-chia
出版日期:2015
卷期:25:1=97
頁次:頁163-191
主題關鍵詞:法性道教佛性理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853
  • 點閱點閱:99
期刊論文
1.郭朝順(19990200)。湛然「無情有性」思想中的「真如」概念。圓光佛學學報,3,45-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東明(20071200)。荊溪湛然《金剛錍》「無情有性」論探析。圓光佛學學報,12,113-1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吳聰敏(2003)。知禮《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戴裕記(1999)。湛然《金剛錍》「無情有性」論思想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任繼愈(1997)。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孟安排(1985)。道教義樞。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杜繼文(2008)。漢譯佛教經典哲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釋湛然(1987)。止觀輔行傳弘決。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釋普濟(1983)。五燈會元。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鳩摩羅什(1987)。妙法蓮華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法藏(1987)。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法顯(1987)。佛說大般泥洹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曇無讖(1987)。大般涅槃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吉藏(1987)。大乘玄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通玄(1987)。新華嚴經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鳩摩羅什(1987)。諸法無行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智顗(1987)。妙法蓮華經玄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智顗(1987)。妙法蓮華經文句。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鳩摩羅什(1987)。大智度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玄覽(1985)。玄珠錄。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佛陀跋陀羅(1987)。大方廣佛華嚴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侗、朱熹、岡田武彥(1980)。延平答問。京都:臺北:中文出版社: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惠能(1987)。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智顗、灌頂(1987)。摩訶止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湛然(1987)。十不二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湛然(1987)。法華玄義釋籤。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湛然(1987)。金剛錍。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鳩摩羅什(1987)。中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實叉難陀(1987)。大方廣佛華嚴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鄧文寬、榮新江(1999)。敦博本禪籍錄校。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法融(1988)。絕觀論。台北:文殊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莊周、郭慶藩、王孝魚(1982)。莊子集釋。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賴永海(1993)。湛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釋印順(1998)。中國禪宗史。新竹:正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唐君毅(1980)。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鳩摩羅什(1987)。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法藏(1987)。大乘起信論義記。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朱熹、黎靖德、王星賢(1986)。朱子語類。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呂澂(19980115)。中國佛學源流略講。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牟宗三(1981)。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程顥、程頤(1982)。二程集。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傅偉勳(1994)。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潘桂明、吳忠偉(2001)。中國天台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傅偉勳(1990000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朱熹、陳俊明(2000)。朱子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牟宗三(1977)。佛性與般若。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孟安排(1985)。道性義第二十九。道教義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牟宗三(1977)。附錄:分別說與非分別說。佛性與般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熹(1990)。太極圖說解。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