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觀音佛祖」的身世與崇拜圖式的成立:從艋舺龍山寺談起
書刊名:民俗曲藝
作者:方令光
作者(外文):Fang, Ling-kuang
出版日期:2016
卷期:191
頁次:頁153-217
主題關鍵詞:觀音佛祖羅漢俗文學圖式艋舺龍山寺Guanyin BuddhaArhatFolk literaturePatternMonga Longshan Templ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37
  • 點閱點閱:29
期刊論文
1.李添春(1931)。齋教概說。南瀛佛教,9(1),61-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顏尚文(20030700)。清代以來嘉義市觀音信仰寺廟類型之發展。佛學研究中心學報,8,187-2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世偉、王見川(20021200)。臺北艋舺龍山寺「民間佛教」性格之歷史考察。圓光佛學學報,7,135-1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丸井圭治郎(1926)。由宗教方面觀察的臺灣的民族性。南瀛佛教,4(5),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中野美代子(1991)。十八羅漢、梁武帝、目連戲と初期《西遊記》:泉州開元寺東、西塔浮雕考。日中文化研究,1,97-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祥穎(20101200)。紅蓮柳翠故事在明代俗文學創作的處理與應用。文學新鑰,12,55-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世良義成(1926)。佛教的真正使命。南瀛佛教,4(5),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江雲松(1925)。臺灣佛教振興策。南瀛佛教,3(2),1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槐(1948)。觀世音考。臺灣佛教,2(10),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玉珉(19901000)。住世護法羅漢--羅漢畫特展介紹之1。故宮文物月刊,8(7)=91,4-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添春(1928)。論臺灣的在家佛教。南瀛佛教,6(6),40-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會智、高天(2003)。山西晉城青蓮寺史考。文物世界,2003(1),24-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周秋良(2008)。《西遊記》中的觀音形象及其民間性。船山學刊,2008(4),159-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征敏(1999)。羅漢頭像歸金身。文史月刊,5,94-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韓嘉谷(1986)。獨樂寺史跡考。北方文物,2,50-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紀烈敏(2004)。獨樂寺觀音閣壁畫調查。文物,2004(3),83-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胡文和(20010900)。大足石篆山石門山妙高山宋代石窟與文氏鐫匠世家的關係研究。中華佛學學報,14,55-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馬聯虎(1995)。傑出的回族畫家馬駘。回族研究,2,100-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火慶(2004)。中國羅漢小說舉例:《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論析。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4,463-5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靖委(20120600)。艋舺龍山寺十八羅漢群之信仰與造像。臺北文獻 (直字),180,167-2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蔭柏(1987)。〈西遊記》與元明清寶卷。文獻,1987(4),48-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張寬蒼(1930)。改革臺灣佛教的芻議。南瀛佛教,8(8),15-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寬蒼(1930)。改革臺灣佛教的芻議。南瀛佛教,8(10),9-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張靜二(19831200)。論觀音與西遊故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8,149-1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蔣邦澤(1997)。《馬駘畫寶》及眾名家的題簽題詞。西昌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7(4),53-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張總(1991)。佛教造像與宗教儀軌的矛盾現象。美術研究,1,57-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程國賦、李陽陽(2010)。《南海觀音菩薩出身修行傳》作者探考。明清小說研究,97,181-1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黃護城(1959)。食素十周年紀念。臺灣佛教,13(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黃仕忠(2008)。《車王府曲本》收藏源流考。文化藝術研究,1(1),139-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佐伯富、陳舜平(19990200)。近世中國的觀音信仰。圓光佛學學報,3,423-4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李利安(1999)。觀音文化研究回顧。中國佛學,2(1),399-3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林美容、蘇全正(20040300)。臺灣的民間佛教傳統與「巖仔」的觀音信仰之社會實踐。新世紀宗教研究,2(3),2-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范培松(2000)。中國寺院形制及其佈局特點。考古與文物,2000(2),82-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黃運喜(20011000)。從犁頭山蓮華寺的發展看臺灣民間佛教的特質。玄奘學報,4,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余光弘(19830600)。臺灣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寺廟調查資料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3,67-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韓秉方(2004)。觀世音信仰與妙善的傳說--兼及我國最早的一部寶卷《香山寶卷》的誕生。世界宗教研究,2004(2),54-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Sangren, Paul Steven(1983)。Female Gender in Chinese Religious Symbols: Kuan yin, Ma tsu, and the 'Eternal Mother'。Sign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9(1),4-25。  new window
38.林條均(1952)。關於故儒連雅堂《觀世音考證》。臺南文化,2(1),25-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鄭卓雲(1925)。臺灣佛教振興策。南瀛佛教會會報,3(2),24-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見川(1994)。略論日治時期「齋教」的全島性組織:臺灣佛教龍華會。首屆臺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49-1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永猛(2009)。民俗觀音與法教的觀音科儀。2009觀音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臺北市艋舺龍山寺主辦 (會議日期: 2009/09/12-09/13)。板橋。165-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世偉、王見川(2004)。臺灣觀音感應故事及其宗教意涵。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169-1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世偉、王見川(2006)。佛教與民俗文化的交會:以臺灣為研究場域之考察。2006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臺北:文津出版社。1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Sangren, P. Steven(1994)。Gods and Familial Relation: No-cha, Miao-shan, and Mu-lien。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臺北:漢學研究中心。33-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崑振(2009)。臺灣齋堂空間所屬觀音信仰特質的探討。2009觀音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臺北市艋舺龍山寺主辦 (會議日期: 2009/09/12-09/13)。板橋。179-1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蔡武晃(2009)。北臺灣龍山寺法脈的觀音信仰組織研究。2009觀音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臺北市艋舺龍山寺主辦 (會議日期: 2009/09/12-09/13)。板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清香(2009)。觀音信仰的源流與艋舺龍山寺的尊像風格。2009觀音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臺北市艋舺龍山寺主辦 (會議日期: 2009/09/12-09/13)。板橋。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李乾朗(1992)。艋舺龍山寺調查研究。臺北市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倉本尚德(2011)。中國における観音信仰の展開のー樣相:《観世音十大願經》と「観世音佛」。京都:龍谷大学アジア仏教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宋光宇(1974)。在理教:中國民間三教合一信仰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漢珩(2005)。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台灣戰後新竹地區佛寺建築風格之初探(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汪潔(2003)。閩臺宮廟壁畫研究(碩士論文)。福建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貴蘭(2008)。新竹市青草湖靈隱寺之探究(碩士論文)。玄奘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蔡春美(2002)。當代台灣觀音信仰的研究--以七個道場為例(碩士論文)。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儷蓉(2004)。普門化紅顏--中國觀音變女神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徐一智(2007)。明代觀音信仰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鄭志明(2010)。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珂(1984)。清稗類鈔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鳩摩羅什(1983)。佛說阿彌陀經。台北:新文豐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亞湘(2006)。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俞劍華(1981)。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清香(1995)。羅漢圖像研究。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裕群、李鋼(2003)。天龍山石窟。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闞正宗(1993)。臺灣佛寺導遊(五):中部地區。臺北:菩提常青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毛晉(2002)。六十種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臧晉叔(1970)。元曲選。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畺良耶舍(198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台北:新文豐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首都圖書館(1991)。大香山.總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羽新(2003)。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方志彙編。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盧興邦(2011)。尤溪縣志。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齊元直(1993)。古拓五百羅漢圖。北京:紅旗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朱鼎臣(1990)。全像觀音出身南遊記傳。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洪邁(1988)。夷堅甲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920)。寺廟繪葉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楊景賢(1959)。西遊記雜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見川(2009)。佛說救苦真經。蘆洲: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吳承恩、李贄、古眾(1991)。李卓吾批評西遊記。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維樑(2011)。明溪縣志。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必昌(2011)。重修臺灣縣誌。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2005)。香山寶卷。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2004)。香山寶卷。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2009)。救苦真經。蘆洲:博揚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楊浚(2011)。淡水廳志。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2008)。新著大香山全本。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盛熙明(1983)。補陀洛迦山傳。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周璽(2011)。彰化縣志。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陳文達(2011)。臺灣縣志。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盧德嘉(1958)。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民德堂顏施普空(1975)。龍華科儀。三重:妙通佛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余文儀(1964)。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謝金鑾(2011)。續修臺灣縣志。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2004)。觀音十二圓覺。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2005)。觀音濟度本願真經。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仇德哉(1983)。臺灣之寺廟宇神明。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甘豐穗(1976)。和中學生談古典小說。香港:世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舟山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嵊泗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1999)。舟山海洋龍文化。北京:海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李玉珉(2000)。觀音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李雨航(1997)。明清佛像。臺北:藝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靈泉脩嚴(2012)。法華寺開建沿革史略。臺南:法華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釋煮雲(1995)。南普陀山傳奇異聞錄。臺中:淨願寺印經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李豫(2010)。山西介休寶卷說唱文學調查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周秋良(2008)。觀音本生故事戲論疏。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鶴田武良(1993)。民国期美術学校畢業同学録.美術団体会員録集成。和泉:和泉市久保惣紀念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林保堯、馬元浩(1997)。雙林寺彩塑佛像。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林保堯、蘇浙生、馬元浩(2008)。蓮華接翠觀音寺。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金維諾、山西省文物局、平遙雙林寺彩塑藝術館(1998)。雙林寺彩塑。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柴澤俊、柴玉梅(2008)。山西古代彩塑。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馬駘(1956)。仙佛圖像畫譜上。香港:榮寶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陳清香(2008)。臺灣佛教美術(I):供像篇。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黃小龍、王景賢(2007)。泉州提線木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道端良秀(1985)。羅漢信仰史。東京:書苑株式会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黃欽山、慶典籌備委員會(1999)。慶祝艋舺龍山寺建寺二百六十週年紀念特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廖忠俊(2010)。臺灣的媽祖宮與觀音寺古蹟。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何孝榮(2000)。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吳永猛(20080000)。臺灣本土宗教信仰。臺北:國立空中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蘇軾、王文誥、孔凡禮(2004)。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闞正宗(2008)。台灣佛教史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劉枝萬(1962)。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黃典權(1966)。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連橫(1964)。雅堂文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1986)。臺灣人士鑑。東京:湖南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車錫倫(20020000)。信仰、教化、娛樂--中國寶卷研究及其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林進發(1929)。臺灣人物評。臺北:赤陽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胡建偉(1961)。澎湖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陳清香(2005)。臺灣佛教美術的傳承與發展。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邱秀堂(1986)。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林衡道(1974)。臺灣寺廟大全。臺北:青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Hansen, Valerie、包偉民(1999)。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于君方、陳懷宇、姚崇新、林佩瑩(20090000)。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臺北:法鼓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宋太祖、曾棗莊、劉琳(2006)。全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江燦騰(19960000)。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臺北:南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江燦騰(20030000)。臺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去殖民化與臺灣佛教主體性確立的新探索。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Dudbridge, Glen、李文彬、賴瑞和、廖朝陽(1990)。妙善傳說: 觀音菩薩緣起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周秋良(2009)。觀音故事與觀音信仰研究--以俗文學為中心。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徐亞湘(20000000)。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臺北:南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方步和(1992)。河西寶卷真本校注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段傳峰(2014)。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十六羅漢圖像學研究,http://www.ccztv.com/news.asp?id=14959&xid=6, 2016/0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見川、林萬傳(1999)。[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導言。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沈繼生(1986)。目蓮傀儡中的目蓮戲。泉州木偶藝術。廈門:鷺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子青(1979)。臺灣佛教漫談。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美容(2007)。臺灣觀音信仰的主要形態:兼論民間佛教與民間信仰的關係。民間佛教研究。北京: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東初(1978)。瞭解臺灣佛教的線索。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志明(2005)。民間信仰「合緣共振」與「含混多義」的思維模式。臺灣傳統信仰的宗教詮釋。臺北:大元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志明(2005)。臺灣觀音信仰的現象分析。臺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臺北:大元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桑高仁、丁仁傑(2012)。父系模式慾望生產裡的父與子:對於《封神演義》哪吒故事所進行的基礎性分析。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枝萬(1978)。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錫鈞(1986)。泉州嘉禮古今談。泉州木偶藝術。廈門:鷺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顏尚文(2000)。赤山龍湖巖觀音信仰與嘉義縣赤山堡地區的發展(1661-1895)。南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