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羅近溪思想中的「天心」義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潘虹智
出版日期:2018
卷期:14
頁次:頁393-414
主題關鍵詞:羅近溪天地之心天心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05
  • 點閱點閱:3
「天心」(有時作為「天地之心」的簡寫)一詞,在宋明儒學中時常出現,然而卻未受到相對應的重視與研究,一直到陳來先生的《仁學本體論.天心第六》中,才有較為詳盡的歸納與闡發,其提到羅近溪對於「天心」最為有見。然而在「天心」概念史中,羅近溪對此概念的詮釋創發性如何?在羅近溪的思想中,「天心」究竟是不是重要的概念等等?此問題都還存在進一步討論的空間。故本文嘗試對近溪文本中的「天心」與「天地之心」做一耙梳,並以概念史的角度分析近溪之前關於「天心」此一概念的使用情形和指涉。經過考察可發現,近溪思想中「天心」(包含「天地之心」)概念的使用,可以分成三種類型,分別為:「天地生物之心」、「天賦之性」和「參贊化育之心」,且此三種類型在近溪思想中做了很好的安排和處理,彼此間皆可上下其說。就萬物本體言,只是「生生之心」,而此生生之心下貫到人身上即成為「道義全具的天賦心體」,也因此天賦心體能夠返本覺照,故能戒慎不失,永保此自然生生之機的發用流行,順其發用便能顯現天理之節文,則自然人己和樂、天下治平。近溪將不同經典中的「天心」合而言之,且說明方式包含形式、內容、工夫、境界各個方面,既能分解立論,又能渾淪圓適,此正是近溪思想的特別處
圖書
1.周必大、歐陽修(1983)。文忠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董仲舒(1983)。春秋繁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震(2005)。羅汝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栻(1983)。癸巳孟子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羅汝芳、方祖猷(2007)。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充(1983)。論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唐君毅(2005)。哲學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公羊高、何休、徐彥、陸德明(1983)。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立勝(20050000)。王陽明「萬物一體」論:從「身--體」的立場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胡宏(1987)。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栻、朱熹(1983)。南軒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宗羲(1992)。宋元學案‧北山四先生學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來(2014)。仁學本體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宗羲(2008)。明儒學案。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唐君毅(1990)。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弼、樓宇烈(2006)。王弼集校釋。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勞思光(2010)。新編中國哲學史。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戴聖、孫希旦、沈嘯寰、王星賢(1990)。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黎靖德(1983)。朱子語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陽明、錢德洪、謝廷傑(1983)。王文成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楊儒賓(2005)。一陽來復--《易經‧復卦》與理學家對先天氣的追求。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祖漢(2000)。羅近溪的道德形上學及對孟子思想的詮釋。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中國觀點。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鍾彩鈞(2009)。論羅近溪的歸宗哲學。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學術思想篇。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