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科玄異變--以張君勱「人生觀」論儒學之當代復興
書刊名:宗教哲學
作者:洪婕寧
作者(外文):Hong, Jiening
出版日期:2020
卷期:91
頁次:頁75-87
主題關鍵詞:科學技術社會變遷數位革命玄學人生觀張君勱新儒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87
  • 點閱點閱:2
科學技術之發展,加速社會結構變遷、轉變人們觀念認知,進而動搖人生之價值所在。如三○年代以來的數位化革命(Industry 3.0)促使經濟更繁榮。各地人們在網路世界(cyberspace)裡能隨時做意見交流、進行線上交易,甚至建立自己的網路身份(internet identity),加入網路社群(online community),互動中形成各種網路文化。卻也衍生出線上遊戲成癮、網路詐騙(Catfishing)與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等新的社會問題。處在科學發展導致的社會變遷中,自我生命該如何安頓?實成為吾人所關懷之議題。距今100年前的五四運動吹起了「科學萬能」之風,張君勱(1887-1969)面對當時之價值轉變,給予眾人「人生觀」(Lebensanschauung)之提醒。提醒在分科發展的科技背後有一個總潮流,應求之於玄學。玄學是一門依生命處境問題之綜合觀察的學問,能指導人生觀。科學在中國固然有其發展之必要性,同時亦應找出符合民情之玄學以輔佐之。具體而言,他主張把握儒家「尊德性而道問學」的精神之根,作為發展科技背後的人生觀。此主張亦可作為現今社會問題之解藥。如透過「慎獨」與擴充「四端之心」,來回應網路去抑制效應(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減緩網路霸凌之風氣。如此一來,我們不至於因應社會結構變遷之時成失根浮萍而迷失人生價值。本文旨在分析科技造成之生活異變,自植儒學精神之靈根,以期與同世代之人共安頓其中。
期刊論文
1.Suler, John R.(2004)。The 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7(3),321-326。  new window
2.石侃、蘇超、盧昱波(2019)。人工智慧:博物館未來發展的必要工具。科技博物,13(1),29-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杜長青(20190400)。對抗或是對話?AI未來發展的挑戰與契機。全球政治評論,66,27-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寒鳴(2019)。「科玄論戰」與張君勱的現代新儒家風貌。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3),8-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宗憲、莊秀敏(20180600)。人工智慧在國防科技運用之研究。國防雜誌,33(2),89-1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朱熹(2005)。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君勱(1970)。義理學十講綱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生龍(2012)。新譯傳習錄。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彭小妍(2019)。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反啟蒙。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玉順(2002)。超越知識與價值的緊張--「科學與玄學論戰」的哲學問題。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Rudolf, Eucken(1907)。Grundlinien einer neuen Lebensanschauung。Leipzig:Veit & Comp Press。  new window
7.Rudolf, Eucken(1917)。Der Sinn und Wert des Lebens。Leipzig:Quelle & Meyer Press。  new window
8.張君勱、丁文江(1992)。科學與人生觀。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榮捷(2013)。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魯道夫・奧伊肯、張偉、左蘭(2016)。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北京:北京理工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君勱、程文熙(1981)。中西印哲學文集。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