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孟子的王道政治論及其方法論預設
書刊名: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
作者:黃俊傑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ang, Chun-chieh
出版日期:1991
卷期:16
頁次:頁47-62
主題關鍵詞:孟子王道政治論方法論政治思想王霸之辨聖王民本德治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33
  • 點閱點閱:2
孟子思想廣大悉備,內外交輝,關於社會政治事務的「外在範疇」與關於心性工夫的「內在範疇」交互滲透,融合為一而不可分離。「不忍人之心」是「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孫丑上‧6》)的基礎;相對而言,「不忍人之政」是「不忍人之心」的客觀化(objectification),兩者是一體之二面,如車之二輪,鳥之兩翼,不可分亦不能分。這篇論文的主題,就是在於分析孟子政治思想的內涵,並挖掘其方法論的預設,以觀察孟子思想內外交輝的特質。 一言以蔽之,孟子的政治觀可以以「王道政治論」加以綜括。所謂「王道」,是指「先王之道」(《孟子‧離婁上‧1》),以德治為基礎(《孟子‧公孫上‧3》:「以德行仁者王」),以民本為其依歸(《孟子‧梁惠王上‧7》:「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王」與「霸」相對,前者以德,後者以力。孟子這一套「王道政治論」是以整體論(holism)為其方法論的預設──認為政治活動的各個「部份」(如君、臣、井田制度、五制爵制……等)不能獨立存在,各個「部份」的功能與目的必須在「整體」的脈絡中始能落實。這種方法學的預設,與孟子的「聯繫性思維方式」互有關係。
圖書
1.蕭公權(1981)。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屈萬里(1968)。尚書釋義。臺北:華岡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錢穆(198011)。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費孝通(1948)。鄉土中國。香港: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杜正勝(19790000)。周代城邦。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Schwartz, Benjamin Isadore(1985)。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7.徐復觀、蕭欣義(1979)。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八十年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孟子節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南朝梁)劉勰。劉子新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Berlin, Isaiah(1969)。Two Concepts of Liberty。Four Essays on Liber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