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多元性別與同志教育-
作者:卓耕宇達努巴克
書刊名: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黃淑玲, 游美惠 (主編)
頁次:113-136
出版日期:2007
出版項:臺北:巨流
主題關鍵詞:多元性別同志教育
學門:社會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2
期刊論文
1.Cass, V. C.(1979)。Homosexual Identity Formation: A Theoretical Model。Journal of Homosexuality,4(3),219-235。  new window
2.游美惠(20050500)。身分認同與認同政治。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1,58-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游美惠(2003)。同性戀恐懼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5,120-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畢恆達(20030500)。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5,37-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畢恆達(20030300)。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5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Coleman, E.(1981)。Developmental stages of the coming out process。Journal of Homosexuality,7,31-43。  new window
7.Troiden, R. R.(1989)。The formation of homosexual identities。Journal of Homosexuality,17(1/2),43-73。  new window
8.畢恆達、吳昱廷(20001200)。男同志同居伴侶的住宅空間體驗:四個個案。應用心理研究,8,121-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郭麗安(2000)。大學生同志之自我認同分析研究。性與文化研討會,台灣省文獻會主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瑪達拉•達努巴克(2004)。誰殺了同性戀?:檢視衛教性教育中的同性戀論述。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瑪達拉•達努巴克(2006)。邊界的同志世界。大專院校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材學術研討會,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主辦 。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偉誠(1997)。台灣同志運動文化的後殖民思考--兼論「現身」問題。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卓耕宇(2004)。彩虹少年的美麗與哀愁:一個青少年愛滋男同志自我生命敘說之研究(碩士論文)。慈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本蕙(2003)。高中生男同志認同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瑪達拉達努巴克(2004)。是原住民,也是同志:排灣男同志Dakanow的生命之歌(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耀民(1997)。打開同性戀抗爭史:從社會規範到家庭機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郭洪國雄(1994)。男同性戀者需求與適應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安真(2001)。「女同志」性認同形成歷程與污名處理之分析研究(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Connell, R. W.(2002)。Gender。Cambridge:Polity Press。  new window
2.Johnson, Allen G.(1997)。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Philadelphia, P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周華山(2000)。性別越界在中國。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Troiden, Richard R.(1988)。Gay and lesbian identity: A sociological analysis。General Hall, Inc.。  new window
5.周華山(1997)。後殖民同志。香港同志研究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ohan, Janis S.(1996)。Psychology and sexual orientation: Coming to terms。Routledge。  new window
7.台灣性別人權協會(2006)。同志公民,同治城市:2006認識同志手冊。台北市民政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顧燕翎、鄭至慧(19990000)。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Grotevant, Harold D.、Bosma, Harke A.、De Levita, David J.、Graafsma, Tobi L. G.(1994)。[Identity and Development: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Introduction。Identity and Development: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Thousand Oaks, Calif.:Sage。  new window
2.Rich, A.、鄭美里(1999)。強制異性戀和女同性戀存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啓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Calhoun, C.、張娟芬(1997)。分離同女理論與女性主義然後慾望才能被異性戀化。同女出走。台北:女書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Calhoun, C.、張娟芬(1997)。性傾向壓迫。同女出走。台北:女書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