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民國新聞記者交際費用的來源、使用與影響
書刊名:新聞大學
作者:路鵬程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2)
頁次:38-45+148
主題關鍵詞:新聞生產私誼網絡交際費用Production of newsGuanxi networkSocial-contact expens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31
  • 點閱點閱:4
新聞記者的交際費用是理解民國新聞文化規則以及新聞社會結構的重要途徑之一。對于知名大報來說,充沛的交際費用是提高記者工作待遇,提升記者工作效率,激發記者工作熱情,甚至強化其職業認同的重要生產資源,交際費成為推動記者新聞專業化水準的重要經濟手段和生產資源。而對于入不敷出的小報和艱辛謀生的基層記者來說,基本工資都朝不保夕,他們不但沒有交際費用,反而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利用新聞從社會中敲詐勒索生活費用。
Exploring journalists’ social contact expenses is an important and original way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e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of news in period of the Public China. For the famous and fully reinforced newspapers, sufficient contact expenses plays an key factor in improving journalists’ working efficiency,enthusiasm,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 the unknown and impecunious newspapers, on the contrary, insufficient contact expenses imped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fessionalism of journalists.
期刊論文
1.蕭乾(1980)。我愛新聞工作--記蕭乾同志對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生的一次講話。新聞研究資料,1980(3),71-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濤天(1937)。外勤記者的職業生活。教育與職業,184,329-3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建國、朱穎(2009)。上海新聞記者聯歡會與近代新聞業的職業化。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3),33-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田中初、余波(2016)。職業團體與新聞記者職業化--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為中心。新聞大學,2016(3),22-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施鈞伯(1935)。新聞記者職業的保障。報學季刊,1935(4),53-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青崖(1934)。新聞記者與公式。人言周刊,1934(2),38-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何思誠(1999)。上海《時事新報》從研究系落入國民黨手中的演變概要。文史資料選輯,136,133-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顧士(2009)。歷史是覆雜的--重讀林白水之死。書屋,2009(1),57-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徐鑄成(2013)。徐鑄成日記。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孔昭愷(1991)。舊大公報坐科記。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陶菊隱(2005)。記者生活30年--親歷民國重大事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金雄白(1988)。記者生涯五十年。臺北:躍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孝庵(1930)。最新實驗新聞學。上海:時事新報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靜廬(1928)。中國的新聞記者。上海:光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閻雲翔、李放春、劉瑜(2000)。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明遠(2004)。才.材.財。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梁漱溟(2011)。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顧執中(1991)。報人生涯--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自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鑄成(2010)。報海舊聞。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邵飄萍(2008)。邵飄萍新聞學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曹聚仁(2007)。聽濤氏人物譚。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范長江(2001)。范長江文集。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陸詒(1994)。文史雜憶。北京: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顧執中(1985)。戰鬥中的新聞記者。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馮英子(1991)。報海憶舊。太原: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鄒韜奮(2007)。經歷。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趙效沂(1981)。報壇沈浮四十五年。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胡鳴祥(1936)。投稿術。上海:晨光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文彬(1990)。新聞工作六十年。重慶: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楊美慧(2009)。禮物、關系學與國家--中國人際關系與主體性建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董顯光(2014)。董顯光自傳。台北:獨立作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黃光國(2006)。儒家關系主義:文化反思與典範重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聶世琦(1933)。新聞記者。上海:光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教育部(1936)。青年擇業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振夫(19370506)。馮玉祥夫人之交際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張萬里(1938)。新聞記者應有的修養。報人之路。上海:三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六逸(2010)。新聞教育的重要及其設施。民國新聞教育史料選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鑄成(1979)。李思浩生前談從政始末。文史資料選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