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文學研究在韓國:建立主體位置與超越臺灣內部矛盾的可能性-
作者:林大根
書刊名:台灣文學研究在韓國:歷史情感與東亞連帶;陳國偉, 林大根 (主編)
頁次:15-53
出版日期:2018
出版項:臺中:國立中興大學
主題關鍵詞:臺灣文學文化交流韓國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李淑娟(2007)。臺灣文學文本的多語書寫策略。中國現代文學,41,55-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玲玲(20070300)。歷史、種族與風土--葉石濤的臺灣文學史分期。黃埔學報,52(社會科學類),43-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芳明(19990800)。臺灣新文學史(1)--臺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15(10)=178,162-1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邱貴芬(2005)。鄉土文學之「後」:臺灣紀錄片與另類文化願景。中國現代文學,34,69-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嘉勵(2013)。情感之島:發現自我與帝國的殖民地之旅。台灣研究,3(1),46-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韻璇(2011)。1960~70年代王禎和早期短篇小說。中國現代文學,59,247-2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Sung, Mei Hwa(1920)。Traveling Theory and Self-Fashioning: the Realist Discourse in Taiwan Fiction (1920s-1970s)。近代英美小說,13(1),85-113。  new window
8.Dscheng, Fang Hsiung(1998)。Die Rezeption der Lukacsschen Romantheorie in Taiwan。徳國文學,8。  new window
9.邱珮萓(2007)。臺灣散文文學意象中「原鄉」觀念探析。亞細亞文化,24,123-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金苑(2010)。賴和的作品世界與臺灣新文學。亞細亞文化研究,20,113-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金苑(2006)。從臺灣文學發展過程中看臺灣文學的瞻望。亞細亞文化研究,10,183-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金炅南(1993)。解放以後韓國臺灣兩國的文學課題與文壇狀況。中國現代文學,7,171-2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金季子(2011)。近代日本文壇與殖民的文人:以金史良與龍瑛宗為中心。亞細亞文化研究,22,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金良守(2006)。臺灣作家鍾理和的滿洲體驗與朝鮮人。中國現代文學,39,391-4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金良守(2002)。日據時期韓國與臺灣作家的雙語文學。中國語文論叢,23,368-3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金良守(2004)。日帝時期韓國和臺灣接受魯迅之比較。國際中國學研究,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金良守(2003)。戰後臺灣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的傳統:以陳映真為個案。國際中國學研究,6,309-3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金良守(2006)。鄭清文〈三腳馬〉裏的殖民地記憶。中語中文學,39,453-4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金良守(2005)。策劃「台灣文學專刊」的意圖。中國現代文學,34,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金良守(2011)。韓國與臺灣文學中對「光復」的記憶。中語中文學,48,365-4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金美蘭(2010)。臺灣的「大陸想象」與兩岸婚姻:以大陸配偶的戶口爭論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54,271-3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金美蘭(2011)。在臺灣性別化的新舊移民與兩岸婚姻。中國語文學論集,68,215-2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金美蘭(2012)。後冷戰時期臺灣的「中國想像」與民族主義:以開放話語與歸屬感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60,159-1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金尚浩(2003)。「內心」的獨白,「外界」的故事:論巫永福詩中的節制和觀照。中國現代文學,26,53-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金尚浩(2011)。孤獨與想像的美學--論周夢蝶的詩集《孤獨國》。東亞人文學,20,361-3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金尚浩(2003)。論《笠〉詩刊創辦期陳千武的詩。中國現代文學,24,103-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金尚浩(2006)。論巫永福的詩:從祖國意識談起。中國現代文學,38,239-2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金尚浩(2007)。論鄭清文小說裡的悲劇性:以〈永恆的微笑〉與〈黑面進旺之死〉為中心。東亞人文學,11,63-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金尚浩(2008)。賴和與朝鮮「詩僧」韓龍雲民族意識新詩之比較研究。東亞人文學,13,179-2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金尚浩(2013)。白石與龍瑛宗詩所呈現的內心意識比較研究。東西文學比較雜誌,29,61-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金尚浩(2009)。想像的美學:新詩呈現的民間故事意象。東亞人文學,16,195-2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金尚浩(2004)。楊逵與張赫宙普羅小說之比較研究:以〈送報佚〉與〈餓鬼道〉為例。中國現代文學,30,393-4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金尚浩(2005)。李光洙與魯迅的民族改造小說之比較研究:以《無情》和《吶喊》為例。東亞人文學,8,143-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金尚浩(2005)。戰後現代詩人的臺灣想像與現實。中國現代文學,34,43-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金尚浩(2002)。痛苦的美學:陳千武和金光林的戰爭傷痕詩之比較研究。中國現代文學,23,329-3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金尚浩(2003)。包容的美學:論九〇年代初期陳千武的詩。中國現代文學,27,59-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金順珍(2013)。過去的救援和當前的接受:以張大春、朱天心、平路的作品為中心的臺灣外省人後世作家。中國現代文學,65,35-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金順珍(2012)。臺灣文學中出現的族群想像和國家認同。中語中文學,53,315-3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金順珍(2014)。比較權正生與黃春明的童話。中國語文論譯叢刊,34,243-2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金順珍(2007)。殺夫、救母和歪曲的真實:解讀臺灣女性作家李昂的〈殺夫〉。外國文學研究,28,9-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金順珍(2008)。李昂小說中的國家與性:以《迷園》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45,81-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金順珍(2005)。朱天心小說的邊緣意識:以〈我的朋友阿里薩〉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34,183-1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金時俊(1993)。臺灣現代文學的歷史與動向。中國現代文學,7,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金炡旭(1993)。初探1930年代朝鮮與臺灣的勞動者題材小說:以人物形象與矛盾的特徴為主。中國現代文學,7,105-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金宗洙(1993)。試論大陸與臺灣的新文學早期主題結構及其特點。中國現代文學,7,97-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梁台根(2011)。從葉石濤看作為被強制的文明的殖民地臺灣與臺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56,147-1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呂正惠(1993)。戰後臺灣知識分子與臺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7,203-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盧惠淑(2010)。李昂的〈殺夫〉。中國文化研究,17,426-4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廖炳惠(2005)。打開帝國藏書:文化記憶、殖民現代、感性知識。中國現代文學,34,5-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劉亮雅(2005)。1987年以來台灣後殖民小說。中國現代文學,34,137-1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李瑞藤(2008)。일본통치밑에서의대만 신시(新詩)의 맹아:장아군(張我軍)을실례로。韓國詩歌研究,24,69-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李淑娟(2007)。80年代臺灣都市小說中的新空間書寫策略。中國人文科學,36,287-3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李淑娟(2011)。家國.歷史.性別:平路小說的臺灣關懷。中國人文科學,48,309-3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李淑娟(2002)。閨秀文學之外:臺灣80年代以後女性小說觀察。中國語文學誌,11,391-4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李淑娟(2005)。臺灣解嚴前後小說文本裏的後現代呈現:以戰後第三代文學家的文本為主的研究。中國現代文學,34,101-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李淑娟(2006)。浮城.台北:外省作家的「台北」書寫策略與歸屬認同探索。中國人文科學,33,319-3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李淑娟(2005)。小說新視野:張大春的《公寓導遊》、《四喜憂國》。中國人文科學,30,411-4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李淑娟(2013)。歷史、文學與主體性:多元文化視域下的臺灣原住民長篇史詩小說研究。中國人文科學,55,443-4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林瑞明(1993)。國家認同衝突下的台灣文學研究。中國現代文學,7,217-2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林春城(2011)。後冷戰時期臺灣文學/文化認同。臺灣研究,1,69-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朴南用(2012)。幾米畫冊中的城市認識和想像力。世界文學比較研究,41,89-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朴宰雨(2007)。日帝時期韓國與臺灣文化互動的另一個空間:鍾理和的滿洲體驗與韓人題材小說〈柳蔭〉的意義。外國文學研究,25,109-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朴宰雨(2005)。韓國的臺灣文學研究的歷史與特點。中國現代文學,32,231-2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石曉楓(2008)。一九九〇年代臺灣鄉土書寫的轉向:以袁哲生、童偉格為例。中國學研究,44,121-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宋承錫(2001)。「臺灣文學」的中國結與臺灣結:「臺灣文學本土論」與「中國文學論」的對話。中國語文學論集,18,433-4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宋承錫(2007)。對純血主義的敗北/逃避:以陳火泉的《道》為中心。中國語文學論集,42,149-1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宋承錫(2003)。掠奪與反抗之神話:臺灣皇民文學研究一考。中國語文學論集,23,317-3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宋承錫(2012)。殖民地臺灣的雙語情況與日語寫作。中國現代文學,60,127-1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松永正義(1993)。關於日本的臺灣文學研究。中國現代文學,7,239-2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申敏英(2013)。臺灣小說《道》裡的雙重壓抑機制與殖民地人民的自我認同。人文研究,69,319-3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申正浩(2005)。臺灣文學之韓國認識:二十世紀前半期東亞文學的一風景。中國現代文學,32,209-2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申正浩(2012)。臺灣現代史與二二八文學。人文科學研究,30,259-3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申振浩(1993)。楊逵〈模範村〉與朴榮濬〈模範耕作生〉:1930年代臺灣與朝鮮農村現實的形象化。中國現代文學,7,150-1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吳佩如(2013)。台灣音樂劇中的世界性:從歷史事件啟動。台灣研究,5,71-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王潤華(2011)。瘂弦與台灣文學無國界的新地圖:流動空間的整合。中語中文學,48,165-1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尹銀廷(2007)。在臺灣華人詩文學中的文化認同:以1950〜60年代鄉愁詩為中心。世界文學比較研究,18,29-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林保淳(1999)。台灣的武俠小說與武俠研究。中國語文論叢,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任佑卿(2003)。民族的境界與文學史:以臺灣新文學史與張愛玲為中心。中國語文論集,25,293-3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張錦忠(2005)。跨國流動的華文文學:台灣文學場域裡的「在台馬華文學」。中國現代文學,34,27-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張東天(2006)。臺灣「鄉土文學」敘事與「新電影」運動:形成與擴散本土主義文化意識。中國語文論叢,31,459-4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張文薰(2011)。混血/種歷史知識的再生產:1940年代臺灣文學中的「國姓爺」故事。韓國文學研究,40,89-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蔣淑貞(1998)。臺灣文學的後現代觀念:兼論當代女性小說。比較文學,別卷,15-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鄭文惠(2008)。문학정전과 미학교육: 대만문학교육과 정전편제연구。國語教育研究,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趙映顯(2011)。李喬〈泰姆山記〉中的臺灣本土性。中國文學研究,42,177-1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周宰嬉(2001)。「臺灣中國人」的認同迷茫:以陳映真小說為中心。中國研究,27,265-2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周宰嬉(2005)。理念的相殘.希望的敍事:試論黃皙暎的《悠悠家園》和陳映真的三篇「鈴瑞花系列」小說。中國現代文學,34,161-1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周宰嬉(2011)。陳映真〈忠孝公園〉中的日帝殘影在臺灣。中國研究,53,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周宰嬉(2001)。陳映真文學觀念在戰後臺灣文學史上的意義。中國研究,28,167-1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周宰嬉(2002)。陳映真前期小說的敘事特色。中國學研究,22,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朱惠足(2006)。식민지타이완문학에서 「고향」의 계보。韓國文學研究,31,39-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蔡欣欣(2013)。臺灣國、高中戲曲教育的現況與展望。韓國語文教育,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陳映真(1993)。臺灣近現代文學思潮之演變。中國現代文學,7,33-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陳國偉(2008)。資本主義與身分再造:解嚴以來台灣小說中自我認同的轉向。韓國文學研究,35,247-2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陳建忠(2005)。從皇國少年到左傾青年:台灣戰後初期(1945~1949)葉石濤的小說創作與思想轉折。中國現代文學,34,201-2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千賢耕(2001)。初探中國的臺灣文學研究。中國現代文學,20,345-3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黃錦樹(2005)。국적없는 화문문학ㅡ재대 마화문학의,역사에 편 입되기 전의 역사,혹은대만문학사 중의 비대만문학: 문학사 비교 강령 한가지。文學與社會,18(3),337-3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崔末順(2013)。從民族到個人:1950年代冷戰臺灣的文學風景。中央史論,38,339-3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崔末順(2011)。1930年代臺灣文學脈絡中的張赫宙。間SAI,11,61-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芳明(2002)。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柳書琴、宋承錫(2012)。殖民地文學的生態系。首爾:亦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須文蔚、金順珍(2014)。臺灣@文學。首爾:亦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葉石濤、金尚浩(2013)。臺灣文學史。首爾:BAUM Communication。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萬益、金苑(2008)。臺灣文學大綱。首爾:學古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芳明、崔末順(2013)。臺灣現代文學。首爾:昭明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