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陳白沙心學之研究
作者:傅玲玲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福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白沙宋明理學心學自然自得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8
本文以陳白沙心學為研究主題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陳白沙學術思想的時代背景
陳白沙身為明初學者,其學說與其時代背景自有密不可分之關聯,故本文須就其時代背景研究說明:
  第一節,以明初以前儒學之發展的歷史背景及理學發展的主要課題探討白沙心學產生之歷史因素;
  第二節,就白沙所處之明初時期對於宋代理學之繼承與反思說明其所處之學術環境及思想特色,冀以廓清白沙心學之學術背景。
  第三節,首先就白沙心學之學術淵源予以釐清,以明白白沙心學對於理學的承繼與發展;其次探討白沙之學的成學階段以理解其學說之建構歷程;再則對於白沙之學的傳承有所闡述,以瞭解白沙學說的後續發展。
  白沙之學渾貫一體,實難加以分解立論,然為深入研究白沙心學,本文乃以其學說之三大主幹為探討之綱領,是為本文之「第三章:天道與自然」、「第四章:人心與為學宗旨」、「第五章:修養與人生境界」。
第三章 天道與自然
  第一節及第二節各以「道」、「天理」為主要範疇,探討其蘊涵之意義,論述白沙於天道論之思想主張,
  第三節則進而探究白沙在「天人之際」的觀點,以「心具萬理」說明物、我之關係,又以「天人一理通」理解天理通貫於天人之間,再以「人與天地同體」證成白沙對於天人合一的終極關懷。
第四章 人心與為學宗旨
  第一節,探討白沙對於「心」的觀點,先言「心」之涵義,並說明白沙對於「人性」之主張;次言「心」之本然,說明「虛明靜一」為心之本然狀態,而能明善發用;
  第二節,說明白沙「學宗自然」的為學宗旨,蓋白沙體認得此心此理之體用自然,而主張為學當以「自然」為宗;
  第三節,說明白沙以此心涵具德性,是以其學以自得於己之德性意義為貴,又其體證得此心之體常若有物,故其學貴在自得於心。
  此章所言「學宗自然」與「學貴自得」者,乃白沙修養工夫之理論基礎也。
第五章 修養與人生境界
  第一節,就白沙修養論所主張之「主靜」、「致虛立本」、「體認天理」等工夫闡論之;
  第二節,以白沙天道論、人性論及修養論一貫之思惟,進而探求其所開展出的人生境界──「孔顏之樂」與「自然自得之樂」,白沙之學,其生命氣象即在其「樂」之情境也。
第六章 白沙心學與禪學、心學、儒學
對於陳白沙學說的學派歸類,在當時及後世學者中有許多不同的主張,本文即就其中主要的幾項觀點進行剖析,以「白沙心學與禪學」、「白沙哲學即是心學」、「白沙心學與儒學」等議題探討之。
  第一節,就「白沙心學與禪學」之辨進行論述,蓋宋明理學素有「儒佛之辨」的問題,白沙之學在當時又頗受「流於禪學」之攻擊,故此一問題必須予以釐清;
  第二節,探究白沙哲學是否歸屬心學系統?並論述其他心學家對白沙學說之看法;
  第三節,關於白沙哲學之儒學學脈系屬問題,歷來亦為學者所爭論者,本節亦列舉各家之說而研討之。
  第四節中,則就當代學者對於白沙心學之評論作一論述與反省,尤其對於章沛先生以「唯物論」對白沙哲學所作的詮解,筆者以為中國哲學不應以唯心或唯物觀點詮解之,尤其認為白沙哲學不屬唯物論。
  最後,即以本文之研究心得做為結論,並以白沙心學於現代所具有的意義作為本文之總結。
一、原典部份
1. 〔明〕陳獻章:《白沙子全集》,(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清
乾隆辛卯年刻碧玉樓藏版)
2. 〔明〕陳獻章著,孫通海點校:《陳獻章集》(上、下),(北京:
中華書局,1993年)。
3.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上、中、下),(台北:華世出版
社,1987年)。
4. 〔明〕周汝登:《聖學宗傳》,(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89年
《孔子文化大全》)。
5. 〔清〕孫奇逢:《理學宗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據
《清康熙五年孫氏兼山堂刊本》影印)。
6.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08年)。
7. 吳樹平等點校:《十三經》(上、下),(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年)。
8. 〔宋〕朱熹:《周易(本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3年影
印《〔清〕武英殿本》)。
9. 〔清〕焦循:《孟子正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10.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11. 尹仲容:《呂氏春秋校釋》,(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年)。
12. 〔唐〕韓愈:《昌黎先生集》,(台北:中華書局據東雅堂本校刊四
部備要)。
13. 〔宋〕周敦頤、邵雍:《太極圖說、通書、觀物篇》,(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5年,《太極圖說》、《通書》為影印《文淵閣四庫
全書本》、《觀物篇》為影印《道藏本》)。
14. 〔宋〕張載:《張載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15.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
年)。
16.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和刻影
印近世漢籍叢刊)。
17. 〔宋〕朱熹:《四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18.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19.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20. 〔明〕宋濂:《宋學士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1. 〔明〕曹端:《月川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22. 〔明〕薛瑄:《讀書錄》,(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和刻影印近
世漢籍叢刊,據日本享保七年和刻本影印)。
23. 〔明〕薛瑄:《讀書續錄》,(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和刻影印
近世漢籍叢刊,據日本享保七年和刻本影印)。
24. 〔明〕吳與弼:《康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25. 〔明〕吳與弼:《康齋先生日錄》,(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和
刻影印近世漢籍叢刊)。
26. 〔明〕胡居仁:《居業錄》,(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和刻影印
近世漢籍叢刊,據日本江戶年間和刻本影印)。
27. 〔明〕胡居仁:《胡文敬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28. 〔明〕羅欽順:《困知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29. 〔明〕夏尚樸:《東巖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30. 〔明〕湛若水:《甘泉文集》,(清康熙刊本)。
31.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32. 〔明〕王龍谿:《龍谿王先生全集》,(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
,和刻影印近世漢籍叢刊,據日本江戶年間和刻本影印)。
33. 〔明〕唐荊川:《荊川先生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
叢刊正編)。
34. 〔明〕顧憲成:《小心齋劄記》,(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諸子集成續編(六)》,《顧端文公遺書本》)。
35. 〔明〕高攀龍:《高子會語》,(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諸子集成續編(六)》,《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6. 〔明〕劉宗周:《劉子遺書》,(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諸成集成續編(六)》,《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7. 〔明〕黃宗羲、黃百家、全祖望:《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
局,1986年)。
38. 〔清〕張廷玉:《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乾隆四年核校本》)。
39. 《六祖壇經箋註》,(無錫丁氏藏版)。
二、研究專書(依專書主題分類)
1. The Search for Mind Ch’en Pai-sha, Philosopher-Poet PAUL
YUN-MING JIANG,1980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Kent Ridge,
Singapore 0511.
2. 黃明同:《陳獻章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3. 章沛:《陳白沙哲學思想研究》,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
4. 簡文文:《白沙子研究》,香港:簡氏猛進書屋,1970年。
5. 陳應燿主編:《白沙先生紀念集》,香港:陳氏耕讀堂,1952年。
6. 黃桂蘭:《陳白沙學說及其詩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7. 呂妙芬:《胡居仁與陳獻章》,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new window
8. 宋志明、王熙元、陳清輝:《陳獻章、王守仁、李贄》,台北:台灣
商務印書館,1999年。
9. 陳郁夫:《江門學記--陳白沙及湛甘泉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
局,1984年。
10. 陳郁夫:《周敦頤》,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11. 黃秀璣:《張載》,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88年。
12. 陳榮捷:《朱熹》,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new window
13.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14.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15.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1982年。
16. 蔡方鹿:《朱熹與中國文化》,貴洲: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17. 曾春海:《陸象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18. 張立文:《走向心學之路──陸象山思想的足跡》,北京:中華書
局,1992年。
19.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
20. 喬清舉:《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21. 秦家懿:《王陽明》,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22. 陳來:《有無之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23. 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三聯書店,
1997年。
24. 林繼平:《明學探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25.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26.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27. 陳福濱:《晚明理學思想通論》,台北:環球書局,1983年。
28. 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new window
年。
29.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30.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
31.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32. 吳康:《宋明理學》,台北:華國出版社,1973年。
33.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34.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上、下),北京:
人民出版社,上冊1984年;下冊1987年。
35.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36. 古清美:《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台灣書店,1996年。
37.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new window
究所籌備處,1996年。
38. 黃公偉:《宋明清理學體系論史》,台北:幼獅書店,1971年。
39. 馮達文:《宋明新儒學略論》,廣東:廣東人民出社,1997年。
40. 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993年。
41. 劉宗賢:《陸王心學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42. 甲凱:《宋明心學述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43. 祝瑞開主編:《宋明思想和中華文明》,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
年。
44.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85年。new window
45. 姜允明:《當代心性之學面面觀》,台北:明文書局,1994年。
46. 姜允明:《心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47. 吳雁南主編:《心學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1994年。
48. 張立文:《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49. 張立文:《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50. 張立文:《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
51. 張立文:《天》,台北:七略出版社,1996年。
52. 楊曉塘主編:《程朱思想新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53.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台北:文津出版
社,1990年。
54. 姜廣輝:《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55. 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56.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一冊、第二冊、第三冊上下),香港:中
文大學崇基書院,1980年。
57.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58.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元明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new window
年。
59. 渡邊秀方原著,劉侃元譯述:《中國哲學史概論》,台北:台灣商務
印書館,1967年。
60. 赤塚忠、金谷治、福永光司、山井湧原者,張昭譯:《中國思想
史》,台北:儒林圖書公司,1985年。
61. 容肇祖:《中國歷代思想史‧明代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年。
62.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
年。
63. 宋志明、向世陵、姜日天:《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
大學出版社,1998年。
64.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65.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66.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人民大學出版
社,1989年。
67.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年。
68. 苗潤田:《中國儒學史‧明清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
年。
69. 謝祥皓、劉宗賢:《中國儒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70.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
71. 唐君毅:《哲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72.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73. 曾春海:《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74. 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台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
年。
75. 楊國榮:《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的歷史衍化及其現代轉換》,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76. 蒙培元:《心靈超越與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77. 張世英:《天人之際──中西哲的困惑與選擇》,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7年。
78. 方克立:《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79. 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80. 羅嘉昌、鄭家棟:《場與有──中外哲學的比較與融通》,北京:東
方出版社,1994年。
81. 岡田武彥等著:《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板橋:駱駝出版社,
1987年。
82. 熊十力:《十力語要》,台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
83. 曾錦坤:《儒佛異同與儒佛交涉》,台北:谷風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84. 周紹賢:《佛學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85. 方克立主編:《中國哲學大辭典》,北京:中國社科學出版社,1994
年。
三、參考論文(依作者筆劃順序)
1. 卡戈、心予:〈陳白沙是由「客觀」唯心主義轉化為「主觀」唯心主
義的哲學家〉,《廣東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頁70-75。
2. 朱漢民:〈陳獻章-明代心學的「精微」〉,《中國文化月刊》第185
期(1995年3月),頁58-68。
3. 朱漢民:〈吳與弼──明代心學的「啟明」〉,《中國文化月刊》第
156期(1992年10月),頁54-65
4. 辛朝毅:〈陳白沙哲學本體論的再認識──兼與章沛先生商榷〉,
《廣東社會科學》(1986年第3期),頁76-83。
5. 李錦全:〈陳獻章、海瑞、李贄思想異同述評〉,《中國文化月刊》
第194期(1995年12月),頁3-5。
6. 周漢光:〈陳白沙教育思想〉,《鵝湖月刊》第12卷第2期(1987年8new window
月),頁46-51。
7. 姜允明:〈三人行──論陳白沙、湛甘泉與王陽明的承傳關係〉,
《華岡文科學報》第22期(1998年3月),頁1-22。
8. 姜允明:〈《六祖壇經》對明儒陳白沙的影響〉,《當代心性之學面new window
面觀》,(台北:明文書局,1994年),頁139~153。
9. 姜允明:〈明儒陳白沙生平學說概觀〉,《心學的現代詮釋》,(台
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頁115-139。
10. 徐哲萍:〈介紹簡又文「陳獻章之自然哲學」〉,《華學月刊》第47
期(1975年11月),頁20-22。
11. 章沛:〈必須正確理解陳白沙的哲學語言〉,《廣東社會科學》
(1988年第1期),頁63-81。
12. 章沛:〈必須正確評價陳白沙哲學──縱論白沙哲學體系附答辛朝毅
文〉,《廣東社會科學》(1987年第1期),頁1-8。
13. 陳郁夫:〈自然風韻寫天真──論陳白沙詩〉,《中國學術年刊》第new window
9期,1987年6月,頁167-177。
14. 陳郁夫:〈陳白沙的師友〉,《孔孟月刊》第25卷第1期(1986年9new window
月),頁26-31。
15. 陳郁夫:〈陳白沙學述(上)〉,《鵝湖月刊》第9卷第3期(1983年new window
9月),頁33-39。
16. 陳郁夫:〈陳白沙學述(下)〉,《鵝湖月刊》第9卷第5期(1983年new window
12月),頁39-43。
17. 陳郁夫:〈書「陳白沙學述」後:對白沙教人靜坐的再檢討〉,《鵝new window
湖月刊》第9卷第3期(1983年9月),頁53。
18. 陳廷湘:〈理學道德本體的合理性及其局限〉,《中國文化月刊》第
165期(1993年7月),頁50-67。
19. 黃明同:〈陳白沙哲學的理論路向及其影響〉,《廣東社會科學》
(1995年第2期,頁39-44)。
20. 馮炳奎:〈鳶飛魚躍的陳白沙-把人類的心體活生生的拿出來〉,new window
《孔孟月刊》第24卷第7期(1986年3月),頁29-31。
21. 楊國榮:〈從朱熹到王陽明〉,《哲學與文化月刊》第19卷第7期new window
(1992年7月),頁626-638。
22. 莊慶信:〈陳白沙簡樸自然的環保哲學〉,《簡樸思想與環保哲學論
文集》,(台北:中國哲學會編輯,立緒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10
月),頁65~95。
23. 鄭宗義:〈明儒陳白沙學思探微──兼釋心學言覺悟與自然之義〉,new window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5期(1999年9月),頁337-388。
24. 劉焜煬:〈陳白沙是「唯物主義者」嗎?──與章沛同志商榷〉,
《廣東社會科學》(1987年第1期),頁9-18。
25. 劉振維:〈從曹月到陳白沙-略論明初心學的緣起與發展〉,《哲學
雜誌》第14期(1995年11月)頁158-189
26. 熊琬:〈明代理學與禪學〉,《國文天地》第7卷第2期(1991年7new window
月),頁37-40
27. 潘振泰:〈明代江門心學的崛起與式微〉,《新史學》第7卷第2期new window
(1996年6月),頁1-46。
28. 蔡方鹿:〈宋代理學心性論之特徵及其時代意義〉,《中國文化月
刊》第173期(1993年3月),頁21-43。
29. 龔雋:〈禪慧與儒境──白沙心學的持養與境界論〉,《中國文化月
刊》第13期(1996年6月),頁103-108。
30. 傅玲玲:〈陸象山道德哲學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4年6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