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先秦兩漢的擇居文化與風水術之形成
作者:江達智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a-Chih Chi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仲孚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生態象天法地擇中立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1
  形成於戰國、秦漢時期,並且在日後流行極廣、影響頗大的風水術,有關其發展之歷史、理論、影響等課題,學者論之甚多。然而,在風水術形成原因之探討上,似乎未見相關之論述。
  本文試由三方面,討論風水術形成之因。首論先秦至兩漢時期之擇居文化,由此歸納先民的選址原則,以明當時人們如何對居住地點進行選擇;次論都城的選址與佈局,經由「擇中立國」與「象天法地」的選址與佈局原則之敘述,以明先秦至兩漢時期都城之規劃與營建對於後世的影響;三則藉由知識經驗之積累、數術發展之影響與生態環境之破壞,論述風水術形成之原因。
  經由以上三者之論述,瞭解到戰國、秦漢時期風水術之形成,除了累積人們對於都邑、居址選擇與營造之經驗與重視外,尚與當時封建秩序解紐有關。由於政治、社會、經濟之變動劇烈,人們對於未來充滿著未定感,故轉而祈求數術,以達趨吉避凶、逢凶化吉之目的,藉以維繫個人、家族乃至國家之存續與發展。在此時代背景下,加以氣候變化、土地開發、大興土木以及戰爭之破壞,造成生態環境嚴重之惡化,故而陰陽家者流創造出「風水術」,藉由人們畏天命、敬鬼神、重禁忌之心理,以達到生態保護之目的。
一、古籍部份(含後人注疏):
《周易正義》,【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鄭 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毛詩正義》,【漢】毛 公傳,鄭 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周禮注疏》,【漢】鄭 玄注,【唐】賈公彥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儀禮注疏》,【漢】鄭 玄注,【唐】賈公彥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禮記正義》,【漢】鄭 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論語注疏》,【魏】何 晏注,【宋】邢 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孟子注疏》,【漢】趙 岐注,【宋】孫 奭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春秋左傳正義》,【晉】杜 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春秋公羊傳注疏》,【漢】何 休注,【唐】徐 彥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春秋穀梁傳注疏》,【晉】范 寧注,【唐】楊士勛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爾雅注疏》,【晉】郭 璞注,【宋】邢 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逸周書彙校集注》,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世本》,佚 名撰,周渭卿點校,收錄於《二十五別史》,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5月。
《國語》,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
《古本竹書紀年輯校》,【清】朱右曾輯錄,王國維校補,台北:世界書局,1977年12月三版。
《戰國策》,【西漢】劉 向集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第2版,1988年1月第2次印刷。
《史記》,【漢】司馬遷,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11月九版。
《漢書》,【東漢】班 固,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二版。
《後漢書》,【南朝宋】范 曄,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4月四版。
《三國志》,【晉】陳 壽撰,【宋】裴松之注,台北:鼎文書局,1984年6月五版。
《吳越春秋輯校匯考》,【東漢】趙 曄撰,周生春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越絕書》,【東漢】袁 康、吳 平輯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1992年3月第2次印刷。
《舊唐書》,【後晉】劉 昫,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2月四版。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 祁,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老子校釋》,朱之謙撰,北京: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 第一輯》,1984年11月第1版,1996年8月第4次印刷。
《管子》,【唐】房玄齡注,【明】劉 績補,收錄於《二十二子》,台北:先知出版社,1976年10月。
《晏子春秋集釋》,吳則虞撰,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3月再版。
《墨子校注》,吳毓江,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孫子十家注》,【魏】曹 操等注,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3月再版。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 (第一輯)》,1961年7月第1版,1997年10月第8次印刷。
《文子纘義》,辛 妍著,【宋】杜道堅纘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
《荀子集解》,【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 (第一輯)》,1988年9月第1版,1997年10月第4次印刷。
《韓非子集釋》,陳奇猷校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9月再版。
《呂氏春秋集釋》,許維遹撰,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4月四版。
《山海經校注》,袁 珂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1991年1月第4次印刷。
《淮南鴻烈集解》,劉文典撰,馮 逸、喬 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 (第一輯)》,1989年5月第1版,1997年第2次印刷。
《春秋繁露義證》,蘇 輿撰,北京: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1992年12月第1版,1996年9月第2次印刷。
《宅經》,【舊題】黃 帝撰,收錄於《四庫數術類叢書 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1991年7月第3次印刷。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清】張隱庵集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年9月新1版,1991年9月第4次印刷。
《黃帝內經靈樞譯解》,楊維傑編譯,台北:志遠書局,1976年7月初版,1999年9月第13版。
《論衡校釋》,【東漢】王 充撰,黃 暉校釋,北京: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 第一輯》,1990年2月。
《釋名》,【漢】劉 熙撰,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本,1985年北京新一版。
《大戴禮記解詁》,【清】王聘珍撰,台北:世界書局,1966年3月再版。
《白虎通疏證》,【東漢】班 固撰,【清】陳 立疏證,吳則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 第一輯》本,1994年。
《鹽鐵論校注》,【漢】桓 寬著,王利器校注,北京: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 (第一輯)》,1992年7月第1版,1996年9月第2次印刷。
《太平經合校》,王 明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2月第1版,1985年11月第3次印刷。
《說文解字注》,【漢】許 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第2版,1995年1月第7次印刷。
《潛夫論箋校正》,【漢】王 符著,【清】汪繼培箋,彭 鐸校正,北京: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 (第一輯)》,1985年9月第1版,1997年10月第2次印刷。
《風俗通義校注》,【漢】應 劭撰,王利器注,台北:漢京文化,1983年9月。
《管氏地理指蒙》,【舊題魏】管 輅撰,收錄於【清】陳夢雷編纂,蔣廷錫校訂,《古今圖書集成》,中華書局.巴蜀書社,1985年10月。
《葬書》,【舊題晉】郭 璞撰,收錄於【清】紀 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808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
《校正三輔黃圖》,不著撰人,張閬聲校,收錄於楊家駱主編,《大陸各省文獻叢刊第一集第六冊》,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11月。
《帝王世紀》,【晉】皇甫謐撰,陸 吉點校,收錄於《二十五別史》,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5月。
《博物志校證》,【晉】張 華撰,范 寧校證,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7月再版。
《華陽國志》,【晉】常 璩撰,台北:世界書局,1967年9月再版。
《抱朴子內篇校釋》,【東晉】葛 洪撰,王 明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3月第2版,1988年7月第3次印刷。
《世說新語校箋》,【劉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楊 勇校箋,台北:正文書局,2000年5月。
《文選》,【梁】蕭 統編,【唐】李 善註,台北:正中書局,1971年10月臺一版,1985年3月第三次印刷。
《水經注疏》,【後魏】酈道元注、【清】楊守敬疏、熊會貞參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
《齊民要術》,【後魏】賈思勰著,繆啟愉校釋,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
《北堂書鈔》,【唐】虞世南,台北:宏業書局,1974年10月。
《元和郡縣圖志》,【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6月第1版,1995年1月第2次印刷。
《司馬文正集》,【宋】司馬光,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6年3月臺一版。
《資治通鑑今註》,李宗桐、夏德儀等校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第2次印刷。
《二程子抄釋》,【宋】程顥、程頤撰,收錄於【明】呂 柟抄釋,《宋四子抄釋》,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4月。
《太平御覽》,【宋】李 昉等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1月臺五版。
《太平寰宇記》,【宋】樂 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
《古史》,【宋】蘇 轍,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 六集》,1976年。
《玉海》,【宋】王應麟,台北:華聯書局,1964年1月。
《朱文公文集》,【宋】朱 熹,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正編》本,1979年11月臺一版。
《唐文粹》,【宋】姚 鉉編,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第三輯 歷代詩文總集 第三十四冊》,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2月再版。
《鶴林玉露》,【宋】羅大經撰,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75年4月臺三版。
《發微論》,【宋】蔡元定撰,收錄於《四庫數術類叢書 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1991年7月第3次印刷。
《標點入地眼圖說》,【宋】辜託長老,台北:武陵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二刷。
《類編長安志》,【元】駱天驤纂修,收錄於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
《長安志圖》,【元】李好文,收錄於中國地方志研究會編,《宋元地方志叢書》第一冊,台北:大化書局,1980年4月。
《元河南志》,【元】闕名,【清】徐 松輯,收錄於中國地方志研究會編,《宋元地方志叢書》第一冊,台北:大化書局,1980年4月。
《八宅明鏡》,收錄於劉永明主編,《四庫未收術數類古籍大全 第六集 堪輿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6月。
《宋四子抄釋》,【明】呂 柟抄釋,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4月。
《七國考》,【明】董 說,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10月第1版,1998年11月第2次印刷。
《說郛》,【明】陶宗儀,台北:新興書局,1963年12月。
《儒門崇理折衷堪輿完孝錄》,【明】不著撰人,收錄於《珍本術數叢書》第34冊,台北:新文豐,1995年8月。
《地理人子須知》,【明】徐善繼、徐善述,台北:武陵出版社,1982年5月初版,1986年7月再版。
《日知錄》,【清】顧炎武,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10月三版。
《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編纂、蔣廷錫校訂,中華書局.巴蜀書社,1985年10月。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清】永 瑢等奉敕纂,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
《恆言錄》,【清】錢大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本,1965年12月臺一版。
《廿二史劄記》,【清】趙 翼,台北:世界書局,1967年8月。
《讀史方輿紀要》,【清】顧祖禹,台北:樂天出版社,1973年10月。
《宮室考》,【清】任啟運,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109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
《周禮正義》,【清】孫詒讓撰,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2月第1版,2000年3月第2次印刷。
《說文通訓定聲》,【清】朱駿聲,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7月。
《風水祛惑》,【清】丁芮樸,收錄於顧廷龍、傅璇琮主編,《續修四庫全書 子部 數術類》第105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校輯,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12月第1版,1995年11月第6次印刷。
《尚書覈詁》,楊筠如,台北:學海出版社,1978年。
《史記會注考證》,【日】瀧川龜太郎,台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第二刷。
《漢書集釋》,施之勉,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2月。
二、專書部份:
一丁、雨露、洪涌,《中國古代風水與建築選址》,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1月。
丁 山,《商周史料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3月。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
于錦繡、楊淑榮主編,《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 考古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3月。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博物館、濟寧地區文物組、曲阜縣文管會編,《曲阜魯國故城》,濟南:齊魯書社, 1982年9月。
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編,《中國上古史待定稿 第三本 兩周篇之一 史實與演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年4月。
── ,《中國上古史待定稿 第四本 兩周篇之二 思想與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年7月。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8月。
中國文物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懸泉月令詔條》,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8月。
中國先秦史學會、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編,《夏文化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
中國考古學會編輯,《中國考古學會第五次年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寶鷄北首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12月。
── ,《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
── ,《殷墟發掘報告:1958─196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1月。
── ,《洛陽發掘報告:1955─1960年洛陽澗濱考古發掘資料》,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12月。
── ,《中國考古學中碳十四年代數據集:1965─1991》,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3月。
── ,《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4月。
── ,《殷墟的發現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9月。
── ,《漢長安城未央宮:1980∼1989年考古發掘報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11月。
── ,《偃師二里頭:1959─1978年考古發掘報告》,北京: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6月。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所編,《中國古建築》,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分店聯合出版,1982年6月香港第一版,1983年10月第二次印刷。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館編,《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年9月。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灃西發掘報告:1955─1957年陝西長安縣灃西鄉考古發掘資料》,北京:文物出版社, 1963年。
亢 羽, 《易學堪輿與建築》,北京:中國書店,1999年1月第1版,2001年1月第2次印刷。
王 煒、陳麗芳,《揭開風水之謎》,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1992年1月第4次印刷。
王元化主編,《釋中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3月。
王玉德、張全明,《中華五千年生態文化》,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王仲孚,《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12月。new window
王仲殊,《漢代考古學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王宇信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 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
王其亨主編,《風水理論研究》,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6月。new window
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台北:文華出版社,1968年。
── ,《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3月。new window
王學理,《咸陽帝都記》,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8月。
北京大學考古系編,《紀念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三十周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
半坡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潼縣博物館,《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
史念海,《河山集》第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
── ,《敦煌漢簡》,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6月。
── ,《居延新簡:甲渠候官》,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甘肅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武威漢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年。
田昌五,《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史論》,濟南:齊魯書社,1992年3月。
── 主編,《華夏文明 第一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 主編,《華夏文明 第三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
田繼周,《先秦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1月。
白壽彞,《中國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
曲英杰,《先秦都城復原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
曲格平、李金昌,《中國人口與環境》,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2年5月。
朱彥民,《殷墟都城探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江昌林,《夏商周文明新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江達智,《春秋、戰國時期生育及婚喪禁忌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7月。
艾定增,《風水鉤沉──中國建築人類學發源》,台北:田園城市文化,1998年2月。
吳 澤主編,《王國維學術研究論集 第1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3年9月。
吳小強,《秦簡日書集釋》,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7月。
吳桂就,《方位觀念與中國文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吳慶洲,《中國古代城市防洪研究》,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5年8月。
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李 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7月。
── 主編, 《中國方術概觀──選擇卷》,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6月。
── ,《中國方術考(修訂本)》,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4月。
李伯謙,《中國青銅文化結構體系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4月。
李亞農,《李亞農史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9月第1版,1978年11月第3次印刷。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台北:駱駝出版社,未註明出版時間。
── ,《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
杜正勝,《古代國家與社會》,台北:允晨文化,1992年10月
汪前進主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綱──地學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周長山,《漢代城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林劍鳴,《秦漢社會文明》,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1998年6月第2次印刷。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鄭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0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編,《登封王城崗與陽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1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現與研究:1985─1992》,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
竺可楨,《竺可楨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年。
初師賓主編,《中國簡牘集成 甘肅卷》,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1年6月。
俞孔堅,《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台北:田園城市文化,1998年5月。
── ,《理想景觀探源──風水的文化意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12月。
施和金編著,《中國歷史地理》,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胡平生、張德芳編撰,《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
胡厚宣主編,《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安陽:殷都學刊編輯部,1985年2月。
── 主編,《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 ,《甲骨學商史論叢 初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唐 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孫 淼,《夏商史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
徐衛民,《秦都城研究》,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鎬京西周宮室》,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
馬先醒,《中國古代城市論集》,台北:簡牘學會,1980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馬洪路,《遠古之旅──中國原始文化的交融》,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
高 亨,《周易古經今注》,台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3月
張明喜,《神秘的命運密碼──中國相術與命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11月。
張亮采編著,《中國風俗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2月。
張國碩,《夏商時代都城制度研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2002年4月第2次印刷。
張惠民,《中國風水應用學》,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2次印刷
張傳璽,《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7月。
張榮明,《方術與中國傳統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5月。
梁思永、夏 鼐編輯,《中國考古學報 第四冊》,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9年;台北:南天書局,1978年3月再版。
許 宏,《先秦城市考古學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8月。
許兆昌,《夏商周簡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許信昌,《秦簡日書數術的探討》,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new window
許倬雲,《西周史》(增訂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12月。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 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
── 主編,《甲骨文合集 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 主編,《甲骨文合集 第十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6月。
郭德維,《楚都紀南城復原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2月。
陳 直,《文史考古論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
陳江風,《天文與人文──獨異的華夏天文文化觀念》,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9月。
陳江風,《天人合一:觀念與華夏文化傳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7月。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
陳遵嬀,《中國天文學史 第一冊》,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3月再版。
陳穗錚,《先秦時期「中國」觀念的形成與發展》,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章太焱,《章太炎文鈔》,收錄於胡君復輯,《當代八家文鈔》,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7月
傅斯年,《民族與古代中國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傅筑夫,《中國經濟史論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12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5月。
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編,《關沮秦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8月。
程建軍、孔尚樸,《風水與建築》,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10月。
賀業鉅,《考工記營國制度研究》,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1987年9月第2次印刷。
馮 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2月。
楊 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第2版,1991年11月第8次印刷。
──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
── ,《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
楊育彬、袁廣闊主編,《20世紀河南考古發現與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
楊鴻勛,《宮殿考古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8月。
楊寶成,《殷墟文化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溫少峰、袁庭棟編著,《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成都:四川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12月。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 第一卷 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1999年1月第2次印刷。
鄒 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0月。
── ,《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續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4月。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2001年11月第2次印刷。
趙安啟、王宏濤,《史記與中國古代建築文化》,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劉沛林,《理想家園──風水環境觀的啟迪》,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1月。
劉敦楨主編,《中國古代建築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1993年5月第6次印刷。
劉道超、周榮益,《神秘的擇吉──傳統求吉心理及習俗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
劉慶柱,《古代都城與帝陵考古學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7月。
劉曉明,《風水與中國社會》,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2次印刷。
編輯委員會編,《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8月。
編輯部,《中國建築史論文選輯 第二冊》,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4月二版。
蔡達峰,《歷史上的風水術》,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翦伯贊,《中國史論集》,文學史料研究會,1943年。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11月。
羅振玉,《羅雪堂先生全集 初編》,台北:文華出版社,1968年12月。
羅桂環、舒儉民,《中國歷史時期的人口變遷與環境保護》,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5年9月。
羅獨修,《先秦兵家思想探源──以孫武、孫臏、尉繚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2002年1月。new window
嚴文明,《仰韶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10月。
竇伯菊,《生態學與人類生活》,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饒宗頤、曾憲通編著,《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1985年9月
三、期刊論文部份:
于志耿、李殿福、陳連開,〈先商起源於幽燕說〉,《歷史研究》1985年第5期。
── ,〈先商起源於幽燕說的再考察〉,《民族研究》1987年第1期。
于省吾,〈釋中國〉,收錄於王元化主編,《釋中國》第三卷,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3月。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山西省文管會侯馬工作站的總收穫〉,《考古》1959年第5期。
山西省文管會侯馬工作站,〈侯馬“牛村古城”南東周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60年第8、9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侯馬呈王路建築群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7年第12期。
── ,〈山西侯馬晉國遺址牛村古城的試掘〉,《考古與文物》1988年第1期。
── ,〈山西侯馬呈王古城〉,《文物》1988年第3期。
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山東臨淄齊故城試掘簡報〉,《考古》1961年第6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的黃金時代〉,《考古》1984年第10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三、八區發掘簡報〉,《考古》1975年第5期。
── ,〈河南偃師二里頭二號宮殿遺址〉,《考古》1983年第3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1983年秋河南偃師商城發掘簡報〉,《考古》1984年第10期。
── ,〈1984年春偃師尸鄉溝商城宮殿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5年第4期。
── ,〈河南偃師尸鄉溝商城第五號宮殿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8年第2期。
── ,〈偃師商城第Ⅱ號建築群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95年第11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故城工作隊,〈偃師商城的初步勘探和發掘〉,《考古》1984年第6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長安灃東西周遺存的考古調查〉,《考古與文物》1986年第2期。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河南偃師二里頭早商宮殿遺址發掘報告〉,《考古》1974年第4期。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山西夏縣禹王城調查〉,《考古》1963年第9期。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1959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試掘簡報〉,《考古》1961年第2期。
──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65年第5期。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豐鎬考古隊,〈1961─62年陝西長安灃東試掘簡報〉,《考古》1963年第8期。
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組,〈燕下都城址調查報告〉,《考古》1962年第1期。
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安徽省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簡介〉,《文物》1983年第2期。
方酉生,〈評《偃師二里頭》及其相關問題〉,《殷都學刊》2001年第1期。
王子今,〈秦漢時期氣候變遷的歷史學考察〉,《歷史研究》1995年第2期。
王文聰,〈何尊銘文解釋與成王遷都問題〉,《考古與文物》1990年第3期。
王玉哲,〈商族來源地望試探〉,《歷史研究》1984年第1期。
王仲孚,〈試論春秋時代的諸夏意識〉,收錄於氏著《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12月。new window
── ,〈大禹與夏初傳說試釋〉,收錄於《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
王仲殊,〈中國古代都城概論〉,《考古》1982年第5期。
王社教,〈論漢長安城形制佈局中的幾個問題〉,《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二輯。
王素芳、石永士,〈燕下都遺址〉,《文物》1982年第8期。
王夢鷗, 〈陰陽五行家與星曆及占筮〉,收錄於《中國上古史待定稿 第四本 兩周篇之二 思想與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年7月。new window
王爾敏,〈先秦兩漢之自然生態保育思想〉,《漢學研究》第十卷第二期, 1992年12月。new window
史念海、史先智,〈西安附近的原始聚落和城市的興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四輯。
史念海,〈漢唐長安城與生態環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年第一輯。
── ,〈鄭韓故城溯源〉,《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年第四輯。
田昌五,〈先商文化探索〉,《文物》1981年第5期。
田建文,〈“新田模式”──侯馬晉國都城遺址研究〉,收錄於《山西省考古學會論文集 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年。
田繼周,〈夏代的民族和民族關係〉,《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
石璋如,〈傳說中周都的實地考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本下冊,1949年。new window
石興邦,〈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的發掘〉,《科學通報》1955年第3期。
任 騁,〈洞穴習俗與「中」的觀念〉,《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2000年1月。
── ,〈從河南人口頭語「中」字說起〉,《中州古今》2000年第1期。
安金槐,〈對於鄭州商城“外夯土牆基”的看法〉,收錄於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現與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
江達智,〈喪葬禁忌與東周時期楚地之鎮墓獸〉,《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二十二號,1996年12月。new window
── ,〈由《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論中國古代風水術的形成〉,《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二十三號,1997年12月。
考古所西安半坡工作隊,〈西安半坡遺址第二次發掘的主要收穫〉,《考古通訊》1956年第2期。
考古所渭水調查發掘隊,〈寶鷄新石器時代遺址第二、第三次發掘的主要收穫〉,《考古》1960年第2期。
考古所寶鷄發掘隊,〈陝西寶鷄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紀要〉,《考古》1959年第5期。
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洛陽澗濱東周城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9年第2期。
考古研究所陝西調查發掘團,〈豐鎬一帶考古調查簡報〉,《考古通訊》1955年創刊號。
西安半坡博物館,〈臨潼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新發現〉,《文物》1975年第8期。
何雙全,〈天水放馬灘秦簡綜述〉,《文物》1989年第2期。
── ,〈天水放馬灘秦簡考述〉,收錄於《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
李 民,〈釋《尚書》「周人尊夏」說〉,《中國史研究》1982年第2期。
── ,〈豫北是商族早期活動的歷史舞台〉,《殷都學刊》1982年第2期。
── ,〈關於商族的起源〉,《鄭州大學學報》1984年第1期。
── ,〈何尊銘文與洛邑──中國古代文明探索之二〉,《鄭州大學學報》1991年第6期。
李小波,〈辭賦中的古都規劃思想〉,《文史雜誌》2001年第1期。
李自智,〈東周列國都城的城郭形態〉,《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3期。
李伯謙,〈先商文化探討〉,收錄於《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8月。
── ,〈關於早期夏文化──從夏商周王朝更迭與考古學文化變遷的關係談起〉,《中原文物》2000年第1期。
李維明,〈尸鄉溝夏商遺址年代解析與綜合〉,《中原文物》1995年第1期。
李學勤,〈何尊新釋〉,《中原文物》1981年第1期。
杜金鵬,〈偃師商城始建年代與性質的初步推論〉,收錄於田昌五主編,《華夏文明》第三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年12月。
京 浦,〈禹居陽城與王城崗遺址〉,《文物》1984年第2期,
林劍鳴,〈《日書》與秦漢時代的吏治〉,《新史學》第2卷第2期,1991年6月。new window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易縣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試掘〉,《考古學報》1965年第1期。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邯鄲市文物保管所,〈趙都邯鄲故城調查報告〉,《考古學集刊》第四集,1984年10月。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第一隊,〈鄭州商代遺址的發掘〉,《考古學報》1957年第1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登封王城崗遺址的發掘〉,《文物》1983年第3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區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陽平糧台龍山文化城址試掘簡報〉,《文物》1983年第3期。
河南省博物館、鄭州市博物館,〈鄭州商代城遺址發掘報告〉,《文物資料叢刊》第一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
河南省博物館登封工作站,〈1977年下半年登封告成遺址的調查報告〉,《河南文博通訊》1978年第1期。
── ,〈1978年上半年登封告成遺址的發掘〉,《河南文博通訊》1978年第3期。
河南省博物館新鄭工作站,〈河南新鄭鄭韓故城的鑽探和試掘〉,《文物資料叢刊》第三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
金景芳,〈商文化起源於我國東北說〉,《中華文史論叢》第七輯,1978年。
邯鄲市文物保管所,〈河北邯鄲市區古遺址調查簡報〉,《考古》1980年第2期。
侯馬市考古發掘委員會,〈侯馬牛村古城南東周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62年第2期。
保 全,〈西周都城豐鎬遺址〉,《文物》1979年第10期。
段鵬琦,〈偃師商城的初步勘探與發掘〉,《考古》1984年第6期。
胡方恕,〈小屯並非殷墟辨析〉,《東北師大學報》1987年第2期。
胡厚宣,〈釋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復旦學報》1956年第1期。
── ,〈說“宅丘”〉,《史學月刊》1989年第2期。
── ,〈論殷代五方觀念及「中國」稱謂之起源〉,收錄於氏著《甲骨學商史論叢 初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胡謙盈,〈豐鎬地區諸水渠踏察──兼論周都位置〉,《考古》1963年第4期。
── ,《豐鎬考古工作三十年(1951─1981)的回顧》,《文物》1982年第10期。
唐 蘭,〈尊銘文解釋〉,《文物》1976年第1期。
孫 瑋,〈商族起源新探〉,《安徽史學》1999年第4期。
徐中舒,〈殷人服象及象之南遷〉,《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一分, 1930年。new window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調查“夏墟”的初步報告〉,《考古》1959年第11期。
晏昌貴、江霞,〈楚國都城制度初探〉,《江漢考古》2001年第4期。
秦文生,〈殷墟非殷都考〉,《鄭州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期。
秦簡整理小組,〈天水放馬灘秦簡甲種《日書》釋文〉,收錄於《秦漢簡牘論文集》,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12。
荊三林,〈試論殷商源流〉,《鄭州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鳳翔隊,〈秦都雍城遺址勘察〉,《考古》1963年第8期。
陝西省雍城考古隊,〈秦都雍城鑽探試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2期。
馬世之,〈關於春秋戰國城的探討〉,《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4期。
馬良民,〈試論戰國都城的變化〉,《山東大學學報》1988年第3期。
馬承源,〈何尊銘文初釋〉,《文物》1976年第1期。
── ,〈何尊銘文和周初史實〉,收錄於《王國維學術研究論集》第1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年9月。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縣漢墓竹簡整理組,〈定縣40號漢墓出土竹簡簡介〉,《文物》1981年第8期。
張 誠,〈試論夏都變遷地域〉,《鄭州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張文華,〈氣候變遷與中國古代史中的幾個問題〉,《丹東師專學報》2002年第3期。
張政烺,〈何尊銘文解釋補遺〉,《文物》1976年第1期。
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簡概述〉,《文物》1985年第1期。
張國碩,〈商族的起源和商文化的形成〉,《殷都學刊》1995年第2期。
張博泉,〈關於殷人的起源地問題〉,《史學月刊》復刊號,1981年10月。
張學海,〈淺談曲阜魯城的年代和基本格局〉,《文物》1982年第12期。
張鍇生,〈“偃師商城”為夏桀都邑說〉,收錄於中國先秦史學會、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編,《夏文化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
曹定云,〈北京乃商族發祥之地──兼論北京“燕”稱之始〉,《北京社會科學》1998年第1期。
梁 云,〈成周與王城考辨〉,《考古與文物》2002年第5期。
莊雅洲,〈古書中的北斗七星〉,《淡江大學中文學報》創刊號,1992年3月。
許倬雲,〈春秋封建社會的崩解和戰國社會的轉變〉,收錄於《中國上古史待定稿 第三本 兩周篇之一 史實與演變》,1985年4月。
連劭名,〈商代的日書與卜日〉,《江漢考古》1997年第4期。
陳昌遠,〈有關何尊的幾個問題〉,《中原文物》1982年第2期。
── ,〈商族起源地望發微:兼論山西垣曲城發現的意義〉,《歷史研究》1987年第1期。
陳國英,〈咸陽長陵車站一帶考古調查〉,《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3期。
陳喜波,〈“法天象地”原則與古城規劃〉,《文博》2000年第4期。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二)〉, 《考古學報》第十冊,1955年12月。
陶正剛、葉學明,〈古魏城和禹王古城調查簡報〉,《文物》1962年第4、5期。
傅振倫,〈燕下都考古記〉,《地學雜誌》18卷4期,1930年。
── ,〈燕下都發掘報告〉,《國學季刊》3卷1期,1932年。
── , 〈燕下都發掘品的初步整理與研究〉, 《考古通訊》1955年第4期。
傅斯年,〈夷夏東西說〉,收錄於《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5年。new window
傅筑夫,〈關於殷人不常厥邑的一個經濟解釋〉,《文史雜誌》第四卷五、六期。
── ,〈殷代的游農與殷人的遷居──殷代農業的發展水平和相應的土地制度和剝削關係〉,收錄於氏著,《中國經濟史論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12月。
景以恩,〈商族源於齊東新探〉,《學術月刊》1984年第1期。
湖北省博物館,〈楚都紀南城的勘查與發掘〉,《考古學報》1982年第3、4期。
童書業,〈蠻夷考〉,《禹貢》半月刊第二卷第八期,1934年12月16日。
賀業鉅,〈試論周代兩次城市建設高潮〉,收錄於《中國建築史論文選輯 第二冊》,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4月二版。
馮 時,〈殷卜辭四方風研究〉,《考古學報》1994年第2期。
黃中業,〈從考古發現看商文化起源於我國北方〉,《北方文物》1990年第1期。
楊 寬,〈釋何尊銘文兼論周開國年代〉,《文物》1983年第6期。
── ,〈西漢長安佈局結構的探討〉,《文博》1984年創刊號。
── ,〈西漢長安城佈局結構的再探討〉,《考古》1989年第4期。
楊巨中,〈周豐邑鎬京城址考〉, 《文博》2000年第4期。
楊富斗,〈侯馬西新發現的一座故城遺跡〉,《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10期。
楊錫璋,〈殷人尊東北方位〉,收錄於《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8月
楊鍾健、劉東生,〈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補遺〉 收錄於梁思永、夏 鼐編輯,《中國考古學報 第四冊》,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9年;台北:南天書局,1978年3月再版。
楊鴻勛,〈論二里頭遺址所反映的原始宮殿〉,收錄於氏著《宮殿考古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8月。
楊寶成,〈登封王城崗與“禹都陽城”〉,《文物》1984年第2期。
群 力,〈臨淄齊國故城勘探紀要〉,《文物》1972年第5期。
葉萬松、張劍、李德方,〈西周洛邑城址考〉,《華夏考古》1991年第2期。
葉達雄,〈尊的啟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七期,1980年12月。
詹鄞鑫,〈古代相地術〉,《文史知識》1988年第3期。
鄒 衡,〈鄭州商城即湯都亳說〉,《文物》1978年第2期。
── ,〈試論夏文化〉,收錄於《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0月。
── ,〈論湯都鄭亳及其前後的遷徙〉,收錄於氏著,《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
── ,〈偃師商城即太甲桐宮說〉,《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4期。
── ,〈西亳與桐宮考辨〉,收錄於北京大學考古系編,《紀念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三十周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
── ,〈西亳與桐宮考辨〉,收錄於氏著,《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續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4月。
暢文齋,〈侯馬地區古城址的新發現〉,《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12期。
漢寶德,〈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念架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二卷第一期,1983年6月。new window
裴明相,〈鄭州商代王城的布局及其文化內涵》,《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
趙芝荃、徐殿魁,〈1983年秋季河南偃師商城發掘簡報〉,《考古》1984年第10期。
── ,〈河南偃師商城西亳說〉,收錄於胡厚宣主編,《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安陽:殷都學刊編輯部,1985年2月。
── ,〈偃師尸鄉溝商代早期城址〉,收錄於《中國考古學會第五次年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
── ,〈再論偃師商城始建年代〉,《中原文物》1999年第3期。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孫臏兵法》釋文〉,《文物》1975年第1期。
劉心健,〈關於殷墟與殷都──兼與楊升南先生商榷〉,《史學月刊》1994年第4期。
劉彩雲,〈中國古代高爐的起源和演變〉,《文物》1978年第2期。
劉運勇,〈再論西漢長安佈局及形成原因〉,《考古》1992年第7期。
劉慶柱,〈漢長安城佈局結構辨析──與楊寬先生商榷〉,《考古》1987年第10期。
── ,〈論秦咸陽城佈局形制及其相關問題〉,《文博》1990年第5期。
── ,〈再論漢長安城佈局結構及其相關問題──答楊寬先生〉,《考古》1992年第7期。
── ,〈漢長安城的考古發現及其相關問題研究──紀念漢長安考古工作四十年〉,《考古》1996年第10期。
── ,〈漢長安城未央宮形制初論〉,《考古》1996年第10期。
劉蕙蓀,〈宗周與成周──兼探何尊「隹王初宅于成周」的含意〉,《人文雜誌》1984年第1期。
鄭 光,〈二里頭遺址的發掘──中國考古學上的一個里程碑〉,收錄於《夏文化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
鄭州市博物館,〈鄭州古滎鎮漢代冶鐵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2期。
鄭杰祥,〈關州偃師商城的年代和性質問題〉,《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
── ,〈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的性質與夏商分界〉,《中原文物》1999年第1期。
鄭洪春、蔣祖棣,〈1976─1978年長安灃西發掘簡報〉,《考古》1981年第1期。
翦伯贊,〈殷族與史前渤海灣氏族的關係〉,《群眾周刊》1942年第3期。
橋本淳,〈關於新田都城的一點思考〉,《西北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謝錫益,〈燕下都遺址瑣記〉,《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9期。
韓 偉、焦南峰,〈秦都雍城考古發掘研究綜述〉,《考古與文物》1988年第5、6期。
龐懷清,〈岐邑(周城)之發現及鳳雛建築基址年代探討〉,《文博》2001年第1期。
── ,〈鳳雛甲組宮室年代問題再探討〉,《考古與文物》2001年第4期。
譚其驤,〈二千一百多年前的一幅地圖〉,《文物》1975年第2期。
嚴文明,〈中國新石器時代聚落形態的考察〉,收錄於《慶祝蘇秉琦先生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8月。
── ,〈黃河流域文明的發祥與發展〉,《華夏考古》1997年第1期。
藺新建,〈商文化探源〉,《北方文物》1985年第5期。
顧頡剛,〈說丘〉,《禹貢半月刊》第一卷第四期,1934年4月。
── ,〈殷人自西徂東札記〉,收錄於王宇信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 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
龔維英,〈商的由來淺說〉,《中學歷史教學》1985年第2期。
四、外文部份(含譯著):
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IV:1,台北:新月圖書公司,1969年。
J. Chadwick & W. N. Mann (trans) , "Hippocratic Writings", Penguin Classics, London, 1950, rep. 1983.
伊滕道治,〈周武王と雒邑─何尊銘と逸周書度邑─〉,收錄於《內田吟風博士頌壽記念:東洋史論集》,京都:同明舍,1978年8月。
宮崎市定,〈中國上代の都市國家とその墓地─商邑は何處にあったか─〉,《東洋史研究》第二十八卷第四號,1970年3月。
宮崎市定,〈中國上代の都市國家とその墓地(補遺)─商邑は何處にあったか─〉,《東洋史研究》第二十九卷第二、三合併號,1971年12月。
許 宏,〈曲阜魯国故城をめぐる諸問題について〉,《東洋學報》(東京)第七十七卷一.二號,1995年10月。
維特魯威著,高履泰譯,《建築十書》,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1年3月。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1月。
【英】湯恩比著,陳曉林譯,《歷史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4年4月四版。
【英】李約瑟著,陳立夫主譯,吳大猷、李熙謀、張俊彥譯述,《中國之科學與文明 第七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8月三版。
【英】李約瑟著,陳立夫主譯,張一麐、沈百先譯述,《中國之科學與文明 第十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四版。
【韓】尹弘基著,沙露茵譯,〈論中國古代風水的起源和發展〉,《自然科學史研究》第8卷第1期,1989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