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八0年代台灣政治小說研究
作者:周慶塘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吳宏一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台灣文學政治文學小說研究八0年代小說小說題材類型文學社會的互動小說分析小說作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3)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9
第一章:緒論。探討研究的意義,以及八0年代台灣政治小說研究的範圍。
第二章:八0年代政治小說產生和盛行的背景。探討中(共)、美(國)建交 、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等內外在政治因素,以及文學思潮、出版品,對這階段政治小說的影響。
第三章:八0年代政治小說題材類型。探討作家使用不同的題材,所呈現的風貌和主要的用意。
第四章:八0年代政治小說作家的探討。剖析作家創作的內容和文學主張、社會變動彼此的關連,作家本身前後期作品的差異,以及不同作家處理相同題材的手法是否有別。
第五章:八0年代政治小說總檢討。探討這階段的小說其正面意義及創作缺陷。
第六章:結論。
參考書目
一、作品部份:
王拓:《牛肚港的故事》(台北:草根出版社,1998年5月)。
王拓:《台北․台北!》(自印,1985年6月)
王拓:《王拓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3月)。
平路主編:《小說20家》(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3月)。
李喬:《藍彩霞的春天》(台北:遠景出版社,1997年7)。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精選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年11月)。
李喬:《孤燈》(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10月)。
李喬:《寒夜》(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10月)。
李喬:《荒村》(台北:遠景出版社,1981年12月)。
李喬:《李喬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3月)。
李喬:《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基隆:海洋台灣出版社,1995年10月)。
李喬、高天生合編:《台灣政治小說選》(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1983年12月)。
宋澤萊:《弱小民族》(台北:前衛出版社,1987年7月)。
宋澤萊:《宋澤萊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3月)。
宋澤萊:《廢墟台灣》(台北:草根出版社,1995年1月)。
宋澤萊主編:《一九八五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年2月)。
吳濁流:《台灣連翹》(台北:草根出版社,1995年7月)。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草根出版社,1995年7月)。
吳錦發:《消失的男性》(台中:晨星出版社,1986年8月)。
吳錦發:《吳錦發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3月)。
吳錦發編:《悲情的山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1月)。
吳錦發主編:《一九八八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5月)。
林雙不:《筍農林金樹》(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11月)
林雙不:《決戰星期五》(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11月)
林雙不:《林雙不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3月)。
林雙不主編:《一九八七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4月)。
林雙不編選:《二二八台灣小說選》(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9年2月)。
東方白:《浪淘沙》(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10月)。
東方白:《東方白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3月)。
拓拔斯•塔瑪匹碼:《最後的獵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9月)。
施明正:《施明正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3月)。
姚嘉文:《台灣七色記》(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7年5
月)。
唐文標主編:《一九八四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5年2月)。
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1~6集)(台北:洪範書店,2001年10月)。
張系國:《昨日之怒》(台北:洪範書店,1978年3月)。
張系國:《黃河之水》(台北:洪範書店,1979年10月)。
張大春:《張大春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3月)。
郭松棻:《郭松棻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3月)。
郭楓總編輯:《台灣當代小說精選》(1~4集)(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89年10月)。
黃凡:《反對者》(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3年4月)。
黃凡:《傷心城》(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3年4月)。
黃凡:《自由鬥士》(台北:前衛出版社,1983年11月)。
黃凡:《黃凡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3月)。
黃凡:《黃凡小說精選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3月)。
黃凡主編:《海峽小說1987年度選•代表作》(台北:希代書版公司,1988年3月)。
彭瑞金主編:《一九八三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4年4月)。
楊青矗:《覆李昂的情書》(高雄:敦理出版社,1987年3月)。
楊青矗:《楊青矗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3月)。
葉石濤:《紅鞋子》(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9年5月)。
葉石濤:《葉石濤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3月)。
葉石濤主編:《一九八二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3年2月)。
鄭清文:《鄭清文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3月)。
履彊:《履彊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3月)。
鍾肇政:《鍾肇政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3月)。
鍾鐵民:《鍾鐵民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3月)。
鍾延豪:《鍾延豪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3月)。
二、文學論述:
下村作次郎著、邱振瑞譯:《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2月)。
王宏志:《文學與政治之間》(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9月)。
《台灣文學與社會》(台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國文學系、人文教育中心發行,1987年5月)。
台灣文學研究會主編:《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8月)。
白少帆、武治純等主編:《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12月)。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9月)。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2002年2月)。
吳新發譯,Terry Eagleton原著:《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3年4月》。
李敏勇:《戰後台灣文學反思》(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6月)。
李漢偉著:《台灣小說的三種悲情》(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10月)。
李瑞騰:《文學關懷》(台北: 三民書局,1992年10月)。
李瑞騰:《文學的出路》(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9月)。
李瑞騰:《台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5月)。
宋澤萊:《誰怕宋澤萊?》(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年6月)。
宋澤萊:《禪與文學體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3年4月)。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5月)。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12月)。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4月)。
何欣:《當代台灣作家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12月)。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考察》(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6年5月)。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01年5月)。
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12月)。
林文寶等合著:《台灣文學》(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8月)。
岡崎郁子:《台灣文學――異端的系譜》(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1月)。
胡民祥編:《台灣文學入門文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10月)。
洪銘水:《台灣文學散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2月)。
高天生:《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12月)。
陳映真、曾建民編:《1947~1949台灣文學問題論議集》(台北:人間出版社,1999年9月)。
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中的社會》(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
會,1996年6月)。
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發展現象》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6月)。
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10月)。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7月)。new window
張文智:《當代文學的台灣意識》(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6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9月)。
黃英哲編、涂翠花譯:《台灣文學研究在日本》(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12月)。
黃重添:《台灣長篇小說論》(台北:稻禾出版社,1992年8月)。
黃重添、徐學等著《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稻禾出版社,1992年3月)。
彭瑞金:《歷史迷路文學引渡》(台北:富春文化事業,2000年10月)。
彭瑞金:《文學隨筆》(高雄: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1986年5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991年3月)。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1月)。
彭瑞金:《瞄準台灣作家》(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年7月)。
彭歌等著:《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台北:青溪新文藝協會,1977年11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10月)。
楊照:《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5月)。
楊青矗:《楊青矗與國際作家對話》(高雄:敦理出版社,1996年4月)。
葉石濤:《展望台灣文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8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年2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年7月)。
葉石濤:《文學回憶錄》(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年4月)。
趙遐秋、呂正惠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6月)。
鄭烱明編:《點亮台灣文學的火炬》(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6月)。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994年7月)。
簡恩定、周芬伶等編著:《現代文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7
年8月)。
龔鵬程:《台灣文學在台灣》(台北: 駱駝出版社,1997年3月)。
龔鵬程:《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11月)。
三、相關論述: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印:《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2月)。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6月)。
呂秀蓮:《重審美麗島》(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1年12月)。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7年10月)。
李筱峰、劉峰松合著:《台灣歷史總覽》(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4月)。
李喬:《台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
11月)。
李喬:《台灣文化造型》(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12月)。
李喬:《台灣人的醜陋面》(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5月)。
李禎祥等編撰:《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台北:玉山社,
2002年7月)。
宋澤萊:《台灣人的自我追尋》(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5月)。
林央敏:《台灣人的蓮花再生》(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8月)。
林央敏:《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3月)。
林雙不:《大聲講出愛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2月)。
施正鋒編:《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12月)。
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9月)。
陳芳明:《鞭傷之島》(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9年7月)。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年2月)。
陳芳明:《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7月)。
張富美編:《台灣問題討論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9月)。
尉天驄:《民族與鄉土》(台北:遠景出版社,1981年6月)。
黃文雄:《台灣人的價值觀》(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7月)。
楊澤:《狂飆八0》(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11月)。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8月)。
薛化元主編:《台灣歷史年表》(台北:業強出版社,1998年1月)。
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一)、(二)(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4月)。
謝里法:《台灣心靈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9年11月)。
戴國煇著、魏廷朝譯:《台灣總體相》(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9月)。
四、期刊論文:
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仙人掌雜誌》第2號(1977年4月)。
尹章義:〈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學〉,《文季》第2卷第4期(1984年12月)。
〈台灣文學的方向座談會〉,《台灣文藝》73期(1981年7月)。
〈台灣筆會成立宣言〉,《台灣新文化》第6期(1987年2月)。
江迅:〈『台灣民族主義』的弔詭〉,《前進週刊》16期(1983年7月)。
李喬:〈從文學作品看臺灣人的形象〉,《台灣文藝》91期(1984年11月)。
李明駿:〈農村與教育的顯微省視――評林雙不的三本小說集〉,《台灣文藝》106期(1987年7-8月)。
宋冬陽:〈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台灣文藝》86期(1984年1月)。
宋冬陽:〈傷痕書――致宋澤萊〉,《台灣文藝》99期(1986年3月)。
宋澤萊:〈台灣文學論〉,《暖流》第1卷第4期(1982年4月)。
宋澤萊:〈呼喚台灣黎明的喇叭手――試介台灣新一代小說家林雙不並檢討台灣的老弱文學〉,《台灣文藝》98期(1986年1月)。
宋澤萊:〈台灣文學的〈奧狄賽詩篇(Odyssey)――試介東方白的悲情小說《浪淘沙》〉,《台灣新文學》12期(1999年春、夏季號)。
吳錦發:〈八0年代的台灣文學〉,《台灣學術研究會誌》3期(1991年1月)。
吳德山:〈走出『台灣意識』的陰影〉,《夏潮論壇》(1984年3月號)。
李喬:〈台灣文學正解〉,《台灣文藝》83期(1983年7月)。
呂興忠:〈訪姚嘉文〉,《台灣新文學》3期(1995年12月)。
林瑞明:〈國家認同衝突下的台灣文學研究〉,《文學台灣》7期(1993年7月)。
林梵:〈從迷惘到自主〉,《台灣文藝》83期(1983年7月)。
岡崎郁子原著、涂翠花譯:〈二二八事件與文學〉,《台灣文藝》135期(1993年2月)。
岡崎郁子作、江上譯:〈台灣文學的香火――李喬〉,《台灣文藝》111期(1988年5-6月)。
〈政治小說大家來〉,《台灣文藝》83期(1983年7月)。
胡民祥:〈台灣文學成長與民族國家經濟發展關係之定性觀察〉,《台灣文藝》123期(1991年2月)。
胡晴羽:〈政治小說研究政治的另一個途徑〉,《仙人掌雜誌》,第1號(1977年3月)。
〈《浪淘沙》文學座談會記要〉,《台灣文藝》123期(1991年2 月)。
高天生:〈歷史悲運的頑抗――隨想台灣文學的前途及展望〉,《台灣文藝》72期(1981年5月)。
高天生和呂昱對談:〈從創痛的吶喊到深沈的瞭望――對當前台灣政治小說的診察及期待〉,《台灣文藝》89期(1984年7月)。
徐曙整理:〈陳若曦的文學聲音〉,《暖流》第1卷第4期(1982年4月)。
陳芳明:〈白色歷史與白色文學〉,《文學台灣》4期(1992年9月)。
陳芳明、彭瑞金對談:〈釐清台灣文學的一些烏雲暗日〉,《文學界》24集(1987年11月)。
陳少廷:〈從文學獎談當前台灣文學問題〉,《台灣文藝》81期(1983年3月)。
陳秋坤:〈如何正確評斷台灣文學的本質――試評封著《台灣小說主要流派初探》〉,《台灣文藝》94期(1985年5月)。
陳川流譯,Linda Javin原著:〈文學不能脫離現實――訪問黃春明〉,《暖流》第1卷第3期(1982年3月)。
陳映真:〈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文季》第1卷第5期(1984年1月)。
張晉城:〈憶台大保衛釣魚台運動〉,《深耕》第8期(1982年4月)。
許達然:〈台灣文學研究會成立及其章程〉,《台灣文藝》80期(1983年1月)。
許水綠:〈台灣文學界說與方向〉,《生根》17期(1983年9月)。
彭瑞金:〈當前台灣文學的本土化與多元化〉,《文學台灣》4期 (1992年9月)。
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夏潮》第2卷第5期(1977年5月)。
壹闡提(李喬):〈我看「台灣文學」〉,《台灣文藝》73期(1981年7月)。
壹闡提:〈作家與政治〉,《台灣文藝》109期(1988年1~2月)。
彭瑞金:〈台灣文學應以本土化為首要課題〉,《文學界》第2集(1982年夏季號)。
黃娟:〈台灣文學研究會與我――十年的回顧與反省〉,《台灣文藝》140期(1993年12月)。
〈「鄉土文學論戰」回顧座談會〉,《台灣文藝》105期(1987年5-6月)。
楊青矗:〈阿奎諾復活――訪菲律賓作家艾加多•莫瑞南〉,《台灣文
藝》99期(1986年3月)。
楊青矗、向陽:〈第三世界作家啟示錄〉,《台灣文藝》101期(1986年7月)。
楊青矗:〈美麗島文學――「美麗島事件」對台灣文學界的影響〉,《關懷雜誌》28期(1984年3月)。
楊青矗:〈台灣筆會要做些什麼〉,《台灣文藝》105期(1987年5-6月)。
楊耐冬:〈從《獨裁者的秋天》談政治小說〉,《台灣文藝》89期(1984年7月)。
楊默夫記述:〈政治犯談台灣的監獄文學〉,《台灣文藝》90期(1984年9月)。
廖偉竣:〈走出「寒夜」的作家――李喬訪問記〉,《暖流》第1卷第
4期(1982年4月),頁52。
詹宏志〈兩種文學心靈――評兩篇聯合報小說獎得獎作品〉,《書評書目》93期(1981年1月)。
葉石濤:〈再論台灣小說的提昇和淨化〉,《文學界》第5集(1983年2月)。
葉石濤:〈沒有土地•哪有文學〉,《文學界》第8集(1983年11月)。
謝春馨:《八0年代『台灣文學』正名論》(中壢: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檢驗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座談會,《台灣文藝》108期(1987年11-12月)。
鍾木:〈王拓紐約演講會記〉,《台灣文藝》105期(1987年5~6月)。
魏如風譯,Linda Javin原著:〈論權力與人民――訪問陳映真〉,《暖流》第1卷第3期(1982年3月)。
蕭阿勤:〈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第六卷第二期(2000年10月)。new window
蕭阿勤:〈1980年代以來台灣文化民族主義 的發展:以「台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第三期(1999年7月)。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