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未成年人網路媒介性侵害受害歷程之研究
作者:楊金寶
校院名稱:中央警察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富源
張平吾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網路媒介網路交友性侵害受害歷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5
網路媒介性侵害是一嶄新的犯罪型態,犯罪歷程的了解是預防再犯的焦點。本研究以生態文化觀審視個案的成長背景,並佐以同擠團體網路交友價值態度之問卷調查,期能深入了解年少女性成為網路媒介受害者,其兒童階段、家庭關係、學校及社區鄰里的危險情景。同時,探討同性別同年齡階層的網友,成為潛在受害者的可能。研究個案為卜歲的國中在學女生,受訪對象擴及已離婚的母親、哥哥以及輔導個案之社工員、學校輔導老師。透過為期八個月的參與觀察、深度訪談、非正式的對話以及文件檔案資料蒐集等方法了解個案。同擠團體網路交友態度的了解,則採用問卷調查,以全省國中女生以及曾經有上網約會經驗者為選樣條件,共收取442份問卷,並以結構力程模式進行理論適配檢定。
本研究結果發現,受害者成長過程危險因素高於保護因素。從家庭成長背景而論,就物理生長環境而言,家庭的隔間無法兼顧個人隱私,甚至無共同用餐相聚所需的餐桌與坐椅。小時後,常常獨自於居家附近公園遊玩,卻又不幸於此遭受鄰居友人性猥褻。自此,公園並非能夠獨自消磨時光的場地。稍長,閱讀頻繁的書報則偏向是娛樂八卦雜誌,學習內化性偏差的知識。
自小學五年級起,多次被父親身體暴力虐待,母親明顯有重男輕女行為;哥哥則不知如何與個案互動。家人溝通與相處屬於僵化及自求多福的模式,面對問題則以爭吵或冷戰為固定處理型態。由於母親及哥哥均正談戀愛,對於性愛的行為與態度以不把問題帶回家為底線。而自小未曾被家人疼惜與重視的感受,衍生成慣有的孤寂感,一直延續到如今。這在在顯示小如的性受害行為,並非生活難題之所在,缺乏自尊自信及身體主權,才是問題的導因,而這導因在成長中,早已插秧播種於家中。
受害歷程分為網路與約會過程,網路交往中,個案無視於網路潛藏的危險,在尋求開心、發洩情緒與好奇的前題下,雙方隨著聊天的時間延長與次數增加,個案相信自我對虛擬情境之掌控能力足夠,言談漸漸不拘小節。對網路色情充斥的環境,逐漸鬆懈警惕而觀賞討論,則已啟動性侵害的按鈕。網路上,雖有站長巡邏,但只能限制言語放蕩者進入聊天室,若更改化名,站長即失去懲戒管理的效能;網友彼此之間,亦缺乏相互提醒及保護行為,使得有心人士得以在網路上反覆誘騙。
約會過程中,個案享受如電影情節的被呵護與照顧。網友以陪伴個案過生日、散步說故事、表達欣賞、騎車兜風、共進晚餐等投資,準備兌換免費的性行為。在這過程中,網友曾要求個案能成為其女友,並提及期望發生性關係,個案以曖昧方式回拒,但仍依著網友遊蕩。直到走入旅館,個案似乎警覺危險的存在,但礙於自信及身體主權薄弱,且受惠於網友先前的照顧,在半推半就情況下,個案與網友發生性關係。
從網路交談、見面約會、發生性關係之連續歷程,個案每一階段的行為,均受自己當下的感覺引導。雙方均未喝酒亦末吃藥,不論進入性話題或指涉性行為,個案喜歡意態安祥類似談戀愛的感覺。但是,實際上,個案對感覺的體會則是標渺不明。
受害者同擠之網路特性中,深夜12時至早晨上學前,佔13.1%;每日上網高達4小時以上者,佔17.3%;上網頻率為一天多次者,佔14.3%;上網經驗高達百次者,佔7.7%,此表示約有10%左右之受試者,有輕微網路上癮而影響睡眠與作息。
上網地點以家裡居多,佔64.0%;話題以沒有主題最多,佔72.6%;會回應網路陌生人者,佔89.3%;陪孩子上網的父母,佔43.7%;學校施行網安教育已高達90.5%,內容以不單獨與陌生人見面(78.3%);不輕易提供聯絡方式(49.8%)最多,此表示父母與師長已能注意國中女生上網的危險性,但仍有近九成會主動提問或被動回應網路陌生人。
在實際生活之人際關係中,受試者有知心朋友佔78.5%;面對可能是男友之交往,持自然交往最多(72.1%)。每日生活感受覺得愉快者,佔51.9%;而其學業成績八十分以上者佔62.6%(內含九十分以上之21.8%),不及格者只佔8.6%。此表示上網交友的國中女生,其生活中人際互動良好,學習能力及學習成果均不差,對自我生活品質之評價亦高。
在理論適配方面,「網路交友遊戲」對「受害因素」以及「日常交友活動」的標準化參數值為0.73、0.40;「受害因素」對「日常交友活動」的標準化參數值為0.5',三者均達統計的顯著水準,此表示「網路交友遊戲」對「受害因素」以及「日常交友活動」;「受害因素」對「日常交友活動」貝均有正向的影響。亦即,「網路交友遊戲」對「日常交友活動」不僅具有直接的效果(0.40),也具有間接的效果(0.73x0.53=0.39),而其總效果為0.79。這些結果不僅顯示假設獲得支持,也顯示「網路交友遊戲」對「日常交友活動」的影響相當的大。
經由文獻探討、質性與量化資料分析,本研究亦針對實務界及學術界提出其體的建議。對實務界的建議意見包括:針對家庭依附關係薄弱者,強化其網路親職教育;主導網路媒介性侵害為不實感覺,應針對虛幻感覺有效解析;多數網友生活愉快學業成績優良,應留意的是網路上癮族群;加強網路溝通警察,應巡邏及建立網路交通號誌;安全教育宜應從小學三、四年展開;檢視網路性關係類別,應重新界定網路媒介性侵害。對學術界的建議則有:持續探究年輕女孩的自尊、網路交友遊戲對網路安全之預測。建議受害研究應以家庭為單位,較能捕捉完整的受害因素。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