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現代戲曲編劇舉例探討
作者:沈惠如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i-ju Shen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曾永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眾聲喧嘩對話論戲曲編劇戲曲題材dialogicsheteroglossiadrama materialdrama writ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3
中國戲曲的題材一向予人有重複之感,同一故事往往在各個劇種中都會出現,似乎較無創意。然而戲曲題材的重複性是中國敘事傳統與戲曲體制發展碰撞下的必然結果,甚至是時代特色的反照(同一時代常出現相同類型的故事),釐清此一現象,將有助於了解古典戲曲的特色。
再者,即便是相同故事,在不同時代、不同劇種以及不同劇作家的筆下,也有著同中有異的奧妙,這就牽扯到個人的思維、體悟、才力、寫作目的等考量,如果能仔細分析,就可拆解戲曲的諸多樣貌,還原戲劇反映人生、凸顯人生的本來面貌。
本論文嘗試從巴赫汀(Mikhail M.Bakhtin,1895-1975)的「對話」(dialogic)觀點切入,探討戲曲編劇從改編到原創的多重面向,並選擇不同類型的改編和原創作品作深入的分析,再加以整合作出結論,有別於歸納式、概論式的論述。
The materials in Chinese Drama seem less creative, as the same kind of story may be presented in all kinds of drama forms. However, the repetition of drama material is an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clash between the Chinese narrative trad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rama institution. The repetitiveness is also a reflection of its time, resulting in similar stories in the same historical period. To clarify this phenomenon will help researchers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Drama.
Further, when set in a different time, presented with a different drama type, and scripted by different writers, the same story can be interpreted with a new view angle and appeared as if it is a different story. To analyze the thinking, rationale, talent and purpose of the drama writers, we will be able to interpret the variety of drama and to reveal its true nature - to mirror life and to present life as it is.
This essay attempts to use “dialogic” (Mikhail Bakhtin, 1895—1975) as a methodology to probe the multi facets in drama writing from adaptation to originality, to analyze selected adaptive and original plays from different genre, and then to conclude with coordinated deduction. This essay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to the inductive type of summarization.
(依書名筆劃順序排列)
(一)戲曲史、曲譜、工具書
《上海崑劇志》 方家驥、朱建明主編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8年
《中國文學批評史》 王運熙、顧易生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
《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 譚帆、陸煒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年
《中國京劇史》 北京市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編纂 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
《中國崑劇大辭典》 吳新雷主編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
《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 謝柏樑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年
《中國戲曲志》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 文化藝術等 1990年-2000年
《中國戲曲曲藝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1年
《中國戲曲現代戲史》 高義龍、李曉主編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9年
《中國戲劇發展史》 周貽白 學藝出版社 1980年
《玄雪譜》 明•鋤蘭忍人選輯 《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 學生書局 1987年
《台灣戲劇史》 林鶴宜 國立空中大學 2003年
《怡春錦》 明•沖和居士選編 《善本戲曲叢刊》第二輯 學生書局 1987年
《明清傳奇史》 郭英德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9年
《崑曲大全》 清•怡庵主人張芬編 世界書局
《崑曲辭典》 洪惟助主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出版 2002年
《崑劇史補論》 顧篤璜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7年
《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 陸萼庭 國家出版社 2002年
《粟廬曲譜》 俞宗海撰
《集成曲譜》 王季烈、劉富樑合編 進學出版社 1969年
《遏雲閣曲譜》 清•王錫純輯 文光圖書公司 1965年
《與眾曲譜》 王季烈編 台灣商務印書館
《歌仔戲史》 陳耕、曾學文、顏梓和 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7年
《審音鑑古錄》 清.琴隱翁編 《善本戲曲叢刊》第五輯 學生書局 1987年
《醉怡情》 明•清溪菰蘆釣叟編 《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 學生書局 1987年

(二)戲曲論著
《2004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系 2004年
《王國維戲曲論文集》 王國維 里仁書局 2000年
《元人水滸雜劇研究》 劉靖之 香港三聯書店 1990年
《元雜劇本事考》 羅錦堂 順先出版公司 1976年
《中國大陸的戲曲改革》 趙聰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69年
《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 謝柏梁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
《中國古典編劇理論資料匯輯》 秦學人、侯作卿編著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4年
《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 蔡毅 齊魯書社 1989年
《中國古典戲曲學論稿》 譚源材 春風文藝出版社 1993年
《中國古代曲學史》 李昌集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7年
《中國古代戲曲理論史通論》 俞為民、孫蓉蓉 華正書局 1998年
《中國古典戲劇論集》 曾永義 聯經出版公司 1979年
《中國古代劇作學史》 陳竹 武漢出版社 1999年
《中國曲學研究》 李克和 岳麓書社 1999年
《中國戲劇史論稿》 林鋒雄 國家出版社 1995年
《中國戲劇學史稿》 葉長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6年
《中國戲劇學通論》 趙山林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年
《水滸戲考論》 王曉家 濟南出版社 1989年
《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 徐亞湘 南天書局 2000年new window
《古典戲曲編劇六論》 祝肇年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6年
《由拱樂社看台灣歌仔戲之發展與轉型》 劉南芳 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8年
《台灣京劇五十年》 王安祈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2年new window
《台灣亂彈水滸戲之研究》 林曉英 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年
《西方人看中國戲劇》 施叔青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8年
《百年耕耘的豐收—我對高行健戲劇的賞析》 胡耀恆 帝教出版社 1995年
《曲品》 明.呂天成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六册 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曲律》 明.王驥德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 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曲論初探》 趙景深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0年
《奼紫嫣紅牡丹亭》 白先勇 遠流出版社 2004年
《宋元南戲考論》 俞為民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
《車王府曲本》 劉烈茂 春風文藝出版社 1999年
《牡丹亭研究》 楊振良 台灣學生書局 1992年new window
《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 徐扶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
《雨村劇話》 清.李調元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八冊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2年
《花部農譚》 清.焦循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八冊 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明清之際蘇州作家群研究》 李玫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年
《明清傳奇考論》 俞為民 華正書局 1993年
《明清傳奇導論》 張敬 華正書局 1986年new window
《近代傳奇雜劇研究》 左鵬軍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翁偶虹編劇生涯》 翁偶虹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8
《陳三五娘研究》 陳香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5年
《陳三五娘研究》 劉美芳 東吳大學碩士論文 1993年
《陳澄三與拱樂社》 邱坤良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2001年
《乾隆時期戲曲活動研究》 丘慧瑩 文津出版社 2000年new window
《從腔調說到崑劇》 曾永義 國家出版社 2002 年new window
《清人戲曲序跋研究》 羅麗容 里仁書局 2002年new window
《清代戲曲研究五題》 陳芳 里仁書局 2002年new window
《莊周夢蝶之戲曲研究》 呂蓓蓓 文化中研所碩士論文 1995年
《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 林鶴宜 里仁書局 2003年new window
《國家政策下京劇歌仔戲之發展》 蘇桂枝 文史哲出版社 2003年new window
《崑劇生涯六十年》 周傳瑛口述、洛地整理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8年
《閒情偶寄》 清.李漁 長安出版社 1979年
《無隱室劇論選》 吳白匋 江蘇文藝出版社 1992年
《詩歌與戲曲》 曾永義 聯經出版社 1988年
《道教與戲劇》 詹石窗 文津出版社 1997年
《當代中國戲曲》 張庚主編 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4年
《當代戲曲》 王安祈 三民書局 2002年new window
《新時期福建戲劇文學大系.理論批評卷》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9年
《新時期戲曲創作論》 安葵 北京新華書店 1993年
《舞台生涯四十年》 梅蘭芳述、許姬傳記 里仁書局 1979年
《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 鄭傳寅 揚智文化公司 1995年
《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 王安祈 里仁書局 1996年new window
《對另一種戲的追求》 高行健 中國戲劇出版社
《論說戲曲》 曾永義 聯經出版社 1997年new window
《錄鬼簿》 元.鍾嗣成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二册 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戲文概論》 錢南揚 里仁書局 2000年
《戲曲音樂概論》 武俊達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9年
《戲曲源流新論》 曾永義 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2000年new window
《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 李惠綿 里仁書局 2002年new window
《戲曲理論與戲曲思維》 安葵 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0年
《戲曲寫作教程》 宋光祖 湖北人民日報出版社 1992年
《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 鄭懷興 文津出版社 2000年
《戲曲編劇淺談》 陳亞先 文津出版社 1999年
《戲曲編劇概論》 周傳家、王安葵、胡世鈞、吳瓊、奎生等編著 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 1991年
《戲曲編劇技巧淺論》 范鈞宏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4年
《戲曲編劇論集》 范鈞宏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2年
《戲劇美學》 曹其敏 五南出版公司 1993年
《戲劇鑑賞入門》 魏怡 萬卷樓圖書公司 1994年
《蘇州劇派研究》 康保成 花城出版社 1993年
《變遷中的台閩戲曲與文化》 林勃仲、劉還月 台原出版社 1991年new window

(三)戲曲目錄、劇本集
《三畏齋劇稿》 王仁杰 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0年
《上海劇稿》 上海市藝術創作中心編 1991年
《六十種曲》 明•毛晉編 開明書店 1965年
《元曲選》 隋樹森編 宏業書局 1982年
《元曲選外編》 隋樹森編 宏業書局 1982年
《古本戲曲叢刊》 明•張四雄 據汲古閣本影印。
《古典戲曲存目彙考》 莊一拂編著 木鐸出版社 1986年
《平劇劇目初探》 陶君啟 木鐸出版社 1982年
《全明傳奇》 林佑蒔主編 天一出版社 1985年
《曲海總目提要》 清.無名氏 新興書局 1967年
《全明雜劇》 陳萬鼐主編 鼎文書局 1979年
《汪曾祺文選.戲曲劇本卷》 陸建華主編 江蘇文藝出版社 1994年
《冥城》 高行健 《高行健戲劇六種》第二集 帝教出版社 1995年
《徐棻戲曲選》 徐棻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0年
《新編聊齋戲曲集》 齊魯書社 1981年
《福建戲曲傳統劇目選》 龍溪專署文化局、福建省戲研所
《歌仔戲四大齣之二陳三五娘》蘭陽戲劇叢書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1998年
《歌仔戲劇本整理計畫報告書》 曾永義整理 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1995年
《綴白裘》 清.錢德倉輯 《善本戲曲叢刊》第六輯 學生書局 1987年
《蔣士銓戲曲集》 清.蔣士銓 中華書局 1993年
《緬懷薌劇一代宗師邵江海》 漳州市戲劇家協會編 1995年
《戲考大全》 上海書店出版 1990年
《魏子雲戲曲集》 魏子雲 學生書局 1989年
《蘭苑集萃—五十年中國崑劇演出劇本選》 文化部振興崑劇指導委員會、中國崑劇研究會編 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2000年

(四)文藝理論及其他
《文化工業》 陳學明 揚智出版社 1998年
《文化理論的面貌》 Philip Smith著,林宗德譯 韋伯文化公司 2004年
《文化理論詞彙》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 巨流出版社 2003年
《王謝堂前的燕子》 歐陽子 爾雅出版社 1987年
《太平經合校》 漢•于吉編撰 鼎文書局 1979年
《五雜俎》 明.謝肇淛 新興書局影印 1971年
《中國文學理論》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 聯經出版公司 1981年
《中國古代寓言史》 陳蒲清 駱駝出版社 1987年
《中國死亡智慧》 鄭曉江 東大出版社 1994年new window
《中國思想史》 韋政通 大林出版社 1982年
《巴赫金--對話與狂歡》 (日)北岡誠司著.魏炫譯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巴赫金的文化詩學》 程正民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
《巴赫汀文論選》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6年
《水滸人物與水滸傳》 余嘉錫 學生書局 1971年
《水滸書錄》 馬蹄疾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
《水滸傳趣談與索解》 寧稼雨 春風文藝出版社 1997年
《水滸與武打藝術》 王資鑫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6年
《玄元十子圖》 元•趙孟頫 道藏洞真部013 藝文出版社 1962年
《玄品錄》 元•張天雨 道藏洞神部098 藝文出版社 1962年
《本土性的糾葛》 朱崇科 唐山出版社 2004年
《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 盧非易 遠流出版社1998年
《白先勇說崑曲》 白先勇 聯經出版社 2004年
《老子釋譯》 朱謙之、任繼愈 里仁書局 1985年
《死亡之思》 張三夕 洪葉文化公司 1996年
《死亡哲學》 段德智 洪葉文化公司 1994年
《全球化》 Malcolm Waters著、徐偉傑譯 弘智文化公司 2000年
《全球化與文化研究》 王寧 揚智出版社 2003年
《汪曾祺文集•文論卷》 陸建華主編 江蘇文藝出版社 1993年
《汪曾祺傳》 陸建華 江蘇文藝出版社 1997年
《沒有主義》 高行健 聯經出版社 2001年
《宗教學通論》 呂大吉主編 東大出版社 1993年
《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伊德》 宋國誠 擎松出版公司 2003年new window
《真仙歷世體道通鑑》 元•趙道一 道藏洞真部025 藝文出版社 1962年
《寂寞的十七歲》 白先勇 允晨文化公司 2003年
《莊子的生命哲學》 葉海煙 東大出版社 1990年new window
《莊子評傳—南華夢覺話逍遙》 汪國棟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
《莊子寓言研究》 葉程義 義聲出版社 1981年
《莊子纂箋》 錢穆 三民書局 1985年
《淞南夢影錄》 清•畹香留夢室室主黃協塤編 《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六冊新興書局 1973年
《接受美學理論》 Robert C•Holub著,董之林譯 駱駝出版社,1994年
《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 蔡源煌 雅典出版社 1990年
《都城紀勝》 宋.耐得翁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 陳蒲清 駱駝出版社 1992年
《遊園驚夢二十年》 白先勇 迪志文化公司 2001年
《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 劉康 麥田出版社 1998年new window
《孽子》 白先勇 允晨文化公司 2003年
《警世通言》 徐文助校訂 三民書局 1983年

(五)期刊論文
〈三種《牡丹亭》的舞台新想像〉 桑梓蘭(《非常美學》網站www.sinologic.com/aesthetics
〈上海早期的越劇〉 陳元麟 《戲曲菁英》下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
〈上雅合群陽春白雪,隨流不俗下里巴人--首都文藝戲劇界人士座談崑曲《三夫人》〉 黃宗江 《戲劇報》 1985年3月
〈文化無域界,戲曲本同源〉 朱芳蕙 《中國時報》 2001年5月26日
〈水滸戲曲劇本修編之探討--以京劇《水滸英義》為例〉 沈惠如 德育學報第十六期 2000年10月new window
〈日治時期台灣京劇之發展面向及文化意義〉 徐亞湘 《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台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 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2000年
〈古典戲曲中的翻案補恨思想〉 沈惠如 《小說戲曲研究第二集》 聯經出版社 1989年
〈世紀之交的回顧與省思〉 王璦玲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表演藝術年鑑》 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2000年7月
〈本土化的迷思與難題〉 紀慧玲 《表演藝術》84期 1999年12月
〈由落地掃到歌仔戲—日治時期歌仔戲發展過程初探〉 林良哲《宜蘭文獻三十八期》 1999年3月new window
〈台灣野台歌仔戲演出類型及其發展途徑〉 劉南芳 《台灣新加坡歌仔戲的發展與交流研討會論文集》 文建會 1999年1月
〈台灣歌仔戲八O年代以來之發展〉 蔡欣欣 《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論文集》 文建會 1997年6月
〈台灣戲曲--新時代的來臨〉 張啟豐 《中華民國九十年表演藝術年鑑》 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2002年7月
〈生態調整的關鍵〉 王安祈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表演藝術年鑑》 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1996年7月
〈全球化思潮下中華文化的再生〉 楊振良 第二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論文 2004年11月
〈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解嚴後台灣課程改革論述的轉變與文化認同問題〉 卯靜儒、張建成 國立清華大學2004年台灣社會學年會「走過台灣-世代、歷史與社會」會議論文 2004年12月4-5日
〈休妻羞妻•休戚與共莫相欺--評國立國光劇團《王有道休妻》〉 王友輝 《表演藝術》雜誌137期 2004年5月
〈汪曾祺戲曲作品探究〉 沈惠如 《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九期 2002年6月new window
〈改革V.S逼死傳統?--談台灣京劇音樂發展面臨的危機與困境〉 翁柏偉《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2001年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2年 4月
〈京味+台味更有味〉 朱紹玉 國光劇團《鄭成功與台灣》演出節目單
〈京劇音樂的新探索〉 朱紹玉 國光劇團《廖添丁》演出節目單
〈近代西學思潮對中國戲曲的影響--兼論近代中西戲曲文化交流的歷史定位〉沈惠如 《戲曲研究第二屆王國維戲曲論文奬專輯》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 2004年2月
〈長生殿的改編和演出〉 唐葆祥 《大雅》第十二期 2000年12月。
〈姓不姓「崑」,不重要--談上海崑劇團的小劇場崑劇《傷逝》〉 王安祈 《表演藝術》雜誌133期 2004年1月
〈略論中國近代戲曲改良運動〉 沈惠如 德育學報第十八期 2002年9月new window
〈面對經典──觀上海崑劇團之新版《牡丹亭》〉 范曉寧 《中外文化交流》2000年02期
〈缺憾環諸天地--我編寫《鄭成功與台灣》〉 曾師永義 國光劇團《鄭成功與台灣》節目單
〈清代台灣戲曲史料發微〉 沈冬 《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1998年4月
〈設立國家京劇團的荒謬性〉 林茂賢 《自由時報》 2001年5月2日
〈探尋陳亞先劇作心理留白的魅力〉 沈惠如 《表演藝術》137期 2004年5月
〈莊周「夢蝶」與傳說「試妻」的人生哲思—自剖劇作《蝴蝶夢》的傳承與創新〉魏子雲 《古典文學》第十集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 學生書局 1988年12月
〈略論中國近代戲曲改良運動〉 沈惠如 《德育學報》十八期 2002年9月new window
〈崑劇《血手記》編演經過〉 沈斌 《戲劇報》 1988年3月
〈偷情與宿命的糾纏—陳三五娘研究〉 劉美芳 《歌仔戲四大齣之二陳三五娘》《蘭陽戲劇叢書》 1997年11月
〈從歷代《牡丹亭》的改編演出看王仁杰縮編本的得失〉 沈惠如 經國學報二十一期 2004年2月
〈新編崑劇《琵琶行》探析--兼評原詩及其改編劇作〉 沈惠如 經國學報二十一期 2004年2月new window
〈裁撤國家京劇隊〉 林茂賢 《自由時報》 2001年6月13日
〈雲南京劇的新探索--京劇《鳳氏彝蘭》觀感〉 金重 《民族藝術研究》 2001年第六期
〈滇派京劇的又一力作--評新編京劇《鳳氏彝蘭》〉 潘曉玲 《民族藝術研究》 2001年第六期
〈跨越文化地域•鎔鑄戲曲新境--「戲曲本土化」的省思〉 沈惠如 《表演藝術》雜誌第130期 2003年10月
〈聖潔化的台灣歷史--評《鄭成功與台灣》〉 紀慧玲 《表演藝術》75期1999年3月
〈愛情的追憶.徬徨的實驗--評實驗崑劇《傷逝》〉 沈惠如 《表演藝術》雜誌網路版 2003年11月
〈歌仔戲劇本化探討〉 汪志勇 《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清華大學中文系 1998年
〈歌仔戲劇本修編之探討--以《陳三五娘》舞台演出本為例〉 沈惠如 德育學報第十五期 1999年10月
〈新時期戲曲文學內容與形式的探索〉 齊建華 《劇本》429期 2001年4月
〈「演員劇場」向「編劇中心」的過渡—大陸「戲曲改革」效應與當代戲曲質性轉變之觀察〉 王安祈 《中央研究院文哲集刊》 2001年9月new window
〈孵一齣未來新戲曲--談近年來中國小劇場戲曲表演的趨勢〉 林偉瑜 《表演藝術》雜誌133期 2004年1月
〈精華版牡丹亭,杜麗娘親啟死亡之門〉 李玉玲 《聯合報》藝文版 2005年5月27日
〈談崑劇牡丹亭的音樂設計〉 許曉明 《影劇月刊》 1987年1月
〈論戲曲題材的再創造--以莊周戲曲為例〉 沈惠如 經國學報第十九期 2003年2月new window
〈默默打造國粹新流派,西部京劇唱響《天馬歌》〉 吳宇 上海:新華社報導2004年12月9日
〈戲文的喧聲-論陳三五娘的荔鏡情緣〉 沈冬 《泉州學研究》 陳世興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年4月
〈戲曲人做主,小劇場有大用--從《王有道休妻》試探台灣小劇場戲曲的走向〉王安祈 《表演藝術》雜誌133期 2004年1月new window
〈「戲」說台灣的策略運用--以小說《行過洛津》、《戲金戲土》為例〉 沈惠如 東南技術學院「國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4年6月
〈轉進小劇場,戲曲求生機?--評析中國近年來「小劇場戲曲」的演出現象〉
陶慶梅 《表演藝術》雜誌133期 2004年1月
〈關於崑曲常用曲牌的建議〉 顧兆琳 《藝術百家》 1991年第1期
〈觀念挪移與文化闡釋錯位──美國塞氏《牡丹亭》印象〉 廖奔 《文藝爭鳴》2001年01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