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戰後大陸來台古典詩人張默君及其《瀛嶠元音》
作者:陳盈達
作者(外文):Chen Ying Ta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黃美娥
王建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台灣文學古典詩張默君瀛嶠元音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9
摘 要
民國三十八年(1949 A.D.),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中失利,大量軍民自中國大陸渡海來臺,其中不乏國民黨政府中的高級文武官員;在這群黨國大老之中,身為女性的張默君,是一重要的指標人物。本文論述戰後來臺的中國古典詩人張默君,如何在反共文學、愛國思想等政府的文藝政策下,一方面為了擁護政權而宣傳政府理念;一方面秉持個人真實情感,以撰寫對於遠在神州大陸而不能得見之親人的懷鄉思親之作。張默君為戰後來臺的中國古典詩人之代表;筆者以其《瀛嶠元音》作為主要考察對象,研究張默君來臺之後的心境思維與創作歷程,並配合張默君的早年與中期的詩作,與赴臺後的作品《瀛嶠元音》相互參證,以透顯張默君來臺前、後的不同詩歌風格與特色,而張默君作為國民黨的中、高階層官員,跟隨國民黨撤退至臺灣,從而足以作為戰後來臺的中國古典詩人之代表,其人物的經歷與行誼;其作品的藝術價值,盼能透過本論文,而能有一清楚的歷史定位。
張默君出生於清末,從小開明的家庭教育,與傳統的詩書文采,交相影響之下,使其滋長了民主、民族革命思想,敢於沖破女子讀書的障礙。尤其甲午戰爭之後,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加重,當時僅有少數先進的女性,能受到維新思想的影響,理解天下興亡、女子亦有責的愛國精神,張默君亦是深受此類理念所感染的代表人物之一。此外,張默君是政治教育家,同時也兼具了學者和詩人,她工於詩文、又善書法,也寫了不少關於政治時事、議論感言、傷時抒懷、歷史介紹等多方面的文章。但是,其精彩生命歷程的背後,家庭生活卻是充滿坎坷,在近代中國史,山河板蕩的年代,她歷經戰亂、飽經憂患,中年喪夫、晚年喪子;渡臺之後,羈懸孤島,更顯懷鄉之悲涼,最後抑鬱以終。如此優秀傑出的女性文士,今日學者針對其人其詩的相關研究,不論數量或篇幅,誠是甚少,常僅是學者研究清末女詩人、民國初期政治人物、戰後臺灣古典詩壇等課題時,偶爾提及的人物對象;或者大多局限在張默君個人生平事蹟的探究與書寫,對於張氏文學面向的研究討論甚少;又或者初步針對張默君詩作的主題和意象進行研究,但重心大抵放在張默君在中國大陸、亦即赴臺之前的詩歌作品,對於張默君渡海至臺灣之後的作品與生平,著力較少。面對如此少量的研究成果,不禁讓人扼腕、甚是可惜!
張默君一生不受封建思想羈絆,並在新思想的薰陶下,積極參與政治社會等時事議題,充分展現近現代新女性的風采,甚至也代表了民國成立前後,一批由大陸轉入臺灣的學人、政治家之心態,她82年的人生歲月中,親歷了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種種變革,和文學思潮的流變,其創作的心路歷程,實在值得吾人作仔細且全面性的考究。但誠如筆者所云,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人針對默君晚年渡臺之後的詩作,進行細部的剖析與研究,以瞭解這一位歷經戰亂的女性詩人,晚年來臺的心境與思維。職是,本文擬以張默君來臺後的詩集《瀛嶠元音》為最主要文本,分析這位具有進步思想的近代女性其晚年詩作的特質,並觀照其來臺後的文學活動,盼能利用此論文,還原其文學與歷史的價值。
Abstract
The main aim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study the political writings, gender writings, and friendship circles of post-war classic poets who immigrated to Taiwan from China, as a case study of Chang, Mo-Chun's Ying-Chiao-Yuan-Yin. It presents the multi spirits of post-war classic poets’ writings, as well as their mental status twists and how they responded to the world.
Key words:Chang Mo-Chun, Ying-Chiao-Yuan-Yin, post-war, Taiwanese literature, classic poems
主要參考書目
一、古籍文獻
(漢)司馬遷撰,(唐)張守節正義:《史記三家注》,台北:七略出版社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1992年,二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粹文堂(明倫出版社),出版年份不詳。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2001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56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明)程登吉撰,葉玉麟註解:《幼學瓊林》,臺南:大夏出版社,1983年。
(清)永瑢、紀昀等纂:《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
二、專書
王仰清、許映湖標注:《邵元沖日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伍非百:《墨辯解故》(北京:中國大學晨光社印行,1923年。
朱小平:《現代湖南女性文學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江寶釵等:《臺灣全志(文化志一文學篇)》,台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年。
余幸娟:《離開大陸的那一天》,台北:久大文化,1987年。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全集》,台中:青蓮出版社,2006年。
李鑄晉:《鵲華秋色》,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沈雲龍、林泉、林忠勝訪問,林忠勝記錄:《齊世英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孟祥翰等:《臺灣全志(文化志一文化行政篇)》,台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 年。
胡迎建:《一代宗師陳三立》,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
胡迎建:《民國舊體詩史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徐鵬緒:《中國近代文學史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國民革命建軍史編輯委員會:《國民革命建軍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3年。
張玉法、陳存恭訪問,黃銘明記錄:《劉安祺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new window
張健:《志同道合:邵元沖、張默君夫婦傳》,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4年。
張翰璧等:《臺灣全志(社會志一經濟與社會篇)》,台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年。
張默君撰,中國國民黨黨始委員會編:《張默君先生文集》,台北:中華印刷廠,1983年。
張默君撰:《大凝堂集》,台北:中華叢書編輯委員會,1960年。
郭延禮:《中國文學精神(近代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陳三立著,潘益民,李開軍輯注:《散原精舍詩文集補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陳槻:《詩人陳衍傳略》,台北:台北市林森文教基金會,1999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1年。
曾今可:《亂世吟草》,台北:台灣詩壇,1948年。
曾今可編:《台灣詩選》,台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
黃美英:《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new window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城邦出版社,2007年。
楊力行:《中外古今女傑》,臺北:海岱書局,1951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96年。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年。
劉心皇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天視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劉登翰:《台灣文學史》,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
鄭喜夫:《臺灣先賢烈專輯(第四輯)林朝棟傳》,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印,1979年。
繆鉞等人:《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
薛海燕:《近代女性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欒梅健:《民間的文人雅集:南社研究》,上海:東方出版社,2006年。
三、單篇期刊
王梓良:〈南社詩人多奇才(2)─陳其美、徐自華姊妹、呂碧城、張默君、葉楚傖、于右任〉,《中外雜誌》第31卷6期,1982年6月,頁81-85。
何藝兵:〈民國才女張默君〉,《文史春秋》第12期,2004年12月,頁49-50。
余力文:〈民國女傑張默君〉,《世紀行》第7期,2002年7月,頁36-38。
吳智梅:〈三湘女傑張默君〉,《中外雜誌》第35卷4期,1984年4月,頁19-21。
李志新:〈革命先進張默君先生〉,《湖南文獻》第11卷4期,1983年10月,頁25-28。
李棟明:〈居臺外省籍人口之組成與分布〉,《臺北文獻》,第11、12期合刊,1971年,頁62-86。
沙門本慧:〈慈暉永沐偉業長昭─紀念先義母張默君先生〉,《近代中國》第36期,1983年8月,頁82-91。
阮毅成:〈張默君女士遺札〉,《湖南文獻》第12卷1期,1984年1月,頁35-37。
阮毅成:〈張默君女士遺札─張默君女士百年誕辰紀念〉,《大成》第118期,1983年9月,頁2-7。
周蜀雲:〈追懷張默君先生〉,《中外雜誌》第16卷2期,1974年8月,頁18-23。
林秋敏:〈張默君傳〉,《近代中國》第100期,1994年4月,頁222-227。
姚谷良:〈偉大的張默君先生〉,《中國一周》第355期,1957年2月,頁3-4。
思聖:〈彤管衡文第一人:張默君〉,《湖南文獻》第12卷1期,1984年1月,頁38-39。
胡有瑞等人:〈張默君先生百年誕辰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近代中國》第36期,1983年8月,頁65-81。
孫吉志:〈1949年來臺古典詩人對古典詩發展的憂慮與倡導〉,《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第31期,2011年12月,頁93-118。new window
秦燕春:〈情深而文明—張默君的鄉邦記憶與詩骨清剛〉,《書屋》第4期,2011年4月,頁1-8。
馬振犢:〈邵元沖與張默君〉,《民國檔案》第1期,1986年1月,頁119-120。
張壽平:〈藝文小品:張默君書〈自勵〉詩二首之一手卷〉,《公務人員月刊》第113期,2005年11月,頁51-53。
陳哲三等人:〈中華民國七十二年屆滿百齡先烈先進事略〉,《近代中國》第38期,1983年12月,頁165-173。
彭醇士:〈張默君先生家傳〉,《湖南文獻》第5期,1971年8月,頁102-103。
馮月華:〈民初女傑郭堅忍和張默君〉,《民國春秋》第5期,1999年5月,頁24-25。
黃美娥:〈戰後初期的台灣古典詩壇(1945-1949)〉,收入《「紀念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主辦,2007年2月,頁1-17。
施懿琳(2005),〈五○年代臺灣古典詩隊伍的重組與詩刊內容的變異-以《詩文之友》為主〉一文收於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臺北市:文津出版社),頁29 - 60。
廖振富(2005),〈與「二二八事件」相關之臺灣古典詩析論-以詩人作品集為討論範圍〉,《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一期,頁109 - 168。new window
董俊玨:〈陳三立與近代女詩人張默君的文學因緣〉,《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6期,2013年11月,頁98-100。
劉峰:〈非常之人值此非常之境——南社女傑張默君詩歌創作歷程談〉,《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3期,2010年6月,頁121-124。
劉峰:〈晚清女性作品中的英雄氣力與慧心抒寫——以女傑張默君詩詞為個案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4期,2010年7月,頁98-100。
劉紹唐編:〈民國人物小傳‧張默君〉,《傳記文學》,第155期,1975年4月,頁99-100。
劉紹唐編:〈民國人物小傳‧曾今可〉,《傳記文學》,第266期,1984年7月,頁139-140。
蔣勵材:〈張默君先生的革命精神〉,《近代中國》第37期,1983年10月,頁198-201。
魏詩雙:〈懷念張默君女士〉,《中外雜誌》第20卷6期,1976年12月,頁105。
四、學位論文
王惠姬:《中國現代化的推手-以留美實科女生為主的研究(1881-1927)》,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new window
李君山:《全面抗戰前的中日關係-自九一八至青島事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new window
林香伶:《清末民初文學轉型期的標誌─南社文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new window
姚蔓嬪:《戰後臺灣古典詩發展考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new window
洪英雪:《文學、歷史、政治與性別—二二八小說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陳康芬:《政治意識形態、文學歷史與文學敘事—台灣五0年代反共文學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劉峰:《張默君詩歌研究》,湖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吳品賢,《日治時期台灣女性古典詩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