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北朝樂史與樂制之研究
作者:蔡秉衡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SAI PING HE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吉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北朝北魏樂史樂制樂律太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7
中國文化大學九十五學年度博士學位論文提要
論文題目:北朝樂史與樂制之研究
研 究 生:蔡秉衡 指導教授:王吉林 教授
隋唐音樂的高度發展是總結了南北朝所存中原舊樂與西域音樂而來,以鮮卑民族為主體的北朝政權,正是典型中原與西域民族的綜合體,了解這兩種文化在北朝的交流情形,將有助於我們認識中國音樂在歷史發展上如何「吸收──融合」。然而北朝音樂史的研究卻長期被忽視,本文重新建構北朝樂史希望彌補此一缺憾。
樂制在制度史研究上較少受到關注。因此,本文主要從北朝相關史料的爬梳中,建構北朝在樂制上的發展及變化情況。主文分為四章來論述,首先從魏晉時期樂懸的崩解與傳承著手,了解北魏對於西晉舊樂的承載情形,同時也仿製中原政權的宮廷用樂及樂制思想,發現北魏在樂制解構的時期,對於重新建構樂制的努力。其顯著的表現則在於祭祀用樂的變化上,祭天的活動是鮮卑族及中原政權重要的祭祀典禮,北魏所建構的樂制思想也呈現在其祭天活動中,北魏傳統以西郊祭天,中原政權則以南郊祭天,從用樂制度的研究上,可看出北魏從西郊到南郊的轉化歷程。
北魏以鮮卑族入主中原,對於中原以外的各民族音樂接觸頗多,〈真人代歌〉是鮮卑族的傳統音樂,龜兹樂及西涼樂在此時也得到北朝政權的重視及發展。隨著北魏勢力的擴大,西域各民族與中原的交流日漸密切,胡樂在北朝政權中似乎也欣欣向榮,尤其在北魏分裂後此態勢更見明朗。雖然有如此的背景,但是在北魏宮廷中卻不斷地復古並創制中原的音樂文化,其中以孝文帝、宣武帝著力最深。北齊、北周在此議題上也有志一同:北齊繼承了孝文帝以降的「洛陽舊樂」;北周則有長孫紹遠與裴正對於樂懸的辯論。胡漢音樂在北朝政權的發展中,常並行不悖。
北魏對於中原樂制的孺慕情懷多表現在樂律的態度上,用樂制度的音樂基礎在於音律的訂定,音律的標準又以黃鍾律管為根本,黃鍾律管也是國家度量衡的基準。在此,北魏經歷過高閭、公孫崇、劉芳、元匡、陳仲儒、信都芳、元延明等人在樂律修訂上的努力,其所獲的成果皆強調依古制而復古,卻也無形中在創造另一種想像的復古。同時在此研究中,亦發現黃鍾律管與度量衡的關聯,似乎在北朝政權中逐漸被瓦解並脫鉤,這也間接造成隋唐量與衡三倍於古的現象。
北朝樂制全面建構的官僚體系即是樂官系統的建立。北魏樂官多承襲自漢代,主要表現在太常及其轄下的太樂、總章等官屬與少府轄下的樂府、鼓吹等官署,而樂部尚書一職是北魏所獨有的官制。東魏北齊主要承襲北魏的樂官系統再變化,西魏初期亦然,後期以至北周則改採仿周代大司樂系統的樂官制度。除了樂官制度以外,北魏同時也是樂戶制度形成的時代,北朝的樂官體系容或有其特殊性,卻避免不了濃厚的漢化色彩。
北朝樂制以追尋漢化的古典為主,其所融合的用樂制度多以中原政權的禮樂思想為宗,其所吸收並發展的本民族及他民族的音樂,亦同時服務於宮廷之上,然而宗廟之樂在演變的過程中,也逐漸向中原樂制靠攏。
關鍵詞:北朝、北魏、樂史、樂制、樂律、太常
參 考 書 目
一、基本史料: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
漢˙蔡邕,《琴操》,吉聯抗輯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8月。
漢‧高誘注、清‧畢沅校正,《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
月。
漢‧高誘注,《淮南子注釋》,台北:華聯出版社,民國57年5月。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1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蘭臺書局,民國72年10月。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2月。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2月。
劉宋‧范瞱,《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8月。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1月。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梁˙慧皎,《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湯用彤校注本。
陳˙智匠,《古今樂錄》,吉聯抗輯注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12月。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3月。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11月。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6月。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
唐‧杜佑,《通典》,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11月。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10月。
唐˙南卓,《羯鼓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12月。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
北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台北:新興書局,民國48年1月。
北宋‧沈括著,《新校正夢溪筆談》,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8年2月。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70年元月。
宋‧司馬光撰、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台北:洪氏出版社,民國69年10月。
宋‧郭茂倩,《宋本樂府詩集》,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8年10月。
宋‧郭茂倩,《宋本樂府詩集》,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8年10月。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6月。
元‧脫脫,《遼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0月。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7月。
《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民國51年10月。
《新編朱子集成》,台北:世界書局,民國72年4月。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9月。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1月。
清‧紀昀等撰,《歷代職官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
清‧王軒等撰修,《山西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凌廷堪,《燕樂三書》,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95年11月。
清‧魯鼎梅主修、王必昌總纂,《重修台灣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72年3月。
民國‧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
《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2年1月。
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93年10月。
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台北:明倫出版社,民國59年8月。

二、近人研究專著
人文叢刊編委會編,《唐代音樂與古譜譯讀》,西安:陝西社會科學院出版,1985年9月
王子初,《荀勖笛律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年11月。
王吉林,《唐代宰相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
王仲孚,《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5年12月。new window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年3月。
王威海,《中國戶籍制度──歷史與政治的分析》,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2月。
王國維著,《觀堂集林別集》,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4年3月。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
王國維,《王國維論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6月。
王福利,《遼金元三史樂志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年10月。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7年2月。new window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0年4月。new window
牛龍菲,《敦煌壁畫樂史資料總錄與研究》,敦煌:敦煌文藝出版社,1991年12月。
田餘慶,《拓跋史探》,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3月。
田 青,《中國宗教音樂》,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5月。
田邊尚雄,陳清泉譯,《中國音樂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9月。
丘光明、邱隆、楊平,《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年9月。
丘光明,《中國古代度量衡》,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
吉聯抗,《兩漢論樂文字輯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年7月。
吉聯抗,《魏晉南北朝音樂史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2月。
吉聯抗,《隋唐五代音樂史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11月。
吉聯抗,《古樂書佚文輯注》,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12月。
朱謙之,《中國音樂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3月。
朱文瑋、呂琪昌,《先秦樂鐘之研究》,台北:南天書局,民83年4月。new window
伍國棟,《中國古代音樂》,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12月。
李 凭,《北魏平城時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月。
李方元,《《宋史‧樂志》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7月。
李紀祥,《時間‧歷史‧敘事【史學傳統與歷史理論再思】》,台北:麥田出版,
2001年9月。
李純一著,《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李純一,《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一分冊),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年7
月。
宋德熹,《陳寅恪中古史學探研──以《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為例》,台北,稻new window
鄉出版社,民國88年9月。
吳釗、劉東升,《中國音樂史略》,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3月。
吳平凡、朱英榮編輯,《龜茲史料》,新疆:新疆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7年5月。
谷 包,《古代新疆的音樂舞蹈與古代社會》,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
周天游,《後漢紀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周一良,《周一良集──魏晉南北朝史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周菁葆,《絲綢之路藝術研究》,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
周菁葆,《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
〔日〕林謙三,《東亞樂器考》,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1月。
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年4月。
孫同勛,《拓跋氏的漢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75年。
孫曉輝,《兩唐書樂志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年8月。
殷 憲主編,《北朝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9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5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修君、鑒今《中國樂妓史》,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3年9月。
修海林,《古樂的浮沉——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歷史考察》,山東:山東文藝出版
社,1989年1月。
胡企平,《中國傳統管律文化通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12月。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2年4月。new window
張世彬,《中國音樂史論述稿》,香港,友聯書局,1974初版
盛振華主編,《失落的歷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6月。
康 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台北:稻禾出版社,民國
84年1月。
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綱》,台北,學藝出版社,1987年10月。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台北,丹青圖書,1987年4月。
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黃翔鵬,《中國古代音樂史——分期研究及有關新材料、新問題》,台北,漢唐樂
府,1997年12月。
項 陽,《山西樂戶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0月。
喬健、劉貫文、李天生,《樂戶──田野調查與歷史追蹤》,江西:江西人民出版new window
社,200年8月。
新疆藝術編輯部編,《絲綢之路樂舞藝術》,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4年4月。
劉起釪,《古史續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1月。
劉鍚淦、陳良偉,《龜茲古國史》,新疆:新疆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劉景龍主編,《龍門石窟造像全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10月。
月。
劉東升、袁荃猷,《中國音樂史圖鑑》,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年11月。
趙向群,《五涼史探》,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逯耀東,《魏晉史學及其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1月。new window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0年2月。new window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台北:東大圖書,民國90new window
年1月。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12月。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11月。new window
編輯部,《中國古代樂論選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1962年12月。
黎國韜,《古代樂官與古代戲劇》,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陳應時《中國樂律學探微──陳應時音樂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4年2月。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9月。new window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9月。
陶新華,《北魏孝文帝以後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4年6
閻步克,《樂師與史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
年7月。
閻文儒、常青,《龍門石窟研究》,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8月。
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文
物出版社,1996年5月。
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石窟研究論文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8
月。
繆天瑞,《律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1月。
韓國磐,《魏晉南北朝史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
蔣孔陽,《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8月。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上、下),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12月。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年1月。
戴念祖《朱載堉──明代的科學和藝術巨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
薛宗明,《中國音樂史(樂器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初版
薛宗明,《中國音樂史(樂譜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鄭錦揚,《音樂史學美學論稿》(上)(下),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2月。
鄭欽仁,《北魏官僚機構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民國84年4月。new window
鄭 岩,《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12月。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冊》,台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6年6月。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8月。

三、期刊專文
丁 威,〈笛淵考〉,《樂器》,1989年第一期。
丁承運,〈清商三調音階調式考索〉,《音樂研究》,1989年第二期。
丁承運,〈誰是“荀勖笛律”的原始作者〉,《音樂研究》,1998年第二期。
王子初,〈京房和他的六十律〉,《中國音樂》,1984年第三期。
王子初,〈略論荀勖的笛上三調〉,《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8年第四期。
王子初,〈荀勖笛律的律制研究〉,《中國音樂學》,1990年第一期。
王子初,〈荀勖笛律〉,《音樂生活》,1991年第十二期。
王子初,〈笛源發微〉,《中國音樂》,1988年第一期。
王吉林,〈統一期間北魏與塞外民族的關係〉,《史學彙刊》,民國六十九年六月,
第十期。
王吉林,〈北魏建國時期與塞外民族之關係〉,《史學彙刊》,民國六十七年十月,
第九期。
王克芬,〈兩晉南北朝是各族樂舞大交流的時代〉,《音樂‧舞蹈研究》,1979年
第三期。
王鎮庚,〈雅樂溯源〉,《中國音樂》,1987年第三期。
王德塤,〈古樂目錄學述要〉,《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87第四期。
王曾婉,〈從“艷” 、“趨” 、“亂” 三個古代音樂術語看民族文化交流〉,《藝
術研究》,1987年第一期。
玉賽音‧克里木、周吉譯,〈匈奴音樂考略〉,《新疆藝術》,1989年第三期。
田可文,〈方術與樂律〉,《中國音樂》,1987年第四期。
田 青,〈梁武帝與音樂〉,《音樂學習與研究》,1985年第三期。
田 青,〈淺論佛教與中國音樂〉,《音樂研究》,1987年第四期。
田 青,〈宗教與中國音樂〉,《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學刊》,1987年第一期。
史新民,〈樂戶‧樂班〉,《黃鐘》,2005年第一期。
吉聯抗,〈新年舊話——關於輯譯中國古代音樂史料〉,《中國音樂學》,1987年
第二期。
吉發習,〈嘎仙洞調查補記〉,《內蒙古師大學報》,1985年第一期。
吉聯抗,〈從《洛陽伽藍記》看北魏“伎樂之盛”〉,《人民音樂》,1982年第四
期。
吉聯抗,〈南齊和北朝的音樂世家〉,《中國音樂》,1984年第二期。
米文平,〈鮮卑石室的發現與初步研究〉,《文物》,1981年第二期。
印再深,〈佛教“梵唄”音樂在我國之緣起與發展〉,《樂府新聲》,1998年第二
期。
伍國棟,〈兩漢魏晉南北朝“絲竹樂”窺探〉,《交響》,2006年第一期。
仲 高,〈絲綢之路原始儀式覓蹤〉,《新疆藝術》,1998年第三期。
李方元、俞梅,〈北魏宮廷音樂考述〉,《中國音樂學》,1998年第二期。
李方元、李渝梅,〈北魏宮廷音樂機構考〉,《音樂研究》,1999年第二期。
李幼平,〈論隋文化及其音樂表現〉,《黃鐘》,1989年第三期。
李純一,〈關於正確分析音樂考古材料的一些問題〉,《音樂研究》,1986年第一
期。
李根萬,〈西域吹奏樂器之冠——篳篥〉,《交響》,1987年第二期。
李健正,〈古代絲綢之路與中國琵琶〉(上)(下),《交響》,1993年第三期。
周 吉,〈關於古絲路音樂研究工作的幾點思考〉,《交響》,1986年第二期。
周 暢,〈儒道音樂美學思想在歷史上的分鑣與合流〉,《音樂藝術》,1990年第
二期、第三期。
周菁葆,〈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的新疆樂舞〉,《音樂‧舞蹈研究》,1982年第十期。
周振錫,〈《淮南子》中的音樂理論〉,《黃鐘》,1996年第二期。
林培安,〈佛教梵唄傳入東土後的華化和演變〉,《音樂藝術》,1998年第三期。
林海飆,〈律學漫議〉,《中國音樂》,1986年第二期。
〔日〕岸邊成雄,周謙譯,〈論西域藝術家及其對古代文化史的貢獻〉,《交響》,
1987第二期。
柳 羽,〈中國古代軍樂〉,《民族民間音樂》,1987年第三期。
尚 紅,〈談中國歷史上“音樂”一詞的出現〉,《中國音樂學》,1996年第一期。
姚寶瑄,〈絲綢之路音樂文化的載體與流向〉,《新疆藝術》,1991年第五期。
垣 丁,〈當代敦煌舞蹈溯流——西域與中原文化的交流與影響〉,《新疆藝術》,
1998年第二期。
高德祥,〈唐樂西傳的若干蹤跡〉,《敦煌研究》,1987年第一期。
高德祥,〈敦煌石窟壁畫中的打擊樂器〉,《民族民間音樂》,1988年第二期、第
三期。
夏 野,〈關於瑟調的調式及陳仲儒“奏議”的校勘問題〉,《音樂研究》,1984年第二期。
夏 野,〈中國古代音階的變遷和樂律理論的演進〉,《音樂藝術》,1996年第三
期。
馬東風,〈京房的音樂貢獻〉,《民族民間音樂》,1988年第三期。
修海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教育〉,《音樂藝術》,1997年第二期。
修海林,〈古代音樂美學文論筆札〉(魏晉——唐),《中國音樂》,1992年第二期。
席臻貫,〈絲路音樂文化流向研究中的一些問題〉,《音樂研究》,1989年第四期。
席臻貫,〈勖笛下徵調與《徵招》宮調辨〉,《交響》,1990年第三期。
張 翔,〈從民族融合看“華夏之聲” ——清商樂形成的歷史緣由〉,《黃鐘》,
1988年第二期。
張居中,〈考古新發現──賈湖骨笛〉,《音樂研究》,1988年第四期。
張振濤,〈論恩主──關於中古伎樂發展階段樂戶與庇護者依附關係的探討〉,《中國
音樂學》,1994年第三期。
張振濤,〈從器、譜、律、調談清商音階及調首〉,《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8
年第四期。
張振濤,〈民間鼓吹樂社與寺院藝僧制度(續)〉,《音樂藝術》,2006年第二期。
黃一農、張志誠,〈中國傳統候氣說的演進與衰頹〉,《清華學報》,第23卷第2new window
期(民國82年6月)。
黃 濤,〈今存“羌笛”析釋及其流變〉,《音樂探索》,1998年第四期。
馮文慈,〈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中的逆向考察〉,《音樂研究》,1986年第一期。
馮潔軒,〈調(均)‧清商三調‧笛上三調〉,《音樂研究》,1995年第三期。
項 陽,〈山西樂戶考述〉,《音樂研究》,1996年第一期。
傅榮賢,〈京房律學略論〉,《音樂舞蹈研究》,1992年第八期。
荊三林,〈河南鞏縣石窟寺北魏伎樂浮雕初步調查研究〉,《音樂研究》,1958年
第五期。
程 云,〈漢唐樂榮衰之回顧〉,《音樂研究》,1988年第二期。
楊 浩,〈中國古代“鼓吹”考略〉,《藝苑》(音樂版),1989年第一期。
潘國強,〈洛陽龍門石窟中樂器及樂隊組合〉,《中國音樂》,1995年第三期。
趙世騫,〈從古樂器談西域與中原的文化交流〉,《樂器》,1987年第一期、第二
期。
趙昆雨,〈雲岡北魏伎樂雕刻探微〉,《中國音樂》,1988年第三期。
趙昆雨,〈雲岡北魏樂器雕刻的定名〉,《中國音樂》,1991年第一期。
趙昆雨,〈雲岡石窟北魏樂器雕刻定名小補〉,《樂器》,1988年第三期。
趙昆雨,〈北魏司馬金龍墓樂器雕刻考索〉,《樂器》,1990年第二期。
劉明瀾,〈魏氏三祖的音樂觀與魏晉清商樂的藝術形式〉,《中國音樂學》,1999
年第四期。
劉承華,〈樂器神韻與歷史氛圍——對中國樂器的演進軌跡及其機制的考察〉,《樂
府新聲》,1996年第二期。
劉懷榮,〈南北朝及隋代樂府官署演變考〉,《黃鐘》,2004年第二期。
黎 薔,〈蘇祇婆與龜茲樂〉,《樂府新聲》,1992年第二期。
黎 薔,〈佛教樂舞的華化〉,《交響》,1994年第一期、第二期。
陳正生,〈《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釋文商榷〉,《中國音樂》,2000年第
一期。
陳正生,〈讀《古樂發隱‧臥箜篌——古琴考》〉,《中國音樂學》,1986年第三期。
陳正生,〈從“泰始笛”的複製談同均三宮等問題〉,《中國音樂》,1997年第三
期。
陳正生,〈“泰始笛”複製研究〉,《中國音樂學》,1991年第二期。
陳應時,〈陳仲儒律准和瑟、清、平三調〉,《音樂學習與研究》,1986年第一期。
陳應時,〈中國古代的律準〉,《中國音樂》1986年第一期。
陳應時,〈有關周朝樂官的兩個問題〉,《藝術探索》,1995年第一期。
陳應時,〈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的“律學”〉,《中國音樂》,1987年第二期。
錢伯泉,〈北朝流行的西域樂舞〉,《音樂‧舞蹈研究》,1992年第十一期。
陰法魯,〈魏晉南北朝的清商樂和民歌〉,《詞刊》,1981年第六期。
陰法魯,〈古代中外音樂文化交流問題探討〉,《中國音樂學》,1985年創刊號。
霍旭初,〈龜茲石窟壁畫中的西亞樂器〉,《新疆藝術》,1989年第一期。
霍旭初,〈絲路音樂與佛教文化〉,《新疆藝術》,1991年第四期。
謝立新,〈中國佛教音樂之初〉,《藝苑》,1988年第一期。
魏宏燦,〈論曹操對音樂文化的貢獻〉,《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9年第二期。
鄭祖襄,〈略述漢魏六朝時期的樂譜〉,《音樂探索》,1994年第一期。
鄭祖襄,〈相和三調中的“部”、“弦”、“歌弦”考釋〉,《音樂藝術》,1993
年第三期。
鄭錦揚,〈《宋書》樂志、律志的音樂史學研究〉,《黃鐘》,1993年第三期。
藏藝兵,〈疑說“倚歌”〉,《黃鐘》,1994年第三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