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有限戰爭概念下動員的轉變---我國動員制度檢討
作者:吳正雄
作者(外文):Wu Cheng Hsiung
校院名稱:政治作戰學校
系所名稱:政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新民
談遠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動員有限戰爭總體戰爭後備動員Limited WarMobiliz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7
本研究藉由分析有限戰爭概念及其戰例,瞭解當代國際戰略發展方向,並知曉其政治優先與力量經濟等原則對中共武力攻台所產生的制約。是以,就有限戰爭概念而論,在「政治優先」原則部分,台海戰爭對台灣全民而言,其規模即是「總體戰爭」,若非「全民總動員」抗敵外,就只能居服於中共意志。因此,在「政治優先」此一選項方面,幾無抉擇。
其次,就「力量經濟」原則而言,當代有限戰爭概念源起於「核武」互相保證摧毀以及軍事力量與政治目標間成本效益比。對台灣而言,既無「核武」且軍力失衡現象日趨嚴重。況且「防衛」本屬「全力以赴」方能達成之,亦無「力量大小」之使用區分。
再者,在現代戰爭動員中,武器的破壞力與工業動員的作用在核武器出現之前成正比,武器的破壞力越大,工業動員的作用也就越重要;當武器的破壞力與工業動員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達到平衡之際,工業動員的作用也相對達到最大化;而核武器出現之後,武器的破壞力已經超過工業動員能力。然而,本研究在檢視上列現象之餘,認為不需過於擔心或就此認定「動員無用」。
最後,關於「全民防衛動員」與「有限戰爭概念」之衝突性部分。台灣在有限戰爭潮流之下,採行「總體戰爭」概念,非但不與潮流相衝突,甚且反映出「相對概念」之價值。而動員制度依附於戰略政策之下,所以我國採「總動員制度」以支撐未來總體戰爭之所需,亦符合邏輯思維。
關鍵詞:動員、有限戰爭、總體戰爭、後備動員
The Study of Total Defense Mobilization System of The ROC.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had established “The Office of Reserve Force” with its axis of military mobilization and its aim for nationwide civil defense. Progressively, the legislation of “All Civil Defense Mobilization Arrangement Law” intended to establish a system for all civil defense combining people’s livelihood with nationwide defense. At the same time, it requires both central authority and lower ones’ mobilization for all citizens. Through Integrated All Civil Defense Mobilization Force Commission’s to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to support requirements for military mobilization. Military mobilization mission included two major aspects: armed force mobilization, and military supplements and equipments. Armed force mobilization aimed to support personnel and equipment deficiency with huge reserve armed force and human resources.
參考書目
一、中文資料
丁 宗。2004。〈第三部門在全民防衛動員的角色與功能—以精神動員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丁渝洲編。2005。《台灣安全戰略評估》。台北:遠景基金會。
刁榮華編。1984。《憲法戒嚴與國家總動員論》。台北:漢林出版社。
三軍大學。1995。《美國國防部軍語辭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于茂生。2003。〈國防部福利總處平戰時運輸補給作業機制轉換之研究〉。私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央通訊社。2006。《2006年世界年鑑》。台北:中央通訊社。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2004。《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中共研究。2006。〈國防後備動員整備〉。《中共研究》。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中共研究編輯。2001。《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中共研究編輯。2001。《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中國文學網:http://www.chineseliterature.com.cn/junshi/jsll/035.htm(Retrieved on 2007-2-26)
中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1988。《回憶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中國文史社。
中國時報。2000年6月7日。第2版。
中國時報。2002年3月26日。第2版。
中國時報。2004年11月21日。第4版。
中國時報。2004年11月21日。第4版。
中國時報。2006年11月21日。第14版。
中國戰爭動員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2003。《中國戰爭動員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中華地理資訊協會。2003。《交通建設人力、物力資料庫建立》。台北:交通部。
中華歐亞基金會。2004。《四年期程國家安全情勢評估》。
中華戰略學會。2002。〈我國戰力之檢討與策進〉。《中華戰略學刊》。
支紹曾編。2000。《戰後世界局部戰爭史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方連慶等編。1999。《戰後國際關係史1945-199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毛澤東。1966。〈抗美援朝的勝利和意義〉。《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王少普、吳寄南。2003。《戰後日本防衛隊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文榮編。2003。《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王玉東。2001。《現代戰爭的心理宣傳》。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王玉麒。2000。《明德專案:德國軍事顧問在台工作密史》。台北:藏經閣創意資 訊股份有公司。
王光宙。2003。《作戰指揮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王利華。2003。〈法國戰爭動員〉、〈英國戰爭動員〉。《中國戰爭動員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王昆義、蔡裕明。2003。〈軍事全球化下台灣的國防治理〉。《軍事國防》。台北: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王建東。1993。《孫子兵法思想體系精解》。台北:智揚出版社。
王庭化、劉國裕。1993。《高技術戰爭與軍隊質量建軍》。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王祠佑。1991。〈海珊不瞭解「不再有越南」的深意〉,《波灣戰爭重要論述彙編》,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王國強。1995。《美國有限戰爭理論與實踐》。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王啟明、陳鋒編。1997。《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軍官必讀手冊》。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
王越編。2002。《國防科技與軍事教程》。哈爾賓:哈爾賓工業大學。
王輝青。1997。《20世紀西方大國戰爭計畫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王憲志編。1992。《毛澤東軍事思想》。北京:海潮出版社。
王駿編。1991。《海灣戰爭心理謀略》。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世新大學。2006。《建軍構想之認知與期望意見調查報告》。台北:國防部。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5。《未來二十年兩岸綜合國力評估與國家安全》。台北:國防部。
尼克森著。鈕先鍾譯。1984。《真實的戰爭》。台北:黎明出版社。
《新綠》。2002。第2期,http://army.jlu.edu.cn/_private/xinlv/xinlv4.htm(Retrieved on 2007-1-6)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1985。第2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http://csm00.csu.edu.tw/0299/E_modern_History/Common/Article/antireason_war.htm(Retrieved on 2007-3-11)
巨克毅。2004。《台海安全的危機轉機》。台北:鼎茂圖書。
立法院。《立法院公報》第90卷第51期。
立法院。2006。〈國軍常後分立政策未來精進作為〉,立法院第6屆第3會期國防委員會第12次會議報告。
立法院。2007。《修正兵役法》。
曲愛國、王永生等編。2006。《冷戰期間局部戰爭大參考》。北京:京華出版社。
朱 鋒。2001。《彈道導彈防禦計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汯源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朱陽明編。2000。《2000-2001年戰略評估》。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朱豔芳、謝復剛。2005。《國防實務研究方法》。台北:前程文化。
朱豔芳。1997。〈因應戰區作戰型態成立「物流中心」之探討〉。《國防雜誌》。第13卷,第5期。new window
朱豔芳。2001。〈國防主要武器系統獲得方式與後勤維修策略之探討〉。《國防雜誌》第16卷,第9期。new window
朱豔芳。2005。〈從美軍後勤策略規劃探討國軍後勤革新作為〉,《聯合後勤季刊》。
江蘇省軍區司令部編。1981。《大學生軍訓手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杜。
行政院。1951。《國家總動員法令彙編》。
行政院。2001。《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
行政院。2002。《92-93年度全民防衛動員準備綱領(草案)》。行政院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業務會報。
行政院動員會報。2003。《92年工作檢討會會議資料》。
行政院。2005。《全民國防教育法》。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5。《2006年世界年鑑》。台北:中央通訊社。
行政院動員會報。2006。《94年下半年暨95年上半年全民防衛動員檢討會資料》。
何應欽。1970。《八年抗戰與台灣光復》。自印。
余愛水。2006。《軍事與經濟互動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吳秀鄰。2001。《高技術戰爭與國防現代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吳東林編。2003。《軍事國防》。台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吳建德、李明正。2001。〈從中共武力威脅型態探討我國全民防衛動員制度的變革〉,《全民國防與全民防衛動員機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呂亞力。1984。《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宋學文。2004,〈闡述「維持現狀」對台灣前途之意涵:動態平衡的模糊過程途徑〉,《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2期。new window
李文忠、林濁水。2003。《台灣兵力規模研究報告》。台北:民進黨政策委員會。
李巨廉。1999。《戰爭與和平》。上海:學林出版社。
李長源。1976。《紐倫堡大審判》。台北:大明王氏出版。
李保忠。2003。《中外軍事制度比較》。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英明。2005。《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台北:揚智文化。new window
李國生。1997。〈戰爭與台灣人:殖民地政府對台灣的軍事人力動員(1937-1945)。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啟明。1991。〈波灣戰爭之後勤分析〉。《波灣戰爭重要論述彙編》。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李惠宗。1995。《1994德國國防白皮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李景治。2003。《國際戰略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李慎明編。2006。《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國際形勢黃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黎明。1999。〈未來我國陸軍軍隊動員之研究〉。《民國100年我國動員制度發展論文集》。桃園:陸軍總部。
李靜杰編。1998。《俄羅斯與當代世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沈一鳴。2003。〈第二次波灣戰爭美國國家戰略基礎理論之印證〉。《二次波灣戰爭專題研究論文(一)》。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new window
沈宗宏、孟照輝。1990。《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汪 波。2005。《美國冷戰後世界新秩序理論與實踐》。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肖天亮。2002。《戰爭控制問題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肖月、朱立群著。2002。《簡明國際關系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周政生。1983。《福島戰爭》。台北:天工書局。
周茂林。2003。〈二次波灣戰爭前美國國內的應變措施〉。《二次波灣戰爭專題研究論文(四)》。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
周恩來。1990。〈今天國際上的主要矛盾是戰爭與和平的問題〉,《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屆國華。1996。〈德國國防工業有何新動作〉。《現代軍事》。北京。
房寧。2002年01月10日。《環球時報》。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1/14/content_237263.htm(Retrieved on 2006-12-6)
易君博。199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第8版)》。台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林中斌。1999。《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戰略武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林文程。2001。〈全民國防的要義及其落實〉。《新世紀展望全民防衛學術研討會》。高雄:台南師管部。
林正義。1998。〈中美局部戰爭的異同〉。《中共看未來戰爭:台灣如何因應》。台北:大晟文化出版。
林秀欒。1968。《各國總動員制度》。台北:正中書局。
林佳妮譯。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愛國節目》。
http://www. ettoday.com/2003/03/20/10940-1428117.html(Retrieved on 2006-12-2).
林宗達。2006。〈中共信息戰之人民動員概論〉。《中共研究》。第40卷第5期。
林武彥。2000。《蔣中正戰爭哲學思想研究》。台北:大航家企業有限公司。
林芳璇。2006。《動員管理專精班教材》。淡水:後備動員管理學校。
林長盛編。1993。《解放軍的現狀與未來》。台北:桂冠出版社。
林建宏。1999。〈美國常後分立之動員體制運用於我國之可行性〉。《全民總動員邁向新紀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淡水:後備動員管理學校。
林紀東。1958。《國家總動員法概論》。台北:司法行政部。
林紀東。1986。《法學緒論(第8版)》。台北:五南書局。
林美莉。2002。〈抗戰後期國民政府對淪陷區的物資搶購〉。《軍事組織與戰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林野著。1985。《福克蘭群島風雲》。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林湧偉。2001。〈中共「新軍事革命」的評估〉。《戰略與國際研》。第3卷第2期。台北:台灣綜合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
林鉅鋃、黃守高等。2002。《後備部隊動員制度暨追蹤專案調查報告彙編》。台北:監察院調查委員會。
林嘉誠,朱浤源編。1990。《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南出版社。
武文祥。1985。《越戰的回顧與檢討》。台北:黎明出版社。
武希志。2003。〈法國動員體制〉、〈德國動員體制〉、〈日本動員體制〉。《中國戰爭動員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空軍總部。1960。《空權理論輯要》。臺北市:空軍總司令部編印。
邱明富。2003。〈波灣戰爭陸軍作戰大事紀〉。《二次波灣戰爭專題研究論文(二)》。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
青年日報。2003年4月19日。第2版。
俞大維。1950。《拿破崙戰史圖輯》。台北:國防部史政局。
南方朔。2003年3月24日。《一場反啟蒙理性的戰爭》。
城棟、劉樹勇。2004。《人性與戰爭》。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姚有志編。2001。《二十世紀戰略理論遺產》。北京:軍事學科出版社。
姚有志編。2005。《戰爭戰略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帥化民。2001。〈彼岸軍演考驗我政軍實力〉。《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8期。
後備動員管理學校。2005。《物資動員教案》。台北:後備動員管理學校。
後備動員管理學校。2006。《物力動員法令之研析》。台北:後備動員管理學校。
柳惠千。2006。《法國國防與空軍》。台北:高手專業出版社。
柳靜編。1992。《西方對外戰略資料(第一輯)》。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洪學智。1990。《抗美援朝戰爭回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胡海波編。2005。《法德軍情解讀》。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胡國宗。2005。〈中華民國全民防衛動員制度之研究〉。私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敏遠。2001。〈論「有效嚇阻」〉。《國防雜誌》。第16卷,第9期。new window
范佐驊。2006。〈全民國防應有的認知與展望〉。《國防雜誌》。第21卷,第5期。
軍事科學院。1992。《海灣戰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軍管區司令部編。1997。《國軍軍隊動員要綱》。台北:軍管區司令部。
倪岱峰。1997。〈我國採行募兵制的歷史教訓〉。《役政特刊》。第7期。
倪建民編。2005。《國家能源安全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奚明遠譯。1995。《沙漠勝利》。台北:海軍學術月刊社。
孫利輝編。2001。《海灣戰爭全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容鑑先。1997。〈抗戰時期新、舊兵役法〉。《役政特刊》。台北:內政部。
徐材霖。2004。〈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全民防衛機制平戰時功能探討〉。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徐金福。2005。〈物力動員能量供需整合後最佳交付時機研究:以心戰喊話器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時殷宏編。2003。《戰爭的道德制約:冷戰後局部戰爭的哲學思考》。北京:法律出版社。
紐先鍾。1979。《西洋全史(18):第二次世界大戰》。台北市:軍事譯粹社。
翁明賢。1999。〈軍事事務革命對軍隊動員方式之研究〉。《全民總動員邁向新紀元動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淡水:後備動員管理學校。
翁明賢。2001。〈從中共高科技局部戰爭思維探討我國全民國防政策的因應之道(評論意見)〉。《全民國防與全民防衛動員機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師管區司令部。
翁明賢。2003。〈中共國防政策與軍事戰略〉。《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
翁明賢。2003。〈我國國防戰略前瞻規劃〉。《新世紀論壇》第21期。
耿 兵。〈美國有限軍事干預理論〉。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網頁,http//www.ams.ac.cn/trsweb/Detail.wct)。(Retrieved on 2007-1-26)
袁 林。2001。《世界軍事的演變與發展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袁文靖。1981。《越南戰爭史》。台北。國際現勢周刊社。
馬平編。2005。《世紀末局部戰爭大參考》。北京:京華出版社。
高其清譯。1994。《低強度衝突之軍事作戰》。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高金鈿。2005。《國際戰略學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高淑媛。2004。〈戰時台灣生產擴充政策之成立〉。《台北文獻直字》第149期。
國防部。1958。《國家總動員法令整修要領之研究》。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1963。《法國總動員法》。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1972。《韋德軍語詞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1982。《國家總動員業務概要》。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1991。《波灣戰爭大事記》。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國防部。1991。《波灣戰爭總論》。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國防部。1991。《軍制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篡委員會。1992。《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篡委員會。1996。《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篡委員會。1998。《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篡委員會。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篡委員會。2002。《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篡委員會。2004,《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篡委員會。2006。《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1995。《1994法國國防白皮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國防部。1999。《挑戰美國:美國會被打敗嗎?》。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國防部。2003。〈國防部業務報告〉。立法院第5屆第4會期國防委員會會議。
國防部。2003。《國軍軍語辭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2003。《國統綱領與大陸政策之研究》。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國防部。2004。《93年度國軍軍事動員整備要點》。全民防衛動員準備作業室。
國防部。2004。《從「常後分立」政策,精進後備部隊訓練之研究報告》。
國防部。2005。《2004年大陸情勢總觀察》。台北:國防部軍情局。
國防部後備司令部。2002。《後備軍人、教育、召集、勤務召集作業手冊》。
國防部後備司令部。2005。《94暨95年度協力物力調查實施計畫》。
國防部情次室。2004。《美國國防部2004年中共軍力報告》。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聯合作戰委員會。1964。《德國參謀本部》。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聯合作戰委員會。1966。《蔣總統軍事思想大系(六)》。台北:國防部。
崔立如。2006。《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5-2006》。北京:時事出版社。
康月田。2003。〈抗美援朝戰爭動員〉。《中國戰爭動員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張 羽。2004。《戰爭動員發展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張 虎。1996。《剖析中共對外戰爭》。台北:幼獅出版社
張 鳴。2004。〈阿是穴療法的用處與侷限〉。《三農中國》。第3期。
張中勇。2000。〈民防組建與全民國防〉。《警學叢刊》。第31卷第2期。new window
張中勇。2004。(中共軍事事務革命與台海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3期。
張友樺。2002。《美國直擊伊拉克》。台北:新高地文化出版。
張台麟。《法國總動員事宜研究報告》。未出版。
張弘遠。2003年5月。〈美伊戰爭對全球的經濟影響 〉。《中華歐亞基金會研究通訊》,第6卷第5期。http://www.fics.org.tw/publications/monthly/detail(Retrieved on 2007-4-26)
張宏儒。1985。《外國歷史大事紀》。重慶出版社。
張亞中、孫國祥。1999。《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伙伴》。台北:生智文化出版社。
張建焄。1998。〈從戰略觀點看我國國家總動員制度〉。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峰源。2003。〈由我國產業發展之變化論產業科技發展之趨勢〉。《科技尖兵》。
張馬可。2003。〈精進空軍備役飛行員動員戰力作為之研究〉。《國防雜誌》。第18卷,第8期。new window
張國良編。1997。《高技術條件下的人民戰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張國城。〈由科索沃戰爭看資訊戰的動員與民防〉。臺灣和平研究中心。
張清敏。2006。《美國對台軍售政策研究:決策的視角》。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張嘉中。2005。《日本國政發展:軍事的觀點》。台北:生智出版社。
張劍寒。1964。〈動員之研究〉。《社會科學論叢》。第13 輯。台北:台大法學院。
張劍寒。1984。〈戒嚴與國家動員法制〉。《憲法戒嚴與國家總動員論》。台北:漢林出版社。
張顯耀。1996。《歐洲聯盟發展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之研究》。台北:幼獅出版社。new window
第105期。
莫大華。2002。〈戰略文化研究的辯論與趨勢:兼論1995、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事件的戰略文化研究〉。《復興崗學報》。第75期。new window
許世楷。1995。〈日本國憲法〉。《世界各國憲法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許如亨。1999。《解構另類戰爭—心理戰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台北。翔威文化。
許授南。1996。《未來戰爭—傳統戰及游擊戰》。台北:麥田出版社。
許禎元。1997。《政治研究方法與統計》。台北:五南書局。
郭恆鈺。2004。《希特勒與「第三帝國」興亡史話》。台北:三民書局。
陳 舟。2000。《現代局部戰爭理論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陳 舟。2000。《現代局部戰爭理論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陳 賀。2003。〈美國:克拉克法案〉、〈緊急全權國防法〉。《中國戰爭動員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陳小功編。1998。《軍備控制與國際安全手冊》。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陳文政。1997。〈法國總動員制度之簡介與評估〉。《從世界各國動員制度探討我國總動員制度未來之發展方向》,國防部總動員綜合作業室。
陳志炫。1996。〈柯林頓政府的波士尼亞政策〉。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陵。2001。〈糧食動員準備機制之運作〉。《農政與農情》。第112期。
陳建民。2003。〈伊拉克海灣戰爭動員〉。《中國戰爭動員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陳偉堯等。2003。《地震初期動員應變機制之研究---以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開設為例》,行政院救災委員會。
陳偉華。2001。〈傳統嚇阻在理論上的辯證〉。《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2期。
陳偉華。2003。《軍事研究方法論》。台北:國防大學。
陳堅編。2006。《世界各國軍事力量手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陳逢申。2004。〈蔣夫人與戰時的婦女動員〉。《近代中國》。第158期。
陳惠敏。2005。〈戰爭動員體制下的台灣婦女(1950-1958)〉。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新民。1999。〈序〉。戴政龍。《寓兵於民:美國國民兵體制之研究》,台北:永然文化。
陳新民。2002。《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自版。new window
陳新民。2005。《憲法學釋論(第5版)》。自版。
陳詩武。2003。〈從全民國防理念建構平戰合一的動員制度〉。國立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漢華。2003。〈二次波灣戰爭美軍軍事整備作為〉。《二次波灣戰爭專題研究論文(四)》。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
陳德禹。2006。《學術研究概說》。未出版。
陳樂民編。1994。《戰後英國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陳曉魯。1989。《19456—1955年的中國對美政策:中美關係史上沉重的一頁》。
陳駿銘。1991。《中共兵役制度之研究》。台北:內政部。
章林譯。2006。《新戰爭》。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麥克阿瑟。1951。〈美國參議院第82屆國會第1次常會軍事委員會與外交委員會證詞〉,《遠東的軍事情勢》,美國政府印刷局。
傅永茂。1997。〈如何精進動員整備以適應台澎防衛作戰〉。《陸軍學術月刊》。第33卷,第380期。
傅應川。2003。《在國家反恐機制中國軍遂行任務之研析研究報告》。國防部作戰計畫次長室。
傅寶真。2005。《德國軍事史1640-1918》。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喬 良、王湘穗。1997。《超限戰》。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彭懷恩。2003。《政治學理論與方法論Q&A》。台北:風雲論壇出版公司。
曾善良。2005。《物力動員之研究》。台北:後備動員管理學校。
曾銘義。2003。〈波灣戰爭陸軍作戰大事紀〉。《二次波灣戰爭專題研究論文(二)》。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
鈕先鐘。1979。《西洋全史(18):第二次世界大戰》。臺北:軍事譯粹社。
鈕先鐘。1988。《論有限戰爭》。台北:軍事譯粹社。
鈕先鐘。1989。《現代戰略思潮》。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鈕先鐘。1996。《戰略研究入門》。臺北:麥田出版社。
馮海明。1999。《戰後局部戰爭演變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馮紹周。1984。從馬島之戰觀現代戰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黃中原。2006。〈軍工廠國有民營執行層面再精進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後勤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占魁。1960。《軍事援助:美國軍援的現況及趨勢》。台北:國防研究院。
黃甫生等。1955。《核危機秘聞錄》。上海:人民出版社。
黃朝茂、宋一之。2005。《2003年日本防衛白皮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黃道淵。2003。〈由2003美伊戰爭審視我國戰費籌措整體規劃機制與整備方向〉。《國防雜誌》。第18卷,第11期。new window
黃增齡。1997。〈德國的總動員制度之簡介〉。《從世界各國動員制度探討我國總動員制度未來之發展方向》。國防部總動員綜合作業室。
黃鴻釗。1996。《東歐簡史》。台北:書林出版社。
楊 毅。1997。《高技術條件下作戰方式、方法研究與思考》。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楊 蔚。1982。《總體戰爭新論》。台北:河南同鄉雜誌社。
楊思超。1991。〈波灣戰爭之後勤分析〉。《波灣戰爭重要論述彙編》。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楊國樞編。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三民書局。
溫英超。http://www.ieatpe.org.tw/magazine/125a.htm(Retrieved on 2006-12-6)。
萬 寧。2003。〈法國防務組織法〉。《中國戰爭動員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經濟部。2002。《物力調查實施辦法》。台北:經濟部。
經濟部。2006。《物力調查:重要物資調查項目表》。台北:經濟部。
葉仕臻。1997。《1996英國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葉可蔚。2003。《國軍「有效嚇阻」關鍵戰力之研析研究報告》。台北:國防部作戰及計畫次長室。
葉至誠、葉立誠著。200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葉我閩。1999。〈從歐陸作戰探討我國石油動員之努力方向〉。《國防雜誌》。第14卷,第10期。new window
葉我閩。2000。〈我國軍事動員制度再精進之研究〉。《國防雜誌》。第15卷,第7期。new window
董群廉。2002。〈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紀實〉。《國史館館刊》,第33期。
解放軍報。2000年10月14日。第1版。
資中筠。1994。《戰後美國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雷飛鴻編。1965。《辭源》。台南:世一文化。
廖宏祥。2004。《台灣走的安全路:宏論國防闢新途、詳析科技觀未來》。台北:台灣北社論壇叢書。
熊光楷。2003。《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熊自慶。1979。〈『舉國皆兵』與近代戰爭型態及其本質的演變---兼論二十世紀總體戰爭之淵源與發展〉。私立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監察院。 2004。《中科院、漢翔及中船國防關鍵科技人才流失情形專案》。
監察院。2002。《後備部隊動員制度暨追蹤專案調查報告彙編》。
翟福恩。2003。〈動員制度〉。《中國戰爭動員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趙昌廷。2004。〈從兩岸戰略思維的轉變論我國之「嚇阻」戰略〉。私立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明義。2005。《當代國家安全法治探討》。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趙學淵。1984。〈國家總動員法之體制及其立法形式〉。《憲法戒嚴與國家動員論》。台北:漢林出版社。
齊德學。1992。《朝鮮戰爭決策內幕》。東北:遼寧大學出版社。
劉中浩。2003。〈波灣戰爭陸軍作戰大事紀〉。《二次波灣戰爭專題研究論文》。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
劉支藩。1959。《國家總動員體系研究資料》。台北:國防研究院。
劉支藩。1961。《我國總動員情況檢討》。台北:國防研究院。
劉支籓。1962。《我國總動員制度之研究》。台北:國防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劉金質。2003。《冷戰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劉軍生。2006。〈如何提升新安全威脅下的我國全民防衛動員〉。《新安全威脅下的國土安全與全民防衛動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
劉得金。2003。〈二次波灣戰爭的戰略省思〉。《二次波灣戰爭專題研究論文》。台北:國防大學。
劉啟華、張雲鵬。2005。〈台灣產業應積極發展國防科技事業〉。《國防政策評論》第5卷,第4期。
劉斌斌。http://www.pladaily.com.cn/item/saloon/qsl/45.asp(Retrieved on 2006-12-26)
劉義昌編。1993。《高技術戰爭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劉義昌。2003。〈德國戰爭動員〉、〈美國海灣戰爭動員〉。《中國戰爭動員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劉榮傳。1993。〈波灣戰爭中美國動員之研究〉。《國防雜誌》。第9卷第1期。new window
劉鳳翰。2004。《抗戰期間國軍擴展與作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劉廣華。2003。〈二次波灣戰爭美軍軍事整備作為〉。《二次波灣戰爭專題研究論文(一)》。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
劉鴻基。1992。《戰爭動員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滕析雲。2003。《閃擊戰:迷思與真相》。台北軍事文粹出版。
蔣正明。2001。〈國家戰爭動員〉。《當代美國軍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蔣立峰、湯重南。2005。《日本軍國主義論》。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蔡明彥。2006。〈各國後備動員體系發展趨勢〉《新安全威脅下的國土安全與全民防衛動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
蔡榮柔。1994。〈波灣戰爭美國軍事動員評析〉。《國防雜誌》。第9卷第5期。
蔡慧玉。2003。〈日本軍政、地域組織與爪哇奉公會:戰爭動員之比較研究〉。《亞太地區專題研究》。第59期。
談遠平、康經彪。2004。《戰爭哲學》。台北:揚智文化。
鄭 軍。2003。〈科索沃戰爭動員〉。《中國戰爭動員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鄭大誠。2005。〈論中共核武之發展〉。《國防政策評論》。第5卷第4期。
鄭伊雍。2000。《冷戰一頁:建國初期西方對我封鎖禁運揭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鄧定秩。1993。〈國家總動員之回顧與前瞻〉。中華戰略學會專題研究。new window
魯 傑。2004。《美軍心理戰》。北京:團結出版社。
黎 萍。2004。《後備動員與台澎防衛作戰之研究》。台北:國防部作計室。
黎光明。1980。《政治作戰史例(下冊)》。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盧台生、張寬勇。2004。〈因應國軍常後分立建構機制契機:整合國土救災網〉。《憲兵半年刊》。第59期。
盧輝編。1991。《核生化武器的歷史與未來》。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蕭秀琴。2000。〈台灣地區糧食供應分析〉。《主計月報》。第54期。
頻果日報。2006年10月16日。第17版。
龍天立編。1955。〈總動員綱要〉。《蔣百里先生文選新編》。台北:新生命出版社。
戴政龍。1999。《寓兵於民:美國國民兵體制之研究》。台北:永然文化。
戴美枝。2005。〈我國國防工業儲訓制度之評析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高翔、顧傳型。1956。《總體戰研究》。台北:國防部總政治部。
戴耀先。2000。《訴諸總體戰的神靈:魯登道夫《總體戰》潛說》。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聯合報。2005年7月7日。第7版。
聯合報。2006年11月6日。第14版。
謝台喜。2006。〈我國全民防衛體制發展之芻議〉。《憲兵半年刊》。第63期。
謝和興,徐輝明。2002。〈GIS應用在「就地動員、就近作業」之輔助軍事勤務隊〉。《資訊管理與工程學報》。第3卷,第3期。
謝雲龍。2003。《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政策說明》。行政院動員會報。
謝雲龍。2007。〈我國全民防衛動員制度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韓生民。2003。〈越南戰爭動員〉、〈德國兵役制度〉。《中國戰爭動員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韓岡明。2004。〈中華民國非核的軍事嚇阻戰略〉。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韓毓傑。2002。〈從法的觀點論全民防衛動員與國家安全之關係〉。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研所。
魏 鏞。1982。《社會科學的性質及發展趨勢(第8版)》。台北:台灣商務。
羅文輝。1994。《精確新聞報導》。台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羅成烈。2004。〈中共高技術局部戰爭能力之研究:以彈道飛彈發展為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援編。2002。《世紀回眸與前瞻:2002年戰略評估》。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羅斯圖諾夫。1982。《第一次世界大戰史》。上海:澤文出版。
羅慶雲。2000。〈國防經濟動員〉。韓生民編。《外國國防與軍隊建設思想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譚珍珍、陳傳僑譯。2004。《2003年美國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大學。
譚喜生。2003。〈動員法規〉。《中國戰爭動員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譚傳毅。1998。〈我國現行兵役制度對國防思想之影響〉。《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第2期。
譚傳毅。1998。《戰爭與國防》。台北:時英出版社。
譚傳毅。1999。〈高技術條件下解放軍之作戰指導〉。《跨世紀兩岸軍力發展與區域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空軍官校。
譚傳毅。1999。〈國防資源轉化與動員之概念分析〉。《全民總動員邁向新紀元動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淡水:後備動員管理學校。
譚傳毅。1999。〈論中共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之政治與戰爭關係〉。《中華戰略學刊》。new window
蘇彥榮。1994。《軍界熱點聚焦-高技術局部戰爭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蘇紫雲。1997。〈英國動員制度之簡介與評估〉。《從世界各國動員制度探討我國總動員制度未來之發展方向》。國防部總動員綜合作業室。
蘇進強。1995。〈台海防衛作戰與國軍兵力結構〉。《國軍兵力結構與台海安全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鐘 堅。1998。《台灣航空決戰》。台北:麥田出版社。
鐘 堅。1999。〈我國民防工作之檢討:儘速成立中央專責機構,平戰結合以支前安後〉。《新世紀論壇》。第8期。
鐘 堅。2004。《爆心零時:兩岸邁向核武歷程》。台北:麥田出版社。
鐘 堅。2005。〈戰爭潛力與國防:全民經濟國防能力〉。未出版。
顧立民。2002。〈中共國防後勤戰略研究(1949-2000)以局部戰爭理論分析〉。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顧儀文。1990。《國防兵役論叢選集》。台北:黎明文化。
顧儀文。2002。〈我國動員戰力之檢討與策進〉。《中華戰略學刊》。
顧德欣。1990。《戰爭新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龔澤琪。1993。《民國軍事經濟史》。北京:海潮出版社。
Albert C Zapanta著。方金龍譯。2005。〈後備部隊之轉型作業〉。《國防譯粹》第32卷第6期。
Andre Beaufre著。鈕先鐘譯。2000。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戰略緒論》。台北:麥田出版社。
Andreas Dorpalen著。Harry L. Coles編。尹遵潮譯。1968。Total War and Cold War。《總體戰與冷戰》。台北:三軍聯合參謀大學。
Anthony H.Cordesman著。曾祥穎譯。2004。The Lessons of the Iraq War Issues Relating to Grand Strategy。《伊拉克戰爭的經驗教訓:大戰略之課題》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Anthony H.Cordesman著。黃淑芬、胡元傑譯。2006。The Iraq War :Strategy Tactics and Military Lessons。《伊拉克戰爭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Arthur A. Ekirch, Jr.著。Harry L. Coles編。尹遵潮譯。1968。Total War and Cold War,《總體戰與冷戰》。台北:三軍聯合參謀大學。
Ashton B. Carter & William J. Perry着。許綬南譯。Preventive Defense:A New Security Strategy for America。2000。《預防性防禦:後冷戰時代美國的新安全戰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B.Guy Peters著。王業立譯。2003。Comparative Political :Theory and Methods。《比較政治的理論與方法》。台北:韋伯文化。
B.H.Liddell Hart.著。林光餘譯。2000。History of the First World War.。《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上、下冊)》。台北:麥田出版社。
B.H.Liddell-Hart著。鈕先鐘譯。2001。Strategy:The Indirect Approacf。《戰略論:間接路線》。台北:麥田出版社。
Benjamin S Lambeth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2001。NATO’s Air War for Kosovo:A Strategic and Operational Assessment。《科索沃空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Bevin Alexander著。張佩傑譯。2004。How Great Generals Win。《奇襲:史上名將致勝之道》。台北:麥田出版社。
Bill Owens & Edward Offley著。曾祥穎譯。2002。《軍事事務革命:移除戰爭之霧》。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Bobert Nisbet著。徐承智譯。1991。《西方社會思想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Brain Steed著。陳孝燮譯。2006。Armed Con flict:The Lessons of Modern Warfare。《武裝衝突:現代戰爭的啟示》。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
Bruce Watson & Peter M.Dunn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Military Lessons of the Falkland Islands War。《福島戰爭的軍事教訓》。台北:國防部。
Captain Roger Villar著。溪明遠譯。1988。Merchant Ships At War:The Falklands Experience。《英國商船參加福克蘭戰爭的經驗》。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Charles de Gaulle著。蔡東杰譯。2002。Memoires De Gureer。《戴高樂戰爭回憶錄(卷一)》。台北:左岸文化出版。
Chester Wilmot著。鈕先鐘譯。1998。The Struggle For Europe。《歐洲爭奪戰(第一冊)》。台北:麥田出版社。
Clive Ponting著。曾祥穎譯。1997。Armageddon:The Second World War。《世紀大決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總體分析》。台北:麥田出版社。
Colin S,Gray.著。王振坤譯。1999。Explorations in Straregy。《戰略探索》。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Colins.Grny著。鈕先鐘譯。《大戰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Conway W.Henderson著。金帆譯。2003。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t the Turn of the 21st Century。.《國際關係:世紀之交的衝突與合
作》。北京:海南出版社。
Craig A.Snyder著。徐緯地譯。2001。《當代安全與戰略》。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David Blown著。陳永康譯。1992。《英國海軍與福島戰爭》。台北:海軍學術月刊社。
David Marsh and Gerry Stoker著。陳菁雯等譯。1998。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韋伯文化。
David R. Mets & William P. Head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2003。Plotting A True Course:Reflections on USAF Strategic Attack Theory and Doctrine。《空中用兵紀
實》。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Edgar O,Balance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1980。The Wars in Vietnam。《越南作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Edward Mead Earle編。鈕先鐘譯。1959。《現代軍事思想》。臺北:軍事譯粹出版社。
Eric Ludendorff著。張君勵譯。1974。Der Totale Krieg。《全民族戰爭論》。台北:三軍大學。
F. A.Hayek著。張尚德譯。《到奴役之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F.Dunnign & Raymond M.Macedonia著。蔡仲章譯。1996。Getting it right: American
military reforme after Vietnam to the Persian Gulf and beyond。《美國的軍事革新:從越戰到波灣戰爭》。台北:麥田出版社。
Ferdinald Foch.著。張柏亨校譯。1956。《作戰原則》。台北:國防部。
Ferdinald Foch.著。劉慶編。2001。〈作戰原則〉。《西方軍事學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Gene Sharp著。李方譯。1998。Civilian Based Defense。《群眾性防衛:一種超軍事的武器系統》。台北:前衛出版社。
Gerald L. Curtis著。高一中等譯。2002。New Perspectives on U.S—Japan Relations。《美日關係的新觀點》。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Harry Magdoff著。伍仞等譯。1993。.The Age of Imperialism;The Economies of U.S Foreign Policy。《帝國主義時代:美國對外政策的經濟學》。台北海峽評論出版社。
Henry A. Kissinger,著。林添貴等譯。《大外交》。
Ignatieff, Michael著。2001。《虛擬戰爭:從科索沃談起》。台北:國防部史編局出版社。
J. F. C.Fuller.著。鈕先鐘譯。1996。Decisive Battles of the Western World。《西洋世界軍事史(卷三)》。台北:麥田出版社。
J. F. C.Fuller.著。鈕先鐘譯。2000。The Conduct of War,1789-1961。《戰爭指導》台北:麥田出版社。
James Gaston編。Paul H.Nitze著。馬振宇等譯。1995。〈國安會第68號文件的大戰略〉。《大戰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Jean-Claude Zylberstein著。周柱尊、黃煥松、俞雅珍等譯。1995。Livre blance Sur la defense 1994。《1994法國國防白皮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John A. Warden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1996。《論空戰:作戰計畫》。ppxxiv-xxvii。
John Baylis, K.& John Garnett.P著。彭恆忠譯。1991。Contemporary Strategy。《當代戰略(上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Karl Von Clausewitz著。楊南芳等譯。2001。《戰爭論(上冊)》。台北:城邦文化。
Keith Hartley & Todd Sandler編。姜魯鳴等譯。2001。Handbook of Defense Economics VolumeⅠ。《國防經濟學手冊(第一卷)》。北京:經濟科學。
Kenneth Macksey著。劉廣華譯。2005。Military Errors of World。《第二次發生之軍事錯誤》。台北L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Laurie Burkitt & Andrew Scobell編。李育慈譯。The Lesons of History:The Chinese People’Liberation Army at 75。《解放軍七十五週年之歷史教訓》。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Lauyence Martin編。謝永湉譯。《核子時代的戰略思想》。台北:黎明文化。
Lawrence LeShan著。劉麗真譯。2000。The Psychology of War。《戰爭心理學》。台北:麥田出版社。
Louis.F.Duchene著。Laurence Martin編。謝永湉譯。1982。〈隱約可見的手〉。Strategic Thought in the Nuclear Age。《核子時代的戰略思想》。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Ludendorffs Verlag 著。劉慶編。2001。〈總體戰〉。《西方軍事學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Ludendorffs Verlag 著。戴耀先譯。1988。Der Totla Krieg。《總體戰》。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M.J.Armitage & R.A.Mason著。錢武南譯。1988。Air Power in the Nuclear Age,1945-1982。《核子時代之空權》。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Marcus Corbin著。王一鳴譯。2005。Honing the Sword:Strategy and Force After 9/11。《911恐怖攻擊後的戰略與兵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Mark Burles and Abram N.Shulsky著。吳惠民、高一中等譯。2000。《中共動武方式》。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Martin van Creveld著。沈明室譯。1999。Fighting Power。《戰鬥力:德國與美國陸軍的表現(1939-1945)》。台北:麥田出版社。
Matthew B. Ridgway著。解放軍譯。1983。《朝鮮戰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Maurice Matloff著。Harry L. Coles編。尹遵潮譯。1968。Total War and Cold War,《總體戰與冷戰》。台北:三軍聯合參謀大學。
Michael J Green編。余忠勇等譯。2001。The U.S.-Japan Alliance:Past,Present,and Future。《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N.E.沙夫羅夫編。軍事科學院譯。1984。《局部戰爭今昔》。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Niccolo Machiavelli著。何欣譯。1990。《君王論》。台北:中華書局。
Ranjit Kumar著。胡龍騰、黃瑋瑩等譯。2001。《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文化出版。
Richard D. Challener.著。Harry L. Coles編。尹遵潮譯。1968。Total War and Cold War。《總體戰與冷戰》。台北:三軍聯合參謀大學。
Richard K. Betts著。楊紫函譯。1998。《軍事戰備:構想、選擇與結果》。台北:國防部史政。
Robert E.Osgood著。Laurence Martin編。謝永湉譯。1982。〈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有限戰爭策略:越戰前、越戰時、越戰後三個階段的檢討〉。Strategic Thought in the Nuclear Age。《核子時代的戰略思想》。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Robert Endicott Osdood著。鈕先鍾譯。1970。Limited War。《有限戰爭》。台北:軍事譯粹。
Robert L.Pfalezgraff Jr.著。胡祖慶譯。1993。《國際關係理論導讀》。台北:五南出版社。
Robert Mason著。鐘堅譯。2005。CHICKENHAWK。《越戰空騎之旅》。台北:城邦文化。
Robert S.McNamara. & Brian VanDeMark著。汪仲、李芬芳譯。2004。In Retrospect :The Tragedy and Lessons of Vietnam。《越戰回顧》。台北:智庫文化出版。
Rod Paschall編。楊紫函譯。LIC2010。《2010之低強度衝突》。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Roger Price著。譚鐘瑜譯。2002。《法蘭西的榮耀與堅持》。台北:左岸文化出版。
Sabine Busse.,et著。陶佩雲譯。2005。《美國的戰爭:一個好戰國家的編年史》,北京:讀者出版社。
Shirer.W.L.著。董樂山譯。1995。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a History of Nazi Germany。《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SIPRI YearBook2005。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譯。《SIPRI年鑑2005:軍備、裁軍和國際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
Walter Cronkite著。李浩譯。1967。VIETNAM PERSPECTIVE。《越局透視》。香港:東南印務出版社。
Waltschen Gorlitz著。張鐘秀譯。1980。《德國參謀本部》。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Winston S.Churchill著。吳萬沈等譯。2001。The Second World War。《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卷一)》。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
山下訓儀。2001。〈日據末期為配合日本國家總動員法,在台灣施行的勞務動員之狀況及其影響〉。《南台應用日語學報》。創刊號。new window
中村佑悅著。楊鴻儒譯。1996。《白團》。台灣:凱崙出版社。
尼克森。鈕先鍾譯。1984。《真實的戰爭》。台北:黎明出版社。
吉田裕著。劉建平譯。2000。《日本人的戰爭觀:歷史與現實的糾葛》。北京:新華出版社。
成田賴武著。李浴日譯。1986。《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綱要》。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克萊姆。國防大學譯。1991。《經濟動員準備》。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希特勒。陳式翻譯。2000。《我的奮鬥》。台南:文國書局。
李子文譯。1996。〈北約軍隊職業化趨勢〉。《國防月刊》。北京。
帕諾夫。軍事科學出版社譯。1990。《戰爭藝術史》。軍事科學出版社。
林石江譯。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編著。1990。《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35,「決」號作戰與投降》。台北:國防部史編局。
柯林斯著。解放軍譯。1978。《大戰略》。北京:戰士出版社。
美濃部達吉著。林紀東譯。1993。《法之本質(第2版)》台北:台灣商務。
索科洛夫斯基等編。1980。《軍事戰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索 普。解放軍譯。1986。《理論後勤學》。解放軍出版社。
許大維、王文勇編譯。2005。Iraq Freedom Operation。《伊拉克自由作戰檢討彙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小野清秀。昭和13年4月3日。《國家總動員法》。東京:國風會。
石井紫郎。1972。《日本近代法史講義》。東京:青林書院新社。
宮西義男。昭和13年4月19日。《戰爭と經濟總動員—工業動員の統計研究》。日本:慶應書房。
塚田一甫。昭和13年4月3日。《國家總動員法の解說》。東京:秋豐園出版社。

二、外文書籍
Allahabad.1966. Economic Mobilization for National Deffence. A.N.Agarwala University of Allahabad Press.
Associated Press.2003/3/18.Iraq Rejects US Demand That Hussein Leave. http://www.globalpolicy.org/security/issues/iraq/attack/2003/0318iraqreject.html(Retrieved on 2006-12-25)
Brodie Bernard & Fawn M.1973.From Crossbow to H-Bomb.Indiana University,Press.
Brodie Bernard,1959. Strategy in the Missile Age. Princeton ,NJ University Press.
Brodie Bernard.1946. The Absolute Weapon: Atomic Power and Worid Order,New York: Harcourt..
Bush takes responsibility for invasion intelligence. CNN.5 August 2006 http://www.cnn.com/2005/POLITICS/12/14/bush.iraq/index.html(Retrieved on 2006-12-25)
Cities jammed in worldwide protest of war in Iraq. CNN.15 February 2003 http://www.cnn.com/2003/US/02/15/sprj.irq.protests.main/(Retrieved on 2006-11-25)
Colins.Grny.1982.Strategic Studies and Public Policy:The American Experience ,Kentucky..
Colonel James R .Engelage.1991. Operation Desert Shield.The Mobilization and Deployment of Reserve Component Units to The Persian Gulf,1990-1991.Fourth U.S.Army Fort Sheridan,ILLinois.
Cyrill Falls,1961.The Art of War:From the Age of Napoleon to the Present Day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aniel Moran & Arthur Waldron.2003.The People in Arms : Military Myth and National Mobilization since the French Revolu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uller John F.1962.The Conduct of War,1789-1961: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the French,Industrial,and Russian Revolution on War and Its Conduct.New York:Funk & Wagnalls..
Giddens Anthony.1996.The National-State and Violence.Publish by Blackwell Ltd..
George H. Quester, 2003.Offense and Defens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Transaction Publisher
George Kennan (Mr.X).1947.The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 Foreign Affairs,vol 25,July..
George Q. Flynn.1979.The Mess in Washington:Manpower Mobilization in World War Ⅱ.Greenwood Press.
Gerald Dworkin & Robert E. Goodin,1985.Nuclear Deterrence:Ethics and Strategy,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Henderson Conway W..1998.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t the Turn of the 21st Century.publish by McGraw Hill Companies.
Harold and Margaret Sprout,1955. Foundation of National Power..Van Nostrand..
Heller,Charles E.1996,Total Force:Federal Reserves and State National Guards.Sam C. Sarkesian & Robert E.Connor Jr.(eds.)America、s Armed Forces:A Handbook of Current and Future Capabilities..C.T.:Greenwood Press
Henry A. Kissinger,1957 .Nuclear Weapons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Norton and Conpand Press..
Herman Khan,1940 Thinking About the Unthinkable,Horizon Press,New York..
Hoffman Nickerson, 1940, The Armed Horde,1793-1939:A Study of the Rise,Survival,and Decline of the Mass Army, New York:G.P. Putnam’S..
Iraq War Illegal, Says Annan. BBC.16 September 2004. http://news.bbc.co.uk/2/hi/middle_east/3661134.stml(Retrieved on 2006-11-26)
Isaak C Alan..1985.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lL;The Dorsey Press..
Industrisal College of the Armed Forces.1964.Administration of Mobilization WWⅡ,,Industrisal College of the Armed Forces.Washington,D.C.
Jantsch E.1967.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in perspective,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Paris.
John Keegan .1999.June,6,Please,Mr.Blair,Never Take Such a risk Again,Daily Telegraph.London..
John N.Ellison,Jeffrey W.Frumkin,and Timothy W.Stanley.1988.Mobilizing U.S.Industry.Published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 Economic Studies Institute.
Karl von Clausewitz.1984.On War 8th editi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eith B. Payne.1996.Deterrence in the Second Nuclear Age.Leith:The University Press If Kentucky..
Kerlinger.,Ferd N..1992.Foundation of Behavioral Research, 3rd, ed.,(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Kumar, Ranjit .1999.,Research—Methodology;A Step-by-Step Guide for Beginners,London;Sage Publications Company...
Lawrence D. Walker,.1970.Hitler Youth and Catholic Youth 1933-1936:A Study in Totalitarian Conquest..Washington,D. C.: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Lawrene Freedman.1981.The Evolution of Nuclear Strateg.The Macmillan Press.
Matthew B. Ridgway,1986.The Korean War:How We Met the Challenge;How All-Out Asian War Was Averted;Why MacArthur Was Dismissed:Why Today’s War Objectives Must Be Limited .Garden City,N.Y:Doubleday..paperback ed.,New York Da Capo Press.
Max Hasting.1987.The Korean War .New York:Simon & Schuster..
Michael Howard .1976.War in European.Histor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chael Howard. 1971. Military Power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In Michael Howard, ed., Studies in War and Peace.New York:Viking Press,.
Monty G. Marshall & Ted Robert Gurr, 2006.Peace and Conflict 2005:A Global Survey of Armed Conflicts,Self-Determination Movement,and Democracy,CIDCM,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 Conflict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
NATO on brink of action, U.S. envoy warns Yugoslavia. CNN.22 March, 1999. http://www.cnn.com/WORLD/europe/9903/22/kosovo.01/index.html(Retrieved on 2007-03-02)
Neuman,Lawrence.1997..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s,3rd,(Boston:Allyn and Bacon..
Niccolo Machiavelli.1950.The Prince,New York:Random House,The Modern Library..
Paine, Thomas. (1776) 1995. Rights of Man, Common Sense, and Other Political Writings.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Mark Philp.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ul Kennedy.1991.Grand Strategies in War and Peace,Publish:Art & Licensing International,Lnc.
Phi Williams.2000.Nuclear Derrence .Contemporary Strateg.New York:Cloria Tso.
Preston,Richard A., & Wise,Sydney F.1970.Men in Arms:A History of Warfare and Its Interrelationships with Western Society New York:Wiley..
Quester George H.1977.Offense and Defense in International System.New York:Wiley.
Report to Congress Pursuant to the FY99 Appropriations BILL.The Security Situation in The Taiwan Strait,1999..
Richard D. Challener.1965.The French Theory of National in Arms,1866-1939. New York:Russell & Russell..
Robert Endicott Osgood. 1957.Limited War:The Challenge to America Strategy.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H.Scales Jr1995..Firepower in Limited War.Presidio Press.
Shambaugh.Shambaugh,David.2003.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 Progr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s.U.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enators agree to send united message to Milosevic. CNN.23March , 1999. http://www.cnn.com/US/9903/23/u.s.kosovo.03/index.html(Retrieved on 2006-09-02)
Scobel Andrew & Larry M. Wortzel. 2002. China’s Growing Military Pow:Perspectives on Security, Ballistic Missiles,and Conventional Capabilities ed.U.S.Army War College..
Speer Albert.1970.Inside The Third Reich.The MaCmillan Company.
Saymour J.Deitchman.1964.Limited War and American Defense Policy.Cambridge:The M.I.T.Press..
Schifferes.Steve .US names 'coalition of the willing.2003/3/18 http://news.bbc.co.uk/2/hi/americas/2862343.stml(Retrieved on 2007-11-25)
Sheila Nataraj Kirby & Scott Naftel.1998.The Effect of Mobilization on Retention of Enlisted Reservists After Operation Desert Shield/Storm.Publish by RAND.
Strobel, Warren P.New report offers no evidence that Iraq stockpiled 2006/1/22.WMD.http://www.mercurynews.com/mld/mercurynews/news/politics/14879499.html (Retrieved on 2006-9-22)
Transcript of Blix's U.N. presentation. CNN.2003/3/3 http://www.cnn.com/2003/US/03/07/sprj.irq.un.transcript.blix/(Retrieved on 2007-1-25)
Transcript: President Clinton Explains Iraq Strike . CNN.1998/12/16
http://www.cnn.com/ALLPOLITICS/stories/1998/12/16/transcripts/clinton.html(Retrieved on 2006-11-25)
The China Post,2 Wednesday,2007/1/10..
U.S. DOD,2005.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ew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Washington ,DC:U.S. DOD..
U.S. Public Law: 105-338 (10/31/98), Iraq Liberation Act of 1998.105th Congress.
United States Senate Select Committee on Intelligence. 2006. Report of Postwar Findings About IRAG’s WMD Programs and Link to Terrorism and How They Compare With Prewar Assessments , 109TH Congress ,2nd Session, http://intelligence.senate.gov/phaseiiaccuracy.pdf.. (Retrieved on 2006-11-26)
Urbina, Ian...This war brought to you by Rendon Group. Asia Times.2002/11/13. http://www.atimes.com/atimes/Middle_East/DK13Ak01.html(Retrieved on 2007-4-7)
V.R.Cardozier.1995.The Mobil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World War ,McFarland & Company,Inc,Publishers.
Victor Barnouw.1971. An 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Ethnolog.Homewood,Ⅲ:Dorsey Press.
Wedgewood C.V..1961.The Thirty Years War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Books.
Watson, Bruce W. George, Bruce. Tsouras, Peter and Cyr, B. L.1993.Military Lessons of Gulf War. London: Greenghill Books.
Whitehouse.2002./9/12..President's Remarks at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in Address to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 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2/09/20020912-1.html(Retrieved on 2006-11-25).
William McElwee.1974.The Art of War:Waterloo to Mons, Bloomington,Ind.: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Wintringham,Tom.1943.Weapons and Tactics .New York:Books for Libraries,rept..
Y.Harkarbi,1966.Nuclear War and Nuclear Peace,Israel Program For Scientific Translations,Jerusale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