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東坡"以詩為詞"之論述研究
作者:王秀珊
作者(外文):Hsiu-Shan Wang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劉漢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以詩為詞雅化詩詞辯證詩化東坡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7
因為東坡其人於士大夫文化中的典範性,既呼應古代文論中的人文合一視角,又對其詞之詮釋和批評具有先在性的影響。因此本文主要以東坡其人其詞為一理解詮釋其「以詩為詞」的基本視境,而此概念主要來自顏崑陽所提出之「箋釋效能作者」之說。之所以採取此種以作者為釐訂詮釋標準的研究方法,亦是因為古今對東坡「以詩為詞」的論述中,由於直接史料的缺乏和詮解的充滿爭議,可說是較多傾向於主觀認知或是後設的建構性論述,因此,在面對東坡「以詩為詞」之諸多論述時,首先需要尋求一符合東坡其人其詞以及其詞之評論發展的有效標準,方能在此諸多建構性論述中,採擇出較為重要的核心概念,並且能為東坡「以詩為詞」之論述中的相關爭議,加以分析釐訂,特別是「以詩為詞」和詞之詩化、雅化之間的關聯性與相對異同處。在上述對東坡其人其詞的認知和論述範疇中,為東坡「以詩為詞」的論述發展,提撥出一條以詩詞辯證之關係為縱貫歷代評論的論述主軸。在兩者彼此映照、限定的狀況之下,對東坡「以詩為詞」的論述和討論範疇,可形成一有效限定的檢擇標準,以及用以檢視自宋至清與東坡「以詩為詞」相關之論述的理論概念和體系架構,較能兼顧詞體發展和詞家創作之真實情境,以及在詞學批評發展進程之間,因詩詞相對辯證,而與之呼應衍生的各階段性意義。
none
參考書目
一、古籍
(一)經史子類(依作者生年或出版年順序排列)
周.列禦寇著,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漢.鄭玄箋注:《毛詩鄭箋》(臺北:學海出版社,2001 年重刊相臺岳氏本)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藝文印書館編:《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年)
魏.王弼注,﹝日﹞石田羊一郎刊誤:《老子王弼注》(臺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
晉.杜預,唐.孔穎達注:《春秋左傳疏注》,藝文印書館編:《二十五史》(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2 年)
梁.蕭統選編,唐.呂延濟等注:《日本足利學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年)
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藝文印書館編:《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編:《四部備要》(北京:中華書局、中國書店,1998 年)
元.脫脫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商務印書館編:《文津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2005 年)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
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藝文印書館編:《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 年)
清.王先謙注:《莊子集解 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92 年)
清.吳士鑑、清.劉承幹斠注:《晉書斠注》,藝文印書館編:《二十五史》(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2 年)
盧弼集解:《三國志集解》,藝文印書館編:《二十五史》(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2 年)


(二)詩、文、詞集、詞選(依作者生年順序排列)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唐.韋應物著,陶敏、王友勝校注:《韋應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12 月)
唐.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宋.柳永著,薛瑞生校註:《樂章集校註》(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宋.蘇頌:《蘇魏公文集》,舒大剛主編:《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 年)
宋.蘇軾著,清.馮應榴輯注,黃任軻、朱懷春校點:《蘇軾詩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宋.蘇軾著,明.張溥選定,明.吳偉業點次,明.呂一經參評:《蘇長公文集》(美國: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攝製,明崇禎本,臺灣大學圖書館縮影捲片,2004 年)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
宋.蘇軾著,宋.傅幹注:《注坡詞》(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 年)
宋.蘇軾著,龍榆生校箋:《東坡樂府箋》(臺北:華正書局,1990 年)
宋.蘇軾著,石聲淮、唐玲玲箋注:《東坡樂府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
宋.蘇軾著:曹樹銘校編:《蘇東坡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年)
宋.蘇軾著,薛瑞生箋證:《東坡詞編年箋證》(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年)
宋.蘇軾著,鄒同慶、王宗堂校註:《蘇軾詞編年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蘇轍撰,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宋.黃庭堅:《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 年)
宋.黃庭堅著,馬興榮、祝振玉校注:《山谷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李之儀:《姑溪居士文集》,舒大剛主編:《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 年)
宋.秦觀著,周義敢、程自信、周雷:《秦觀集編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年)
宋.陳師道:《後山集》,舒大剛主編:《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宋.李清照著,王學初校注:《李清照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 年)
宋.王灼著,李孝中、侯柯芳輯注:《王灼集》(成都:巴蜀書社,2005 年)
宋.辛棄疾著,鄧廣銘箋注:《稼軒詞編年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舒大剛主編:《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 年)
宋.黃昇選編,雲山輯評:《花庵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宋.俞德鄰:《佩韋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金.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出版社,1995 年)
明.吳訥編:《唐宋元明百家詞》(臺北:廣文書局,1971 年)
明.張綖:《詩餘圖譜》,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明.楊慎評:《草堂詩餘》,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年)
明.何良俊:《類選箋釋草堂詩餘》,見明.顧從敬、明.錢允治輯,明.錢允治、明.陳仁錫箋釋:《類選箋釋草堂詩餘》,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明.錢允治編:《國朝詩餘》,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明.顧從敬類選,明.沈際飛訂正、評箋:《草堂詩餘正集》(明末刊本,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藏)
明.顧從敬類選,明.沈際飛評:《古香岑草堂詩餘正集》(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崇禎間(1628–1644)太末翁少麓刊本)
明.茅一相編:《欣賞續編十種》,《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社,1988 年)
明.朱之蕃訂:《詞壇合璧》(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藏,明金閶世裕堂刊本)
清.王士禎:《王士禎全集》(濟南:齊魯書社,2007 年)
清.聶先編:《百名家詞鈔》,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清.朱彝尊編,清王昶續補:《詞綜》(臺北:世界書局,1980 年)
清.陳維崧:《陳檢討四六》,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年)
清.先著、程洪輯,劉崇德、徐文武點校:《詞潔》(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年)
清.沈辰垣等編:《御選歷代詩餘》附清譚獻編:《篋中詞》、清葉恭綽編《廣篋中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年,據蟫隱廬影印康熙四十六年內府刻本縮印)
清.彭定求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
清.王昶:《春融堂集》,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清.吳騫:《有正味齋駢體文續集》,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清.張惠言選、清.董子遠選,姜亮夫箋註:《詞選 續詞選》(臺北:廣文書局,1980 年)
清.周濟:《宋四家詞選 譚評詞辨》(臺北:廣文書局,1962 年)
清.端木埰選錄,何廣棪校評,《宋詞賞心錄校評》(臺北:正中書局,1987 年)
清.王闓運編纂評點:《湘綺樓詞選》,附於《王闓運手批唐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清.王鵬運輯:《四印齋所刻詞二十三種》附彙刻宋元三十一家詞,三十一種(清光緖戊子十四年臨桂王氏家塾刊本,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紀念室藏)
清.上彊村民重編,唐圭璋箋注:《宋詞三百首箋注》(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7 年)
清.陳廷焯:《詞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
清.朱祖謀編:《彊村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陳匪石編著,鍾振振校點:《宋詞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4 年)
蔡嵩雲:《柯亭長短句》(附《詞論》)(上海:中華書局,1948 年)
俞平伯選注:《唐宋詞選釋》(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陳慎初編:《清詞別集百三十四種》(臺北:鼎文書局,1976 年)
張宏生編:《清詞珍本叢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年)

(三)詩文評、詞話、筆記與序跋(依作者生年順序排列)
宋.蘇軾著,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宋.魏泰著,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宋.魏泰著,陳應鸞校注:《臨漢隱居詩話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1 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
宋.孟元老著,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年)
宋.袁文著,李偉國整理:《甕牖閒評》(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 年)
宋.項安世:《項氏家說》,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
宋.陳鵠著,孔凡禮點校:《西塘集耆舊續聞》(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
宋.魏慶之著,王仲聞點校:《詩人玉屑》(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宋.曾季貍:《艇齋詩話》,藝文印書館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
宋.李如篪:《東園叢說》,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
金.王若虛:《滹南詩話》,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
金.王若虛:《滹南詩話》,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年)
明.陸深《中和堂隨筆》,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
明.詹詹外史(馮夢龍)評輯,周方、胡慧斌校點:《情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年)
明.卓人月匯選、明.徐士俊參評:《古今詞統》,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明.王驥德:《曲律》,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
明.陳子龍:《安雅堂稿》,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明.毛晉著,潘景鄭校訂:《汲古閣書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清.劉體仁:《七頌堂詞繹》,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清.毛先舒:《南唐拾遺記》,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
清.鄒祇謨、清.王士禎輯:《倚聲初集》,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清.李良年:《詞家辨證》,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
清.葉燮:《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年)
清.王士禎著,趙伯陶點校:《古夫于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清.徐釚編著,王百里校箋:《詞苑叢談校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年)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清.鄧廷楨著,馮惠民點校:《雙硯齋筆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清.周濟著《介存齋論詞雜著》、清.譚獻著《復堂詞話》、清.馮煦:《蒿庵論詞》,顧學詰點校:《介存齋論詞雜著 復堂詞話 蒿庵論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年)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廣文書局,1980 年)
清.陳廷焯著,屈興國校注:《白雨齋詞話足本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83 年)
清.況周頤:《歷代詞人考略》(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3 年,吳興劉氏嘉業堂鈔本)
清.況周頤著,屈興國輯注:《蕙風詞話輯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年)
清.況周頤著,孫克強輯考:《蕙風詞話 廣蕙風詞話》(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11 月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清.王國維:《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年)
清.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7 年)
陳匪石編著,鍾振振校點:《宋詞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4 年)
郭紹虞輯考:《宋詩話輯佚》(臺北:華正書局,1981 年)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
李復波編:《詞話叢編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
金啟華、張惠民、王�畬i、張宇聲、王增學編:《唐宋詞集序跋匯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年)
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

二、專著( 依國別及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美﹞安樂哲(Roger T. Ames)著,彭國翔編譯:《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年)
﹝美﹞艾梅蘭(Maram Epstein)著,羅琳譯:《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Competing Discourses : Orthodoxy,Authenticity, and Engendered Meanings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Fiction)(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年)
﹝美﹞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著,胡榮、王小章譯:《心靈、自我與社會》(Mind, Self, & Society--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年)
﹝美﹞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陳新譯:《元史學:19 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年)
﹝德﹞顧彬(Wolfgang Kubin)著,馬樹德譯:《中國文人的自然觀》(Der Durchsichtige Berg : Die Entwicklung Der Naturanschauung In Der Chinesischen Literatur)(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
﹝日﹞保苅佳昭:《新興與傳統--蘇軾詞論述》(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于翠玲:《朱彝尊《詞綜》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
孔凡禮:《三蘇年譜》(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年)
孔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孔凡禮:《蘇轍年譜》(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年)
方智範、鄧喬彬、周聖偉、高聖中:《中國古典詞學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年)
毛宣國:《中國美學詩學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年)
王水照:《蘇軾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年)
王水照、崔銘:《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蘇軾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水照:《王水照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年)
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年)
王兆鵬:《唐宋詞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年)
王兆鵬:《唐宋詞史的還原與建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年)
王明見:《劉克莊與中國詩學》(成都:巴蜀書社,2004 年)
王南:《中國詩性文化與詩觀念》(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年)
王偉勇:《詞學專題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 年)new window
王靜芝、王初慶等編:《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臺北:洪葉文化有限公司,2001 年)
巨傳友:《清代臨桂詞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2 年)
朱伯崑主編:《易學漫步》(臺北:學生書局,1999 年)
朱崇才:《詞話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
冷成金:《中國文學歷史與審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年)
吳世昌著,吳令華編:《詩詞論叢》(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
吳兆路:《中國性靈文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年)
吳梅:《詞學通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年)
吳興明:《中國傳統文論的知識譜系》(成都:巴蜀書社,2001 年)
李天民、余國芳:《中國舞蹈史》(臺北:大卷文化有限公司,2000 年)
李劍亮:《唐宋詞與唐宋歌妓制度》(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年)
沙先一、張暉:《清詞的傳承與開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沈家莊:《宋詞的文化定位》(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年)
沈祖棻:《宋詞賞析》(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年)
卓清芬:《清末四大家詞學及詞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3年)new window
周振甫譯注:《文心雕龍譯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年)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 年)
周裕鍇:《文字禪與宋代詩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年)
邱世友:《詞論史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
胡傳志:《金代文學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年)
唐圭璋:《詞學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孫克強:《清代詞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年)
徐照華:《厲鶚及其詞學之研究》(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年)new window
袁濟喜:《古代文論的人文追尋》(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年)new window
崔海正:《宋詞研究述略》(臺北:洪葉文化有限公司,1999 年)
張正吾、藍少成、譚志峰編:《王鵬運研究資料》(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 年)
張仲謀:《兼濟與獨善--古代士大夫處世心理剖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張仲謀:《明詞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年)
張海鷗:《宋代文化與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年)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年)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 年)
張惠民:《宋代詞學審美理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年)
張惠民、張進:《士氣文心:蘇軾文化人格與文藝思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年)
張葆全:《詩話與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
梁榮基:《詞學理論綜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年)
莫礪鋒:《古典詩學的文化觀照》(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
陳文新:《禪宗的人生哲學--頓悟人生》(臺北:揚智文化,1995 年)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1975 年)
陳良運:《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年)
傅小凡:《晚明自我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 年)
彭國忠:《元祐詞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年)
曾棗莊、曾濤編:《蘇詞彙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年)
曾棗莊:《蘇軾研究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年)
曾棗莊:《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閔豐:《清初清詞選本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黃雅莉:《宋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 年)
黃雅莉:《宋代詞學批評專題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 年)
楊玉華:《文化轉型與古代文論的嬗變》(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
楊玉華:《陳與義.陳師道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6 年)
楊柏嶺:《唐宋詞審美文化闡釋》(合肥:黃山書社,2007 年)
楊海明:《唐宋詞縱橫談》(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4 年)
楊海明:《唐宋詞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年)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年)
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稿》(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
葉嘉瑩:《清詞叢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
詹安泰:《宋詞散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 年)
詹福瑞:《中古文學理論範疇》(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
路成文:《宋代詠物詞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年)
鄒雲湖:《中國選本批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 年)
褚斌傑、孫崇恩、榮憲賓編:《李清照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
趙曉蘭:《宋人雅詞原論》(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
劉少雄:《會通與適變--東坡以詩為詞論題新詮》(臺北:里仁書局,2006 年)
劉方:《宋型文化與宋代美學精神》(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 年)
劉石:《有高樓雜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年)
劉石:《有高樓續稿》(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年)
劉揚忠編著:《宋詞研究之路》(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年)
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年)
劉毓盤:《詞史》(上海:上海書店,1985 年)
劉靜、劉磊:《金元詞研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 年)
蔣哲倫、傅蓉蓉:《中國詩學史•詞學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 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 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 年)
鄧喬彬:《詞學廿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蕭華榮:《中國古典詩學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年)
蕭鵬:《群體的選擇——唐宋人選詞與詞選通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年)
龍榆生:《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
濟南市社會科學研究所編:《李清照研究論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繆鉞、葉嘉瑩合著:《靈谿詞說》(臺北:正中書局,1993 年)
繆鉞:《詩詞散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2 年)
繆鉞:《繆鉞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
謝桃坊:《宋詞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謝桃坊:《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謝桃坊:《詞學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顏崑陽:《蘇辛詞》(臺北:臺灣書店,1998 年)
羅中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
嚴迪昌:《清詞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顧隨:《顧隨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三、期刊與會議論文( 依出版年月為順序排列)
陳世驤、逯欽立:〈關於〈文賦〉疑年的四封討論信〉,《民主評論》第9 卷,第13 期(1960 年2 月)頁16–18。
黃文吉:〈宋代歌妓繁盛對詞體之影響〉,《第一屆宋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5 月)頁209–235。
楊清蓮:〈論蘇軾對柳永詞的繼承和發展一一兼談唐宋詞的一個發展軌跡〉,《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 卷,第4 期(1995 年7 月)頁43–47。
崔海正:〈近年東坡詞研究述要〉,《文學遺產》第1 期(1996 年)頁120–125。
王偉勇:〈無情流水多情客--談蘇東坡的「多情」〉,《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213 期(1997 年12 月)頁1–11。
王力堅:〈清初「錯位尊體」詞論的困惑〉,《浙江學刊》第1 期(1998 年)頁112–116。
王力堅:〈清初「本位尊體」詞論辨析〉,《文學評論》第4 期(1998 年)頁137–142。
李定廣、陳學祖:〈唐宋詞雅化問題之重新檢討〉,《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 期(1998 年)頁43–48。
劉少雄:〈論張炎的詞學理論及其詞筆〉,《台北師院語文集刊》第3 期(1998 年8 月)頁79–103。
顏崑陽:〈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2 期(2000 年7 月)頁33–67。
許麗芳:〈生命書寫與文學性格之另一側面:試析李清照詩文之書寫特質與相關意義〉,《第五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宋代詩學—》(2000 年10 月)頁373–401。
侯雅文:〈論清代「詞史」觀念的形成與發展〉,《國立編譯館館刊》第30 卷(2001年12 月)頁277–304。
謝佩芬:〈三蘇研究論著目錄(上)(1913–2003)〉,《書目季刊》第三十八卷第4 期(2005 年3 月)頁43–128。
謝佩芬:〈三蘇研究論著目錄(下)(1913–2003)〉,《書目季刊》三十九卷第1期(2005 年6 月)頁51–94。
王佺:〈東坡「以詩為詞」辨〉,《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25 卷第5 期(2005 年10 月)頁10–13。
林玫儀:〈台灣詞學研究之評析〉,《中國詩學研究》第5 輯「中國韻文學研究專題」(2005 年10 月)頁265–292。
張璟:〈蘇詞接受與近代詞學的發展方向〉,《詞學》第16 輯(2005 年12 月)頁1–19。
侯雅文〈論朱祖謀《宋詞三百首》所建構的「宋詞史」及其在清代宋詞典律史上的意義〉,《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2 期(2006 年6 月)頁311–345。new window
劉少雄:〈重探清空筆調下的白石詞情〉,《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2 期(2006 年6 月)頁159–191。
劉漢初:〈姜夔詞的情性與風度——從〈卜算子〉梅花八詠說起〉,《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2 期(2006 年6 月)頁193–220。
謝敏玲:〈蘇軾〈醉白堂記〉之「以論為記」試探〉,《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26期(2006 年6 月)頁1–22。
黃海:〈蘇軾詞學觀的思考〉,《貴州文史叢刊》第2 期(2006 年)頁42–47。
王秀珊:〈自「功成名遂還鄉」一語論蘇軾〈臨江仙〉詞之箋釋問題〉,《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2 期(2007 年12 月)頁297–332。new window
周裕鍇:〈風景即詩與觀者入畫——關於宋人對待自然、藝術與自我之關係的討論〉,《文學遺產》第1 期(2008 年)頁66–72。

四、學位論文( 依畢業年次為順序排列)
陳慷玲:《山谷詞及其詞論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 年)。
劉燕惠:《蘇詞評論研究-以宋至清代為主》(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 年)。
顏妙容:《詞學之「言志」論發展研究》(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 年)。
李淑芳:《宋室南渡前後詩詞衍變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0 年)。
張蜀惠:《書寫與文類--以韓愈詮釋為中心探究北宋書寫觀》(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0 年)。
王秀珊:《論東坡詞中的仕隱情懷》(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 年)。
張璟:《清代蘇詞接受史稿》(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2 年)。
陳啟仁:《蘇軾詞之創作美學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 年)。
仲冬梅:《蘇詞接受史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 年)。
張殿方:《蘇軾詞接受史研究--北宋中葉至清代》(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陳慷玲:《宋詞「雅化」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 年)。
顏妙容:《清代詞學尊體之論述研究》(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4 年)。new window
徐玉珍:《秦觀詞歷代評論再探討》(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 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