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隋唐時期醫學中之咒禁療法研究
作者:林本博
作者(外文):Lin, Pen-Po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吉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咒禁療法巫術療法隋唐醫學禁經Zhou-Jin Therapysorcerymedical science in Sui and Tang Dynas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3
「咒禁術」是中醫療法中的一種獨特療法,這是一種淵源於巫術,卻應用於醫療的手法。以巫術療病的作法,起源極早,人類各民族在原始時期對付疾病的主要手段,是巫術而非醫術,已經是人們的共識。咒禁療法之所以能在早期中醫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與中國人的疾病觀有重大關聯。傳統中國醫學仍將鬼神視為造成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國的傳統醫學一直無法完全去除巫術的成分。不過隨著正統醫學的發展,咒禁醫療的地位也逐漸下降,最晚到了兩漢時期,咒禁醫療在醫學領域中的地位已經難登大雅之堂,受到部分正統醫家與知識分子的鄙視與嚴厲抨擊。東漢、六朝時期釋道兩教的發展,使咒禁療法在醫療體系的市場遭到瓜分,處境更是雪上加霜。隋唐時期是咒禁療法在中國發展的一個轉捩點,卻也是一個矛盾點。理論上,隨著人文精神的昂揚以及醫學的高度發展,咒禁療法這種偏向原始的醫療行為應該會逐漸被取代而消失,至少也會落入社會底層,而成為次文化。可是在隋唐時期,咒禁術竟然得以在太醫署中設科,一躍而成為官方認可的醫療方式,甚至早於針科。正因如此,本文將分析咒禁療法隋唐時期的發展與呈現出的風貌,並進而探討咒禁療法的具體內容。
“Zhou Jin Therapy”, which originated from sorcery, is a unique medical treatme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In ancient time, we have known that sorcery was the main form of medical treatments. The viewpoints concerning the diseas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eople may explain why “Zhou Jin Therapy” had become so important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Ancient Chinese thought that ghosts were the main cause of diseases, and therefore it was the reason why the ancient Chinese could not get rid of the influence of sorcery. “Zhou Jin Therapy”, however, began to decline and lost its respect and it was even criticized by some formal doctors and intellectuals in the Han Dynasty. The status of “Zhou Jin Therapy” became weaker and weaker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Taoism and their similar functions in medicine at that time. However, there was a turning point but also a contradictory in Sui and Tang Dynasty for “Zhou Jin Therapy.” A primitive therapy like “Zhou Jin Therapy”, theoretically, should have been abandoned gradually through the appearance of progressive medicine and humanistic spirit. “Tai Yi Shu”, the National Medical Collage in Sui and Tang Dynasty, however, recognized “Zhou Jin Therapy” as a regular department and an official therapy, even earlier than acupuncture was. Hence, it is the reason that this dissertation will focus on the “Zhou Jin Therapy” in Sui and Tang Dynasty and will analyze its development, and outward appearance, concrete content and its principles.
參考書目
壹、史料
一、正史類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8。
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
西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8。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
南朝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8。
唐‧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8。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
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
《十三經》,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55。
二、醫學典籍類
漢‧張仲景,《傷寒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隋‧巢元方著,《巢氏諸病源候論》,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96。
唐‧甄權撰,謝盤根輯校,《古今錄驗方》,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1996。
唐‧孫思邈原著,張作記、張端賢等輯注,《藥王全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唐‧王燾,《外台祕要方》,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
唐‧王燾著,高文鑄等校註,《外台秘要方》,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79。
宋‧曹孝忠等編,《聖濟總錄》,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8。
朱邦賢、陳文國等校注,《千金翼方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清‧徐大樁,《醫學源流論》,收入《中國醫學大成》,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三、傳統文獻類
東周‧呂不韋,《呂氏春秋》,台北:黎明文化,1996。
漢‧劉向,《說苑》,北京:中華書局,1985。
漢‧劉安,《淮南子》,台北:華聯出版社,1968。
漢‧桓寬,《鹽鐵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
漢‧揚雄,《法言》,四部備要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
東漢‧王充,《王充論衡》,台北:新興書局,1968。
東漢‧王符,《潛夫論》,四部備要本,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1。
東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台北:明文書局,1982。
宋衷注、孫馮翼輯,《世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晉‧孔晁注,《逸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
東晉‧干寶,《搜神記》,台北:鼎文書局,1978。
東晉‧葛洪,《神仙傳》,收入邱鶴亭注譯,《列仙傳今譯‧神仙傳今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林甫,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唐‧劉禹錫,《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上海涵芬樓影印宋本複製重印,北京:中華書局,1998。
宋‧范致明,〈岳陽風土記〉,《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雜記之屬,592。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清‧張志聰集注,《黃帝內經集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台北:商務印書館,1976。
馬繼興主編,《馬王堆古醫書考釋》,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四、宗教典籍類
(一)《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梁‧陶弘景,《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第5 冊 ,洞真部騰字號。
元‧趙道一編修,《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第8冊,洞真部咸字號。
元‧趙道一編修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第8冊,洞真部羽字號。
元‧趙道一編修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後集》,第8冊,洞真部羽字號。
五代‧沈汾,《續仙傳》,第8冊,洞真部海字號。
著者不詳,《太上洞淵神咒經》,第10冊,洞玄部始字號。
東晉‧陶弘景,《登真隱訣》,第11冊,洞玄部遜字號。
五代‧王松年,《仙苑編珠》,第18冊,洞玄部惟字號。
著者不詳,《道跡靈仙記》,第18冊,洞玄部惟字號。
唐‧杜光庭,《墉城集仙錄》,第30冊,洞真部竭字號。
著者不詳,《女鬼青律》,第30冊,洞神部力字號。
宋元妙宗編,《紫庭內秘訣修行法》,第31冊,洞神部夙字號。
東晉‧陶弘景,《養性延命錄》,第31冊,洞神部臨字號。
唐‧李淳風注,《太玄金鎖流珠引》,第34冊,太玄部思字號。
宋‧史松校釋,《黃帝素問靈樞集註》,第36冊,太玄部業字號。
宋‧張君房編,《雲笈七籤》,第37 冊,太玄部學字號。
唐‧不著撰人,《無上祕要》,第42冊, 太平部叔字號。
唐‧王懸河,《三洞珠囊》,第42冊,太平部懷字號
唐‧孫思邈,《孫真人備急千金方目錄》,第44冊,太平部投字號。
唐‧孫思邈,《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第44冊,太平部投字號。
宋‧李昌齡,《太上感應篇》,第45冊,太清部義字號。
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第47冊,太清部疲字號。
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第54冊,正一部筳字號。
宋元妙宗編,《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第54冊,正一部對字號。
著者不詳,《正一修真略儀》,第54 冊,正一部肆字號。
東晉‧葛洪,《葛仙翁肘後備急方》,第55冊,正一部陛字號。
著者不詳,《正一法文修真旨要》,第55冊,正一部吹字號。
(二)《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白馬精舍印經會,宏願出版社,1992。
唐‧阿地瞿多譯,《陀羅尼集經》,第18 冊。
唐‧龜茲國僧若那奉詔譯,《佛頂尊勝陀羅尼別法》,第19冊。
見不著撰人,《佛頂尊勝陀羅尼真言》,第19 冊。
釋義淨奉制譯,《佛說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第20冊。
唐‧釋道綽,《安樂集》,第47 冊。
梁‧釋慧皎撰,《高僧傳》,第50冊。
唐‧釋道宣撰,《續高僧傳》,第50冊。
宋‧釋贊寧編,《宋高僧傳》,第50冊。
唐‧釋玄奘口述、釋辯機撰,《大唐西域記》,第51 冊。
唐‧釋義淨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第51冊。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第52 冊。
唐‧釋智昇撰,《續集古今佛道論衡》,第52 冊。
釋贊寧撰,《大宋僧史略》,第54 冊。
貳、專書
丁福保編,《說文解字詁林及補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9。
丁晏,《曹集詮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干祖望,《孫思邈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王卡主編,《道教三百題》,台北:建安出版社,1996。
王慶餘、曠文楠,《道醫窺秘-道教醫學康復術》,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
江紹原撰、江小蕙等編,《江紹原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6。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李建民,《方術、醫學、歷史》,台北:南天書局,2000。
呂志鵬,《道教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何人豪,《中國醫藥史概要》,台北:何人豪(作者自印),1958。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new window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new window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
周一謀、蕭佐桃主編,《馬王堆醫書考注》,台北:樂群文化,1989。
河北醫學院,《靈樞經校釋》,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范行準,《中國醫學史略》,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
范家偉,《六朝隋唐醫學之傳承與整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
高國藩,《中國民俗探微──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89。
卿希泰等編,《中國道教》,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
許地山,《道教史》,台北:牧童出版社,1976。
梁釗韜,《中國古代巫術》,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
張澤洪,《步罡踏斗-道教祭禮儀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張澤洪,《道教齋教符咒儀式》,成都:巴蜀書社,1999。
黃意明,《中國符咒》,香港:中華書局,1991。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傅勤家,《中國道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
趙璞珊,《中國古代醫學》,北京:中華書局,1997。
趙學敏,《串雅內外篇》,北京:新華書店,1987。
蓋建民,《道教醫學導論》,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9。
漆浩,《醫、巫與氣功》,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
臧振,《蒙昧中的智慧──中國巫術》,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
劉仲宇,《道教的內秘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劉伯驥,《中國醫學史》,台北:華岡出版部,1974。
鄭曼青、林品石編著,《中華醫藥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
錢超塵,《傷寒論文獻通考》,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錢超塵主編,《千金翼方詮釋》,北京:學苑出版社,1995。
蕭統編,李善等注,《增補六臣注文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蕭登福,《道教與密宗》,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蕭登福,《道教術儀與密教典籍》,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
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
嚴一萍撰,《道教研究資料第一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91。
嚴建民,《五十二病方注釋》,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
參、論文
于賡哲,〈唐代醫療活動中咒禁術的退縮與保留〉,《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武漢:華中師範大學,47:2(2008)。
任育才,〈唐代的醫療組織與醫學教育〉,《文史學報》,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11( 1981)。new window
任育才,〈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生年考辨〉,《文史學報》,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21( 1991)。new window
任育才,〈論孫思邈之年壽及其醫學思想〉,《興大歷史學報》,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2( 1992)。new window
朱瑛石,〈咒禁博士源流考〉,《唐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5(1999)。
胡乃長、李經緯、胡昭衡,〈孫思邈生卒年代考辨〉,《中醫雜誌》,北京:中華醫學會,3(1963)。
李建民,〈祟病與「場所」:傳統醫學對祟病的一種解釋〉,《漢學研究》,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2:1(1994)。new window
李建民,〈中國古代「禁方」考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68:1(1997)。new window
李建民,〈鬼神、儀式與醫療──中國古代病因觀及其變遷〉,Paris : Centre de recherche sur les civilisations chinoise,2006.
李遠國,〈符籙、咒術與中國傳統文化〉,《道教學探索》,台南:道教學探索出版社,第拾號(1997)。
李零,〈戰國秦漢方士流派考〉,《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北京:中華書局,2(1995)。
李宗焜,〈從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72(2001)。new window
宋鎮豪,〈商代的疾患醫療與衛生保健〉,《歷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2(2004)。
李叢,〈《五十二病方》禁咒內容研究〉,《江西中醫學院學報》,南昌:江西中醫學院學報編輯部,20:2(2008)。
沈晉賢,〈巫醫同源考〉,《湖南中醫藥導報》,長沙:中醫藥導報雜誌社,9:11(2003)。
林富士,〈試論漢代的巫術療法及其觀念基礎〉,《史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16(1987)。
尚志鈞,〈《五十二病方》與《肘後方》勘比分析〉,《中醫藥臨床雜誌》,合肥:中華中醫藥學會,2(1989)。
金仕起,〈古代醫者的角色:兼論其身分與地位〉,《新史學》,台北:新史學雜誌社,6:1(1995)。new window
胡厚宣,〈殷人疾病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44。
馬伯樂撰、馮承鈞譯,〈漢明帝感夢遣使求經事考證〉,收入張曼濤等編,《中國佛教史論集( 一)》, 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
馬繼興、李學勤合著,〈我國現已發現的最古醫方-帛書《五十二病方》〉,收載湖南省博物館編,《馬王堆漢墓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馬伯英,〈孫思邈生年考及年譜簡編〉,《中華醫史雜誌》,11:4,1981。
胡乃長、李經緯、胡昭衡,〈孫思邈生年考辨〉,《中華醫史雜誌》,北京:中華醫學會,14:3(1984)。
袁瑋,〈中國古代祝由療法初探〉,《自然科學史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1:1(1992)。
陳登武,〈唐代的特殊謀殺罪〉,《興大歷史學報》,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14(2003)。new window
陳登武,〈從《天聖‧醫疾令》看唐宋醫療照護與醫事法規─以巡患制度為中心〉,《唐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4)2008。
陳國符,〈天師道與巫覡有關〉,收入氏著,《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
曹元宇,〈關於孫思邈的出生年代〉,《自然科學史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張榮明,〈略論中醫祝由術的歷史發展〉,《醫古文知識》,上海:上海中醫藥雜誌社,3(1995)。
張麗君,〈《五十二病方》祝由之研究〉,《中華醫史雜誌》,醫古文知識,27:3(1997)。
郭起華,〈從葛弘和陶弘景看道教對古代醫學的影響〉,《世界宗教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1982)。
許振國,〈黃帝內經祝由考〉,《河南中醫學院學報》,鄭州:河南中醫學院學報編輯部,20:117(2005)。
焦振廉、王怡〈《五十二病方》巫祝術之時代環境與文化淵源〉,《中華全國首屆馬王堆醫術學術討論會論文專輯》,上冊,1990
黃鎮國,〈宗教醫療術儀初探:以《千金翼方.禁經》之禁術為例〉,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1999。
曾文俊,〈祝由醫療傳衍之研究〉,台中:中國醫藥學院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廖育群,〈中國古代咒禁療法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2:4(1998)。
劉志龍、宋含平,〈試論禁咒與鬼神信仰〉,《湖南中醫學院學報》,長沙:湖南中醫學院學報編輯部,4(1992)。
劉佳玲,〈宋代巫覡信仰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薛鳳奎,〈論巫對醫的控制〉,《中華醫史雜誌》,北京:中華醫學會,1(1984)。
謝天心、王作孚,〈我國晉代的藥物學家陶弘景〉,《哈爾濱中醫》,8(1960)。
嚴一萍,〈中國醫學之起源考略(上)〉,大陸雜誌,台北:大陸雜誌社,2:8(1951)。
肆、外文著作與譯作
弗雷澤(Frazer, James George, Sir)著、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The golden bough :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
白川靜,《字統》,東京:平凡社,1999。
坂出祥伸,〈初期密教と道教との交涉〉,收入賴富本宏編,《中國密教》(東京都:春秋社,1999)
渡邊幸三,〈陶弘景の本草に對する文獻學的考察〉,《東方學報》,京都: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20(1951)。
澤田瑞穗,〈禁術考〉,《中國の咒法》,東京:平和出版社,1992。
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著,楊玉齡譯,《瘟疫與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Plagues and Peoples),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1998。
李約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中國科學技術史》,第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