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元曲四大家的婚戀敘說研究─女性的「礙」與「愛」
作者:王緯甄
作者(外文):Wang Wei-Chen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傅錫壬
鄭阿財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元曲四大家婚戀人性衝突敘說the four drama masters from the Yuan eramarriage and loveobstructionhumanityconflictnarrat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7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等四位劇作家,其文學成就已為定論,然而在此一文學長河中居於要位的女性敘說,卻乏人以微觀的視野,深入文本,一一剖析四人的異同及其特色,此即本論文所欲探索者。
歷來研究學者因元代特殊的時空背景,大多將研究重心投注於衝突的對立面。撰者以為偉大的劇作家若心中長存怨懟,其創作勢難動人心弦,因此本研究將焦距穿透對立(「礙」),試圖挖掘劇作家在劇中所形塑的「愛」及化「礙」為「愛」的動力,重新審視元曲四大家在女性敘說中的的內在價值,及其創作手法的異同比較,期展現四位作家的劇作特色。
在元曲四大家的婚戀敘說中,作家筆下的正旦都是「美」與「愛」的化身,做為配角的女性在面臨婚戀問題,她們大致上是以愛與包容對待眼前的一切。
白樸及鄭光祖的敘說對象非官家子女即貴妃,其敘說觀點較為一致;關漢卿、馬致遠的敘說則層次較為寬廣,其理念亦較多樣。其中鄭光祖的四本女性敘說劇本中,其角色全無一負面人物,若言鄭光祖是理想色彩濃郁的作家應不為過。
元曲四大家的作品肯定婚姻命定與女性「愛」的力量。由於「愛」的動力,讓四位劇作家筆下的女性為其人生理想而「忍」,至於婚姻命定的觀點則支撐女性勇於追求因「因緣」而聚的「姻緣」。
This is the study of the four drama masters, Guan Hanging, Bi Po, Ma Zhiyuan and Jin Guanzhu from the Yuan era. Their literature is legendary and people everywhere know of their brilliance but even though “wome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iterature as a whole, their study is not as detailed on this subject. In my report I will compare the four masters’ work with regards to women.
From their study it can be seen that marriage makes women love, gives them the power of love,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 It can be seen that women often have to endure every aspect of their lives, not by choice but by circumstance.
Women’s belief that even loveless marriages are predestined, strenthens them in their determination to make them work.
一、劇本

明.臧懋循輯:《元曲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8年8月臺二版。
王文才校注:《白樸戲曲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6月。
王季思、蘇寰中、黃天驥、黃國欽:《元雜劇選註》,北京:北京出版社,196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季思:《全元戲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
吳國欽校注《關漢卿戲曲集》(上)(下),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11月30日初版。
徐沁君:《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徐鉦、張中月、張聖潔、奚海等主編 :《全元曲》,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選注》,台北:國家出版社,1994年10月。
隋樹森:《元曲選外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
楊家駱主編:《元人雜劇注》,台北:世界書局,1989年10月四版。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初編》一,台北:世界書局,1985年3月三版。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初編》二,台北:世界書局,1985年3月三版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初編》三,台北:世界書局,1985年3月三版。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初編》四,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10月三版。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初編》五,台北:世界書局,1985年3月三版。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二編》二,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10月三版
寧希元:《元刊雜劇三十種新校》(上)(下),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
鄭騫:《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4月。
顧學頡選註:《元人雜劇選》,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二、古籍叢書

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4臺六版。
西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揚.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第1版、1982年11月第2版、1989年9月湖北第11次印刷。
東漢.王肅注、陸費逵總勘:《孔子家語》,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東漢.何休注、唐.徐彥疏:《公羊傳》,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4臺六版。
東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一八一五年阮元刻本。
東漢.班固:《白虎通》(《百部叢書集成;第四函抱經堂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東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4臺六版。
東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4臺六版。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4臺六版。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4臺六版。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4臺六版。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4臺六版。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4年臺六版。
晉.范寧注、唐.楊士勗疏:《穀梁傳》,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4臺六版。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12月第1版、1982年7月第2版、1990年4月北京第10次印刷。
南朝宋.范瞱、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第1版,1987年10月北京第4次印刷。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楊勇著:《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書局,1988年1月1日。
南朝梁.徐陵:《玉臺新詠》,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
唐.白居易撰:《白居易集》(《四部刊要.集部.別集類》),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20日初版。
唐.李德裕:《次柳氏舊聞》(《百部叢書集成:第四函寶顏堂秘笈》),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65年5月臺一版、1990年12月臺六版。new window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第1版、1987年11月北京第3次印刷。
宋.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台北 : 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9月。
宋.司馬光:《家範》,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宋.司馬光:《溫公書儀》(《百部集成第五函》),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出版。
宋.朱淑真:《朱淑真斷腸詩詞》,台北,河洛圖書出版,1970年8月。
宋.朱熹:《家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一四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1983年。
宋.朱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1962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11月初版。
宋.李覯:《旴江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周密:《武林舊事(輯錄)》,俞為民、孫蓉蓉主編,《歷代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唐宋元編》,安徽:黃山書社出版,2006年1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
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樹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台北:新文豐書局,1997年。
宋.袁采:《袁氏世範》(《百部叢書集成:第十三函知不足齋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出版。
宋.陳元靛:《事林廣記》(收錄於劉達可:《璧水群英待問會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程颢、程颐:《二程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點校本。
宋.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點校本。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月第1版,1987年11月湖北第3次印刷。
金.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68年出版。
金.元好問:《續夷堅志》,《百部叢書集成:第一函得月簃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金.董解元:《古本董解元西廂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元.中書省編著:《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4月再版。
元.左克明編:《古樂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元.白樸:《天籟集》(收錄於張孝祥:《于湖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吳澄:《吳文正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收入虞為民、孫蓉蓉主編:《歷代曲話匯編.唐宋元: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12月。
元.夏庭芝:《青樓集》,收入虞為民、孫蓉蓉主編:《歷代曲話匯編.唐宋元: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12月。
元.徐大焯:《燼餘錄》(《中國野史集成》第10冊),成都市:巴蜀書社,1993年。
元.徐元瑞:《吏學指南》,(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法家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6月第1版。
元.陶宗儀撰:《輟耕錄》(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第六輯.讀書劄記叢刊第二輯第九冊》),台北:世界書局,1987年9月四版。
元.熊夢祥:《析津志輯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元.劉銑:《桂隱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收錄於趙文:《青山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鄭大和:《鄭氏規範》(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六編),台北:新興書局,1979年。
元.謝枋得:《謝疊山先生集》(《百部叢書集成:第八函正誼堂全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元.鍾嗣成、馬廉校注:《錄鬼簿新校注》。收入楊家駱主編《元人雜劇鉤沉 錄鬼簿新校注》(中國學術名著第二冊 中國曲學叢書第一輯 第五冊),台北:世界書局印行,1982年4月三版。
元.蘇天爵:《元文類》,台北:世界書局印行,1989年4月三版。
明.王驥德:《曲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7月。
明‧何良俊:《曲論》(《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7月。
明‧王世貞:《曲藻》(《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7月。
明‧沈德符《顧曲雜言》(《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7月。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三),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7月。
明.呂坤:《呂新吾先生閨範圖說四卷》(收錄於徐渭:《刻徐文長先生秘集》),臺南:柳營,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明.宋濂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店,1976年4月第1版、1987年11月第3印刷。
明.姚廣孝編:《永樂大典》,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明.胡侍:《真珠船》(《百部叢書集成:第二十函寶顏堂秘笈》),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明.陸容:《菽園雜記》(《元明史料筆記叢刊》3),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溫璜:《溫氏母訓》(《百部叢書集成:學海類編第七函》),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明.葉子奇:《草木子》(《元明史料筆記叢刊》2),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5月第1版,2006年3月第4次印刷。
明.鄭思肖:《鐵函心史》(《鐵函心史 廷平二王遺集》,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
明.蕭大亨:《北虜風俗》收錄於《山左度支備覽》(清.朱毓桂輯,據山東省圖書館藏稿本影印),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年。
明.羅貫中著、金聖嘆批、毛宗岡評點:《三國演義》,台北:文源書局印行,1969
清.浦銑:《復小齋賦話》,台北: 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臺一版。
清.黃文暘:《曲海總目提要》,台北:新興書局,1988年出版。
清.魏泰:《臨漢隱居詩話》(《百部叢書集成:第五函知不足齋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三、近代專著

么書儀:《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中華書局:《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1960年4月第1版,1990年2月第4次印刷。
云峰:《元代蒙漢文學關係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扎奇斯欽:《蒙古文化與社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1月初版。
扎奇斯欽:《蒙古秘史新譯並註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12月初版、1992年9月第二次印刷。
文海出版社編:《大元聖朝國政典章》,永和:文海出版社,1974年4月再版。
方齡貴:《元明戲曲中的蒙古語》,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
牛志平、姚兆女:《唐代婚喪》,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王志健:《戲曲人情》,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
王季思:《中國十大古典喜劇集》,山東:齊魯出版社發行,1991年7月出版。
王季思:《王季思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
王季思:《玉輪軒曲論》,北京:中華出局書版,1980年。
王季思:《孤本元明雜劇提要》,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11月臺一版 。
王忠林、應裕康:《元曲六大家》,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79年9月再版。
王忠林、應裕康:《元曲六大家》,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2月三版。
王忠林:《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台北:福記出版社,1985年。
王明蓀:《元明的士人與政治》,台灣:台灣學生書局印行,1992年3月初版。
王建科:《元明家庭家族敘事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74年4月三版。
王國維:《錄曲餘談》(《宋元戲曲考等八種》):台南:僶勉出版社,1975年。
王國維撰、馬美信疏証:《宋元戲曲世疏証》,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台北:漢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0月15日。
王曉清:《元代社會婚姻》,湖北:武漢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史衛民:《元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月第1次印刷、2005年6月第2次印刷。
札奇斯欽:《蒙古黃金史註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9年。
皮述民等:《中國文學史初稿》,台北:福記出版社,1995年元月4版。
任繼俞主編、鍾肇鵬副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任繼俞主編:《宗教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1985年6月第3次印刷。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雜劇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10月月四版。
曲彥斌:《中國典當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
西漢.劉向撰、黃清泉注譯、陳滿銘校閱:《新譯列女傳》,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1月初版。
何聯奎:《中國禮俗研究》,台北:中華書局,1975年。
余秋雨:《中國戲劇文化史述》,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8月。
吳乾浩:《白樸評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年2月。
吳乾浩:《白樸鄭光祖評傳》,台北:國家出版社,2007。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民國叢書第一編第六十三冊),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出版。
吳梅:《元劇研究》,台北:啟明書局,1958年出版。
吳梅:《曲學通論》,台北:文星書局,1965年1月初版。
吳梅:《顧曲麈談》,台北:廣文明書局,出版年不詳。
吳梅著、陳乃乾校:《中國戲曲概論總目》,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李亦園、楊國樞編:《中國人的性格》楊國樞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四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2年7月初版,1974年6月三版。
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李修生:《元雜劇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李修生:《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12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李祥林:《戲曲文化中的性別研究與原型研究》(曾永義總策劃),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6月初版一刷。
李曉:《元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次印刷。
阮昌銳:《中外婚姻禮俗之比較研究》,台北:中華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2年。
佘大平:《馬致遠雜劇研究》,湖北:武漢出版社,1994年6月。
季國平:《元雜劇發展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初版。
林驤華:《西方文學批評術語辭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88年8月。
青木正兒著、王古魯譯:《中國近世戲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青木正兒著、隋樹森譯:《元人雜劇序說》,台北:長安出版社,。1981年11月台二版。
姚一葦:《戲劇與文學》,台北:聯經事業有限公司,1979年。new window
柯劭忞編:《新元史》(元史二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社,1988年。
洪素貞:《元雜劇的悲劇觀》,台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11月。
胡文楷編著:《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胡世厚:《白樸論考》,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
唐圭章:《全金元詞》,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北京第三次印刷。
唐圭璋:《全宋詞》,北京市:中華書局,1965年。
奚海:《元雜劇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孫崇濤、黃仕忠箋校:《風月錦囊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01月01日。
徐子方:《關漢卿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徐文昭編輯:《風月錦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耿湘沅:《元雜劇所反映之時代精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7月初版。
馬森:《戲劇語言》,台北:叔馨出版社,1991年7月。
馬顯慈:《關漢白樸馬致遠三家散曲之比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1版北京第1次印刷。
高益榮:《元雜劇的文化精神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張希成:《中國婚姻立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張邦煒:《婚姻與社會(宋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1),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張庚:《戲曲藝術論》,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4月。
張采亮:《中國風俗史》,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1988年。
張淑香:《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11月第一版第三刷。
張雲生:《關漢卿傳論》,北京:開明出版社,1990年。
張維娟:《元雜劇作家的女性意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張錦瑤:《關、王、馬三家雜劇特色及其在戲曲史上的意義》,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new window
郭偉廷:《元雜劇的插科打諢藝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陳建華:《元雜劇批評史論》,濟南:齊魯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萬鼐:《元明清劇曲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9月。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9月臺三版。
傅錫華:《元代劇作家傳略》,台北:文泉閣出版社,1972年8月。
曾永義、王安祈選註:《元人散曲選詳註》,台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10月初版。
曾永義、陳芳英主編:《中國古典論文精選叢刊》戲劇類----作者羅錦堂,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84年11月再版。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台北:聯經事業有限公司,1974年10月初版,1986年2月第五次印刷。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選注》,台北:國家出版社,1994年。
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4月初版。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4月。
曾永義:《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曾永義主編:《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出版,臺大文學院發行,1994年1月。
游惠遠:《宋元之際婦女地位的變遷》,台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月初版。
隋樹森:《全元散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2月31日初版。
黃兆漢:《道教與文學》,台北:學生書局,1994年2月。
黃克:《關漢卿戲劇人物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5月。
黃時鑑輯點校:《元代法律資料輯存》,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黃時鑑點校:《通制條格》(《元代史料叢刊》),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輯:《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楊家駱主編:《元明清劇曲史》,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11月增訂三版。
楊鴻烈:《中國法律發達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new window
葉孝信:《中國民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葉慶炳等編輯:《元好問研究資料彙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葉慶炳等編輯:《元好問研究資料彙編》下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熊文欽等校注:《元曲四大家名劇選 》,濟南市:齊魯書社,1987年。
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趙山林:《中國戲曲觀眾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趙東玉、李健勝編著:《中國歷代婦女生活掠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7月版。
劉軍、劉冬雲:《中國歷代八仙造型藝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劉曉著:《元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鄭小江主編:《中國死亡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版。
霍松林:《關漢卿作品賞析集》,四川:巴蜀書社,1990年6月第1版。
龍潛庵編著:《宋元語言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戴不凡:《戴不凡戲曲研究論文集》,浙江:浙江痕民出版社,1982年2月。
謝康:《中國社會制度研究》,台北:成文書局,1980。
叢靜文:《元代戀愛劇十種技巧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11月。new window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出版社,1984年9月25日出版。new window
顏天佑:《元雜劇八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羅開玉:《中國喪葬與文化》,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
羅開玉:《喪葬與中國文化》,四川:三環出版社,1990。
羅錦堂:《元雜劇本事考》,台北:順先出版公司印行,1976年4月再版。
羅錦堂:《羅錦堂論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9年11月。
譚正璧:《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譚正璧:《元曲六大家略傳》,台北:莊嚴出版社,1982年1月。
譚帆、陸燁:《中國古典戲曲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譚志湘:《元代藝術與元代戲曲》(《國家戲曲研究叢書》),台北:國家出版社印行,2008年7月初版一刷。
嚴明:《中國名妓藝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8月一版。
蘇建新著:《中國才子佳人小說演變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社,2006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顧學頡:《元明雜劇》,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1年2月初版。
顧鑒塘、顧鳴塘:《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第1版,2007年7月北京第2次印刷。

四、單篇論文

牛志平:<古代的妒婦>《歷史月刊》第72 期,1984年1月。
王珮珺:<關漢卿在雜劇上之地位及其作品竇娥冤之故事研究>《明倫學報》,2001年4月。
王熙元:<關漢卿雜劇的成就>《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出版,臺大文學院發行,1994年1月。
王緯甄:<從《史記.滑稽列傳》看倡優的角色扮演>《吳鳳學報》第十五期,1998年12月。
田若韻:<煙月俠女救風塵----趙盼兒的俠義形象>《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十三卷第六期,2003年4月。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漢宮秋雜劇的文學性>《台灣戲專學刊》第7期,2003年7月出版。new window
李元貞:<元明愛情團圓劇的思想框架>《中外文學》十卷第一期,1981年6月。new window
李平凡:<試析元雜劇中的女性形象>(婦女研究通訊)29卷,1983年4月。
李惠美:<從關漢卿戲曲作品看其創作思想>《歷史教育》,1999年6月出版。new window
李樹良:<關漢卿的創作意識與劇作「救風塵」析論>《藝術學報》第五十期,1992年6月。new window
佘德余:<《竇娥冤》是元雜劇中的典範之作>《紹興師專學報》,1984年第2期。
吳慶宴:<元曲四大家中「鄭」之歸屬研究縱述>《四川戲劇》2007年第5期。
周妙中:<元曲的三個問題>《文學遺產》增刊二輯。
顏廷軍:<王實甫不入「元曲四大家」原因管窺>《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2006年3月。
徐歸:<元曲四大家無王實甫原因臆測>《文學研究》2006年5月號下旬刊。
林欣蓉:<元代家法中的女性角色─以《鄭氏規範》為例>,《蒙藏季刊》.第十八卷第三期,2009。
侯光復:<元前期曲壇與全真教>《文學遺產》,1988年第5期。
俞為民:<論古代戲曲小說中的婚姻描寫>《第四屆中國小說戲曲兩岸學術研討》,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2009。
南懷瑾:<元代全真道與中國社會>《文刊新天地》一卷六期。
紀俊龍:<試論元雜劇中的女性自覺意識----以《灰闌記》與《救風塵》為例>《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2005年12月。new window
胡世厚:<關於白樸生平的幾個問題>《中州學刊》,1983年5期。
胡世厚:<關於白樸的籍貫>《河南師大學報》,1982年5期。
范長華:<聲徹閨閭的雜劇作家----鄭光祖>陳欣欣主編,《國文天地》14卷11期,台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99年4月。new window
孫蓉蓉:<馬致遠《漢宮秋》賞析>陳欣欣主編,《國文天地》18卷2期,台北:國文天地出版社,2002年7月。
孫蓉蓉:<傲殺人間萬戶侯的「漁夫」白樸【沉醉東風】漁夫賞析>《國文天地》,台北:國文天地出版社,2002年9月。
孫蓉蓉:<對天地的控訴 《竇娥冤》賞析>陳欣欣主編,《國文天地》19卷3期,台北:國文天地出版社,2003年8月。
陳松柏:<元代文人的心態與元曲創作>《咸寧師專學報》,1998年2月,18卷1期。
陳芳英:<且尋九霄鳴鳳聲----馬致遠雜劇解讀>《藝術評論》第2期,1990年10月。new window
陳芳英:<團圓與收編之間----以關漢卿劇作為例>《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出版,臺大文學院發行,1994年1月。
陳萬鼐:<元代優伶與士夫交遊考畧>《台灣戲專學刊》,2006年1月出版。new window
陸林:<「元曲四大家」的質疑>,《戲曲研究》21期,1986年12月。
陶希聖:<十一至十四世紀的各種婚姻制度>《食貨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二期
彭飛:<愁霧悲風般的抒情----從馬致遠的《漢宮秋》說起>《文科月刊》,1985年3期。
彭恒禮:<關漢卿雜劇中的族群意識>《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第46卷第6期,2006年11月。
曾昭旭:<中國文化傳統下的婚姻觀>《鵝湖月刊》97期,1983年7月。new window
黃淑貞:<淺談「救風塵」所呈現的主題>,《修平人文社會學報》第一期,2001年3月。
黃智蘋:< 西廂記的縮影--「亻芻梅香騙翰林風月雜劇」探析>《嶺東學報》第十七期,2005年6月。
黃麗貞:<白樸《牆頭馬上》雜劇的探討2>《中國語文》,2005年5月出版,2005年5月。
黃麗貞:<關漢卿《竇娥冤》雜劇的編劇藝術》>《中國語文》541期,台北:《中國語文月刊社》,2002年7月出版。
黃麗貞:<關漢卿雜劇新賞----《拜月亭》>《中國語文》535期,台北:《中國語文月刊社》,2002年1月出版。
黃麗貞:<關漢卿雜劇新賞----《謝天香》>《中國語文》536期,台北:《中國語文月刊社》,2002年2月出版。
萬直純:<女性尋找:自我世界.男性世界.整個世界----從丁玲創作觀看現代中國女性的精神歷程>《山東師大學報》。
葉長海:<關劇評價檢討>《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出版,臺大文學院發行,1994年1月。
廖素琴:<從雜劇《陳母教子》談關漢卿對科舉考試之態度>《國文天地》,2006年3月。new window
劉雪梅:<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論道教思想對馬致遠神仙道化劇的影響>《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3期。
劉鄭梓:<談元曲悲劇之達成及其補償問題----以《竇娥冤》為例>《台灣戲專學刊》,2006年1月出版。new window
劉燕萍:<復活.冥婚與改葬──論宋代人鬼婚類文言小說>,第四屆中國小說戲曲兩岸學術研討,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2009年。new window
賴橋本:<馬致遠的時代及其作品>,《中華文化復興月刊》9:11,1976年11月。
錢穆:<金元統治下的新道教>《人生》卅一卷三期。
戴炎輝:<中國固有法上之離婚法>(上)《法學叢刊》,第六二期。1971年4月。new window
戴炎輝:<中國固有法上之離婚法>(中)《法學叢刊》,第六三期,1971年7月。new window
謝武雄:<馬致遠雜劇述評>《健行學報》第7期,1987年3月。
謝裕琳:<馬致遠《任風子》雜劇中的人物與思想研究>《台灣戲專學刊》第3期,2001年5月。new window
叢靜文:<元雜劇賞析----竇娥冤、救風塵、梧桐雨>《藝術學報》第四十一期,1987年6月。new window
闕真:<論關漢卿雜劇的兩個貢獻>《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12月第30卷第4期。

五、學位論文

王天嬋:《元雜劇搽旦腳色研究》,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王琛輿:《論元雜劇家庭劇中的女性悲劇命運》,內蒙古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包小玲:《元雜劇家庭劇與元人家庭倫理文化探究》,廣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白小金:《論元代婚戀雜劇中的女性世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呂 玲:《元雜劇中的女性意識》,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李亞娟:《元代婚戀雜劇中雅與俗的糾纏》,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唐桂芳:《馬致遠雜劇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
孫穎瑞:《關漢卿雜劇創作中的婚姻習俗述論》,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 論文,2008年。
徐鴻文:《《牆頭馬上》雜劇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徐鴻文:《元雜劇四大家作品之美感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new window
高仁淑:《元雜劇關馬白王四家作品中女性角色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3年2月。
高怡梅:《白樸《梧桐雨》與《牆頭馬上》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梁惠敏:《中國戲曲私奔程式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郭文惠:《蒙古文化對元朝婚姻制度的影響》,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陳美惠:《中國女性悲劇使命的歷史承載----從《漢宮秋》到《王昭君》》,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莉莉:《元雜劇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婚戀關係》,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陳翔羚:《元曲四大家曲律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賀瑞婷:《論元雜劇愛情婚姻喜劇中婦女的悲劇命運》,內蒙古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黃慧真:《元雜劇的娼妓題材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5月。
黃蘊綠:《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形象》,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劉春欏:《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元雜劇愛情戲中的女主角形象探析》,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劉淑爾:《元雜劇情節單元與故事類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1996年6月。new window
劉曉娟:《元雜劇中家庭倫理悲劇創作及其文化意義》,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潘麗珠:《元曲選百種雜劇情節結構分析》,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蔡淑娜:《科舉時代癡情女子負心漢故事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鄭恩玉:《元代妓女劇所反映之現象》,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諶湛:《元雜劇中道教故事類型與神明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賴雯卿:《元雜劇中的婦女類型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顏天佑:《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年6月。new window
魏惠娟:《元代家庭劇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碩士論文,1984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1. 1970年代之前中華民國赦免實踐的傳統色彩--以「復仇」、「官蔭」與「留養」為主的討論
2. 共犯關係下的「準服制以論罪」--以《刑案匯覽》「聽從尊長殺害以次尊長」類案件為例
3. 評介《中國古代的法典、制度和禮法社會》[鄭顯文著,(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
4. 傳統中國哲學範疇落實於警察文化與執法之舉隅
5. 理解法律多元--行動者視角的分析框架
6. 明代科舉判文析論
7. 刑事法教化效能可能性之探討--以法院判決分析為例
8. 親親與幽禁--探析明代高牆規劃與罪宗淹禁現象
9. 不是契約的約定--論約法三章與社會契約義理的差距
10. 后妃的荷包:溫惠皇貴太妃及其太監們的營生
11. 精神障礙犯罪者與監護處分關聯之法制探討--兼論其判斷疑義及治療
12. 集體化時期中國農村的社會運動--兼評《告別理想》、《通向集體之路》與《西溝》[評1.張樂天,《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盧暉臨,《通向集體之路:一項關於文化觀念和制度形成的個案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3.常利兵,《西溝:一個晉東南典型鄉村的革命、生產及歷史記憶(1943~1983)》(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13. 從〈黃粱夢〉談馬致遠道化劇的度脫美學
14. 評釋字第791號解釋--從性別身分到平等契約?
15. 《逸周書》〈芮良夫〉之憲政思想限制與隱埋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