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身體場域」的「大地行旅」----以《西遊記》「西天之路」作探討
作者:王櫻芬
作者(外文):WANG,YING-FEN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
指導教授:江寶釵教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身體歷難共振Qibodyget through the difficultyresonan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66
「氣化流動不已」的身體,是古代中國對身體把握的基本要則,由此建構整個認知、修養、治療、修煉的進路,於經典小說也能找到相同對應關係的運用。把氣化流動的身體具像化,用空間圖像的劇場方式來說,本文藉用《西遊記》故事,就「西天之路」的身體隱喻,這是個「大地行旅」的身體域。這裡提供「來來去去」交會的「平台」,這是個「川流不息」的「居所」。這裡的「流動特性」,及所形成的「流動模式」,可由唐僧徒眾這組隊行的前行移動來探討。整個取經團隊於西天路上的過山過水,穿越流動於大地身體,尤如身體氣脈的流動,導出的氣沿著某個特定路線的經絡,特別在「難」點引發起傳盪的效應,每個點就如穴位性質,加壓穴位會引起身體的連盪效應。氣的流動使大地身體,不斷更新蓄積出新的創造力,這是身體的健康之本,也是大地風水自我療癒的動力論。把氣之流貫演述成故事的戲劇模式,於此展開「文學‧醫療‧氣‧身體」的闢徑,由循接起古代神話「物活」世界觀,透過不同的角色來鮮活出大地萬象的交互激盪。《西遊記》的「西天之路」,是迷你版的宇宙生生之劇,此呈現大地的行旅劇場,演述經絡身體氣之流動,演述共振一體的連動效應,演述天人相應的整體宇宙觀,探索「流動‧氣‧身體」奧秘可從這裡入手。

The “aerated endless flow” of the body, the principle followed by people in ancient China, constructs the entire access to cognition, self-cultivation, treatment and practice. The utilization of the sam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s can also be found in the classic novels. The space images of the theater are used to embody the concept of the aerated endless flowing body i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 “ The Road to Paradise in the West ” is the metaphor of the body field of “the Earth Journey ". It offers a “platform” for “shuttling” interaction, which is an "continuously flowing abode”. "Flowing characteristics ”, and "flowing patterns” here can be explored by the forward movement of the team of the monk and his followers. Climbing over the mountains and walking across the waters, the whole team moves through the earth body, just as the flow of the Qi in the body exports the energy, which moves along the channel on certain particular routes, and triggers the swing effect especially in "difficult" points. Each point ,like the nature of acupuncture points, would cause the swing effect in the body while pressing it. The flow of the Qi constantly updates and accumulates new creativity, which is the basic of physical health and the power theory of earth Feng Shui self-healing. The flow of the Qi is modified as dramatical patterns of the story. The new route of “literature, medical treatment, Qi, body" is expanded and combines the view of the “object living” in ancient myths. Through the roles of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the mutual agitation of everything on earth is activated. In the text , “ the Road to Paradise in the West " is a mini version of incessantly-creating universe drama . The earth journey theater exhibited here describes the flow of the Qi inside meridians, the gearing effect of resonance, the overall view of“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in the univers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ysteries of "flow, Qi, body” can start from here.

參考書目 (各分項內依姓氏筆劃排序)

一、原始文獻 (包括古籍今譯)

尹知章注,戴望校正,楊家駱主編,《管子校正》,(台北:世界書局,1990)。
毛亨撰,鄭玄箋,孔穎達正義,阮元審定,盧宜旬校,《毛詩正義》,《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
王充撰,劉盼遂集解,楊家駱主編,《論衡集解》上,卷三〈物勢篇〉,(台北:世界書局,1990)。
王冰注釋,高保衡校正,《黃帝內經素問(附靈樞)》,(台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
王邦雄釋譯,《大唐西域記》,(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左丘明傳,杜預注,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整理本》18,(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左丘明撰,韋昭注,《國語》,(台北:中華書局,1965)。
白雲觀長春真人編纂,《正統道藏》第6冊、第35冊、第4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朱一玄、劉毓忱編,《西遊記資料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何晏注,邢昺疏,朱漢民整理,《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整理本》2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沙本慧立本,釋彥悰箋,賈二強譯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孟子撰,趙岐注,孫奭疏,廖名春、劉佑平整理,《孟子注流》,《十三經注疏整理本》2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
青烏子,《青烏先生葬經》,百部叢書集成46 ,(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孫過庭撰,朱建新箋證,《孫過庭書譜箋證》,(台北:華正書局,1985)。
徐少知校,周中明、朱彤注,《西遊記校注》,李卓吾批評本,(台北:里仁書局,2004)。
悟元子劉一明評釋、悟一子陳士斌詮解,《西遊原旨》,(台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悟元子劉一明評釋、悟一子陳士斌詮解,《西遊原旨》上冊,(台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班固撰,顏師古注,王雲五主編,《漢書》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
馬驌,《繹史》卷一引《五運歷年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高武編著,《鍼灸聚英--集針灸文獻之大成》,(台北:武陵出版社,1983)。
國學書院系列編委會編著,《黃帝內經》,(台北:西北國際文化有限公司,2009)。
張書坤,《新說西遊記》,《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許慎撰,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91)。
郭璞著,吳元音箋註,《葬經箋註》,《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郭璞傳,《山海經》,《筆記小說大觀》四編2,(台北:新興出版社,1988)。
郭璞傳,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台北:中華書局,1965)。
陳士斌,《西遊真詮》,《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陳元之,〈刊西遊記序〉,《西遊記》(世德堂本),《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陳敦甫,《西遊記龍門心傳-拙哉釋義》,(香港:鏡陽子、奮陽子印行,1965)。
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0)。
華陽洞天主人校,《西遊記》(世德堂本),金陵世德堂梓行,《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黃太鴻笑蒼子、汪象旭憺漪子箋評,《西遊證道書》,《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楊倞注,王先謙集解,楊家駱主編,《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91)。
滑壽著,承澹盦校註,《新版校註十四經發揮》,(台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1991)。
董仲舒撰,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卷十三,《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
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劉安編寫,劉文典集解,《淮南子鴻烈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劉連朋、顧寶田注譯,《新譯黃庭經‧陰符經》,(台北:三民書局,2008)。
盧元駿註譯,陳貽鈺訂正,《說苑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
謝肇淛著,〈五雜組〉巷十五,《筆記小說大觀》八編,(台北,新興出版社,1988)。
醫無閭子撰,呂醫山人評,《醫貫》,《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1,(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二、近人研究:

丸山敏秋著,林宜芳譯,〈中國古代「氣」的特質〉,《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于連著,杜小真譯,《迂回與進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大衛‧勒布雷東著,王圓圓譯,《人類身體史和現代性》,(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
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山田慶兒著,李建民、廖育群編譯,《中國古代醫學的形成》,(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
中野美代子撰,王紅、李安綱譯,〈孫悟空與金與火—對主人公們的煉丹術解釋〉,《河東學刊》,第16卷第3期,1998.9。
巴赫金著,《拉伯雷研究》,(山東: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巴赫金著,佟景韓譯,《巴赫金文論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方克強,〈原型模式:《西遊記》的成年禮〉,《20世紀《西遊記》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王延林編著,《常用古文字字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
王建元,《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王珊珊,〈《西遊記》中的英雄原型橫向縱向分析〉,《學理論》,2010年第10期。
王浩,《神算--中國術數的秘密》,(台北:究竟出版社,2004)。
王唯工,《氣的樂章:氣與經絡的科學解釋,中醫與人體的和諧之舞》,(台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王婉甄,〈《西遊原旨》中「妖魔」的內丹意涵〉,《東華漢學》,第4期,2006.9。
王貴祥,《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王筠,〈《西遊記》八十一難結構剖析〉,《運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9卷第1期,2001年2月。
王璦玲、胡曉真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加斯東‧巴什拉著,杜小真、顧嘉琛譯,《火的精神分析》,(北京:岳麓書社,2005)。
加斯東‧巴什拉著,顧嘉琛譯,《水與夢---論物質的想像》,(北京:岳麓書社,2005)
加斯東‧巴舍拉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頁80。
卡西爾著,結構群編譯,《人論》,(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著,張敦福、趙蕾譯,《未發現的自我》,(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3)。
史作檉,《水墨十講---哲學觀畫》,(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8)。
尼采著,余鴻榮譯,《歡悅的智慧》,(台北:志文出版社,1988)。
尼采著,林建國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尼采著,林建國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布萊恩‧特納著,汪民安譯,〈身體問題:社會理論的新近發展〉,《後身體:文化、權力與生命政治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張念東、凌素心譯,《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弗德里希‧威廉‧尼采著,周國平譯,《悲劇的誕生》,(台北:貓頭鷹出版,2000)。
石田秀實著,楊宇譯,《氣‧流動的身體---中醫學原理與道教養生術》,(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3)。
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
列維-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安樂哲著,彭國翔譯,〈終極性的轉化:古典道家的死亡觀〉,《中國哲學史》,2004,第3期。
安樂哲著,彭國翔譯,〈終極性的轉化:古典道家的死亡觀〉,《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3期。
朱彤,〈論孫悟空〉,《20世紀《西遊記》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朱迪光,《信仰‧母題‧敘事:中國古典小說新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牟宗三主講,《周易哲學演講錄》,(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第二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艾定增,《風水鉤沈---中國建築人類學發源》,(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何錫章,《解讀西遊記》,(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余國藩西遊記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余蓮著,卓立譯,《勢:中國的勢力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吳光明著,蔡麗玲譯,〈莊子的身體思維〉,《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吳清忠,《人體使用手冊》,(台北:達觀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
吳清忠,《人體復原工程》,(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8)。
呂素端,《《西遊記》敘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呂晴飛,《神佛魔怪話西遊》,(台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
李安綱,《苦海與極樂--《西遊記》奧義》,(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
李希凡,〈漫談《西遊記》的主題和孫悟空的形象〉,《20世紀《西遊記》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李姍姍,〈《西遊記》中的神話原型解讀〉,《山東教育學院學報》,總第117期,2006.5。
李建民,〈中國早期數術通考〉,《中華科技史同好會會刊》,第二卷第一期,2001.3。
李建民,《方術 醫學 歷史》,(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0)。
李建民,《發現古脈:中國古典醫學與數術身體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李奭學〈前言:《紅樓夢》與《西遊記》〉,《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4期,頁5。new window
李奭學,〈從《賢愚經》到《西遊記》:略論佛教「祇園」母題在中國敘事文學裡的轉化〉,《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李德強,〈論《西遊記》中的五行觀念〉,《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5卷第6期,總第233期。
李輝,〈神與魔的博弈——對《西遊記》主題的文化學闡釋〉,《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外文學》,第十五卷,第五期。new window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 為主〉,《國文學誌》,第七期,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03年12月。new window
李豐楙,〈昇遊與謫凡—道教文學中的永恆主題〉,《當代》,175期,2002.3。
李豐楙,《暴力敘述與謫凡神話:中國敘事學的結構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七卷,第三期「新知與舊學--明清敘事理論與敘事文學」專輯。new window
杜正勝,〈中國人的生死觀—生死之間是連繫還是斷裂?〉,《當代》,第58期,1991,2.1。
杜維明,〈存有的連續性:中國人的自然觀〉,《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new window
汪民安,《尼采與身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汪民安,《現代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汪民安,《羅蘭‧巴特》,(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周芬伶,《探索西遊記與鏡花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new window
周與沉,《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
孟繁仁〈重新認識和評價《西遊記》〉,《20世紀《西遊記》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拉斯‧史文德森著,李漫譯,《時尚的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林辰,《神怪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林素娟,〈土地崇拜與豐產儀典的性質與演變--以先秦及禮書為論述核心〉,《清華學報》新39卷第四期,2009.12。new window
竺洪波,《四百年《西遊記》學術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肯恩‧威爾伯著,胡因夢譯《一味》,(台北:先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金谷治著,林順隆譯,《漫遊易經世界》,(台北:書泉出版社,1995)。
哈布瓦赫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姜宇輝,《德勒茲身體美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柏拉圖著,王曉朝譯,《柏拉圖全集》卷一,(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3)。
洪禎徽編譯,《圖說中國醫學》,(台北:立得出版社,2004)。
胡孚琛,〈道家和道教形、氣、神三重結構的人體觀〉,《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胡適,《西遊記考證》,胡適文存第二集第四卷,胡適作品集10,(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
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的人物形象來源〉,《宗教學研究道教研究》,1996年第4期。
唐雲,《走近中醫:對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台北:積木文化出版,2009)。
唐諾,《文字的故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夏志清著,何欣譯,〈「西遊記」研究〉,《現代文學》,45期,1971.12。
孫楷第,《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new window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栗山茂久,〈身體觀與身體感—道教圖解和中國醫學的目光〉,《古今論衡》,第3期,1999.12。
栗山茂久著,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台北:究竟出版社,2001)。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海德格爾著,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生活˙讀書˙新知 上海三聯書店,1996)。
翁托南‧阿鐸著,劉俐譯注,《劇場及其複象:阿鐸戲劇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new window
張天翼,〈《西遊記》札記〉,《20世紀《西遊記》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張平仁,〈《西遊記》五行思想評析〉,《明清小說研究》,2009年第1期,總91期。
張平仁,〈《西遊記》五行思想評析〉,《明清小說研究》,2009年第1期,總第91期。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new window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new window
張再林,《作為身體哲學的中國古代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new window
張其成,《易學與中醫》,(北京:中國書店,2003)。
張長琳,《人體的彩虹---見證科學底下的經絡奧秘》,(台北:橡實文化出版,2010)。
張增強,《西天取經弘佛法--玄奘大師》,(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
張錦池,《西遊記考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
張靜二,〈《西遊記》中的「力」與「術」〉,《漢學研究》,第11卷,第2期,1993.12。new window
張靜二,《西遊記人物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曹祖平,〈《西遊記》原型解讀〉,《唐都學刊》,第15卷第2期,1999.4。
梅新林、崔小敬主編,《20世紀《西遊記》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笛卡爾著,周春塘譯,《沉思錄》,(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
許小麗,〈脈,視覺到聽覺再到觸覺診查:運用「身體感」對漢代早期醫學手稿的新解讀〉,《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清大出版社,2010)。new window
許進京編著,《發現經絡》,(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4)。
許麗芳,〈命定與超越:《西遊記》與《紅樓夢》中歷劫意識之異同〉,《漢學研究第23卷第2期》,94.12。new window
郭明志,〈刀圭與《西遊記》人物的別名代稱〉,《求是學刊》,1997年第2期。
陳文新、余來明〈《西遊記》與神魔小說審美規範的確立〉,《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5期,2003.9。
陳寅恪,〈《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20世紀《西遊記》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new window
陳黎,《陳黎詩選--一九七四--二OOO》,(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陳澉,〈論《西遊記》中神佛與妖魔的對立〉,《20世紀《西遊記》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傅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
傑佛瑞‧芮夫著,廖世德譯,《榮格與鍊金術》,(台北:人本自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
渡邊欣雄著,索秋勁譯,《風水‧氣的景觀地理學》,(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無名氏原著,李安綱批評,《李安綱批評西遊記》上卷,(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
琳恩‧麥塔嘉著,蔡承志譯,《療癒場---探索意識和宇宙的共振能量場》,(台北:商周出版,2006)。
費俠莉著,甄橙主譯,《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960-1665)》,(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費振鍾,《中國人的身體與疾病---醫學的修辭及敘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黃朴民,《董仲舒與新儒學》,(台北:文津出版,1992)。
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楊義,〈《西遊記》:中國神話文化的大器晚成〉,《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1期。
楊儒賓,〈同時性與感通---榮格與《易經》的會面〉,《新古典新義》,(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
楊儒賓,〈從「生氣通天」到「與天地同流」---晚周秦漢兩種轉化身體的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四期,1994.3。new window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new window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董煜焜,《玄奘大師與玄奘故里》,(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詹苡萱,《以宋代解剖圖---《歐希範五臟圖》、《存真圖》看中國解剖學的發展》,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98學年度碩士論文,2009.12。
廖育群,《岐黃醫道》,(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 )。
榮格,《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榮格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的心理學 [從易經到禪] 》,(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1)。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new window
劉雨過、黃豔〈論《西遊記》中的神魔鬥法〉,《河池學院學報》,第30卷第6期,2010.12。
劉勇強,《西遊記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劉建軍,〈《西遊記》:一部對精神現象理解的傑作〉,《中文自學指導》,2005.1。
劉國年,《氣的奇異旅程:一段現代醫師和氣的真實旅行日誌》,(台北:大康出版社,2009)。
劉蔭柏,〈《西遊記》人物論考〉,《西遊記發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劉澤亮,《宗說俱通 佛教語言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劉龍貴〈英雄的悲劇 悲劇的英雄—重讀孫悟空〉,《井岡山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3.12。
德希達著,張寧譯,〈殘酷劇場與表象的關閉〉,《書寫與差異》,(台北:麥田出版事業部,2004)。
蔣勳,《漢字書法之美:舞動行草》,(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new window
蔡璧名,〈疾病場域與知覺現象:《傷寒論》中「煩」證的身體感〉,《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清大出版社,2010)。new window
蔡鐵鷹,《《西遊記》的誕生》,(北京:中華書局,2007)。
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的神仙和神仙信仰》,(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鄭志明,〈《西遊記》的鬼神崇拜〉,《中國社會鬼神觀念的衍變》,(台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10。
鄭明娳,《西遊記探源》,(台北:里仁書局,2003)。new window
鄭震,《身體圖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鄭曉江,《中國死亡智慧》,(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new window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1992)。
魯桂珍、李約瑟著,周輝政、洪榮貴譯,《針灸:歷史與理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
諾思洛普‧弗萊著,孟祥春譯,《世俗的經典:傳奇故事結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清大出版社,2008)。new window
錢文忠著,《玄奘西遊記》,(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
謝明勳,〈百回本《西遊記》之唐僧「十世修行」說考論〉,《東華人文學報》,第一期,1999.7。new window
謝松齡,《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史導論》,(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89)。
薩孟武,《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台北:三民書局,2007)。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new window
龐樸,《中國文化十一講》,(北京:中華書局,2008)。
羅蘭‧巴特著,屠友祥譯,《文之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羅蘭‧巴特著,劉森堯譯,《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鏡相自述,(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蘇珊‧桑塔格著,刁曉華譯,《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
蘇高岩,〈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遊記》中妖魔的人性〉,《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9.1。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