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金門閩南婚俗研究
作者:林麗寬
作者(外文):Li-Kuan Lin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指導教授:李威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朱子閩南文公家禮儀節金門婚俗Weng Gong family ritualritualKinmensouthern FukienWedding customZhu X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3
婚禮,將合兩姓之好,是「五禮」之要,也是人倫之始。自上古以來,即被列為終身大事,非但維繫一個氏族的香火承續,亦維繫一個家族的繁榮與發展。
南宋大儒朱熹以「閩學」涵養世人,更於任職同安主簿時,數度過化金門,大力倡導《家禮》,導使金門島民涵詠詩書,民風儉約、敦樸醇厚,日常婚喪喜慶祭儀悉以《家禮》為依歸,金門婚俗因而深具閩南文化特色。雖則《家禮》是朱子歿後始現的一部尚未完成禮學作品,且朱熹在其文集中亦鮮少直接言及。故元儒武林應氏;清人王懋竑與紀昀皆以為偽書,唯後來學者不斷從文集與語錄內,尋繹出朱子創作《家禮》的線索及證據,基本上已證明《家禮》並非偽作。
金門雖是蕞爾小島,但自魏晉南北朝伊始,即肩負中原人士移民海外的跳板
,也直接承受移民定居的世外桃源,致使遷居金門的閩南移民多數留存「原鄉信仰」的閩南民情風俗而未廢,甚而普及全島。尤其自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九二年期間施行「戰地政務」,深受戰地政策封閉性的箝制,直接和間接對閩南傳統文化的護持影響至鉅。映照大陸地區一九六六年文革興起,大肆破壞固有禮樂文化,導致原有傳統禮儀泰半凐滅而難以存續;臺灣社會則迭受西方外來文化衝擊與融合而多所變動,促使金門躍居為觀照傳統閩南文化的聖地,更是閩南婚俗最好禮儀實踐的場域。
中國傳統婚禮概以《儀禮》的六禮為根基,一切婚儀既多且雜。朱子《家禮‧昬禮》雖已改易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禮」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禮,但檢視承繼朱子《家禮》的閩南婚俗,其禮法仍顯繁縟,也型塑閩南婚俗文化大量瑣細儀次的特色。舉凡議婚、訂婚、合婚或婚後行儀,莫不充分展現當地經濟行為的特點,及為求和諧美滿的吉祥諧音寓意。
大婚之禮,是傳宗接代的禮教大本,又貴為人倫之始和萬世之嗣。職是之故,本文選擇以此為研究主體,聚焦於金門婚俗儀節的爬梳,積稿成尺,艸成全文。現今欲梳理閩南文化的精髓,唯有金門乙塊淨土而已。禮失求諸野,經過本文的尋繹探索,深受朱子《家禮》薰陶的金門閩南婚俗的內涵與底蘊,得以有整體的呈現;也得在斷代、史實研究面向上,推展出具時代階段性的婚禮觀察體系,並添新頁,更全面地認識瞭解閩南的婚姻禮俗文化,拓展金門的研究領域。
The issue of wedding ceremony is the harmonization of two clans, also considered to be the utmost of “Five Rites,” and also the fundamental of human ethics. For times immemorial, it has been enlist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 of life for it has not only helped to maintain the continuation of a clan but also bonded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a family.
Zhu Xi, a major Confucius scholar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had worked to cultivate people with “Fukien study,” and he had spent quite some time at Kinmen and further devoted much effort to promote “Family Ritual” when he worked as secretary general of Tung An. As such, he had rendered residents of Kinmen with cultivation on study of poetry and classics, turning folk custom frugal, and community humble and sincere. For daily events of wedding, funeral service, celebration, festival, worshipping sacrifice, they would base on “Family Ritual” for conduct. Thus, the marriage in Kinmen is deeply featured with Fukien culture. Nevertheless, “Family Ritual” is a yet finished representative work of rite after the death of Zhu Xi, he had hardly taken note of the work in his personal anthology. After textual researches, Mr. Ying of Yuan dynasty, Wang Mao-hong and Ji Yun of Ching dynasty, confirmed that it is a fake book. However, scholars of later generations had incessantly discovered from anthology and analects clues of evidence indicating that the work of “Family Ritual” was written by Zhu Xi. For now, it has been substantiated that “Family Ritual” is not a fake book.
Though Kinmen is a small island, it has played the role as gangway when people from mainland China migrated to Taiwan since Wei-Jing and South-North Dynasties, and it had also turned itself into the utopia for it directly accepted inhabitation of these immigrant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indigenous belief” along with immigrants, folk custom and communal atmosphere of southern Fukien with immigrants to Kinmen can be retained with model of indigenous belief, and even become popular throughout the island. Most of all, when Kinmen was implemented of “battlefield administration: from 1956 to 1992, it was profoundly affected by the isolationist confinement of battlefield administration,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exposed to the drastically significant maintenance influence for traditional culture of southern Fukien. With the impact of Cultural Revolution in 1966, by contrast, traditional rituals and music cultures in mainland China has drastically been devastated, ending up traditional rite and music entirely destroyed. On the other hand, community of Taiwan has, once and again, been exposed to shock of western and foreign culture blending with it. As such, it has helped to turn Kinmen as the land of origin in reflection against traditional southern Fukien culture and as the best place to put the southern Fukien marriage and customs into practice.
Traditional Chinese marriage ceremony, approximately, is based on the “Six Rites” in “Ceremony Ritual.” It’s complicated and surplus. Though the original “Six Rites”—proposal, birth-asking, soothsaying, present-giving, date-choosing, and bride-greeting—has been simplified in “Family Ritual—Marriage Ritual” by Zhu Xi into “Three Rites,” still the ceremony may be too much according to the southern Fukien marriage in “Family Ritual” by Zhu Xi. The ceremony also reflects the feature of large amount of details in common southern Fukien marriage. Every ritual also implies the feature in local commercial activities and the similar pronunciation of a merry and wonderful marriage.
Most of all, the ritual of wedding is considered as beginning of human ethics and long-lasting generations. As such, this article has based on it as the starting point in focus on marriage ritual of Kinmen for exploration. In such a way, we have made much effort for investigation in this study, and if we would like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culture for southern Fukien, Kinmen is definitely the best choice! As is well noted, when ritual is lost it can be recovered from the civilian and after much investigation of clues within this article we discover that the connotation and endowment of marriage rite of southern Fukien at Kinmen has been greatly affected by “Family Ritual” of Zhu Xi as it is displayed with much organization. Furthermore, we can also put forth observation system of marriage with epoch stage in terms of dynastic perspective and aspect of historical study as we supplement further new pages to comprehensively appreciate and understand the culture of marriage ritual, helping to expand the research domain of Kinmen.
一、古籍(按年代先後排序)
(一)經部(包含儒家的經典及小學方面的書籍)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再版。
漢‧鄭玄,《駁五經異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經部》1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漢‧鄭玄,《駁五經異義補遺》,《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經部》1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漢‧劉熙,《釋名》(上海涵芬樓《古今逸史》叢書本),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51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1998年8月。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李傳書整理,《爾雅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唐‧杜佑原著。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徐庭雲、謝方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5月1版4刷。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經部》1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唐‧賈公彥等撰,(日)蜂屋邦夫編,《儀禮士昏禮疏》,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6年3月。
宋‧司馬光,《書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經部》1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司馬光,《溫公書儀》,據清嘉慶張海鵬輯刊學津討原本影印,《百部叢書集成》46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朱熹,《家禮》(載錄《性理大全書》),《四庫全書珍本》五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朱熹,《家禮》,《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經部》1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朱熹,《家禮》,日本慶安元年(1648年)風月宗知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四樓善本書室。
宋‧朱熹,《家禮》,清光緒六年(1880年)刊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珍藏善本書。
宋‧朱熹,《家禮》,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線裝書(紫陽書院定本),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珍藏善本書。
宋‧朱熹,《儀禮經傳通解》,《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經部》131-13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朱熹原撰;丘濬輯,《重刻朱子家禮》(紫陽書院定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圖書館。
宋‧朱熹撰,《家禮》,南宋淳祐5年(1245年)五卷本加附錄一卷,載《孔子文化大全》,山東:友誼書社,1992年11月。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朱熹撰;明‧丘濬重編,《文公家禮儀節》(共八卷),明萬曆戊申36年(1608年)常州府推官錢時刊本,常州府出版。臺北:國家圖書館四樓善本室。
宋‧朱熹撰;明‧丘濬重編,《文公家禮儀節》;明‧弘治3年(1490年),順德知縣吳廷舉刊;嘉靖己亥18年(1539年)修補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四樓善本書室微卷。
宋‧張虙,《月令解》,王雲五主持《四庫全書珍本》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清光緒9年(1883年)江蘇書局刊本,收入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宋‧陳祥道,《禮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經部》13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楊復,《儀禮經傳通解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經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葉夢得,《春秋考》,《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歐陽修等編,《太常因革禮》,載《叢書集成新編》3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宋‧鄭居中等敕撰,《政和五禮新儀》,王雲五主持《四庫全書珍本》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聶崇義,《三禮圖集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經部》12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元‧吳澄,《禮記纂言》,《四庫全書珍本》五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元‧鄭泳,《鄭氏家儀》,(上海圖書館藏清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114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10月。
金‧張瑋等,《大金集禮》,《叢書集成新編》3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明‧丘濬撰,《邱公家禮儀節》,乾隆庚寅35年(1770年)重修,板藏寶?D樓,載《丘文莊公叢書》,臺北:丘文莊公叢書輯印委員會,1972年5月。
明‧丘濬輯,《文公家禮儀節》(八卷),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正德13年(1518年)常州府刻本影印,《四庫全書總目‧經部》114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2月。
明‧吳麟徵,《家誡要言》,《叢書集成新編》3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明‧呂坤,《四禮疑》,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清同治光緒間補修呂新吾全集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115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5年9月。
明‧呂坤,《四禮翼》(八卷),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清同治、光緒間補修呂新吾全集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115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5年9月。
明‧呂坤,《呂坤全集‧四禮疑》,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5月。
明‧呂柟,《涇野先生禮問》,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二年謝少南涇野先生五經說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114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10月。
明‧呂維祺,《四禮約言》,附錄於清康熙40年(1701年)線裝《家禮》卷八,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珍藏善本書。
明‧宋纁,《四禮初稿》,附錄於清康熙40年(1701年)線裝《家禮》卷八,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珍藏善本書。
明‧俞汝楫編,《禮部志稿》,《四庫全書珍本》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彭濱撰,《重刻申閣老校正朱文公家禮正衡》七卷 ,據明‧余良相刊本攝製,臺北:臺大圖書館珍藏善本書微卷,臺北:映像,2000年。
明‧馮善編集,《家禮集說》,明成化己亥(15年,公元1479年)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珍藏微卷。
明‧楊慎輯,《文公家禮儀節》,明啟禎間(1621-1644年)刻本,美國:國會圖書館珍藏。
明‧劉績,《三禮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經部》12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清‧孔繼汾,《孔氏家儀》,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珍藏善本書。
清‧毛奇齡,《昏禮辨正》,《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禮類》9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清‧毛奇齡,《家禮辨說》(十六卷),《叢書集成續編》6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臺一版。
清‧毛奇齡纂,《辨定嘉靖大禮議》,《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清‧牛兆濂輯,《家禮》(清光緒刊本。西安省城重刊,馬雜貨鋪藏板)。臺北:國家圖書館。
清‧王心敬,《四禮寧儉編》(不分卷),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民國陜西通志館排印關中叢書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115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2月。
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上海涵芬樓《古今逸史》叢書本),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51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清‧王復禮,《家禮辨定》,南京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115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2月。
清‧王聘珍撰,《大戴禮記解詁》,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第三輯,十四經新疏第三期書第一冊,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5月3版。
清‧王謨,《夏小正傳戔四卷附大戴禮公符篇考一卷》,《四庫未收書輯刊》,清‧ 乾隆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
清‧朱彬,饒欽農點校,《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湖北初版2刷。
清‧呂子振羽仲氏輯,《家禮大成》,臺灣:竹林書局,1971年5月5版。
清‧李光地,《朱子禮纂》,《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經部》1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清‧李塨,《學禮》,《叢書集成三編》2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清‧汪紱,《三讀禮志疑》,《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清‧汪紱,《六禮或問》,《叢書集成三編》2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清‧汪紱,《禮記或問》,《叢書集成三編》2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清‧阮元等校勘,《十三經注疏-─毛詩》(重刊宋本);漢‧毛公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6版。
清‧阮元等校勘,《十三經注疏-─孝經》,唐玄宗明皇帝御注;宋‧邢昺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6版。
清‧阮元等校勘,《十三經注疏-─周易》(重刊宋本),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6版。
清‧阮元等校勘,《十三經注疏-─周禮》(重刊宋本),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第6版。
清‧阮元等校勘,《十三經注疏-─孟子》(重刊宋本),漢‧趙岐注;宋‧孫奭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6版。
清‧阮元等校勘,《十三經注疏-─尚書》(重刊宋本),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6版。
清‧阮元等校勘,《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重刊宋本),漢‧何休注;唐‧徐彥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6版。
清‧阮元等校勘,《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重刊宋本),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6版。
清‧阮元等校勘,《十三經注疏-─春秋穀梁傳(重刊宋本),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6版。
清‧阮元等校勘,《十三經注疏-─爾雅》(重刊宋本),晉‧郭璞注;宋‧邢昺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6版。
清‧阮元等校勘,《十三經注疏-─儀禮》(重刊宋本),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6版。
清‧阮元等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6版。
清‧阮元等校勘,《十三經注疏-─禮記》(重刊宋本),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6版。
清‧林伯桐,《人家冠婚喪祭考》(簡稱《冠婚喪祭考》),《叢書集成三編》2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清‧林伯桐,《士人家儀考》,《叢書集成三編》2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清‧林伯桐,《品官家儀考》,《叢書集成三編》2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清‧姚際恒,《儀禮通論》,《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禮類》第8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清‧洪頤?O,《禮經宮室答問》,《叢書集成三編》2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清‧紀昀纂,《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武英殿版),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9月初版7刷。
清‧凌廷堪,《禮經釋例》,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2002年12月。
清‧凌曙,《禮論略鈔》,《叢書集成三編》2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清‧夏炘,《學禮管釋》,《叢書集成三編》2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文一版。
清‧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全14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1月初版3刷。
清‧徐乾學,《讀禮通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經部》11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味經窩初刻試印本,桃園:聖環圖書公司,1994年5月。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欽定周官義疏》,《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清‧張文嘉,《重定齊家寶要》(二卷),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康熙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115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2月。
清‧張汝誠輯,《家禮會通》(雍正甲寅序刊本),臺北:大立出版社,1985年7月。
清‧許三禮,《讀禮偶見》,北京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115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2月。
清‧曾釗,《周禮注疏小箋》,《叢書集成三編》2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清‧程川編,《朱子五經語類》,《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清‧黃以周,《禮書通故》,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清‧黃本驥,《三禮從今》(三卷),《四庫未收書輯刊》,清道光24年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
清‧趙執信,《禮俗權衡》(二卷),《四庫未收書輯刊》,清康熙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
清‧綠窗女史,《婚禮注》1卷,集叢附加款目:《小品叢鈔》,舊鈔本,包角線裝,寫本,國圖微卷。
清‧蔡德晉,《禮經本義》,《四庫全書珍本》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清‧戴翊清,《治家格言繹義》,《叢書集成續編》6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
清‧鍾于序,《宗規》,《叢書集成續編》6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
清‧顧問,《夏小正集解》(四卷),《四庫未收書輯刊》,清乾隆57年敬業堂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
清‧顧鳳藻,《夏小正經傳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5月3版。
王靜芝,《詩經通釋》,新莊:輔仁大學文學院,1976年7月5版。
王巍,《詩經民俗文化闡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3月。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爾雅注疏》上冊,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11 月。
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 月。
周一良、趙和平,《唐五代書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法主堂山人,《家禮大全》,臺北:世一書局,2002年修訂2版。
南懷瑾述著;蔡策紀錄,《論語別裁》,臺北:老古文化公司,1985年10月增訂注音15版。
姬秀珠,《儀禮飲食禮器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7月初版2刷。
徐天有,《家禮大成》(合訂本),新竹:竹林書局,2000年1月20版。
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周禮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6月。
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儀禮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6月。
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禮記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6月。
國立編譯館主編,《周禮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
國立編譯館主編,《儀禮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
國立編譯館主編,《禮記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
張光裕,《儀禮士昏禮、士相見之禮儀節研究》,(儀禮復原研究叢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9月2版。
陳瑞庚,《士昏禮服飾考》,(儀禮復原研究叢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9月2版。
黃耀德,《家禮通書》,臺南:世一書局,2002年修訂2版。
葉國良,《經學側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葉國良主持,《《儀禮‧士昏禮》彩色3D動畫研發計畫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0年3月。
葉國良主持,《《儀禮‧士昏禮》彩色3D動畫研發後續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年9月。
趙和平輯校,《敦煌表狀箋啟書儀輯校》(敦煌文獻分類錄校叢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10月初版2刷。
趙和平輯校,《敦煌寫本書儀研究》(敦煌叢刊二集之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4月。
劉松來,《禮記漫談》(十三經漫談叢書6),臺北:頂淵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8月。
廣陵書社編;何慶先等整理,《中國歷代禮儀典》,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11月。
錢玄,《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錢玄、錢興奇編著,《三禮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2刷。
(日)室直清,《文公家禮通考》,《叢書集成續編》6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臺1版。
(二)史部(包含正史、編年史、紀事本末、別史、雜史、傳記、地理、職官、政書)
1.史書類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2月初版4刷。
漢‧司馬遷原著;(日)瀧川龜太郎編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宏業書局,1973年6月再版。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2月4版。
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8月初版4刷。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9月4版。
後晉‧劉昫等奉敕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元月3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4月4版。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新校後漢書注》,臺北:世界書局編,1974年5月3版。
北齊‧魏收奉敕撰,《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6月3版。
梁‧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2版。
梁‧蕭子顯,《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3月3版。
唐‧蕭嵩等奉敕撰,《大唐開元禮》,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大木庫本,光緒12年(1886年)氏公善堂校刊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5月。
唐‧令狐德棻等奉敕撰,《周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3月3版。
唐‧李百藥奉敕撰,《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3月3版。
唐‧李延壽,《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12月3版。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元月3版。
唐‧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1刷。
唐‧房玄齡等奉敕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8月3版。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4月臺1版第9刷。new window
唐‧姚思廉奉敕撰,《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3月3版。
唐‧姚思廉奉敕撰,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陳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3月3版。
唐‧魏徵等奉敕撰,《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6月3版。
宋‧不著撰人,《咸淳遺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4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王得臣,《塵史》,載《宋元筆記小說大觀》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
宋‧王溥,《五代會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
宋‧王溥,《唐會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606-60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王應麟,《漢制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60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6年11月再版。
宋‧吳自牧,《夢粱錄》,載《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10月。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314-3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周密,《武林舊事》,知不足齋叢書本重印,載《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10月。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日本靜嘉堂文庫影印黃丕烈舊藏元刊明印本重印,載《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10月。
宋‧徐天麟,《西漢會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60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徐天麟,《東漢會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60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4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11月3版。
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2版。
宋‧鄭樵,《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宋‧薛居正等,《舊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2月3版。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元‧脫脫等奉敕撰,《宋史》,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5月再版。
元‧脫脫等奉敕撰,《金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12月3版。
元‧脫脫等奉敕撰,《遼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9月2版。
明‧朱國楨,《皇明史概》,(明崇禎間原刻本),臺北:文海出版社。
明‧宋濂、王褘等奉敕撰,《元史》,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3月3版。
明‧李東陽等,申明行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明神宗萬曆十五年(1587)司禮監刊本,1964年3月再版。
明‧胡廣等,《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據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之ozaphane微卷放大影印。
明‧姚廣孝、解縉等奉敕編纂,《永樂大典》,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2月。
明‧徐一夔等,《大明集禮》,《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明‧徐溥等、李東陽等重修,《大明會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明‧馮琦原編;陳邦瞻纂輯;張溥論正,《宋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7月上海1版2刷。
明‧戴銑編,《朱子實紀》一書,收入岡田武彥主編;福田殖解題,(和刻影印)《近世漢籍叢刊思想》初編第22,臺北:中文出版社,1972年5月。
清‧三泰等,劉統勳等續纂,《大清律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672-67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清‧允祹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61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清‧王梓材、馮雲濠輯,《宋元學案補遺》,《叢書集成續編》24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
清‧托津等,《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92年4月。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46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清‧李誡奉敕撰,《營造法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67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清‧來保、李玉鳴等奉敕撰,《欽定大清通禮》,《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65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清‧紀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武英殿版),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9月初版7刷。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上海:中華書局,1957年11月。
清‧郝玉麟等監,謝道承等編纂,《福建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527-53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清‧郝玉麟等監修,魯曾煜等編纂,《廣東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562-5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清‧乾隆官修,《清朝文獻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清‧乾隆官修,《清朝通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清‧乾隆官修,《清朝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清‧乾隆官修,《續文獻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清‧乾隆官修,《續通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清‧乾隆官修,《續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清‧張廷玉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1月第3版。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1年4月。
清‧琴川編,《皇清奏議》(都城國史館琴川居士排字本)卷33,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清‧龍文彬纂,《明會要》,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第二輯,歷代會要第一期書第九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第3版。
清‧劉師培,《中國歷史教科書》,史部‧史鈔類,1934-1936年寧武南氏排印本,國圖線裝善本書。
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集,《二十五史‧晉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鑄版,1965年5月臺二版。
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集,《二十五史‧周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鑄版,1965年5月臺二版。
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集,《二十五史‧新唐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鑄版,1965年5月臺二版。
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集,《二十五史‧舊唐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鑄版,1965年5月臺二版。
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集,《二十五史‧明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鑄版,1965年5月臺二版。
舒大剛、楊世文主編,《儒藏‧史部‧歷代學案》,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楊家駱主編,《十通分類總纂》,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1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列傳第188,1980年5月再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福建省例》(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1964年6月。
趙爾巽等,《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6年7月。
劉海年、楊一凡總主編,《大明令》,載《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洪武法律典籍》乙編第一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8月。
劉海年、楊一凡總主編,《大明律直解所載明律》,載《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乙編-─洪武法律典籍》,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8月。
劉海年、楊一凡總主編,《大誥武臣》,載《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乙編-─洪武法律典籍》,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8月。
劉海年、楊一凡總主編,《御製大誥》,載《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乙編-─洪武法律典籍》,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8月。
劉海年、楊一凡總主編,《御製大誥續編》,載《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乙編-─洪武法律典籍》,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8月。
劉海年、楊一凡總主編,《教民榜文》,載《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乙編-──洪武法律典籍》,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8月。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朝鮮)鄭麟趾,《高麗史》,雲南大學圖書館藏明藏明景泰二年(1451年)朝鮮活字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5年9月。
2.方志類
明‧何喬遠編撰,《閩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
明‧洪受,《滄海紀遺》,金門:縣文獻委員會,1970年6月再版。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
清‧方鼎等修;清‧朱升元等纂,《晉江縣志》,編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福建省 》第8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王澤椿纂、張閬仙修,《惠安縣志》,臺灣省立圖書館藏清雍正8年庚戌九月修本影印,臺北:臺北市惠安同鄉會,1973年。
清‧余文儀主修;清‧黃佾等纂輯,《續修臺灣府志》,編入《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 》第5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4年3月臺一版。
清‧周學曾等,《晉江縣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
清‧周鍾瑄,《諸羅縣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清‧林焜熿,《金門志》,收入《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9月。
清‧林焜熿,《金門志十六卷》,光緒壬午年(1882年)10月開雕,版藏浯江書院。
清‧郝玉麟等監修,《福建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53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清‧孫爾準等修,陳壽祺等纂,《重纂福建通志》,清同治10年(1871)重刊本,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10月。
清‧徐景熹等修;清‧魯曾煜等纂,《福州府志》,據清乾隆19年刊本影印,編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 》第7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12月。
清‧清光緒癸巳年校補,《泉州府馬巷廳志》,臺北:福建省同安縣同鄉會,1986年10月重印。
清‧陳文達著,《臺灣縣志》,據民53年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c本第103種影印,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3年6月。
清‧黃佐、郭賡武纂修,《泉州府志》,泉州:編纂委員會辦公室1984年據泉山書社民國16年乾隆版補刻本影印。
清‧萬友正纂修,《馬巷廳志》,據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修,清光?十九年(1893)補刊本影印,編入《中國方志叢書》第9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12月。
清‧鄭祖庚纂修,《閩縣鄉土志》,據清刊本影印,編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福建省 》第226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6月。
同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同安縣志》,編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志 ‧福建省》,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0月。
呂允在總編纂,《增修烈嶼鄉志》,金門:烈嶼鄉公所,2010年1月。
周凱,《廈門志》,編入《臺灣歷史文獻叢刊 ‧方志類》,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3年9月。
林學增等修,吳錫璜纂,《同安縣志》,據民國18年鉛印本影印,編入《中國方志叢書》第8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金門縣文獻委員會,《金門縣志》,金門:金門縣政府,1922年2月。
金門縣文獻委員會,《金門縣志》重修版,金門:金門縣政府,1968年2月。
金門縣文獻委員會,《金門縣志》重編版,金門:金門縣政府,1979年6月。
金門縣政府,《金門縣志》增修版,金門:金門縣政府,1999年初版2刷。
金門縣政府,《金門縣志:96年續修》,金門:金門縣政府,2009年12月。
金門縣金門學研究會總編纂,《金城鎮志》,金門:金城鎮公所,2009年11月。
泉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泉州市志》,編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志‧福建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5月。
晉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晉江市志》,編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志‧福建省》,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4年3月。
財團法人金門縣史蹟維護基金會編,《金寧鄉志》,金門:金寧鄉公所,2005年10月。
許如中編; 陳槃審閱,《新金門志》,金門縣:金門縣政府,1959年3月。
許如中編著,《金門民俗志》,編入婁子匡編著《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二輯第29,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1年春季。
許雪姬總編輯,《續修澎湖縣志》,澎湖:澎湖縣政府,2005年7月。
連雅堂著,《臺灣通史》,編入《認識臺灣系列》,臺北:黎明文化公司,2001年4月。
陳光貽著,《中國方志學史》,編入周一良主編《大學歷史叢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陳昆仁總編輯;李錫回主編,《金門史蹟源流》,金門:金門縣政府,1987年11月修訂再版。
陳嘉平等,《廈門地志》,廈門:鷺江出版社,1999年8月2刷。
惠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惠安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年7月。
廈門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廈門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年1月。
楊天厚、林麗寬總編纂,《金門縣金沙鎮志》,金門:金沙鎮公所,上冊2002年12月;下冊2005年2月。
楊天厚、林麗寬總編纂,《金門縣金湖鎮志》,金門:金湖鎮公所,2009年5月。
楊志文,《金門縣湖峰鄉土誌紀遺》,金門:金門縣湖峰社史料編纂委員會,2001年12月。
楊志文,《金門縣湖峰鄉土誌續輯》,金門:金門縣湖峰社史料編纂委員會,1998年8月。
楊青主編,《八閩三楊匯譜‧弘農楊氏源流卷》,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2年6月。
福建省晉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晉江市志》(簡本),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年11月。
臺灣中西文化事業中心影印,《泉州府志》,1964年。
謝重光、楊彥杰、汪毅夫等,《金門史稿》,廈門:鷺江出版社,1999年8月。
3.譜牒類
《梁氏族譜》手抄本,1987年1月。
(三)子部(包含諸子、技藝、術數等著作)
周‧老子原著。余培林編撰,《生命的大智慧-─老子》,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81年3月。
周‧荀況,《荀子》,《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69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周‧荀況原著;清‧楊倞注,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3月初版8刷。
周‧莊周撰;晉郭象注,《莊子》,臺北:中華書局,1973年4月臺4版。
周‧莊周,《莊子集釋》,臺南:唯一書業中心,1975年9月。
漢‧王充原著。蕭登福校注,《新編論衡》,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
漢‧王充《論衡》,臺北:漢學研究中心,宋刊本,影印自日本宮內廳書陵部,1990年。
漢‧王符,《潛夫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漢‧王符原著;清‧汪繼培箋,《潛夫論箋》,臺北:漢京文化公司,2004年3月。
漢‧桓寬,《鹽鐵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漢‧桓寬著;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7月。
漢‧班固原著;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光緒元年(1875年)春淮南書局刊,臺北:廣文書局,2004年10月再版。
漢‧荀悅著;龔祖培校點,《申鑒》,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漢‧賈誼,《新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漢‧劉安原撰;漢‧高誘注。何寧撰注,《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第1版2刷。
漢‧蔡邕,《獨斷》二卷,上海涵芬樓影印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明弘治癸亥刊本,《四部叢刊‧廣編》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漢‧應劭撰。王利器注,《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9月。
東漢‧王符撰;龔祖培校點,《潛夫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東漢‧崔寔撰;唐鴻學校輯,《四民月令》(大關唐氏成都刊怡蘭堂叢書本),《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12月。
後漢‧崔寔撰。唐鴻學輯,《四民月令》,大關唐鴻學輯刻于成都,《叢書集成續編》8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
魏‧王肅撰註,《孔子家語》(明覆宋刊本),載《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宋元明清善本叢刊》,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12月。
晉‧崔豹,《古今注》,上海涵芬樓影印宋刊本,《四部叢刊‧三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臺北:明文書局,1981年9月。
南朝宋‧劉義慶原著。楊勇著,《世說新語校箋》,臺北:平平出版社,1974年9月。
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叢書集成新編》9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叢書集成新編》3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隋‧王通原著;王雪玲校點,《中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唐‧于義方,《黑心符》,《叢書集成新編》33冊,臺北:新文豐出1985版社,年元月。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2月。
宋‧不著撰人,《新編婚禮備用月老新書》,南宋末年建刊本,臺北:國圖四樓善本室微卷影印,1225年。
宋‧王堯臣等,《崇文總目》,《百部叢書集成》(原刻景印),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香港:中華書局,1960年6月。
宋‧王銍撰;朱杰人點校,《默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宋‧王應麟著;清‧翁元圻等注;欒保群、田松青、呂宗力校點;《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宋‧王闢之撰;呂友仁點校,《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3月。
宋‧王柡撰;誠剛點校,《燕翼詒謀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宋‧司馬光,《家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6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朱熹,《白鹿書院教規》,《叢書集成新編》3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宋‧朱熹,《朱子大全》,《四部備要‧子部》367-378冊(據明胡氏刻本校刊),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1966年。
宋‧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朱熹,《延平答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朱熹、呂祖謙同編;葉采集解,《近思錄》(正誼堂全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朱熹原著;清‧李光地、熊賜履等編,《御纂朱子全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朱熹編,《河南程氏遺書》,載《叢書集成三編》1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臺1版。
宋‧朱熹編輯,《二程語錄》,《叢書集成新編》2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宋‧朱熹輯;清‧茅星來撰,《近思錄集註》,《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6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呂大鈞,《呂氏鄉約》,載《叢書集成續編》5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
宋‧呂大臨撰;陳俊民輯校,《藍田呂氏遺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1月。
宋‧呂祖謙編著,《呂祖謙全集‧近思錄》,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
宋‧李邦獻,《省心雜言》,據四庫本重刻影印,《百部叢書集成》初編37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宋‧李昉等奉敕撰;王雲五主編《太平御覽》,《四部叢刊三編‧子部》,上海涵芬樓影印宋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月臺一版。
宋‧周密,《癸辛雜識》,《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
宋‧周密,《齊東野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叢書集成新編》7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宋‧范仲淹,《范氏義莊規矩》,《叢書集成續編》5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
宋‧范仲淹撰;清‧范能濬輯,《范文正集補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真德秀,《西山讀書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7月。
宋‧真德秀,《諭俗文》,《叢書集成新編》3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宋‧袁采,《袁氏世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69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高承,《事物紀原》,《叢書集成新編》3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宋‧張載,《張子全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儒家類,69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12月。
宋‧陸游,《放翁家訓》,《叢書集成新編》3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宋‧程頤,《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9月16日。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程顥、程頤撰;朱子編,《二程外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項安世,《項氏家說》,《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黃榦,《朱文公(熹)行狀》,一名《宋侍講朱文公行狀》,《叢書集成續編》26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
宋‧楊時編輯,《二程粹言》,《叢書集成新編》2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宋‧葉夢得,《石林家訓》,《叢書集成續編》6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
宋‧趙鼎,《家訓筆錄》,《叢書集成新編》3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宋‧劉清之,《戒子通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70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劉敞,《公是弟子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劉敞,《公是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劉應李輯,《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全書‧文公婚禮‧議婚》卷4,《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69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5年9月。
宋‧鄭太和,《鄭氏規範》,《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宋‧鄭至道,《琴堂諭俗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86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70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明‧嘉靖丙辰年1556年摹宋刻本),臺北:新興書局,1971年3月。
宋‧羅點,《聞見錄》,民國十六年(1927)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四樓善本書室微卷,1927年。
宋‧釋惠洪,《林間錄》(後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饒魯編,《程董二先生學則》,《叢書集成新編》3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元‧黃端節編,《朱子成書》,明景泰元年(1450年)善敬書堂刊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珍藏(微片)。
元‧鄭太和,《鄭氏規範》,《叢書集成新編》3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明‧王夫之,《俟解》,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7月3版。
明‧王夫之,《思問錄》,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7月3版。
明‧王世懋,《閩部疏》,《叢書集成新編》9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87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5年9月。
明‧午榮,《魯班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明‧丘濬撰,《大學衍義補》,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丘濬編輯,《朱子學的》,《叢書集成新編》2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明‧呂柟,《二程子抄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明‧周祈,《名義考》,臺北:學生書局,1971年5月。
明‧胡廣等奉敕撰,《性理大全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710-71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郎瑛,《七修類稿》,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8月。
明‧張鼐,《孔子家語雋》(明萬曆間書林蕭世熙刊本),《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宋元明清善本叢刊》,1978年12月。
明‧許相卿,《許雲?@貽謀》,《叢書集成新編》3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明‧陳懋仁,《泉南雜志》,《叢書集成新編》9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明‧陶晉英,《楚書》,《叢書集成新編》9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明‧章潢,《圖書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明‧黃宗羲,《宋元學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
明‧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7月初版3版。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6月初版7刷。
明‧管志道,《從先維俗議》﹝影印明刊本﹞,《叢書集成續編》6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
明‧謝肇淛,《五雜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8月。
明‧龐尚鵬,《龐氏家訓》,《叢書集成新編》3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明‧顧炎武,《日知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臺一版。
清‧六十七纂,《番社采風圖考》,《叢書集成新編》9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清‧孔繼汾,《劻儀糾謬集》,清乾隆刻本,《四庫未收書輯刊》三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
清‧王士俊輯,《閑家編》,浙江圖書館藏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養拙堂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58冊,臺南:莊嚴出版社,1995年9月。
清‧王述菴編,《金石萃編》,出版地不詳:國風出版社,1964年7月。
清‧王梓材、馮雲濠輯,《宋元學案補遺》,《叢書集成續編》24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清‧王懋竑,《白田雜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8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清‧王懋竑編,《朱子年譜》,清道光光緒間刻本,于浩輯《宋明理學家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4月。
清‧王懋竑編,《朱子年譜考異》,清道光光緒間刻本,于浩輯《宋明理學家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4月。
清‧江永,《近思錄集註》,《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清‧周亮工,《閩小紀》,《叢書集成新編》9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清‧津門佟氏輯,《士庶備覽》,清光緒十八年刻本,《四庫未收書輯刊‧參輯》1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
清‧茅星來,《近思錄集註》,《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清‧夏炘,《述朱質疑》,咸豐壬子新鐫;景紫山房藏板,《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
清‧孫奇逢,《孝友堂家訓》,《叢書集成新編》3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清‧徐珂,《清稗類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6月。
清‧張伯行纂,《養正類編》,《叢書集成新編》3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清‧張能鱗,《進賢說》,《叢書集成續編》6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
清‧張習孔,《家訓》,《叢書集成續編》6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
清‧張爾岐,《蒿庵閒話》,《筆記小說大觀續編》19冊(《四部集要‧子部》),臺北:新興書局,1962年。
清‧曹雪芹,《紅樓夢》,臺北:三民書局,1973年2月再版。
清‧清聖祖,《淵鑑類函》(殿版),臺北:新興書局,1960年9月。
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上下冊),臺北:廣文書局,2004年10月再版。
清‧陳宏謨,《培遠堂偶存稿》,清乾隆間培遠堂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四樓善本書室珍藏。
清‧陳宏謀撰,華希閎補輯,《訓俗遺規‧陸桴亭(世儀)思辨錄》(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乾隆55年(1790年)含英閣刻道光增補本)卷2,《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58冊,莊嚴出版社出版,1995年9月初版一刷。
清‧陳盛韶,《問俗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11月。
清‧陸圻,《新婦譜》,《叢書集成續編》6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
清‧傅山,《霜紅龕家訓》,《叢書集成續編》6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
清‧焦循,《里堂家訓》,《叢書集成續編》6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
清‧項維貞輯,《燕臺筆錄》,《叢書集成新編》9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清‧黃本驥,《三禮從今》(清道光24年刻本),《四庫未收書輯刊》三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
清清‧趙執信,《禮俗權衡》,清康熙刻本,《四庫未收書輯刊》三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
清‧趙翼,《陔餘叢考》,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10月。
清‧蔣伊,《蔣氏家訓》,據《借月山房彙鈔》本影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清‧蔣廷錫等奉敕編,《古今圖書集成》,民國上海中華書局影印本。
清‧鄭士範編,《朱子年譜》,清光緒六年(1880年)刻本,丁浩輯《宋明理學家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4月。
清‧鄭端輯,《朱子學歸》,《叢書集成新編》2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清‧鍾于序,《宗規》,載《叢書集成續編》第6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
清‧鍾錂纂,《顏習齋先生闢異錄》,《叢書集成新編》3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元月。
清‧顧祿撰;來新夏點校,《清嘉錄》,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
不著撰者,《居家必用事類乙集》,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17冊,1995年9月。
王重民原編;黃永武新編,《敦煌古籍敘錄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6月。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2月初版第6刷。
(四)集部(包括詩、文、詞、曲、詩文評等各種體裁的文學著作)
後漢‧王逸,《楚辭章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梁‧蕭統撰;唐‧李善等註,《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10月。
唐‧元稹,《元稹集》,《四部刊要‧集部》,臺北:漢京文化公司,2004年3月。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四部刊要‧集部》,臺北:漢京文化公司,2004年3月。
唐‧李紳,《追昔遊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唐‧杜甫,《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1975年6月。
唐‧杜牧,《樊川文集》,《四部刊要‧集部》,臺北:漢京文化公司,2004年3月。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香港:中華書局(分局),1972年1月。
唐‧張籍,《張司業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唐‧黃滔,《黃御史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 月。
唐‧劉長卿,《劉隨州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唐‧顏真卿,《顏魯公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孔延之,《會稽掇英總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方岳,《秋崖集》,《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方逢辰,《蛟峰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王十朋,《梅溪後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15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宋紹興辛未21年(1151年)提舉兩浙西路常平茶鹽王刊宋元明初遞修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四樓善本書室。
宋‧王炎,《雙溪類?》,《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王庭珪,《盧溪文集》,《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王質,《雪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司馬光,《傳家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0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上海涵芬樓借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紹熙刊本景印,《四部叢刊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宋‧石介,《徂徠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0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朱熹撰;郭齊、尹波點校,《朱熹集》,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2刷。
宋‧朱熹,《晦庵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朱熹,《晦菴先生文集》,《宋集珍本叢刊》56冊,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宋‧朱熹原撰。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2月。
宋‧余靖,余仲荀編,《武溪集》,《四庫全書薈要‧集部》22冊,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2月。
宋‧吳泳,《鶴林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載《歷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
宋‧呂祖謙,《呂東萊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9月。
宋‧呂祖謙,《東萊別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1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呂祖謙,《東萊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呂祖謙編。齊治平點校,《宋文鑑》,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3月。
宋‧呂祖謙編著;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近思錄》,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
宋‧李石,《方舟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李覯,《旴江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李覯,《直講李先生集》,上海涵芬樓借江南圖書館藏明代刊本景印,《四部叢刊‧集部》4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李覯撰;明‧左贊編,《旴江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沈括,《長興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汪應辰,《文定集》,上海:世紀出版社,2009年2月。
宋‧周必大,《文忠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14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周惇頤撰;清‧周沈珂編,《周元公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周紫芝,《太倉稊米集》,臺北:國家圖書館「古籍影像檢索系統」列印。
宋‧姚勉,《雪坡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1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洪邁,《夷堅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胡寅,《斐然集》,《四庫全書珍本》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胡宿,《文恭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古逸叢書三編》5冊,據北京圖書館藏北宋刻本原大影印,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4年。
宋‧范仲淹,《范文正集補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范祖禹,《范太史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家鉉翁,《則堂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徐元杰,《?埜集》,《宋集珍本叢刊》,四川大學古籍所編,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6月。
宋‧徐鉉,《徐騎省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3月。
宋‧徐鉉,《騎省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晁補之,《雞肋集》,《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2月。
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宋集珍本叢刊》76冊,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宋‧馬永卿,《嬾真子》,《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
宋‧崔敦禮,《宮教集》,《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張方平,《樂全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10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張耒,《柯山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張栻,《南軒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1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張栻,《張南軒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4月。
宋‧陳文蔚,《克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17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陳淳,《北溪大全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陳傅良,《止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陳著,《本堂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陳藻,《樂軒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15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陸九淵撰,陸持之編,《象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15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7月。
宋‧陸游,《渭南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1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游九言,《默齋遺稿》,《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程珌,《洺水集》,《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陽枋,《字溪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黃仲元,《四如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18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黃幹,《勉齋集》,《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楊時,《龜山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楊萬里、楊長孺編,《誠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熊禾,《勿軒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趙鼎,《忠正德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劉才邵,《檆溪居士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13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劉克莊撰,《後村先生大全集》,載舒大剛主編《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6月。
宋‧劉辰翁,《須溪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劉攽,《彭城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4月再版。
宋‧劉宰撰,《漫塘文集》,載舒大剛主編《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6月。
宋‧劉敞,《公是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劉學箕,《方是閒居士小稿》,《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樓鑰,《攻媿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15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歐陽守道,《巽齋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1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歐陽修,《文忠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穆修,《穆參軍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戴表元,《剡源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1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韓元吉,《桐陰舊話》,清道光刻《古今說海》本,載《宋代傳記資料叢刊》3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10月。
宋‧韓琦,《安陽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08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韓琦,《韓魏公集》,據清康熙張伯行輯編同治左宗棠增刊正誼堂全書本影印,《百部叢書集成‧集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宋‧韓琦,李之亮、徐正英校箋,《安陽集編年箋注》,四川:巴蜀書社,2000年10月。
宋‧魏了翁,《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四部叢刊電子版‧初編》(原文及全文檢索版),北京:書同文數字技術有限公司。臺北:國家圖書館電子書,2010年4月列印。
宋‧蘇洵,《嘉祐新集》,載《宋集珍本叢刊》,四川大學古籍所編,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6月。
宋‧蘇軾,《東坡全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蘇頌撰,蘇?t編,《蘇魏公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09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蘇轍,《欒城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蘇轍,《欒城應詔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元‧方回,《桐江續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19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元‧牟巘,《牟氏陵陽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元‧李祁,《雲陽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元‧柳貫,《待制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1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元‧胡祇遹,《紫山大全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元‧貢師泰,《玩齋集》,《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元‧郝經,《陵川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元‧張養浩,《歸田類稿》,《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元‧劉敏中,《中庵集》,《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元‧劉壎,《水雲村稿》,《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元‧劉鶚,《惟實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元‧謝應芳,《辨惑編》,《百部叢書集成》,臺灣:藝文印書館,1967年。
明‧尹臺,《洞麓堂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7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明‧文林,《文溫州集》,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40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10月。
明‧方孝儒,《遜志齋集》,上海涵芬樓景印明嘉靖辛酉王可大臺州刊本,《四部叢刊‧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明‧毛伯溫,《毛襄懋先生文集》(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37年毛仲愈等刻毛襄懋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63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10月。
明‧王行,《半軒集》,《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王慎中,《遵巖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明‧丘濬,《重編瓊臺?\》,《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明‧危素,《說學齋稿》,《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朱升,《朱楓林集》,天津圖書館藏明萬曆歙邑朱氏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4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10月。
明‧何瑭,《柏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明‧吳子玉,《大鄣山人集》,吉林省圖書館藏明萬曆16年黃正蒙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41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10月。
明‧呂坤;王國軒、王秀梅整理,《呂坤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5月。
明‧呂柟,《涇野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61冊,湖南圖書館藏明嘉靖34年于德昌刻本,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10月。
明‧宋訥,《西隱集》,《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宋濂,《文憲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23-12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明‧宋濂,《宋文憲公全集》,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四樓善本書室珍藏,1936年。
明‧李時勉,《古廉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九年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10月。
明‧汪循,《汪仁峰先生文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清康熙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47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10月。
明‧汪舜民,《靜軒先生文集》,據上海圖書館藏明正德6年張鵬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3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
明‧汪道昆,《太函集》,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10月。
明‧汪禔,《檗菴集》,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十八年刻汪氏家集三種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46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10月。
明‧周敘,《石溪周先生文集》,《四庫全書總目‧經部》31冊(武英殿版),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9月初版7刷。
明‧岳正,《類博稿》,《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林文俊,《方齋存稿》,《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林希元,《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遼寧省圖書館藏清乾隆十八年陳臚聲詒燕堂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75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10月。
明‧林俊,《見素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明‧邱濬,《重編瓊臺?\》,《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金瑤,《金栗齋先生文集》,據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41年(1613年)瀛山書院刻本,國立故宮博物院微片,《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4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姜寶撰,《姜鳳阿文集》,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27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10月。
明‧胡直,《衡廬精舍藏稿》,《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唐桂芳,《白雲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唐錦,《龍江集》,據明嘉靖刻崇禎補修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3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
明‧夏言,《夏桂洲先生文集》,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吳一璘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75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10月。
明‧徐有貞,《武功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徐溥,《謙齋文錄》,《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崔銑,《洹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明‧康海,《對山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張四維輯,《名公書判清明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宋遼金元史研究室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初版2刷。
明‧張旭,《梅巖小稿》,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正德元年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41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10月。
明‧張寧,《方洲集》,《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郭子章,《蠙衣生傳草》,傳草許昌市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55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10月。
明‧郭子章,《蠙衣生蜀草》,《四庫全書總目‧集部》154冊(武英殿版),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9月初版7刷。
明‧彭韶,《彭惠安集》,《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程敏政,《篁墩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5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明‧楊士奇,《東里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3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明‧楊士奇,《東里續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3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明‧楊榮,《文敏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劉元卿,《劉聘君全集》,南開大學圖書館藏清咸豐二年重刊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54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10月。
明‧劉宗周,《劉蕺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明‧潘希曾,《竹澗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鄭岳,《山齋文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鄭紀,《東園文集》,《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蕭鎡,《尚約文鈔》,《四庫全書總目‧經部》33冊(武英殿版),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9月初版7刷。
明‧薛應旂撰,《方山先生文錄‧涇野先生傳》卷14,《四庫全書總目》集部102冊。
明‧薛蕙,《考功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韓邦奇,《苑洛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歸有光,《震川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8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明‧羅洪先,《念菴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7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明‧羅欽順,《整菴存稿》,《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6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明‧羅虞臣,《羅司勳文集》,浙江圖書館藏清康熙五十年羅氏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94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10月。
明‧嚴嵩,《鈐山堂集》,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四年刻增修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56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10月。
明‧蘇伯衡,《蘇平仲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明‧顧亭林,《亭林文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0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
清‧于鬯,《花燭閒談》,《叢書集成續編》6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臺一版。
清‧方苞,《望溪先生文集》,《叢書集成三編》第5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上海涵芬樓景印姚江借樹山房刊本,《四部叢刊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清‧沈彤,《果堂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清‧李光地,《榕村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3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清‧胡培翬,《胡培翬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11月。
清‧陳夢雷主纂,《古今圖書集成》,原書雍正4年(1726年)告成,殿本無考證,上海:中華書局。
清‧陳燿輯,《切問齋文鈔》,清乾隆40年(1775年)吳江陸氏家刊本。
清‧賀長齡、魏源等編,《清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4月。
清‧黃宗羲編,《明文海》,涵芬樓藏鈔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2月。
清‧趙翼撰;曹光甫校點,《檐曝雜記》,載《清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
清‧綠窗女史,《婚禮注》一卷,寫本,舊鈔本,包角線裝,國圖微卷。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5月臺一版。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清‧錢泳撰;孟斐校點,《履園叢話》,載《清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
清‧顏元撰;王星賢、張芥塵、郭征點校,《顏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6月。
清‧魏裔介,《兼濟堂文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清‧鏡湖逸叟,《瑟瑟錄》一卷,集叢附加款目:《小品叢鈔》,寫本,舊鈔本,包角線裝,國圖微卷。
清‧顧炎武,《亭林文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0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3年5月。
清‧顧祿,《清嘉錄》,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
清‧顧祿撰;王稼句點校,《桐橋倚棹錄》,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廣東文徵編印委員會編,《廣東文徵》,香港:廣東文徵編印委員會,1973年。
二、現代專著(按姓氏筆劃排序)
(一)生命禮俗及婦女家庭
方川,《媒妁史》,廣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9月一版。
王國榮,《中國式婚姻問題診斷》,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年12月。
王潔卿,《中國婚姻-婚俗、婚禮與婚律》,臺北:三民書局,1988年8月。
王灝、梁坤明合著,《台灣人的生命之禮:婚嫁的故事》,收入《臺灣智慧叢刊》第10,臺北市:臺原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王躍生,《清代中期婚姻衝突透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月。
左玉河,《婚喪嫁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1月。
任寅虎,《中國古代婚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6 月初版2刷。
吳存浩,《中國民俗通志‧婚嫁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
完顏紹元,《婚嫁趣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
李中清、郭松義、定宜莊編,《婚姻家庭與人口行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李文海主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婚姻家庭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初版2刷。
李文海主編,《婚姻內外的古代女性》,北京:中華書局社,2006年5月。
李文獻主持;徐福全協同主持,《臺灣傳統婚禮儀節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8-2411-H-226-001,臺北: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執行,1999年10月。
李甲孚,《中國古代的婦女生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2月。
李仲祥、張發嶺,《中國古代漢族婚喪風俗》,收入《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第4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5 月初版2刷。
李秀娥,《臺灣傳統生命禮儀》,臺中:星辰出版社,2005年3月初版2刷。
李建興、蔡雅琪,《嘉義地區客家禮俗硏究》,牛斗山文史工作室出版,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年。
李師豐楙,《慶典禮俗》,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10年8 月。
李樹茁、靳小怡、(美)費爾德曼、(加)李南、朱楚珠等合著,《當代中國農村的招贅婚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5月。
李鑒?W,《姻緣、良緣、孽緣─中國民間婚戀習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刷。
阮昌銳,《中外婚姻禮俗之比較研究》,《中華文化叢書》系列之一,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6月。
阮昌銳,《中國婚姻習俗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出版部,1989年5月。
阮昌銳、辛意雲合著,《中國人的生命禮俗》(嘉禮篇),臺北:行政院文建會策劃出版,1992年白露。
周銳、張琳,《中國民間婚喪禮俗通書》,湖南:三環出版社,1991年。
岳娟娟,《嫁娶》,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1月。
林明義編,《臺灣冠婚喪祭家禮全書》,臺北:武陵出版公司,1995年12月4版6刷。
林素娟,《空間、身體與禮教規訓:探討秦漢之際的婦女禮儀教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5月。new window
林麗寬,《生命的歷程:金門的節慶與禮俗》,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9年11月。
邵先崇,《近代中國的新式婚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5月。
金門縣立社會教育館編印,《金門婦女古妝飾文物展專輯》,金門:金門縣立社會教育館,1998年10月。
姚漢秋,《臺灣婚俗古今談》,收入《協和臺灣叢刊》第21,臺北:臺原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5刷。
韋溪、張萇,《中國古代婦女禁忌禮俗》,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
宮欽科,《婚禮的風采-─中華嫁娶》,瀋陽市:遼海出版社,1998年8月。
徐吉軍、方建新、方健、呂鳳棠等,《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11月。
徐揚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
殷偉、殷斐然編著,《中國喜文化》,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
烏爾沁編著,《民間喜事》,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2年1月。
馬之驌,《中國的婚俗》,臺北:經世書局,1981年12月。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李學勤、馮爾康主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叢書》第2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12月。
高洪興、徐錦鈞、張強邊合編,《婦女風俗考》,收入《中國民俗文化研究叢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10月。
涂順從,《南瀛生命禮俗誌》,臺南:臺南縣文化局,2001年5月。
常人春,《紅白喜事-─舊京婚喪禮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11月。
常建華,《婚姻內外的古代女性》,收入《古代社會生活圖記》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
張彥修著,《婚姻‧家族‧氏族與文明:《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4年12月,頁7。new window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8月,頁183-184。
郭松義、定宜莊,《清代民間婚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郭興文,《中國傳統婚姻風俗》,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陳其南,《婚姻、家庭與社會》,臺北:允晨出版社,1987年10月。
陳運棟編著,《臺灣的客家禮俗》,臺北:臺原出版社,1996年5月1版5刷。
陳筱芳,《春秋婚姻禮俗與社會倫理》,四川:巴蜀書社,2000年6月。
陳鵬,《中國婚姻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4月。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9月臺一版8刷。
陶希聖,《婚姻與家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頁36。
喬繼堂,《中國人生禮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初版2刷。
彭利芸,《宋代婚俗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8月臺1版。
彭美玲、呂敦華、羅健蔚,《深情相約-婚嫁禮俗面面觀》,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年3月。
彭衛,《漢代婚姻形態》,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6月。
彭懷真,《婚姻與家庭》,臺北: 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8月修訂第4版。
程郁,《清至民國蓄妾習俗之變遷》,上海:世紀出版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
費成康,《中國家族傳統禮儀》,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7月。
黃維憲主持;李豐楙、徐福全、李文獻協同主持,《臺灣省推行國民生活禮儀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執行,臺灣省政府民政廳委託,1992年6月。
楊天厚、林麗寬,《金門婚嫁禮俗》,臺北:稻田出版公司,1998年元月。
楊炯山編,《結婚禮儀》,新竹:竹林書局,2001年7月再版。
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收入《楊樹達文集》,上海:上海世紀出版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福建省民俗學會編,《閩臺婚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
劉達臨,《中國性史圖鑑》,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7月。
劉燕儷,《唐律中的夫妻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2月。
歐瑞雲,《細說義.美人生:關於你我的生命禮俗書》,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8年1月。
澎湖縣文獻小組編,《古婚禮》,澎湖:澎湖縣文獻小組出版,1984年。
蔡利民,《掀起你的紅蓋頭》,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11月。
魯達編著,《中國歷代婚禮》;收入李無未、張黎明主編《中國歷代禮儀文化叢書》套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9月。
盧玲,《屈辱與風流:圖說中國女性》,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年(出版月日未標明)。
鮑家麟編,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附補篇》臺北:稻?艇X版社,1993年5月。
鍾福山主編,《禮儀民俗論述專輯‧婚禮禮儀篇》,臺北:內政部,1995年5月。
鴻宇編著,《服飾》(中國民俗文化彩圖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5月。
蘇冰、魏林合著,《中國婚姻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
顧鑒塘、顧鳴塘合編,《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5月初版3刷。
(日)片岡巖著;陳金田、馮作民合譯,《臺灣風俗誌》,臺北:大立出版社,1981年。
(日)鈴木清一郎原著;馮作民譯,《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公司,2004年10月1版4刷。new window
(二)朱熹及《家禮》、家訓、家範
乙力編,《中國古代聖賢家訓》,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束景南編著,《朱熹佚文輯考》,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李曉東,《中國封建家禮》,收入《中國風俗叢書》第4,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8月臺灣初版。
東方望編,《家禮集成》,臺北:滿庭芳出版社,1992年8月。
林振禮,《朱熹與泉州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高令印、陳其芳合著,《福建朱子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1版第2刷。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new window
婁子匡主編,《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家範篇》,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9年春季。
郭堯齡,《朱子與金門》,金門:金門縣政府,2003年9月。
陸益龍編著,《中國歷代家禮》,收入李無未、張黎明主編《中國歷代禮儀文化叢
書》套書,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1998年9月。
彭美玲主持;黃才容、林碧珠研究助理,《家禮源流群書述略考異》(簡易版),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1-H-002-05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執行,2001年10月。
傅小凡,《朱子與閩學》,湖南:岳麓書社,2010年1月。
解光宇,《朱子學與徽學》,湖南:岳麓書社,2010年1月。
程燕青譯注,《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3月。
費成康,《中國家族傳統禮儀》(圖文本),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7月。
董師金裕,《朱熹學術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12月。
劉守松編著,《家禮常識》,先登出版社,1994年元月6版。
盧正言主編,《中國歷代家訓觀止》,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4年8月初版2刷。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1980年9月。
(韓)盧仁淑,《朱子家禮與韓國之禮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8月。
(三)其他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2年12月。
方川、王懷義,《民俗思維》,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方寶璋,《源與緣:閩臺民間風俗比較》,福州:海風出版社,2008年7月。
方寶璋,《閩臺民間習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
王玉波,《中國古代的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9月。
王師秋桂主編,葉明生編著《中國傳統科儀本彙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11月臺1版。
王貴民,《中國禮俗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
王貴民,《禮俗史話》,臺北:國家出版公司,2003年4月。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長沙:岳麓書社,2002年10月。new window
王維梅主編,《「二十一世紀敦煌文獻研究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自然文化學會,2005年4月。
申士堯、傅美琳主編,《中國風俗大辭典》,臺北:國家出版社,1999年10月。
仲富蘭,《中國民俗流變》,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2月。
向柏松,《吉祥民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任騁著,《中國民間禁忌》,臺北:漢欣文化,1996年11月初版2刷。
朱筱新,《中國古代禮儀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3月初版3刷。
朱鷹主編,《禮儀》,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6月。
何綿山,《閩文化述論》,吉林:延邊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new window
何綿山,《閩文化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刷。new window
何聯奎,《中國禮俗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1月。
余光弘等編,《閩西庵壩人的社會與文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余敦康,《中國宗教與中國文化》(卷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