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孤獨詩學:藍星詩人群的自我書寫
作者:何雅雯
作者(外文):Ya-Wen He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何寄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現代詩藍星詩人群孤獨抒情詩自我Modern poetryBlue-Star poetsSolitudelyricthe self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1
  本文援引Philip Koch對「孤獨」的分析,以廣義的藍星詩人群詩作為取樣對象,探究戰後臺灣現代詩人的孤獨意識與自我書寫。
  藍星詩社社性不強,以個人身分出入詩社活動、發表作品或出版詩集者眾,本文從寬認定,曾經參與詩社成立者、擔任詩刊編輯者、獲頒詩獎者、由藍星詩社出版詩集者,皆在取樣範疇內,以此擺脫社團主張與概念的大旗,專注於詩人與詩作的探析。
  本文探究孤獨中的自我書寫,大體分為二端:其一,以抒情詩自我陳述;其二,以植物、動物等外物自我象喻。就自我陳述而言,詩人透過敘事者陳述自我意志或思維,建立自我形象,或者在孤獨情境中或坐或行,凝視自我、開啟對話,其中又有敘事者與聽眾、作者與讀者的關係。就物我之喻而言,以植物與動物最多,其他廣泛事物亦有值得探究之處。
  另外,孤獨情境與其他情緒往往相互作用,當以寂寞最為鮮明。故另外以藍星詩人群中的少年詩人為例,說明「孤寂的詩少年」有何面貌風姿。
This study that cited the analysis of “Solitude” from Philip Koch, and focused on the poems of the Blue-Star Poetry Society, tried to discuss the consciousness of solitude and self-writing.
The sociality of the Blue-Star Poetry Society was not strong enough, so there were lots of members who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ities of the poetry society, publicize or publish their poems individually. Therefore, this study adopted the broader recognition, poets who had ever participated the inauguration of the Poetry Society, who had received the credit of the Poetry society, or who had published their works by the poetry society were included in the sampling field. According to this, this study can focus on the discusses of poets and their poems without the banner of the claims and conceptions of the poetry society.
  This study were probe into self-writing in solitary. It could be separated into two parts: first,.to make the self-writing by lyric poetry; second, to make the self-metaphor by extrinsic object such as plants or animals and so on. To make the self-writing, the poets presented self-determination or thinking by the speaker to establish self-image; they sat or walked in solitude situations, and gazed self, opened dialogue. Among them, which there wer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ot only speaker and the audience but authors and readers. To make the self-metaphor by extrinsic object, most plants and animals, other broad matters still were worth to be explored.
Besides, solitude situations and other emotions often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Loneliness is 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feelings. Therefore, this study made interpretations about “the face and posture of lonely young poets”, as an example to young poets in Blue-Star Poetry Society.
壹:藍星詩人群作品集
(不同詩人依姓名筆畫排序,同一詩人作品依出版先後排序。)

【甲類:創始成員】
余光中
1952。《舟子的悲歌》,臺北市:野風出版社
1954。《藍色的羽毛》,臺北市:藍星詩社★
1960。《鐘乳石》,香港:中外畫報社
1960。《萬聖節》,臺北市:藍星詩社★
1960。《天國的夜市》,臺北市:中外畫報;臺北市:三民,1969,2005二版
1964。《蓮的聯想》,臺北市:文星書店,初版;臺北市:九歌,2007
1967。《五陵少年》,臺北市:文星書店,初版;臺北市:大地,1981
1969。《敲打樂》,臺北市:純文學(藍星詩叢)★;臺北市:九歌,1989三版
1969。《在冷戰的年代》,臺北市:純文學(藍星詩叢)★,1984新版
1974。《白玉苦瓜》,臺北市:大地,臺北市:九歌,2008
1976。《天狼星》,臺北市:洪範書店
1981。《余光中詩選Ⅰ》,臺北市:洪範書店,2006二版
1983。《隔水觀音》,臺北市:洪範書店
1986。《紫荊賦》,臺北市:洪範書店
1986。《與永恆拔河》,臺北市:洪範書店
1990。《夢與地理》,臺北市:洪範書店
1996。《安石榴》,臺北市:洪範書店
1998。《余光中詩選Ⅱ》,臺北市:洪範書店;2007二版
1998。《五行無阻》,臺北市:九歌
2000。《高樓對海》,臺北市:九歌,2007增訂一版
2008。《藕神》,臺北市:九歌

夏菁
1954。《靜靜的林間》,臺北市:藍星詩社★
1957。《噴水池》,臺北市:明華書局(藍星詩叢)★
1961。《石柱集》,香港:中外文化
1964。《少年遊》,臺北市:文星書店
1977。《山》,臺北市:純文學,初版;1985,二版
1998。《澗水淙淙》,臺北市:九歌
2003。《雪嶺》,臺北市:未來書城
覃子豪
1953。《海洋詩抄》,臺北市:新詩週刊社
1955。《向日葵》,臺北市:藍星詩社★
1962。《畫廊》,臺北市:藍星詩社★
1965。《覃子豪全集Ⅰ》,臺北市: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
1968。《覃子豪全集Ⅱ》,臺北市: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
1974。《覃子豪全集Ⅲ》,臺北市: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
2005。向明、劉正偉編,《新詩播種者》,臺北市:爾雅

蓉子
1953。《青鳥集》,臺北市:中興文學出版社;臺北市:爾雅,1982
1961。《七月的南方》,臺北市:藍星詩社★
1965。《蓉子詩抄》,臺北市:藍星詩社★
1967。《童話城》,臺北市:臺灣書店
1969。《維納麗沙組曲》,臺北市:純文學出版社(藍星叢書)★
1974。《橫笛與豎琴的晌午》,臺北市:三民
1978。《蓉子自選集》,臺北市:黎明文化
1978。《雪是我的童年》,臺北市:環球書社
1980。《天堂鳥》,臺北市:道聲
1986。《這一站不到神話》,臺北市:大地
1989。《只要我們有根》,臺北市:文經社
1997。《黑海上的晨曦》,臺北市:九歌

鄧禹平
1951。《藍色小夜曲》,臺北市:野風出版社(筆者未見)
1983。《我存在因為歌因為愛》,臺北市:純文學

鍾鼎文
1951。《行吟者》,臺北市:臺灣詩壇
1956。《山河詩抄》,臺北市:正中書局
1957。《白色的花束》,臺北市:藍星詩社★
1967。《雨季》,臺北市:臺灣省新聞處

【乙類:曾任編輯】
方莘
1963。《膜拜》,臺北市:現代文學

王憲陽
1962。《走索者》,臺北市:藍星詩社★
1970。《千燈》,臺北市:星光書報社
1978。《愛心集》,臺北市:林白
1992。《紅塵塵紅》,臺北市:林白
2000。《千禧詩集》,臺北市:藍星詩學季刊社★

向明
1959。《雨天書》,臺北市:藍星詩社★
1969。《狼煙》,臺北市:純文學(藍星叢書)★
1982。《青春的臉》,臺北市:九歌
1988。《水的回想》,臺北市:九歌
1994。《隨身的糾纏》,臺北市:爾雅
2000。《向明世紀詩選》,臺北市:爾雅
2004。《陽光顆粒》,臺北市:爾雅
2007。《地水火風》,臺北市:唐山

向明、鄭林、楚風、蜀弓、彭捷
1967。《五弦琴》,台北,藍星詩社★

張健
1959。《鞦韆上的假期》,臺北市:藍星詩社★
1966。《春安˙大地》,臺北市:藍星詩社★
1968。《畫中的霧季》,臺北市:水牛
1978a。《屋裡的雪花》,臺北市:德馨室出版社
1978b。《白色的紫蘇》,臺北市:天華出版社
1981a。《夜空舞》,臺北市:藍星詩社★
1981b。《水晶國》,臺北市:藍星詩社★
1982a。《四季人》,臺北市:藍星詩社★
1982b。《雨花臺》,臺北市:藍星詩社★
1982c。《聖誕紅》,臺北市:藍星詩社★
1982d。《藍眼睛》,臺北市:藍星詩社★
1983。《草原上的流星》,台南:鳳凰城
1984a。《張健詩選》,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1984b。《微笑的秋荷》,臺北市: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5a。《鳳凰城》,台南:鳳凰城
1985b。《敲門的月光》,臺北市:文史哲
1986。《百人圖》,臺北市:文史哲
1987。《山中的菊神》,臺北市:文史哲
1989。《世紀的長巷》,臺北市:文史哲
1992。《寂寞是一條長河》,台南:鳳凰城
1996。《春夏秋冬》臺北市:文史哲
1997a。《玫瑰歲月》,臺北市:文史哲
1997b。《今晚有盛宴》,臺北市:藍星詩社★
1997c。《忘名泉》,臺北市:藍星詩社★
1997d。《青色山脈》,臺北市:藍星詩社★
1998。《星空的鯉魚》,臺北市:藍星詩社★
2000。《完美的交響》,臺北市:藍星詩社★
2001。《永恆的陽光》,臺北市:藍星詩社★
2002。《詩巫的星光》,臺北市:藍星詩社★
2003a。《音樂教室》,臺北市:藍星詩社★
2003b。《秘密花園》,臺北市:藍星詩社★
2003c。《藍天翱翔》,臺北市:藍星詩社★
2004a。《夏荷集》,臺北市:藍星詩社★
2004b。《鐘鳴九響》,臺北市:藍星詩社★
2004c。《天涯秋菊》,臺北市:藍星詩社★

黃用
1959。《無果花》,臺北市:藍星詩社★

敻虹
1968。《金蛹》,臺北市:純文學
1976。《敻虹詩集》,臺北市:大地
1983。《紅珊瑚》,臺北市:大地
1991。《愛結》臺北市:大地
1997。《稻草人》,臺北市:三民
1997。《觀音菩薩摩訶薩》,臺北市:大地
1999。《向寧靜的心河出航》,台北縣:佛光

羅門
1958。《曙光》,臺北市:藍星詩社★
1963。《第九日的底流》,臺北市:藍星詩社★
1969。《死亡之塔》,臺北市:藍星詩社★
1975。《羅門自選集》,臺北市:黎明文化
1980。《曠野》,臺北市:時報出版
1984。《羅門詩選》,臺北市:洪範書店
1988。《整個世界停止呼吸在起跑線上》,臺北市:光復
1990。《有一條永遠的路》,臺北市:尚書出版社
1995。《羅門創作大系卷一:戰爭詩》,臺北市:文史哲
1995。《羅門創作大系卷二:都市詩》,臺北市:文史哲
1995。《羅門創作大系卷三:自然詩》,臺北市:文史哲
1995。《羅門創作大系卷四:自我˙時空˙死亡詩》,臺北市:文史哲
1995。《羅門創作大系卷五:素描與抒情詩》,臺北市:文史哲
1995。《羅門創作大系卷六:題外詩》,臺北市:文史哲
1995。《羅門創作大系卷七:《麥堅利堡》特輯》,臺北市:文史哲

羅智成
1975。《畫冊》,臺北市:鬼雨書院
1979。《光之書》,臺北市:龍田書局;臺北市:天下文化,2000
1982。《傾斜之書》,臺北市:時報出版;臺北市:聯合文學,1999
1989。《擲地無聲書》,臺北市:少數工作室;臺北市:天下文化,2000
1989。《寶寶之書》,臺北市:少數工作室
1999。《黑色鑲金》,臺北市:聯合文學
2002。《夢中書房》,臺北市:聯合文學
2004。《夢中情人》:臺北市:印刻
2007。《夢中邊陲》,臺北市:印刻

【丙類:藍星詩獎得主】
吳望堯
1955。《靈魂之歌》,臺北市:良友
1958。《玫瑰城》,臺北市:藍星詩社★
1958。《地平線》,臺北市:藍星詩社★
2000。《巴雷詩集》,臺北市:天衛文化

瘂弦
1959。《瘂弦詩抄》,臺北市:國際圖書公司
1968。《深淵》,臺北市:眾人出版社;臺北市:晨鐘,1970
1977。《瘂弦自選集》,臺北市:黎明文化
1981。《瘂弦詩集》,臺北市:洪範書店

【丁類:曾於藍星詩社/藍星詩叢出版詩集】
王潤華
1966。《患病的太陽》,臺北市:藍星詩社★
1970。《高潮》,臺北市:星座詩社
1978。《內外集》,臺北市:國家
1980。《橡膠樹》,新加坡:泛亞文化
1981。《南洋鄉土集》,臺北市:時報文化
2005。《人文山水詩集》,臺北市:萬卷樓

古貝
1963。《火祭場》,臺北市:藍星詩社★

白萩
1958。《蛾之死》,臺北市:藍星詩社★
1965。《風的薔薇》,臺北市:笠詩社
1969。《天空象徵》,臺北市:田園
1971。《白萩詩選》,臺北市:三民
1972。《香頌》,臺北市:笠詩社;臺北市:石頭出版社,1991
1984。《詩廣場》,臺中:熱點文化公司
1989。《風吹才感到樹的存在》,臺北市:春暉
1990。《自愛》,臺北市:笠詩社
1991。《觀測意象》,臺中市:臺中市立文化中心

吳宏一
1965。《回首》,臺北市:藍星詩社★
1973。《繡風集》,臺中市:光啟
1989。《合唱》,臺北市:中央日報

辛魚
1956。《擷星錄》,臺北市:藍星詩社★

辛鬱
1960。《軍曹手記》,臺北市:藍星詩社(筆者未見)★
1981。《辛鬱自選集》,臺北市:黎明文化
1988。《豹》,臺北市:漢光文化公司
1990。《因海之死》,臺北市:尚書出版社
1995。《在那張冷臉背後》,臺北市:爾雅
2000。《辛鬱世紀詩選》,臺北市:爾雅

周夢蝶
1959。《孤獨國》,臺北市:藍星詩社★
1978。《還魂草》,臺北市:領導出版社
2000。《周夢蝶世紀詩選》,臺北市:爾雅
2002。《約會》,臺北市:九歌;2006增訂新版
2002。《十三朵白菊花》,臺北市:洪範書店
2009。《周夢蝶詩文集》,臺北市:印刻

青芬
1958。《十二月的獨步》,臺北市:藍星詩社★

葉珊(楊牧)
1960。《水之湄》,臺北市:藍星詩社★
1963。《花季》,臺北市:藍星詩社★
1966。《燈船》,臺北市:文星書店
1969。《非渡集》,臺北市:仙人掌出版社
1971。《傳說》,臺北市:志文
1975。《瓶中稿》,臺北市:志文
1978。《北斗行》,臺北市:洪範書店
1979。《吳鳳》,臺北市:洪範書店
1980。《禁忌的遊戲》,臺北市:洪範書店
1980。《海岸七疊》,臺北市:洪範書店
1983。《楊牧詩集Ⅰ》,臺北市:洪範書店
1986。《有人》,臺北市:洪範書店
1991。《完整的寓言》,臺北市:洪範書店
1995。《楊牧詩集Ⅱ》,臺北市:洪範書店
1997。《時光命題》,臺北市:洪範書店
2001。《涉事》,臺北市:洪範書店
2006。《介殼蟲》,臺北市:洪範書店

鄭林
1997。《鄭林詩集》,臺北縣新店市:詩藝文

藍菱
1964。《露路》,臺北市:藍星詩社★
1973。《對答的枝枒》,臺北市:創世紀詩社

【戊類:合輯】
羅門、張健主編。1986。《星空無限藍》,臺北市:九歌
曹介直。2009。《第五季》,臺北市:爾雅

貳:徵引書目
一、中文專著
丁旭輝。2000。《臺灣現代詩圖象技巧研究》,高雄市:春暉,2000.12。
───。2006。《淺出深入話新詩》,臺北市:爾雅,2006.09。
古添洪。2005。《不廢中西萬古流──中西抒情詩類及影響研究》,臺北市:學生書局,2005.04。
白靈、蕭蕭主編。2007。《儒家美學的躬行者──向明詩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萬卷樓,2007.12。
石計生。2003。《藝術與社會:閱讀班雅明的美學啟迪》,臺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2003.10。new window
向陽(林淇瀁)。1985。《康莊有待》,臺北市:東大,1985.05。
李瑞騰。1997。《新詩學》,臺北市:駱駝,1997.03。
林昆範編著。2008。《色彩原論》,台北縣土城市:全華圖書,2008.10,二版。
林明德、李豐楙、呂正惠、何寄澎、劉龍勳編著。1981。《中國新詩賞析(全三冊)》,臺北市:長安,1981.08修訂再版。
林明德編。2001。《臺灣現代詩經緯》,臺北市:聯合文學,2001.06。
林燿德。1986。《一九四九以後》,臺北市:爾雅,1986.12。
侯秀春編著。2008。《色彩概論》,臺北市:合慶,2008.03。
柯慶明。2006。《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臺北市:麥田,2006.12。new window
奚密(Yeh, Michelle)。1998。《現當代詩文錄》,臺北市:聯合文學,1998.11。
翁文嫻。1998。《創作的契機》,臺北市:唐山,1998.05。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2003。《臺灣前行代詩家論》,臺北市:萬卷樓,2003.11。
張亨。2002。《王陽明與致良知》,臺北市:中央研究院,2002.12。
張芬齡。1992。《現代詩啟示錄》,臺北市:書林,1992.06。
張漢良。1979。《現代詩論衡》,臺北市:幼獅,1979.06。
張誦聖。2001。《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市:聯合文學,2001.06
陳芳明。2002。《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市:麥田,2002.04。new window
麥穗。1998。《詩空的雲煙》,臺北縣新店市:詩藝文,1998.05。
彭予。2004。《美國自白詩探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4.07。
曾進豐編。2005。《娑婆詩人周夢蝶》,臺北市:九歌,2005.03。
黃維樑編。1979。《火浴的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臺北市:純文學,1979.05。
黃維樑編。1994。《璀璨的五彩筆──余光中作品評論集(1979-1993)》,臺北市:九歌,1994.10。
楊牧。1996。《亭午之鷹》,臺北市:洪範,1996.04。
──。2005。《掠影急流》,臺北市:洪範,2005.12。
──。2009。《奇萊後書》,臺北市:洪範,2009.04。
楊牧編。1987。《徐志摩詩選》,臺北市:洪範,1987.11。
劉紀蕙。2000。《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0.05。
蔡哲仁。2007。《白萩的詩與詩論》,臺南市:臺南市立圖書館,2007.12。
鄭明娳。1988。《當代文學氣象》,臺北市:光復書局,1988.04。
鄭樹森編。1991。《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市:東大圖書,1991.04,再版。
鄭騫。1961。《從詩到曲》,臺北市:順先,1976.10,再版。
蕭阿勤。2008。《回歸現實: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06。new window
賴芳伶。2002。《新詩典範的追求──以陳黎、路寒袖、楊牧為中心》,臺北市:大安,2002.07。
簡政珍。2003。《放逐詩學:臺灣放逐文學初探》,臺北市:聯合文學,2003.11。new window
───。2004。《臺灣現代詩美學》,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07。
羅青。1987。《從徐志摩到余光中》,臺北市:爾雅,1987.12。
──。1994。《詩的風向球》,臺北市:爾雅,1994.08。
──。1994。《詩的照明彈》,臺北市:爾雅,1994.08。
顧蕙倩。2009。《臺灣現代詩的浪漫特質》,臺北市:秀威資訊,2009.12,。new window

參:譯著
Brooks, Cleanth:2008。《精緻的甕:詩歌結構研究》(The Well Wrought Urn:Studies in the Structure of Poetry),郭乙瑤、王楠、姜小衛等譯,上海:上海人民,2008.08。
Cresswell, Tim:2004。《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王志弘、徐苔玲譯,臺北市:群學,2006.03。
France, Peter:1996。《隱士:透視孤獨》,梁永安譯,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1.03。
Frye, Northrop《批評的剖析》(Anatomy of Criticism),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天津:百花文藝,1998.11。
Goethe, Johann Wolfgang von(歌德):1774。《少年維特的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周學普譯,臺北市:志文,1987.02再版。
Hamilton, Edith(漢米爾頓):1942。《希臘羅馬神話故事》(Mythology: Timeless Tales of Gods and Heroes),臺北市:桂冠,2004.08。
Hesse, Hermann(赫曼˙赫塞):1925。《徬徨少年時》(Demian),林倩葦譯,陳玉慧審定,臺北市;遠流,2008.11。
Jeffrey C. Alexander、Steven Seidman主編:1990。《文化與社會》,吳潛誠總編校,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7.09。
Koch, Philip:1994。《孤獨》,梁永安譯,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7.09。
Turner,Victor W.:1967。《象徵之林──恩登布人儀式散論》(The Forest of Symbols: Aspects of Ndembu Ritual),趙玉燕、歐陽敏、徐洪峰譯,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6.11。
───────:1969。《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黃劍波、柳博譯,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04。
河合隼雄:1987。《影子現象學》(影の現象学),羅珮甄譯,臺北市:揚智文化,2000.04。
奚密(Yeh, Michelle)。1991。《現代漢詩──1917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Modern Chinese Poetry: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1917),奚密、宋炳輝譯,上海市:上海三聯,2008.08。

二:單篇論文
丁旭輝。2006。〈論辛鬱詩中的自我審視與現實觀照〉,《創世紀詩雜誌》148期,2006.09,頁164-174。
向明。1988。〈五O年代現代詩的回顧與省思〉,《藍星詩刊》15期(1988.04)。
何雅雯。2003。〈無盡孤獨的廣場〉,臺北市:《文訊》217。2003.11。
何翠萍。1984。〈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徵分析〉,《人類與文化》第十九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會(1984.01),頁56-64。
───。1992。〈比較象徵學大師特納〉,黃應貴主編《見證與詮釋》,臺北市:正中書局(1992.06),頁282-377。
呂正惠。2004。〈一九五○年代的現代詩運動〉,聯合報副刊編輯《臺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臺南市:國家文學館(2004.12)。
李華飛。1987。〈隔海祭詩魂-憶覃子豪〉,《新文學史料》(北京),1987年第1期。
洛夫。1988。〈冰河下的暖流──序辛鬱詩集「豹」〉,收錄於辛鬱《豹》,臺北市:漢光,1988.08,頁3-14。
張芬齡、陳黎。2001。〈楊牧詩藝備忘錄〉,收入林明德編,《臺灣現代詩經緯》,臺北市:聯經,2001.06,頁239-270。
陳明柔。1999。〈敲打自己的鑼鼓-試論現代詩論戰〉,《藍星詩學》4號,1999年12月。
陳芳明。2001。〈余光中的現代主義精神〉,收入林明德編,《臺灣現代詩經緯》,臺北市:聯經,2001.06,頁159-183。
陳建忠。2000。〈尋找台灣詩的航向——試論戰後多次現代詩論戰的時代意義〉,《文學台灣》36期,2000年10月。
曾珍珍。2003。〈生態楊牧──析論生態意象在楊牧詩歌中的運用〉,《中外文學》31:8=368,2003.01,頁161-191new window
───。2009。〈多識草木蟲魚鳥獸──訪楊牧談解識自然〉,《新地文學》10,臺北市:新地文學社,2009.12,頁282-286。
蔡明諺。2007。〈新詩論戰之後──對六○年代初期現代詩壇的幾個考察〉,東海大學中文系編《苦悶與蛻變:六○、七○年代臺灣文學與社會》,臺北市:文津,2007.05,頁325-353。
戴璉璋。2003。〈儒家慎獨說的解讀〉,《中國文哲研究期刊》23期,2003.09,頁211-234。new window
蕭蕭。2006。〈閉鎖式的現代主義:白萩與台灣的焦急〉,《當代詩學》第二期,2006.09,頁129-156。new window
黃維樑。2006。〈鄉土詩人余光中〉,《當代詩學》第二期,2006.09,頁31-47。new window
陳大為。2006。〈詮釋的縫隙與空白──細讀楊牧的時光命題〉,《當代詩學》第二期,2006.09,頁48-62。new window
曾進豐。2006。〈隱情∕忍情──論周夢蝶〈無題〉詩十九首〉,《當代詩學》第二期,2006.09,頁81-99。new window
劉正忠。2006。〈暴力與音樂與身體:瘂弦受難記〉,《當代詩學》第二期,2006.09,頁100-115。new window

三:學位論文
蔡明諺。2007。《一九五○年代臺灣現代詩的淵源與發展》,呂正惠指導,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new window
王梅香。2005。《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7月。
李麗玲。1995。《五○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清華文學所中文組碩士論文。1995年7月。
阮美慧。2002。《臺灣精神的回歸:六、七○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2年6月。new window
胡月花。2004。《周夢蝶及其詩作研究》,淡江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7月。
胡芳琪。2007。《一九五○年代台灣反共文藝論述研究》,清華台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侯作珍。2003。《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文化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3年1月。new window
陳全得。1999。《臺灣「現代詩」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9年。
劉正忠。2001。《軍旅詩人的異端性格——以五、六十年代的洛夫、商禽、瘂弦為主》,台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1年1月。new window
劉正偉2005。《覃子豪詩研究》,玄奘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年1月。
黃怡菁。2006。《「文藝創作」(1950-1956)與自由中國文藝體制的形構與實踐》,清華台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夏聖芳。2001。《蓉子詩研究》,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1年。
謝嘉琪。2002。《余光中詩中的文化認同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
蔡其昌。1996。《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東海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6年1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