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李潼「臺灣的兒女」系列作品中的兩性書寫研究
作者:林宜青
作者(外文):Lin, Yi-ching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蘇伊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李潼青少年小說臺灣的兒女兩性研究Lee TongYoung adult novelsTaiwan’s ChildrenGender stud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6
李潼「臺灣的兒女」系列作品中的兩性書寫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李潼「臺灣的兒女」系列作品中的兩性書寫特色,分析作品中的男女角色共相,以及研究李潼在形塑書中男女角色時,是否存有性別刻板印象。主要研究目的有六:一、探討各書中所塑造出的男性形象及其特質。二、探討各書中所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及其特質。三、探討各書中男女兩性的互動情形。四、探討各書中男女兩性的性別角色歸屬情形。五、探討作品中所呈現出的兩性意識,其突破性與侷限性何在。六、分析作者在作品中所呈現出的人生哲理及價值觀。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書中的男性角色,無論其年齡、成長背景、生活年代,在外貌體格上,大抵都精壯有力,在性格上有堅定的意志,對工作能全力以赴。人際關係良好,與他人的互動佳,職業選擇亦呈現多元化傾向。
二、書中的女性角色,無論其年齡、成長背景、生活年代,在外貌上大都呈現柔美特質;性格上除有溫柔的一面,能夠體恤他人外,有許多人物亦都兼具堅強的性格特徵。但人際交往不如男性廣泛,在職業的選擇上,較諸男性,亦侷限許多。
三、兩性互動,基本上合諧而互重。書中未見男性對女性口出惡言,亦未有貶抑對方性別的言語出現;但卻可看出女性對男性有所抱怨,甚至有貶損、批評的言詞。
四、十六本小說的人物書寫策略,基本上屬於兩性特質的呈顯而非兩性跨界的書寫,所塑造出來的男女角色,因為性別的不同,展現出不同的性格特色。但仍有少部分的人物具有中性化氣質,而使其人物群像具有變化性、真實性。
五、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亮眼,無論在職場上的表現或在家庭中的地位,作者都給予高度肯定。作者的書寫態度及作品中人物的言行表現,都展現出對女性的尊重肯定,呈現兩性平權的思想。
六、作品中明確寫出青少年男女對自我認同的過程與自我意識的覺醒,表達出作者對青少年的包容與認同。藉由書中成人角色的言語與行為,傳遞出作者樂觀幽默的生活哲學與悲苦不移的生命韌性,並呈現合宜的兩性相處模式。
最後,針對「臺灣的兒女」系列作品中在人物刻畫、情節安排、語言應用及寫作技巧等方面,提供研究者的一些觀察意見,並對圓神出版社在排版上所形成的疏失,加以列舉,以作為未來創作者及出版社再版時之參考。
Study of Gender Depictions in Lee Tong’s Taiwan’s Children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features of gender depictions of Lee Tong’s Taiwan’s Children, to analyz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male and female characters, and to track the existence of stereotypes in shaping of the characters. The research purposes include: 1. To investigate male images and features in each book. 2. To investigate female images and features in each book. 3.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s of both genders. 4. To dig out character traits of each gender. 5. To examine gender consciousness of both gender and its limitations. 6. To analyze life philosophy and values revealed by the author via text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clude:
1. In spite of their ages, growing backgrounds, and living decades, all male characters are portrayed as physically strong with strong wills. They are devoted to work, are good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with varieties in occupations.
2. All female characters, regardless of their ages, growing backgrounds, and living decades, are described as pretty at the outlook with tender personality. Besides, they are also depicted as strong as the male characters. They are not as active as male characters in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are limited in selections of occupations.
3.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genders are harmony and with respect to each other. No curses or dirty words were found from the male side to the female side while critical words were explored from the female side to the male part.
4. Male and female characters shaped in these 16 books are displayed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 features owing to gender differences. Only few of the characters are portrait as neutral and the writing strategies focused on presentations of both genders instead of gender crossing. The varieties of character presentations provide vivid images for all characters in these books.
5. Female characters are presented positively in both family and job market. The author presents high respect toward female with depictions of appropriate manners reflected by characters in the books. As a result, gender equality is displayed in these books.
6. Young adults in these books are described with clear self-identification and self-awareness. It is clearly represented that the author understood and was caring about the young generation. Revealing from the speeches and behaviors of the male characters, the author transmitted his humorous live philosophy and firm attitude of life, and a proper way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both genders.
Finally, the researcher offered opinions from observations on character depictions, plots, language application and writing skills of the series of Taiwan’s Children. Also, the researcher would like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publisher and the writer for further modifications.
參考文獻
壹、研究文本
李潼,《四海武館》,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
李潼,《夏日鷺鷥林》,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
李潼,《夏日鷺鷥林》,台北市:小魯文化,2011。
李潼,《太平山情事》,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
李潼,《尋找中央山脈的弟兄》,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
李潼,《尋找中央山脈的弟兄》,台北市:小魯文化,2011。
李潼,《少年雲水僧》,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
李潼,《我們的祕魔岩》,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
李潼,《戲演春帆樓》,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
李潼,《火金姑來照路》,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
李潼,《無言的戰士──林旺與我》,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
李潼,《白蓮社板仔店》,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
李潼,《開麥拉,救人地》,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
李潼,《阿罩霧三少爺》,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
李潼,《福音與拔牙鉗》,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
李潼,《頭城狂人》,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
李潼,《魔弦吉他族》,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
李潼,《龍門峽的紅葉》,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
李潼,《博士.布都與我》,台北:民生報社,2000。
李潼,《少年龍船隊》,台北市:天衛文化,1993。
李潼,《少年噶瑪蘭》,台北市:天衛文化,2003。
李潼,《望天丘》,台北市:民生報社,2003。
李潼,《順風耳的新香爐》,台北市:民生報社,2001。
李潼,《再見天人菊》,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0。


貳、專著
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編,《李潼先生作品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2005。
王煥琛、柯華威,《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2004。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市:揚智出版社,2002。
佚名,《周易》,《十三經注疏》,藝文印書館。
李美枝,《女性心理學》,台北市:大洋出版社,1984。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市:時報文化,1986。
李潼,《少年小說創作坊──李潼答客問》,台北市:幼獅文化公司,2002。
李潼,《台灣兒童文學筆記:戊寅虎年篇》,宜蘭市: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9。
李潼,《台灣兒童文學筆記:已卯兔年篇》,宜蘭市:宜蘭縣立文化中心,2000。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市:木鐸出版社,1988。
林文寶,《兒童文學論述選集》,台北市:幼獅文化,1991。
林良,《淺語的藝術》,台北市:國語日報社,2000。
林政華,《兒童少年文學》,台北市:富春文化,1991。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台北市:東大圖書,1993。
邱各容,《兒童文學史料初稿1945-1989》,台北市:富春文化,1990。
邱各容,《臺灣兒童文學史》,台北市:五南圖書,2005。
邱紹一、洪永福,《性別教育》,台北縣:新文京,2009。
洪文珍,《兒童文學小說選集》,台北市:幼獅文化,1987。
徐西森,《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2003。
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2004。new window
桂文亞,《呼喚:李潼少年小說的聲音》,台北市:民生報社,2003。
馬景賢,《認識少年小說》,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1986。
馬景賢,《認識少年小說》,台北市:天衛文化,1996。
莊明貞,《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2003。
黃國儀編著,《兩性教育──揭開男女神秘的面紗》,台北縣:啟英文化,2001。
黃德祥,《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圖書,2004。
張大春,《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
張子樟,《回顧中的省思──少年小說論述與其他》,澎湖縣:澎湖縣文化局,2002。
張子樟,《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台北市:天衛文化,2007。
張子樟,《細讀的滋味──青少年文學賞析》,澎湖縣:澎湖縣政府,2009。
張建(主編),《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3。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2004。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2006。
張清榮,《少年小說研究》,台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
陳國明、彭文正、葉銀嬌、安然,《傳播研究方法》,台北縣:威仕曼文化,2010。
葉嘉瑩,《迦陵談詞》,台北市:三民書局,1997。
趙天儀,《兒童文學與美感教育》,台北縣:富春文化,1999。new window
潘人木友情團隊,《蓬萊碾字坊:李潼人間情懷和文學天地》,宜蘭市: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3。
潘慧玲,《性別議題導論》,台北:高等教育文化,2003。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市:麗文文化,1994。
樊發稼、林煥彰、何紫主編,《中國當代兒童文學作家小傳》,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2。
蘇麗春編,《《文學旅行者》──作家的蘭陽探索》,宜蘭市: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1。
Atwater, E., Adolescence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96.
Agacinski, Sylvian,吳靜宜譯,《性別政治》,台北縣:桂冠圖書,2005。
Barthes, R., From work to text. In Josue V. Harari (Ed.), Textual strategies : Perspectives in post- structuralist criticism (pp. 73-81). London: Methuen, 1980.
Boulding, K. E., 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New York: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6.
Basow, Susan A.,劉秀娟、林明寬譯,《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市:揚智文化,1996。
Connell, R.W.,劉泗翰譯,《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台北市:書林出版社,2004。
Derlega, V. J.& L. H. Janda著,林彥妤、郭利百加等譯,《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心理適應》,台北:桂冠圖書,1993。
Forster, E.M.,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87。
Jensen, K. B. &Jankowski, N. W.,唐維敏譯,《大眾傳播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書局,1996。
Lodge, David,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台北縣:木馬文化,2006。
Robinson, John P. 等主編,楊宜音、張志學、彭泗清等譯校,《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
Scholes, R. E.,譚明譯,《符號學與文學》,台北市:結構群出版社,1989。


參、期刊論文
王洛夫,〈李潼得自生活的幽默風格:以〈天天爆米香〉、〈白蓮社板仔店〉、〈順風耳的新香爐〉為例〉,《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21卷3期,2005,頁26-30。
王洛夫,〈生命是永不放棄的詩篇──讀李潼《夏日鷺鷥林》〉,《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41期,2010,頁48-51。
文訊編輯部,〈李潼研究資料〉,《文訊》231期,2005,頁144-151。
方衛平,〈和諧:一種信念和渴望〉,《兒童文學家》18期,1996,頁11-13。
石曉楓,〈少女成長紀事──當代臺灣女性成長小說書寫主題之研究〉,《中國學術年刊》28期秋季號,2006,頁153-180。new window
何秀娟,〈李潼著作及作品評論文獻目錄〉,《全國新書資訊月刊》73期,2005,頁23-32。
杜明城,〈「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獎」序〉,《兒童文學學刊》17期,2007,頁3-4。
李展平,〈李潼,慢走〉,《文訊》231期,2005,頁130-131。
李美枝,〈性別特質問卷的編製及男女大學生四種性別特質類型在成就動機、婚姻、事業及性態度上的比較〉,《中華心理學刊》23卷1期,1981,頁23-37。new window
李美枝,〈社會變遷中中國女性角色及性格的改變〉,《社區發展季刊》37期,1987,頁26-34。new window
李美枝、鍾秋玉,〈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期,1996,頁260-299。new window
李美燕,〈一個失寵少女的自我追尋──評析少年小說《為我憂慮一分鐘》〉,《兒童文學學刊》3期,2000,頁128-143。new window
李潼,〈和作家約會──讀報聲中開啟的寫作之門〉,《小作家月刊》3卷5期總號29 ,1996,頁6-12。
吳玫瑛,〈「頑童」與「完人」:《魯冰花》與《阿輝的心》中的男童形構〉,《臺灣文學研究集刊》8期,2010,頁125-152。new window
林政華,〈臺灣青少年小說的曠世鉅著──評介李潼《臺灣的兒女》系列〉,《文訊》175期,2000,頁27-28。
林哲璋、王宇清,〈陳素宜少年小說中的臺灣少女──不是問題少女,卻有少女問題〉,《國文天地》20卷1期,2004,頁4-13。new window
林淑玟,〈洪健全兒童文學獎〉,《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4卷1期,1988,頁5。
洪文珍,〈一九四五年以至一九九O年台灣地區少年小說的發展趨勢〉,《華文兒童文學小史》,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1991,頁80-95。
洪文珍,〈影響二十世紀後半臺灣少年小說發展的十三樁大事〉,《兒童文學學刊》3期,2000,頁64-84。new window
夏春祥,〈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期,1997,頁141-166。new window
孫建江,〈李潼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兒童文學家》18 期夏季號,1996,頁18-19。
徐惠隆,〈李潼的宜蘭文化視野〉,《文訊》231期,2005,頁134-135。
桂文亞,〈情牽同行路 有日有月──為李潼而作〉,《全國新書資訊月刊》73期,2005,頁15。
桂文亞,〈李潼,路上好走〉,《文訊》231期,2005,頁132-133。
畢恆達,〈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通識教育季刊》11卷第1、2期,2004,頁117-146。
許漢章,〈高雄市兒童文學寫作學會柔蘭獎簡介〉,《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4卷1期,1988,頁6。
張子樟,〈發現臺灣人──淺析李潼關於花蓮的三本少年小說〉,《兒童文學家》23期,1997,頁1-17。
張子樟,〈平行或交叉──少年小說中的父子關係〉,《兒童文學學刊》1期,1998,頁97-116。new window
張子樟,〈隨想與省思──對台灣少年小說及發展的一些淺見〉,《兒童文學學刊》2期,台東市: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1999,頁5-14。new window
張子樟,〈發現臺灣人──淺析李潼關於花蓮的三本少年小說〉,《兒童文學家》23期,1997,頁1-17。
張子樟,〈論少年小說的欣賞作用──以「洪健全兒童文學創作獎」得獎作品為例〉,《兒童文學學刊》6期上卷,台東市: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2001,頁6-21。new window
張子樟,〈在內容與形式之間擺盪──檢視李潼作品的另一種角度〉,《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8期,2007,頁4-6。
張子樟,〈青少年小說的閱讀語文本〉,《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8卷4期,2011,頁16-30。new window
張湘君,〈誰知少年的心事──少年小說面面觀〉,《國民教育》33卷1、2期,1992,頁27-32。
曹文軒,〈李潼小說印象〉,《兒童文學家》18期,1996,頁9-10。
許建崑,〈減枷成佳家──從少年小說中談父子親情的建立〉,《師友月刊》370期,1998,頁18-23。
許建崑,〈少年小說中的「四大天王」〉,上海市:《兒童文學研究》3期,1998,頁39-43。
許建崑,〈千山萬水,唯我獨行──送李潼在塵世中的先行〉,《文訊》231期,2005,頁136-137。
許建崑,〈陷圍的旗手──試論「臺灣的兒女」系列作品的成就與困境〉,《兒童文學學刊》上卷6期,2001,頁22-61。new window
許建崑,〈談李潼少年小說創作〉,《兒童文學家》18期,1996,頁17。
陳映霞,〈點一盞不再孤獨的燈──訪李潼〉,《幼獅少年》178期,1991,頁49-51。
陳昇群,〈文化衝突下掙扎的鮮活意象──探究「老蕃王與小頭目」的人物描寫〉,《兒童文學學刊》創刊號,1998,頁159-177。new window
游美惠,〈性別意識&性別意識型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5期,2001,頁98-100。
湯銳,〈《男生賈里》《女生賈梅》的啟示意義〉,《兒童文學家》20期,1996,頁30-31。
傅林統,〈李潼的創新路程〉,《兒童文學家》18期,1996,頁7-8。
黃文三,〈我國青少年性別刻板印象之比較研究〉,《教育文粹》20期,1990,頁89-104。
黃亦凡,〈李潼著作及作品評論文獻目錄補遺〉,《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8期,2007,頁34-53。
黃海,〈天人菊,再見李潼〉,《文訊》231期,2005,頁138-139。
趙淑珠,〈性別意識:對諮商員的反省與提醒〉,《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001,16期,頁96-101。
愛亞,〈大鵬展翅〉,《文訊》231期,2005,頁140-141。
楊國樞,〈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及蛻變〉,《中華心理學刊》23卷1期,1981,,頁39-55。new window
楊隆吉,〈成長的歷程──試論「小殺手」裡的同儕互動〉,《兒童文學學刊》5期,2001,頁164-179。new window
蔡篤堅,〈由文化變遷的觀點談男性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期,2008年8月,頁18。new window
劉明瑜,〈李潼少年小說筆下的母親形象──以「太平山情事」一書為例〉,《中國語文》96卷5期總號575,2005,頁58-62。
蘇麗春,〈探觸李潼文學創作能量的核心──李潼專訪〉,《兒童文學學刊》9期,2003,頁183-229。new window
Bem,S.L., Sex role adaptability. One consequ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1: 634-643, 1975.


肆、學位論文
王惠玲,《成男之道:析論《地海傳說》中格得的男性認同》,台東市: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李俊枝,《九十年代台灣生態少年小說研究》,台東市:臺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3。
李興娥,《李潼少年小說研究》,台北市: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李佳霖,《蘿賓‧麥金莉《英雄的皇冠》之女性英雄研究》,台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09。
沈素華,《李潼少年小說族群融合研究──以臺灣的兒女系列為例》,台中市: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0。
吳慧貞,《少年小說的父女關係研究—以紐伯瑞兒童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台東市: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淑釧,《探討臺灣的兒女系列之敘事手法》,台東市: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林碧貞,《女性歷史鏡域的穿越──析論《地海傳說》之女性形象》,台東市: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new window
林麗雅,《李潼少年小說主題研究》,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邱嘉慧,《少年小說中負向情緒之因應策略分析──以1996-2000年臺灣本土中篇少年小說為例》,花蓮市:東華大學碩士論文,2001。
施佩君,《臺灣少年小說中的少女形象──以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為例》,台東市: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郭秀治,《李潼《臺灣的兒女》系列寫作素材研究》,新竹市: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
莊雅惠,《大海的女兒——論少年小說中的性別變遷》,台東市: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08。
黃莉娟,《從少年小說中看性別意識的啟蒙──以紐伯瑞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屏東市: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文美,〈摘要〉,《認同與疏離之間──少年小說中的母女關係》,台東市: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明芳,《台灣少年小說中的性別角色──以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作品為例》,台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芬芳,《李潼少年小說中社會邊緣人寫作研究》,台中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陳沛慈,《青少年的愛情世界以第一屆「幼獅青少年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台東市: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思愉,《當代少年小說研究──以李潼、沈石溪、曹文軒為例》,台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new window
陳秋錦,《論李潼少年小說的人物刻畫--以《博士.布都與我》、《少年噶瑪蘭》和《我們的秘魔岩》為例》,屏東市: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2。
陳素玲,《論李潼少年小說中的成長主題—以《天鷹翱翔》《順風耳的新香爐》《再見天人菊》為例》,嘉義縣: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
溫璧綺,《傳統父親角色形象──以「紐伯瑞兒童文學獎」作品為例》,台東市: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廖健雅,《傳記型歷史小說中的真實人物寫作技法──以李潼三本作品為例》,台東市: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熊秋香,《李潼的歷史呼喚──以「臺灣的兒女」為例》,台東市: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劉怡君,《少年小說中親子關係之研究-以「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台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系碩士論文,2007。
劉明瑜,《李潼少年小說中的成人形象探究──以「臺灣的兒女」為例》,屏東市: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
劉馥菁,《少女新娘:《十三歲新娘》和《風的女兒》中的女性形象、主體和自覺》,台東市: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歐秀紋,《李潼少年小說教育意義之探討─以《台灣的兒女》為例》,台中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蔡碧芬,《李潼少年小說中女性形象研究》,台中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蔡蜜鯉,《析論李潼少年小說中的「生命漂流」》,台東市: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蕭惠仁,《台灣少年小說兩類型研究-以李潼、大頭春為例》,台中市: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7。
蕭雅惠,《李潼少年小說中臺灣元素之研究》,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謝淑麗,《李潼得獎小說研究》,高雄市: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謝慧如,《李潼少年小說的後殖民論述》,台南市:臺南大學教管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簡淑芬,《李潼少年小說研究》,屏東市: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蘇麗春,《李潼少年小說中「鄉土情懷」之研究:以《臺灣的兒女》系列為例》,台東市: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伍、研討會論文
林文寶,〈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的觀察〉,《少兒文學天地寬──台灣少年小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2,頁5-30。
徐守濤,〈從李潼「臺灣的兒女」系列談少年小說的教育意義〉,《臺灣文學與教育學術研討會手冊及論文集》,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2000,頁 161-172。
黃莉娟,〈從性別意識啟蒙談少年小說中的成人角色──以紐伯瑞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第七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永和市:富春文化,2003,頁240-268。
張子樟,〈從歷史與閱讀趣味看少年小說──淺析《少年噶瑪蘭》〉,《兒童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少年小說》,台東市:國立台東師範學院,1992,頁211-233。
張子樟,〈作者、文本與讀者──從少年小說談青少年讀者的閱讀行為〉,《兒童文學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市:國立台東師範學院,1997,頁109-128。new window
張子樟,〈溫柔的吶喊無奈的徬徨──試論「台灣省兒童文學創作獎」少年小說得獎作品〉,《第四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富春文化,2000,頁199-217。
張子樟,〈少年小說中的兩性平權敘述──以「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第七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永和市:富春文化,2003,頁270-292。
許建崑,〈檢視國內少年小說的一塊里程碑──試析歷屆洪建全文學獎少年小說得獎出版作品〉,《兒童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少年小說》,台東市:國立台東師範學院,1992,頁111-147。
蔡秀菊,〈如何發展臺灣兒童文學〉,《第十一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富春文化,2007,頁249-253。


陸、網路資源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http://cnki50.csis.com.tw/kns50/Navigator.aspx?ID=CJFD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http://cnki50.csis.com.tw/kns50/Navigator.aspx?ID=CMFD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http://cnki50.csis.com.tw/kns50/Navigator.aspx?ID=CDFD
宜蘭縣文化局。 藝文作家李潼(賴西安)。http://www.ilccb.gov.tw/ch/detail_artauthor.php?id=5 。2010.12.10存取。
國立台灣文學館。再見李潼──兒童文學的呼喚。http://xdcm.nmtl.gov.tw/litung/home02.aspx?ID=$0100&IDK=2&EXEC=L,2011.10.03存取。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歷史專區歷年得獎名單。http://ed.arte.gov.tw/philology/Award/list_c.aspx?item=3&YY=80,2011.03.26存取。
博客來網路書店,〈童年26〉。資料來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94868,2011年7月6日存取。
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 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28644399457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