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立大清旗,奉萬歲牌:朱一貴事件時的「皇上萬歲聖旨牌」與地方社會
書刊名:臺灣史研究
作者:李文良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ee, Wen-liang
出版日期:2012
卷期:19:2
頁次:頁1-29
主題關鍵詞:客家分類械鬥寶卷民間信仰里社制度義民HakkaCommunal feudsPrecious volumesFolk religionLishe systemYimi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21
  • 點閱點閱:89
摘要: 歷史文獻中曾一再被提及,南臺灣粵籍義民在康熙60 年朱一貴事件之際,起事協助官府平亂時供奉的「萬歲牌」,應是指刻有「皇帝萬歲萬萬歲」字樣,以祈求皇帝長壽的木製牌位。高約50 公分的長型牌位通常設有基座,平時可以安置於寺廟之內,與神像一起供人膜拜,也方便攜帶行走臨場供奉。鄉村社會中常被講成是來自於皇帝賞賜的龍牌,實際上往往是地方士紳或廟方自行仿製供奉,並非來自朝廷頒賜。萬歲牌一般並非獨立存在,而是附屬於某種宗教機構之中,主要在於表達該宗教機構以及地方社會,和王朝間的關係。萬歲牌與地方社會的關係並沒有隨著動亂平定而結束。這一方面是因為粵民起事之際供奉的萬歲牌可能來自於閩籍移民大本營的萬丹上帝廟。該廟因為和粵民成為義民的歷史有著密切的關係,而在歷史時期充滿著複雜的歷史變化。此外,義民在清廷援軍入臺掃蕩之際,曾派遣高達三千的武裝人員,將萬歲牌迎至府城的萬壽亭安置,並在動亂結束後重新迎回家鄉,長期供奉在地方廟宇之中。供奉萬歲牌的忠義亭,也成為往後一整個清代南臺灣粵籍移民的重要象徵。一旦地方社會發生動亂,他們就聚集在忠義亭,誓師起義,募集武裝人員,分配軍餉,並指揮民兵作戰。直到今天,忠義亭、義民的歷史,還和客家的族群認同具有深厚的關連。
期刊論文
1.陳清香(20080300)。從清代僧官制度看臺灣媽祖宮的僧侶住持。臺灣文獻,59:1,頁49-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哲三(20030500)。竹山媽祖宮歷史的研究--以僧人住持與地方官對地方公廟的貢獻為中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6,155-1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秋坤(20100900)。清代萬丹地域的地主、神明信仰與下淡水社人的離散,1720-1900:以萬丹李家古文書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7(3),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麗華(20081000)。從忠義亭到忠義祠--臺灣六堆客家地域社會的演變。歷史人類學學刊,6(1/2),147-1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文良(20071000)。從「客仔」到「義民」--清初南臺灣的移民開發和社會動亂 (1680-1740)。歷史人類學學刊,5(2),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會承(19991200)。澎湖社里的領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7,41-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丁宗洛(1964)。陳淸端公年譜。臺灣文獻叢刊,2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扎西次仁(1997)。康熙萬歲牌和乾隆皇帝像供奉達拉宮考。中國西藏,1997(4),56-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士聰(1968)。研堂見聞雜記。臺灣文獻叢刊,2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盧嘉興(1984)。明鄭有無奉祀媽祖考。臺灣研究彙集,24,4-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濤(2001)。「皇帝萬歲」銘瓷器與中國佛教。中原文物,2001(1),76-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史金生(2010)。史貽直與雍正年間的宣諭化導。歷史檔案,2010(1),35-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天根(1963)。爝火錄。臺灣文獻叢刊,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豫(2002)。元代的寶卷。殷都學刊,2002(4),60-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Overmyer, Daniel L.(1984)。Attitudes Toward the Ruler and State in Chinese Popular Religious Literatur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y Pao-chüan。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4(2),347-379。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施雅軒(2007)。客家戰場空間的歷史建構:以十八世紀屏東平原為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Bosco, Joseph(1989)。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a Taiwanese Township: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Change,New York。  new window
2.周怡然(2008)。終戰前苗栗客家地區鸞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明進(2004)。萬丹鄉采風錄。屏東:屏縣萬丹采風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伊桑阿(1993)。大清會典。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允祿(1995)。大清會典。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盧德嘉、詹雅能(2007)。鳳山縣采訪冊。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必昌、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王志楣(2005)。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6)。臺灣堡圖。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簡炯仁(2006)。屏東平原先人的開發。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江日昇、劉文泰(2004)。臺灣外誌。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高拱乾、周元文、張光前、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4)。臺灣府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世瑜(2007)。寶卷論集。臺北:蘭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東陽、申時行(2007)。大明會典。揚州:廣陵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Overmyer, Daniel L.(1999)。Precious Volumes: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Sectarian Scriptures from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Press。  new window
13.崑岡(1968)。清會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正一(2002)。六堆內埔天后宮沿革誌。屏東:六堆內埔天后宮:昌黎祠管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蔣元樞、洪安全、林天人(2007)。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良璧、楊永彬、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5)。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漢光、賴永祥(1957)。北臺古輿圖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澤田瑞穗(1975)。增補寶卷の研究。東京:圖書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文良(20110000)。清代南臺灣「客家」的移墾與社會 (1680-179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季麒光、李祖基(2006)。蓉洲詩文稿選輯.東寧政事集。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車錫倫(20020000)。信仰、教化、娛樂--中國寶卷研究及其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藍鼎元(1958)。平臺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魯迅(1981)。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菊池秀明(2008)。清代中国南部の社会変容と太平天国。汲古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林美容(2008)。臺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臺灣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松崎仁三郎(1935)。嗚呼忠義亭。臺北市:盛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2005)。正信除疑無修證自在寶卷。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林正慧(20080000)。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鍾壬壽(1973)。六堆客家鄉土誌。常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陳淑均、張光前、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6)。噶瑪蘭廳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林美容(20080000)。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揚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戴炎輝(19790000)。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邱維藩、邱炳華。六堆忠義文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李丕煜、詹雅能、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5)。鳳山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王瑛曾、詹雅能、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6)。重修鳳山縣志。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王原祁等(2002)。萬壽盛典初集。合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崔瑞德、牟復禮、張書生、謝亮生(2006)。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梁克家、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00)。三山志。福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國瑛等、王志楣、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7)。臺灣采訪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謝金鑾、鄭兼才、黃美娥、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7)。續修臺灣縣志。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謝佐(1998)。翟曇寺。西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黃袞、廖芳(2001)。邀功紀略。第一篇:歷史源流篇。屏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梁文科(2005)。重修萬壽亭碑記。臺灣縣志 \\ 王禮(主修) \\ 王志楣(點校)。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Johnson, David.(1995)。Mu-lien in Pao-chjian: The Performance Context and Religious Meaning of the Yu-ming pao-ch'uan。Ritual and Sculpture in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Five Studies。Berkeley, Calif.。  new window
其他
1.(1837)。新園港公莊黃茂等立杜絕賣田園契 (T0455D0374-0139),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內閣大庫檔 (第065720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臺灣總督府及其附屬機構公文類纂,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施雅軒。真是不囧不要錢的後勁社與左營社,http://www.wretch.cc/blog/analy92/307307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鄭振滿(2003)。明清福建里社組織的演變。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施添福(2001)。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台灣屏東平原為例。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福康安(1987)。奏報查辦臺灣南北情形事(乾隆53年2月19日)。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