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兩性共同執勤對分駐(派出)所員警工作成就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
作者:王俊雄
作者(外文):Wang, Chun-hsiung
校院名稱:中央警察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鄧煌發、黃翠紋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兩性共同執勤分駐(派出)所工作成就感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7
我國自2004年研議開放女性進入警察職場後,已擴大開放招募女警之限制,並訂定女警分派至基層外勤單位服勤之政策,至2011年止我國女警人數己達3,881人,佔員警人數6.02%,分駐(派出)所女警在裝備整備、教育訓練、工作壓力、工作適應及勤務執行等相關問題,已逐漸浮上檯面,尤其是兩性共同執勤之效能,己備受社會各界重視,也是女警政策之核心問題所在,亟需檢討兩性共同執勤時是否會改變分駐(派出)所員警工作現況及成就感?影響之因素為何?
本研究先以文獻探討法蒐集國內外相關論文期刊及著作,確立研究方向及工作成就感理論整合模式後,再以問卷調查法,對新北市政府警察局新店分局等十個分局所屬分駐(派出)所員警施測,回收有效問卷1,370份,並將樣本區分為共同執勤單位、無女警單位及全部樣本等三個群組,根據研究架構和假設逐項進行差異、相關及迴歸分析,並比較分析不同群組在各項分析之差異。研究結論提出「推動女警政策符合兩性平權之世界趨勢,但配套措施仍待加強」、「兩性共同執勤的特殊現象」、「兩性共同執勤會影響所有變項,只是程度和好壞不同」、「影響兩性共同執勤員警工作成就感之因子分析」及「整合理論頗具可行性」等五項發現,及「女警工作定位之重新確認後,全面檢討警察人事政策」、「逐步放寛女警招募條件直到不設限」、「全盤規劃女警所需教育及訓練模式」、「加強兩性平權宣達,以提高男警之共同執勤意願」、「提高共同執勤意願和共同執勤頻率以強化中介變項之認知,進而提高員警工作成就感之認知」、「努力經營分駐(派出)所工作氣氛」、「強化分駐(派出)所團隊合作精神」、「以分駐(派出)所兩性共同執勤成就感理論,輔助績效評比之不足」及、「擴大後續共同執勤相關研究」等九項建議,供警政機關參考。
MBA智庫百科(2013)、http://wiki.mbalib.com/zh-tw/%E9%98%BF%E7%89%B9%E9%87%91%E6%A3%AE%E7%9A%84%E6%88%90%E5%B0%B1%E5%8A%A8%E6%9C%BA%E7%90%86%E8%AE%BA、visit on 2013/05/25。
中天新聞(2011)、http://www.youtube.com/watch?v=rhaUOBVMDkU、visit on 2012/12/01。
王慧雯(2004)、警察人員遭受暴力攻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警察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嘉義。
王俊雄(2009)、警政機關引進女警時面臨之挑戰-以美國休士頓警察局(英文稿)、警學叢刊第四十卷第二期、中央警察大學出版、台灣桃園。
自由時報(2009)、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sep/10/today-o8.htm、visit on 2012/10/01。
自由時報(2012)、http://tw.news.yahoo.com/%E8%BA%81%E9%AC%B1%E5%A9%A6%E6%89%93%E5%A5%B3%E8%AD%A6-%E5%9F%BA%E9%9A%86%E5%B8%82%E9%95%B7%E9%97%9C%E8%AA%AA%E6%94%BE%E4%BA%BA-202719495.html、visit on 2012/10/01。
自由時報(2012a)、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sep/16/today-so4.htm 、visit on 2012/12/01。
行政院主計處(2006)、社會指標統計年報,台北市。
余安邦(1993)、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不同嗎?從動機與行為的關係加以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76,台北市。
吳啟端(2005)、警察人員遭遇暴行被害之相關因素與對策之研究-以台中市警察局為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嘉義。
呂玉瑕(1980)、社會變遷中台灣婦女的事業觀:婦女角色意識與就業態度之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期、中央研究院、台北市。
李宇欣、楊承道(1999)、雙勤務人員排班問題、運輸計畫季刊208卷3期、台北市。new window
李美枝(1985)、社會變遷中中國女性角色及性格的改變、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台大人口研究中心。new window
李美枝(1996)、兩性關係的生物原型在傳統中國與今日台灣的表現型態、本土心理學研究、桂冠出版社、台北市。new window
李湧清(1995)、論警察分駐所與派出所的問題與難題、警學叢刊25卷4期、中央警察大學、台灣桃園。new window
李湧清(2004)、警察勤務理論與實務、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
林幼琦(1997)、台灣女警的工作處境與困境、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季慧(2004)、性別、職業類別對組織中自尊的影響-以性別角色為調節因子、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淑玲校閱、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2002)、婚姻與家庭、掏石文化、台灣嘉義。
林燦璋(1993)、警察之任務、業務與勤務-以問題為導向之警察策略、警學叢刊24卷2期、台灣桃園。
孟維德(2009)、分駐派出所男、女警共同服勤成效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委託研究報告、台北市。
奇摩新聞(2012)、http://tw.news.yahoo.com/%E5%B1%8F%E6%9D%B1-%E5%A5%B3%E8%AD%A6%E7%96%91%E8%87%AA%E6%AE%BA%E8%BA%AB%E4%BA%A1-075804203.html 、visit on 2012/12/01。
孫煜明(1999)、人類動機:比喻、理論和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中國。
梅可望(2006)、警察學原理、台灣警察專科學校印行、台北市。
商綉慧(2003)、台灣地區女警工作與角色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花蓮。
張世淐(2003)、我國警察派出所功能改善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桃園。
張晉芬 (1995)、產業性別職業隔離的檢驗與分析、美國與台灣社會結構研究、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台北市。new window
張春興(2002)、心理學原理、東華書局、台北市。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五南書局、台北市。new window
章光明(1997)、從地方警政之需求論派出所功能及其現存的幾個問題、警學叢刊28卷2期、中央警察大學、台灣桃園。new window
莊金定(2006)、派出所勤務執行對基層員警工作滿足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警察局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桃園。
連靜雯、劉伯祥(2001)、年齡及日韻律型態對護理人員睡眠之影響、人因工程學刊3卷1期、台北市。
陳宗巖(2006)、聯合國的改革與國際社會的發展、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3期、台北市。
陳春萬、張振平(2005)、台灣地區勞工輪班情形介紹、勞工安全衛生簡訊、第69期、台北市。
陳純瑩(1997)、台灣女警的創建與發展初探(1947-199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五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北市。new window
陳淑禎(2002)、警察婚姻暴力之個案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預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桃園。
陳皎眉(1988)、婦女的生活壓力、支持系統與家庭健康、婚姻滿足的關係、國科會專題計畫、台北市。
陳皎眉、陳惠馨、江漢聲(1996)、兩性關係、空中大學、新北市。
黃富源(2000)、警察與女性被害人、新迪文化有限公司、台北市。
黃蒂(1988)、生命線志願工作人員工作價值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黃嘉立、陳景元 (2006)、護理人員工作輪班、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現況探討、 教育論壇, 195, 23-27、台北市。
黃翠紋(2004)、警察與婚姻暴力防治:現象與對策之實證分析、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台灣桃園。
楊茹憶(1999)、職場中的性別歧視與性騷擾、社會福利第71期、台北市。
楊瑞珠(1999)、從文化心理學的觀點探討青少年的價值觀及世界觀、Y世代與Z世代:青少年文化與秩序之探討、救國團社會研究院出版、台北市。
楊濰萍(2005)、在陽剛職場中「打滾」的女人-以台灣基層女警的職涯路徑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劉仲冬(2006)、陰陽殊性、男女異行-性別差異的男女論述、收錄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心理出版社、台北市。new window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Susan A. Basow 著、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揚智文化、台北市。
劉榮哲(2004)、女警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蔣基萍(1984)、女性在警察工作中的醒思、警學叢刊24卷4期、中央警察大學、台灣桃園。new window
蔣基萍(1995)、評譯美國女警的現況、警學叢刊25卷4期、中央警察大學、台灣桃園。new window
蔣基萍(1997)、以「結構功能」的觀點析論台灣地區警察派出所之功能、中央警察大學86年行政警察學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警察大學、台灣桃園。new window
蔡仕君 (1988)、從不同家庭生命週期探討已婚職業婦女之生活滿意度(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蔡震榮、黃翠紋(2000)、現代警察概念與職能之發展趨勢、警學叢刊30卷6期、中央警察大學、台灣桃園。new window
鄭文竹(2006)、派出所組織再造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42期、中央警察大學、台灣桃園。new window
謝淑蓉(1995)、我國女性警官升遷條件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台灣桃園。
藍采風、廖榮利(1994)、組織行為學、三民書局、台北市。
蕭永薰、黃元中、何廷俊(1999)、日夜節律與輪班制工作、中華醫藥醫學雜誌6卷2期、台北市。
蕭奕蕙(2000)、性別角色期待的枷鎖-擺盪於家庭與工作之間的女性公務人員、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顏上堯、婁自強、陳佳宏(2003)、警察勤務編排模式之研究、交通學報3卷2期、中央警察大學、台灣桃園。new window
簡吉照(2002)、我國女性警察人員升遷障礙之研究、台灣警察專科學校警專學報第三卷第二期、台灣警察專科學校、台北市。new window
蘇芊玲譯(2000)、Betty Friedan 著、第二階段-兩性的試煉、解放、真平等、新自然主義、台北市。
Alderfer, C. P.(1969)、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Anderson, R., Brown, J., &; Campbell, E. A. (1993). Aspects of sex discrimination in police forces in England and Wales. London: Home Office Police Research Group.
Atkinson, J. W. (1957)、Motivation determinants of risk-taking behavior.、Psychological Review、New York .
Blau, T. H. (1994). Psychological services for law enforce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Dweck, C. S. &; Leggett, E. L. (1988)、A social cognitive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Psychological Review 95、New York.
Garcia, L., Nesbary, D. K., &; Gu, J. (2004). Perceptual variations of stressors among police officers during an era of decreasing crim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riminal Justice, 20(1), 33-50.
Garcia, V. (2003). ‘Difference’ in the police department: Women, policing, and ‘doing gender’.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riminal Justice, 19(3), 330-344.
Heidensohn, F. (1992). Women in control? The role of women in law enforce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rrell, J. (1986). “Some organizational stressors in police work and means for their amelioration.” In J. Resses &; H. Goldstein (eds.), Psychological services for law enforcement.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Kaker, S. (2002). Gender and police officers, perceptions of their job performance: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perceptions of job performance. Criminal Justice Policy Review. 13(3), 238-256.
Lester, D. (1986). “Attitudes of police officer to rotating shifts.” Psychological Reports, 59(3), pp. 1085-1991.
McClelland, D.C., Atkinson, J.W., Clark , R. W., &; Lowell, E.L. (1953)、The achievement motive.、Appleton Century Crofts.、New York.
Miller, S. L. (1999). Gender and community policing: Walking the talk.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Murray, H . A . (1938) .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Oxford、 New York
National Center for Women &; Policing (2001)、Los Angeles: National Center for women &; Policing,a division of the Feminist.Mayority Foundation.
Nicholls, J. G.(1984)、Achievement motivation : Conceptions of ability, subjective experience, task choic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New York
Ottmann, W., Karvonen, M., Schmidt, K., Knauth, P., &; Rutenfranz, J. (1989). “Subjective health status of day and shift-working policemen.” Ergonomics, 32(7), pp. 847-854.
Peacock, B., Glub, R., Miller, M., &; Klune, P. (1983). “Police officer’s responses to 8-and 12-hour shift schedules.” Ergonomics, 26(7), pp. 479-493.
Sims, B., Scarborough, K. E., &; Ahmad, J. (20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ce Quarterly, 6(3), 278-297.
Spence, J. T &; Helmreich, R. L.(1983).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es:Psych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Approaches, W. H. Freeman. San Francisco
Steers, R. M. &; Porters, L. W.(1991)、Motivation and Work Behavior、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Whetstone, T. S. (2001). Copping out: Why police officers decline to participate in the sergeant’s promotional process. American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25(2), 147-15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