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織夢到圓夢-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理念生成與實踐之研究
作者:邱麗香
作者(外文):Li Hsiang Chiu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聖謨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國小校長校長辦學理念實踐願景領導混合方法研究principals’ education philosophypracticevisionary leadershipmixed method studi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理念的生成、影響因素及實踐。採質量混合法研究。研究者以自編之「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理念實踐問卷調查」為量化工具,針對我國公立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為母群體,採配額及便利抽樣方法,有效樣本共799份;以及質性工具為「國小校長辦學理念的生成與實踐訪談題綱」,採立意抽樣方法,選取七位國小校長進行個別訪談。本研究結論如下:
1、國小校長辦學理念之生成是持續不斷的歷程,歷經蘊釀期、萌芽期、
探索期、確立期及鞏固期等五個時期,每個時期切入點、停留期各自不同,大都在校長第二任後期或第三任任期,辦學理念予以鞏固。
2、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理念的影響因素,包括校長個人經歷、學校組織環境、外部環境及其他;以校長個人經歷為關鍵影響因素。
3、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理念實踐整體表現是高的,其中「理念清晰度」、「策略認同度」、「達成實現度」及「方案對應度」表現在中高程度以上,「傳遞響應度」表現相較最低。
4、國小教育人員因擔任職務、學校地區及學校規模之不同,對校長辦
學理念實踐的整體及部分構面有顯著差異存在,其中以擔任主任、偏遠或特偏地區及六班以下學校之教育人員認同程度較高。
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作為學校校長、教育行政機關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he study aimed to discuss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principal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generation and practice. By mixing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es, the study conducts questionnaires (799 facultymembers) and the purposive sampling (principals’ interview) for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This study obtained some major findings as follows.
1. The generation of principal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was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rolling change, it would follow 5-stage sequence. Most principals verified their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fter two or three terms on position
2.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s on principals ‘ educational philosophy were
principal experiences, school organization, school outer environment and
the others. Among of them all, principals’ experiences were the key factor.
3. In all perspectives of principals ‘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 performance of clear educational concept, strategy identification, project achievement, project correspondence were higher, but the perspective of deliver response was relatively lower.
4. Due to the different school positions, locations and school sizes, the finding in principals’ self-school educational practice had obvious difference, especially in school directors’ position, remote or extra-remote area and 6-class size school.
Finally, the study suggests some implications of the authorities of concerned and future researches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described above.
中文部分
孔文韜(2014)。淺談“自我超越”辦學理念下的辦學治校策略。中國
教師,4,72-73。
王文科(1993)。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澤農(2013)。校長的教育理念:思想觀念與行為實踐。長春:東北
師範大學。
王贊富(2009)。國民小學領導卓越校長辦學理念與經營策略分析(未出
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
史燕來(2004)。中小學校辦學理念探悉。中國教育學刊,5,59-62。
田愛麗(2012)。校長教育思想基本特性及行程路徑分析。基礎教育論
壇,11,7-8。
宋曜廷、潘佩妤(2010)。混合研究在教育研究的應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4),97-130。
何福田(2006)。才轉師心便不同。臺北:高等教育。
余秋蘭(2014)。高雄市國民中學校長願景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
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吳百祿(2002)。願景領導的探討。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3月5日。
取自:http://plc.dils.tku.edu.tw/paper/vision/use_vision_06.pdf。
吳百祿(2004)。學校領導:願景、領導與管理(1版)。高雄市:復文。
吳秀全(2018)。少子化現象下校長領導風格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私立康寧大學,台南市。
吳明隆編著(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影用。台北:
知城數位。
吳清山(2001)。中小學實施校長評鑑的挑戰課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
究月刊,84,28-36。
吳清山、林天佑(2002)。願景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01,130。
李安明、謝傳崇(2011)。書評《校長教學領導:理論與實踐》。臺灣
期刊,0,161-175。
李宛臻(2014)。屏東縣國中校長願景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競爭
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雯佩(2014)。女性校長領導觀點轉化歷程之敘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
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李源田(2004)。教育理念及其在學校的實現形式。教育‧科研,24,6。
李新鄉(2008)。組織心理學。臺北:五南。
李曉波(2006)。陳中行校長辦學理念及實踐之啟示。常州中學院學報,
24(5),93-97。
周興國(2006)。校長如何實現對教育思想的領導。萬方數據,14-16。
和飛(2005)。地方大學辦學理念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文律(1999)。校長職務與校長職前教育、導入階段與在職進修。教
育資料與研究,29,1-10。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文律(1999)。美國校長證照製度。教育行政論壇第四次研討會。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辦(1999年3月13-14日)
林文律(2000)。美國校長證照製度。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3,65-86。
林文律(2001)。校長專業發展新取向。教育行政雙月刊,16,2-16。
林文律主編(2018)。學校經營的實踐智慧。台北:學富。
林水波(2006)。領導新論。臺北市:五南。
林永昌(2007)。高職學校校長辦學理念與經營策略分析(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雲林。
林永基(2006)。國民中小學校長願景領導與學校內部社區感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林玉體(1984)。教育概論。台北:東華書局。
林明地(2000)。校長教學領導實際:一所國小的參與觀察。教育研
究集刊,44,143-172。
林明地(2002)。校長學:工作分析與角色研究取向。台北:五南。
林明地(2004)。學校領導:理念與校長專業生涯。台北:高等教育。
林明地(2005)。校長領導、權力運用與關懷專業。教育研究月刊,132,
59-69。
林信榕(2007)。校長領導與學校文化探究。臺北:師大師苑。
林意資(2010)。國民中學教師知覺校長願景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
究:以中部三縣市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彰化。
林睿彬(2016)。一位國小校長辦學理念的生成與實踐歷程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花兆潤(2013)。心目中的理想校長。我談校長/WOTANXIAOZHENG,
6,58-60。
邱盈棠(2010)。國民中學校長辦學理念與經營策略分析:以一位領導
卓越獎得主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邱馨儀(1997)。校長領導能力。載於吳清山主編,有效能的學校。台
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侯吉原(2006)。一位國民小學校長的行政信念、行政問題及因應策略
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姚瑞梅(2012)。桃園縣國小校長願景領導之探究-以新新國小首任校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姜元濤、沈暘茶世俊、袁永惠(2014)。析論校長的辦學理念與學校的
辦學理念。教學與管理,54-56。
柏雲霞(2003)。現代校長辦學理念的思考。現代教育科學,6。32-34。
胡明根(2016)。選好、用好、發展好新任校長。線上檢索日期:2018
年3月5日。取自: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AOI201607037.htm
范揚焄(2017)。校長領導風格的反思:一位國小校長自傳俗民誌(未
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凌利,曾凡奇(2005)。淺談校長的辦學理念。中國教育學刊,4,53-54。
唐先佑(2001)。廖高仁校長的辦學理念與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孫綿濤(2012)。校長辦學理念的價值取向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涂金堂(2012)。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臺北:五南。
秦夢群(1991)。闡述模式在評鑑上之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7,17-27。
秦夢群(1993)。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
度之關係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學資訊中心。
秦夢群(2003)。國民中小學校長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以階層分析法為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1-2413-H-004-00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秦夢群(2010)。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康素雲(2012)。初任校長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之研究:以桃園縣
一位國民小學校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中壢。
康雲山(2012)。從自我心理學談自我。線上檢索日期:2017年2月1
日。取自:
http://faculty.stust.edu.tw/~ccfu/622GEP/GEP04/gep0432/gep0432_01.pdf
張春興(1989)。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桂萍(2012)。塑造學校願景-校長課程領導的首要任務。現代中小學
教育,3,59-61。
張素真(2002)。台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評鑑製度之研究。載於林文律主
編,中小學校長培育證照甄選評鑑與專業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頁235-260)。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
張惠如(2004)。大學校長辦學理念與實踐之研究:以一所師範學院為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
張毓騰(2010)。王廣亞校長辦學理念。中華管理發展評論,2(1),61-66。
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校長行政表現、組織氣氛、組織效能調查研
究。陳漢強(主持人)。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大學。
張德銳(2005)。中小學校長辦學經驗及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教
育資料館專案研究報告,台北市。
張慶勳(2004)。國小校長領導風格與行為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20,
1-38。
張慶勳(2006)。校本文化領導的理念與實踐。高雄:麗文出版社。
許悅(2013)。辦學理念是學校發展的靈魂。萬方數據,36,123-125。
許熒真(2015)。小型學校校長辦學理念與創新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以
陽光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連秀玉(2012)。一位女性國中初任校長生命史之批判詮釋學對話(未
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
郭工賓(2001)。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精華。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師苑。
陳玉玫(2013)。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教師領導與學校效能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玉麗(2014)。一位馬來西亞獨中校長辦學理念及為學校增能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陳向明(2005)。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
陳如平(2018)。建設教育強國的鴻篇巨製。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3
月5日。取自: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XXG201810005.htm
陳志利(2015)。國外學校願景型領導研究分析。比較教育研究,3,65-69。
陳怡燕(2007)。一位初任校長之辦學理念與實踐策略(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
陳明珠(2012)。國小校長辦學理念形成因素與實踐之研究:以高雄市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美和科技大學,屏東。
陳采蔚(2016)。黑夜的騎士:一位偏遠小學校長的生命敘說(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陳奎熹(199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空大。
陳意榕(2015)。國小校長弱勢教育信念、倡議領導與學校願景實踐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敬祐(2013)。校長願景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內部社群感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照星(2014)。15年的治校之道:一位中學校長的管理理念和實踐。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陳義明(2005)。學校經營管理與領導。臺北市:心理。
陳聖謨(1995)。組織文化與學校行政革新。教育資料與研究期刊,7,
61-70。
陳聖謨(2000)。學校願景與領導。學校行政,6,50-58。
陳聖謨(2010)。學校價值領導的理念與實踐。高雄:麗文出版社。
陳聖謨(2012)。築夢校園:談學校願景的建構。師友月刊。
陳榮政(2015)。朝向脈絡式的教育政策研究-評《政策與教育:教育
研究的一些基柱》一書。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3月5日。取自: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78317/1/ntnulib_ja_K0101_2301_149.pdf
陸建非主編(2008)。陶行知教育名著大學生讀本。上海:上海教育。
湛衛清(2010)。學校發展亟需釐清和重視的三個問題:核心價值觀、辦學理念、文化。教學與管理,14-16。
湯志民、陳木金、郭昭佑、朱佳如(2012)。中小學校長評鑑層面之初
構。教育研究月刊,224,5-17。
馮海志(2012)。論校長以願景為抓手的學校的學校有效改進。肇慶學
院學報,33(6),68-70。
黃昆輝(1989)。教育行政學。臺北:東華。
黃琦崴(2004)。佛教團體辦學的成效探究:以福智教育園區為例 (未出
版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黃義良(2005)。國中小學校行銷指標與行銷運作之研究。師大學報,
50(2),139-158。
楊正成(2013)。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願景領導、學校組織健康與學校
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淑女(2008)。高高屏地區高職校長辦學理念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職及教育研究所,屏東。
葉祥佳(2013)。做有思想的校長。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葉連祺(2002)。建構國民中小學學校願景之探悉。教育政策論壇,5(2),103-121。
葉連祺(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願景之建構分析。學校行政,19,107-126。
葉連祺(2004)。中小學學校願景發展之分析。教育政策論壇,7(2),167-204。
趙瑋譯(1984)。蘇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長的談話。上海:上海教育。
劉仲成(2010)。學校組織績效的影響因素分析。中等教育,61(3)。
潘士銓(1999)。一位校長生涯發展之生命史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潘正德,魏主榮(2006)。全人教育的意涵與研究變項分析。人文與社會學報(1),9,
蔡文杰、陳木金(2004)。社會系統理論集其在學校行政之應用分析。
學校行政,31,97-118。
蔡培村、武文英(2013)。領導學: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文化。
蔡進雄(2003)。走入心靈深處:僕人式領導的意涵及其對中小學校長
領導的啟示。教育政策論壇:6(2),69-83。
蔡進雄(2010)。國民小學教師們心目中理想校長的領導行為之研究:本土化之觀點與探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勘,6,27-50 。
鄭美俐(1984)。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決定之研究。高雄:復文。
鄭崇趁(2011a)。教育的核心價值。國民教育,51(4),110-111,
鄭崇趁(2012)。教育經營學-六說、七略、八要。台北:心理。
鄭崇趁(2013)。校長學-成人旺校九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鄭新輝、林文展(2012)國民中小學校長辦學績效評鑑之規劃與實施。
載於林文律主編,校長專業之建構(頁531-564)。台北:心理。
蕭宜芳(2009)。學校辦學理念與校園空間規劃關聯之案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台北。
賴志峰(2007)。學校領導的影響因素、實踐與效果:以一所特許學校的經驗為例。當代教育研究,15,93-128。
賴志峰(2011)。邁向卓越:一位成功校長的領導作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謝文全(2003)。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志偉(2007)。教育研究典範的未來趨勢:混合方法論介紹。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3月5日。取自:file:///D:/博論-辦學理念/混方法研究/E26-6.pdf
謝志偉、王慧玉(2010)。混合方法研究導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魏明谷(2017)。校長有怎樣的理念,就有怎樣的作為。線上檢索日期:
2017年3月5日。取自:
http://www.hljh.hc.edu.tw/dyna/webs/index.php?account=principal
羅先德(2012)。從櫥窗文化看學校辦學理念。櫥窗文化,43。
羅清水(1995)。台灣省國民中小學校長考核製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蘇智欣(2015)。新世紀的理想學校:中美校長觀點與願景的比較分析。
教育學術月刊,7,3-12。
外文部分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al.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Beare, H., Caldwell, B. J., & Millikan, R. (1989). Creating an excellent. School. Some New Management Techniques. New York: Routledge.
Biddle, B.J., & Thomas, E. J., (Eds) (1966). Role Theory: Concepts and
research. New York: John Wiley.
Blanchard, K. H. (2007). Leaging at a Higher Level. Pearson/Prentice
Hall.
Bogue, E. (1985). The enemies of leadership: Lessons for leaders in
education. Phi Delta Education Foundation, Bloomington.
Burns, J. M. (1978). Leadership.New York: Harper & Row.
Caldwell, B. J. & Spinks, J. M. (1988). The Self-Managing School. London: Falmer Press.
Carr, W. (1998). 新教育學 (溫明麗譯).台北:師大書苑.(原著出版於1996)
Chance, E. W. (1991). Restrucuring, the principal, and an educational
vision:Key success. NAASP Bulletin , pp.4-17.
Chance, E.W. (1992). Visionary leadership in school: Successful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an educational vision. I11inois: Charles C. Thomas.
Chance, E. W. (2009).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behavior: Theory into practice (2nd ed.). Larchmont, NY: Eye On Education.
Clark, M. C. (1993). Transformational learning,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57), pp. 47-56.
Creswell, J. W. (2003). 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and mixed methods approaches (2nd ed.). London: Sage.
Daft, R. L. (2005). The leadership experience (3rd ed.). Mason, OH: South Westen.
Daresh, J. C., & Playko, M.A. (1997). Beginning the principalship: A
practical for new school leader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Davis, G. A., & Thamos, M. A. (1989). Effective schools and effective
teachers. Boston:Allyn & Bacon.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Gardner, J. W. (1990). On leadership.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Goldman, S. (1966). The school principal. New York: The 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 in Education, Inc.from
http://proquest.umi.com/pqdweb?did=1137712031&clientId=8631&
RQT=309&VNMW=PQD
Hairs, J. W. (1998). Black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N.Y.: Macmillan.
Hoy, W. K., & Miskel, C. 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6th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Kantabutra, S., & Avery, G. C. (2005). Essence of shared visio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New Zealand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5, pp. 1–28.
Kantabutra, S. (2005). Improving public school performance through
vision-based leadership.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6(2),
pp. 124-126。
Kemp, A. T., Harris, P., & Hardy, S. (2014). The Principal's Vision: Necessity or Non-issu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24(2), pp. 51-62.
Korkmaz, M. (20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health and
robust school vis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30, Retrieved June 24, 2018, from
http://proquest.umi.com/pqdweb?did=1137712031&clientId=8631&RQT=309&VNMW=PQD
Kouzes, J. M., & Posner, B.Z. (1995). The leadership challenge: How to keep getting extraordinary things done in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Lashway, L. (1997). Leadership strateg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2685).
Lashway, L. (1997a). Visionary leadership. ERIC Digest, 110.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2643)
Leithwood, K. A. (1992).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school restructur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for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Victoria, Canada.
Leithwood, K. A., Begley, P. T., & Grenge, M. (1996). Transformational school leadership. In K. A. Leithwood, J. Chapman, D. Corson, H. Hallinger, & A. Hart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 pp.758-840. Dordrecht, Netherlands:Academic Publishers.
Leithwood, K., Harris, A., & Hopkins, D. (2008). Seven strong claims
aboutsuccessful school leadership. School Leadership &Management, 28(1), pp.27-42.
Lewin, K. (1943). Defining the field at a given time. Psychological Review, 50(May): 292-310.
Lovell, R. (2009). An evalu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at Forest School.fromhttps://www.era.lib.ed.ac.uk/bitstream/handle/1842/4146/Lovell2009.pdf?sequence=2&isAllowed=y
Maehr, M. L., & Midgley, C. (1996). Transforming school cultures.
Westview Press.
McEwan, E. K. (1998). Seven steps to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Inc.
Merriam, S. B. (199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Thousand
Oaks, CA: Jossey-Bass.
Mezirow, J. (1996). Beyound Freire and Habermas: Confusion response to Bruce Pietrykowski.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6(4), 237-239.
Michael, Q.P. (1995). (吳芝儀、李奉儒譯). 質的評鑑與研究. 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1)。
Moos, L., Day, C., & Johansson, O. (2011).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successful school principalship project. In L. Moos, O. Johansson, C. Day (Eds.), How school principals sustain success over time(pp.1-14).
Nanus, B. (1992). Visionary leadership: Creating a compelling
sense of direction for your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Publisher.
Owens, R. G. (2000). 教育組織行為 (林明地、江芳盛、楊振昇譯)。臺北:揚智文化(原著出版於1991)。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London: Beare, et al. (9:118-124).
Rongkun, H. U. (2010). School principals in Mainland China: Core leadership practic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Avail 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data bases. (UMI NO.3489023).
Sashkin Marshall & Sashkin Molly G. (2003). Leadership that matters:
the cricital factors for making a difference in people’s lives and organizations’ success.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New York, NY: Doubleda
Currency.
Sergiovanni, T. J. (1990a). Value-added leadership: How to get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in school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avich.
Sergiovanni, T. (2001). Leadership: What's in it for school ? London:
Routledge.
Sergiovanni, T.J. (2001a). The principalship: Areflection practice perspectiv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trauss, A., & Cobin, J.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Newbury Park, CA: Sage.
Terrence, D. E. & Kent, P. D. (1999)。學校領導:平衡邏輯與藝術(林明地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990)。
Vali, M. & Zaid, S. (2016).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It’srelation with principals’ management experience. New Approaches In Education Research, 5(1), 11-1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