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中小學公民教育與「臺灣人」意識的型塑
書刊名:教育資料集刊
作者:單文經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han, Wen-jing
出版日期:2000
卷期:25
頁次:頁47-63
主題關鍵詞:臺灣教育中小學公民教育臺灣人意識意識型態Taiwan's civic educationTaiwanese ident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4)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07
  • 點閱點閱:28
     本文旨在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考察臺灣地區的歷代統治者有意或無意、藉著廣義和狹義觀點的公民教育,所型塑的「臺灣人」的「意識」。本文共分為六節。第一節,前言,在說明寫作本文所採取的立場為:從臺灣主體,針對廣義和狹義的公民教育,所進行的學術探討。第二節,指出清領以前時期的社會之中,「本地人」意識開始萌芽。第三節,說明清領時期的社會,中國士子的意識與茁壯中的「本地人」意識並行存在。這兩個時期,掌握政權者並未刻意地以教育或公民教育來型塑臺灣人的意識。第四節,分析日據時期,日本殖民政府有意地透過中小學的公民教育,來型塑日本皇民意識,但是,「臺灣人」的意識卻也逐漸的形成與發展。第五節,則在敘述中華民國時期,政府先是透過中小學公民教育,以中國人意識的強調來消除日本皇民意識,其後則因為政經社會情況的轉變與臺灣本土意識的興起,而透過中小學公民教育型塑臺灣人的意識。第六節,作者在結論之中,提醒大家要正視與善用中小學公民教育所發軍的意識型塑與思想管制的功能,勿將臺灣人的意識帶向狹隘的地域意識與分裂意識,而為中國霸權的威嚇製造理由的機會。
     The paper is aimed to examine historically the shaping of Taiwanese identity by utilizing education or civic education as a means of ideological management.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Firstly, that the article is written in a stance of Taiwan subjectivit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Great Chan point of view, is described. Secondly, that the "localist" sense of Taiwanese was slowly sprouted before Ching Empire ruled Taiwan is described. Thirdly, in Ching's ruling, that the sense of Chinese academician accompany with the gradually grown "localist" sense of Taiwanese is analyzed. Fourthly, in Japanese identity was built up during the same period. Fifthly, in the recent 50 some years, two sub-periods are delineated. In the earlier ages, Chinese identity was emphasized to eliminate the sense of Japanized subject. The sense of Taiwanese was gradually cultivated synchronously. In the last section,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ideological management functions of civic education should be carefully manipulated. The author also reminds that sense of "Taiwanese" should not be brought into narrowly developed regionalism and separationism.
期刊論文
1.Hughes, A. S.(1994)。Understanding citizenship: A Delphi study。Canadian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3(2),13-26。  new window
2.單文經(1998)。一九八五年以前鹿港教育史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40,113-1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單文經(199901)。日據時代鹿港地區的教育活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集刊,42,17-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歐用生(1979)。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課程之研究。台南師專學報,12,87-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文星(19780900)。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3),62-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張建成(1997)。我國郷土教育的發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詹茜如(1993)。日據時期臺灣的鄉土教育運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芳明(1988)。台灣人的歷史與意識。敦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啓宗(1982)。清代台灣的書院與書房。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史明(1995)。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社會發展四百年史。台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羊憶蓉(1998)。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園會(1983)。日據時期臺灣之初等教育。高雄:復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國立編譯館(1998)。認識台灣(社會篇)。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國立編譯館(2000)。公民與道德。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國立編譯館(2000)。公民與道德教師手册。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德水(1995)。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社會發展四百年史(初版三刷)。台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教育部(1998)。國民敎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教育部(1999)。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教育部(1999)。高級中等學校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其南(1987)。台灣的傳統社會。台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Spring, J.(1994)。The American school, 1642-1993。New York NY:McGrawhill。  new window
15.陳伯璋(1988)。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莊金德(1973)。清代台灣教育史料彙編。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園會(19970000)。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制度。臺北:南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吳文星(19920000)。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吳文星(19830000)。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臺北:師大歷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Tsurumi, E. Patricia(1977)。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 1895-1945。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其他
1.王鎭華(19781120)。台灣現存的書院建築,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張勝彥(1981)。清代台灣書院制度。台灣史研究。台北:華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秀政(1992)。日據下的台灣殖民教育。台灣史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單文經(1996)。加拿大的公民教育。各國公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紹馨(1982)。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秀政(1992)。清代台灣的書院--以中華文化的傳播與地方才俊的培育為中心。台灣史研究。台北: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