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據時期「皇民論述」的身份認同策略--以陳火泉〈道〉為主的討論
書刊名:中外文學
作者:王學玲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Hsueh-ling
出版日期:2002
卷期:30:10=358
頁次:頁172-195
主題關鍵詞:認同身分認同皇民論述皇民文學陳火泉IdentityIdentity politicsKominka discourseKominka literatureCh'en Huo-ch'uan'sTaoThe wa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21
  • 點閱點閱:243
     本文採「去價值性」的立場,以最具爭議性的「皇民小說」──〈道〉為例,探究日據時期「皇民論述」的身分認同策略。 「我是日本人」與「原為臺灣人」的矛盾,是日人統治近五十年後,帶給臺灣人的身分危機感。在皇民政策與語言普及運動的強力推行下,漢族意識似乎已逐漸從臺灣人的歷史記憶中遺忘,大和意識卻開始進入群體意識之中。透過陳火泉的〈道〉,我們看到作者藉由論述系統的語言符號,企圖構築出自己「真正的」皇民身分。 首先,由歷史鍛鍊而成的「日本精神」取代天生自然的血緣遺傳,不管是臺灣青年或血緣於日本,都可具有「天皇信仰」與「滅私奉公」的精神。其次,透過信仰日本神話,祭祀天照大神,凝聚臺灣的集體歷史記憶,進而創造一種與日本人共同的歷史起源,以便使臺灣人順利地進入大和民族,確立新的身分認同──「日本皇民」。最後,為了化解血緣的差異,臺灣青年不惜以血換血,用「身體的神聖」證明「精神系圖」與「血統種族辯證合流的可能,並藉此縫合身分本質論與社會化的二元對立,新的身分認同也被成功地接受和塑造。
期刊論文
1.張恆豪(19920900)。「奔流」與「道」的比較。文學臺灣,4,243-2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Koziol,Geoffry、慕爾(19940300)。假想敵人和後期中古時代國家--俊秀菲力普[Philip]四世的失敗。當代,95,20-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明珂(19931100)。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6-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婉窈(19940600)。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新史學,5(2),117-1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洪惟仁(19920900)。日據時代臺語教育。臺灣風物,42(3),49-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錦堂、溫振華(19911200)。日據末期臺灣人宗教信仰之變遷--以「家庭正廳改善運動」為中心。史聯雜誌,19,37-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婉窈(19950600)。日本在臺軍事動員與臺灣人的海外參戰經驗,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臺灣史研究,2(1),85-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火泉(1993)。感時念父母。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恆豪(1994)。台灣作家全集。台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鍾肇政(19790707)。問題小說「道」及其作者陳火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火泉(19790707)。關於「道」這篇文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鍾肇政(19790601)。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盲點--對「皇民文學」的一個考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清僑(19970000)。離析「中國」想像:試論文化現代性中主體的分裂構形。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臺北:立緒。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傅柯‧米歇(1997)。「聲明」的描述。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瑞明(1996)。騷動的靈魂--決戰時期的台灣作家與皇民文學。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尾崎秀樹(1985)。戰時的台灣文學。台灣的殖民地傷痕。台北:帕米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文星(1995)。殖民體制下之精英教育。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文星(1995)。社會領導階層與同化政策--以「國語普及運動」為中心。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垂水千惠。日本統治與皇民文學--陳火泉的例子。台灣的日本語文學。台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星名宏修(1994)。「大東亞共榮圈」的台灣作家(一)--陳火泉之「皇民文學」型態。台灣文學研究在日本。台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施淑(1994)。台灣文學史大事記。日據時代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施懿琳、楊翠(1997)。戰爭期風雨飄搖中的彰化作家與作品。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卡西爾‧恩斯特(1992)。從英雄崇拜到種族崇拜。國家的神話。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梁明雄(1996)。日據台灣的時代環境。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許俊雅(1995)。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的發展。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彭瑞金(1994)。台灣新文學運動的起源。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正明(1991)。楚文化的淵源。楚文化史。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葉石濤(1987)。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開展。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葉石濤(1990)。皇民文學。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葉石濤(1983)。「文藝台灣」及其周圍。文學回憶錄。台北:遠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葉渭渠(1996)。自然觀與古代文學意識。日本古代文學思潮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葉渭渠(1996)。古代文學意識的萌芽。日本古代文學思潮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康(1995)。對話性--文化理論的基石。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鍾肇政、葉石濤(1981)。出版宗旨及編輯體例。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台北:遠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廖咸浩(20070000)。在解構與解體之間徘徊--臺灣現代小說中「中國身分」的轉變。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