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王敏川對書房教育的興革主張
書刊名:鵝湖
作者:謝貴文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Xie, Gui-wen
出版日期:2008
卷期:33:8=392
頁次:頁30-40
主題關鍵詞:王敏川書房教育日治臺灣漢文教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27
  • 點閱點閱:5
王敏川(一八八九-一九四二),為日治時期臺灣民族運動與文化運動的健將,亦為臺灣社會由傳統過渡到現代的指標人物。他曾接受傳統的漢學教育,對於漢詩與儒學有深刻的浸潤涵養,而成為其生命底層精神力量的來源;也最早吸收國際民族自決與社會主義的思潮,並在臺灣實際從事思想啟蒙與政治運動,以其生命與日本殖民政權相對抗。 本文探討王敏川對於書房教育的興革主張,指出其對於書房教育有雙重的定位,一方面希望它延續闡明孔教、傳習漢文的固有功能;另方面則期待它成為健全國民人格、改造臺灣社會的發動基地。在此一定位目標下,他期許書房教師應重視人格修養及學識養成,以成為身教典範及社會導師;另在教法與教材上,應減少機械式的背誦,因應兒童身心狀況,採用啟發式的教法,增加具思想性的白話教材,以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及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其社會意識與現代思維。從此一興革主張中,吾人看到一個現代儒者如何藉由書房延續漢學的命脈、尋找儒學的生機;也看到一個激進的知識份子如何透過書房來提振國民人格、實現社會改造;實為二○年代臺灣新文化運動中傳統與現代的轉化做了最佳的詮釋。
期刊論文
1.(1927)。公學校的漢文教授和舊式的臺灣書房。臺灣民報,147,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24)。漢學復興之前驅。臺灣民報,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順隆(19991200)。日治時期臺灣人「漢文教育」的時代意義。臺灣風物,49(4),107-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施懿琳(20040600)。日治時期臺灣左翼知識份子與漢詩書寫--以王敏川為分析對象。國文學誌,8,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淵洯(19880500)。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化運動中反傳統思想初探。思與言,26(1),109-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文星(19880500)。日據時期臺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26(1),101-1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文星(19780900)。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3),62-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葉榮鐘、藍博洲(20000000)。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灣史研究會(2002)。王敏川選集。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乃信(1998)。臺灣社會運動史。臺北:創造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伊能嘉矩、江慶林、劉寧顏、程大學(1991)。臺灣文化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楊守愚(19300816)。小學時代的回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莊永明(2002)。更留癡態在,書卷當良儔--王敏川傳略。王敏川選集。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昭瑛(2005)。啟蒙、解放與傳統:論二十世紀二O年代臺灣知識份子的文化省思。臺灣與傳統文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石鯨(1926)。漢學起衰論。崇文社百期文集。彰化:崇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