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二二八事件前後廖文毅思想轉變之研究
作者:楊欽堯
作者(外文):Chin-yao Yang
校院名稱: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所
指導教授:朱浤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廖文毅廖文奎二二八事件台灣再解放聯盟福爾摩沙發言國族認同認同混淆Wen-I LiaoWen-Kui Liaothe February 28 IncidentFormosan League for ReemancipationFormosa SpeaksNational identityidentity confus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56
廖文毅出生於基督教長老會家庭。他從青少年開始所接受漢學傳承,陸續接受台灣、日本、中國、美國等教育培養,他留學美國期間受到美國社會當時的聯邦制、三權分立之影響。他思想中包含主要四個因素:國族、家族、宗教、教育。
戰後廖文毅認為臺灣光復的意義在於「民族精神的振興」、「國土重圓」、「家人再集」以及達成統一國家與統一政府的目的。他擔任接收委員展開公職生涯,以及政治活動。他在台灣從事各項公眾事務,包括創辦前鋒雜誌、成立民間社團,以及營救海外台胞等行動。他還召開多場的沙龍式的座談會,以宣傳其地方自治之理念。他政治思想由「聯省自治」產生,台灣應該在聯邦的體制下完全自治,省長必須完全民選,以及設置「省憲」等相關概念的產生。
起初廖文毅思想發展由聯邦主義再轉變為高度自治,因受二二八事件牽連遭受通緝,後來哥哥廖文奎被捕入獄。他乃逐漸朝向台灣獨立之路。香港時期「台灣再解放聯盟」與台盟為反對國民黨專政而有短暫合作關係,後因兩者成見太深而分離。他與葛超智、謝偉思等人有密切往來,正足以證明美國背後操縱臺灣獨立運動。
廖文毅思想具體表現在《福爾摩沙發言》書中,其中包含著臺灣歷史意識、鄭成功情結、混血理論所展開論述。個人成長過程都無法脫離身分背景、社會環境與時代潮流之影響。廖文毅的思想具有其游離性以及矛盾性的存在,隨著周遭人物而改變。不論早期廖文奎的中國政治哲學,後來台獨理論,甚至來自葛超智、黃紀男的台獨論點,都對於日後廖文毅思想產生一定程度之影響。戰後廖文毅有著一波三折的思想變遷,所出自於他對國家認同的困惑與迷惘。然而他的成功與失敗有其原因,但不容置疑他在台獨上扮演著「先鋒」之角色。
Liao Wen-I was born in the Presbyterian rich family. He growed up from birth to adolescence accep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Sinology, continue to accept the education on Taiwan, Japa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 on. During he was studied in the U.S. to accept the influence of federalism, the concept of decentrali-
-zation at the American society. His thought contains the main four factors: Nation, family, religion, education.
After World War II, Liao Wen-I considere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Guangfu(光復) that reveal revitalization of the national spirit or land recovery, family reunited and unified a country. He served as a member of the public career, as well as political activities. In Taiwan, he engaged in various public issues, including the founder of poineer magazine , as well as overseas war survivors rescued. Also he held more than a salon-style seminars to promote its concept of local self-government. His political thought from "federalist" of the U.S. that the system of federal should be completed in Taiwan, the provincial governor must be free-elected by poople, and generated the Provincial Gazette and other related concepts.
At first Liao had developd his thought by the federal doctrine and then into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and finally toward Taiwan independence. He embodied the ideas in the book Formosa speak in 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Taiwaneses including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Zheng Chenggong complex, hybrid theory and so on.
At first Wen-I was imprisoned to be wanted at the February 28 Inciden, and later his brother Liaowen Kui suffered in jail. they are oppose to the KMT dictatorship and a short relationship at Hong Kong,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way the liberation of Taiwan to separate the Formosan League for Reemancipation and the Taiwan Alliance. He and Kerr, John Service, who have close contacts, is sufficient to prove that the United States behind the manipulation of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Personal growth process is unable to escape the way of identity ,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impact of the trend. Wen-I has its free thinking, and even contradictory existence, along with the surrounding character and change, regardless of the early Liaowen Kui of Chinese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later independence theory, even comes from the arguments of Kerr E.H.,Huang Chi-nan to raised by independence, both for Liao Wen-I future ideas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influence. Liao Wen-I has twists and turns postwar ideological changes that comes from his national identity confusion and perplexity. However, his successes and failures have their reasons, but he is beyond doubt that he played a role in pioneer of Taiwan independence.
一、廖文毅兄弟之著作
1. 廖文毅,〈發刊詞-告我臺灣同胞〉,《前鋒-光復紀念號》,台灣留學國內學友會編,1998《前鋒-光復紀念號》。收錄於張炎憲等編,《台灣舊雜誌覆刻系列四之二》,台北市:聯經出版社影印1946年版。
2. 廖文毅(毅生),〈光復的意義〉,《前鋒-光復紀念號》。
3. 廖文毅,〈為國犧牲(三幕劇)〉,《前鋒-光復紀念號》。
4. 社論,〈新人,新生,與新年〉,廖文毅主編,《前鋒》(第11期),1947 年1 月1日。
5. 社論,〈憲法之批評〉,《前鋒》(第11期)。
6. 廖文毅主持,〈第二次省都無力者座談會〉,《前鋒》(第11期)。
7. 社論,〈「先覺」變「後覺」,「後覺」變「先覺」〉,《前鋒》(第12期),1947年1 月9日。
8. 社論,〈憲法公佈後之臺灣〉,《前鋒》(第13期),1947 年1 月16日。
9. 社論,〈誰說「臺灣缺少政治人才」?〉,《前鋒》(第14期),1947 年2 月8 日。
10. 廖文毅主持,〈青年座談會〉,《前鋒》(第14期)。
11. 廖文毅,〈臺灣糖業的近況〉,《前鋒》(第14期)。
12. 社論,〈憲法公佈後之臺灣〉,《前鋒》(第15期),1947 年2 月21 日。
13. 廖文毅,〈江山雖未改,人生已老矣!戰後登廬記(一)〉,《前鋒》(第15期)。
14. 廖文毅,〈戰後登廬記(二)〉,《前鋒》(第16期),1947 年4月21 日。
15. 社論,〈一條有價值走的道路〉,《前鋒》(第18期),1947 年8 月22 日。
16. 毅生(廖文毅),1946,〈中國民主同盟〉,《臺灣評論》,1:2。
17. 廖文奎,1945〈臺灣光復同志會宣言〉,《臺灣月刊》創刊號(上海:年11月)。
18. 廖文毅,1936,《日本之糖業》。南京市:大承出版社。
19. 廖文毅,1939,《軍需工業論》。長沙市:商務印書館。
20. 廖文毅,1956,《台灣民本主義》,東京都:台灣民報社。
21. 「廖文毅,Formosa Speaks(《福爾摩沙發言》」,〈香港美國總領事館副領事Eugene Milligan致南京大使館文(附件三)〉(1949年6月2日),《臺檔》:894A.00/6-249。
22. 廖文奎,1936,《人生哲學之研究》。南京市:大承出版社。
23. 廖文奎,1936,《比較公民訓練》。南京市:大承出版社。
24. 廖文奎,1937,《孫中山之政治醫學:總理遺教綜論》。南京市:大承出版社。
25. 廖文奎,1946,〈思想光復論〉,《臺灣月刊》, 1:1。
26. Joshua Liao (廖文奎),1950, Formosa Speaks,Hong Kong: Formosan League for Reemancipation.
27.廖溫仁,1981年重刊1931版,《支那中世醫學史》。東京都:科學書院。
28.廖溫仁,1936,《東洋脚氣病硏究》。京都市:カニヤ書店。
二、檔案
1. United States. Dept. of State ed.,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 Washington :U.S. Govt. Print. Off., 1949(簡稱《對華白皮書》)
2. United States. Dept. of State ed.,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U.S. Govt. Print. Off..(簡稱FRUS)
FRUS1946 vol.9
FRUS1947vol.8
FRUS1947 vol.7
FRUS1949 vol.8
3. 黃文範譯,《美國國務院臺灣密檔》,(Kesaris, Paul ed., 1985. Confidential U.S. 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 Formosa, 1945-1949 [microform] : internal affairs.Frederick,Md.: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簡稱《臺檔》。
〈台北美國總領事館總領事麥唐納致國務院電報〉(1949年9月24日),檔號:894A.00/9-2449。
〈東京美國駐日政治顧問室顧問西博爾德致國務院遠東司函〉(1949年2月9日),檔號:894A.01/2-949。
〈台灣台北美國總領事館致國務院文〉(1949年10月2日),附件:「台灣再解放聯盟 台灣反共防務建議書」,,檔號894A.00/7-248。
〈台北美國總領事館領事麥唐納館致國務院文〉(1949年10月13日),檔號:894A.00/10-1349。
〈台北美國總領事館致國務院文〉(1949年12月17日),檔號:894A.00/12-19。
〈東京美國駐日政治顧問室呈國務院〉(1948年1月12日),「台灣再解放聯盟陳情書」,檔號:894A.01/1-1248。
〈台北美國總領事致國務院航郵報告〉(1950年7月14日),檔號:794A.00/7-1450。
〈台北美國總領事館代辦史壯致國務院電報〉(1950年1月13日),檔號:794A.00/1-1350。
〈台北美國總領事館致函國務院電報〉(1949年10月31日),檔號:894A.01/10-3149。
〈廣州美國大使館辦事處致國務院電報〉(1949年5月11日),檔號:894A.01/5-1149。
〈台北美國總領事館代辦史壯致國務院電報:〉(1950年2月1日),檔號:794A.00/3-150。
〈台北美國總領事館代辦史壯致國務院電報:〉(1950年6月2日),檔號:794A.00/6-250。
〈台北美國總領事館代辦史壯致國務院電報〉(1950年6月12日),檔號:794A.00/6-1250。
〈台北美國總領事館代辦史壯致國務院電報〉(1950年6月21日),檔號:794A.00/6-2150。
〈東京美國駐日政治顧問室承辦史平克斯致國務院遠東司函〉(1949年2月9日)檔號:894A.01/2-949。
〈華府美國國務院談話備忘錄〉(1950年4月7日),檔號:894A.00/4-550。
〈香港美國總領事館副領事Eugene Milligan致南京大使館文〉(1949年6月2日),附件一「廖文毅致謝偉思函(1949年5月29日)」,檔號:894A.00/6-249。
〈香港美國總領事館副領事Eugene Milligan致南京大使館文〉(1949年6月2日),附件二「廖文毅致艾契遜國務卿備忘錄(1949年5月30日)」,檔號:894A.00/6-249。
〈美國國務院「對台灣及澎湖政策」方案:極機密〉(1949年7月6日),無檔號,《臺檔》編號104。
〈台北美國總領事館總領事麥唐納致國務院航郵報告〉(1949年8月16日),檔號:894A.00/8-1649。
4. Hsu, Nancy Fleming(許淑金岑);蔡丁貴譯,2009,《狗去豬來:二二八前夕美國情報檔案解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三)》。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六)》。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6.中研院近史所藏,〈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檔案:案犯處理(三)〉,檔號:228-01-11-015。
7.王景弘編譯,2002,《第三隻眼睛看二二八:美國外交檔案揭密》。台北市:玉山社。
8.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8,《台灣地區戒嚴時期五○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一)中外檔案》,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9.沈志華,楊奎松主編,2009,《美國對華情報解密檔案(1948~1976)》。上海市:東方出版中心。
10.林木順(楊克煌),1990,《台灣二月革命》。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11.林忠,1983,《台灣光復前後史料概述》。台北市:皇極出版社年。
12.侯坤宏、許進發編,2002,《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第1冊。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13.侯坤宏編,2004,《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第16冊。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14.侯坤宏編,2004,《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第17冊。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15.海峽評論雜誌社編輯部,1991,《台灣命運機密檔案》。台北市:編者。
16.國史館藏,〈四國聯合宣言及其他宣言〉,《國民政府檔案》,檔號:0633/6060.01.01。
17.陳儀,1991,〈報告二二八事件情形致吳鼎昌等電〉(1947年3月24日),《中國論壇》,31:5。
18.鄧孔昭編,1991,《二二八事件資料集》。台北市:稻鄉出版社。
19.檔案管理局藏,《台灣獨立運動(一)》,〈廖文毅相關檔案〉,檔號:A803000000A/0037/006.3/002。
20.檔案管理局藏,《台灣獨立運動檔案》,〈拂塵專案第十一卷附件〉,檔號:A803000000A/0041/340.2/5502.3/11。
21.檔案管理局藏,《台灣獨立運動檔案》,〈拂塵專案第十七卷附件〉,檔號:A803000000A/0036/340.2/5502.3/17。
22.檔案管理局藏,《台灣獨立運動檔案》,〈拂塵專案第十二卷附件〉,檔號:A803000000A/0038/340.2/5502.3/12。
23.檔案管理局藏,「國家安全局 關於台灣再解放同盟支部破獲事由」,檔號:A803000000A/0038/340.2/5502.3/005。
24.謝雪紅,2007,〈告台灣同胞書〉,收於陳映真編輯,《二二八六十周年特輯》,台北:人間出版社。
25.蘇新,1991,〈美軍情報部的「台灣民意測驗」-光復初期托管論與台獨〉,收入於海峽評論雜誌社編輯部,《台灣命運機密檔案》,台北市:海峽評論雜誌社。
三、政府單位出版品
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92,《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論文集》。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
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94,《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
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97,《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六)》。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4.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二二八事件文件補錄》。南投市:台灣文獻委員會。
5.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50,《台灣省通志稿.卷10光復志》。台北市:編者。
6.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66,《臺灣省二二八事件之真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7.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編,1945,《台灣民政》第一輯,台北市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編。
8.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編,1946,《廣播詞輯要:34年》。台北市:編者。
9.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編,1946,《臺灣省民意機關之成立》。台北市:編者。
10.尹章義,2003,《臺灣客家史硏究》,台北市: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
11.秦孝儀編,1981,《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第三冊。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12.秦孝儀編,1984。《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15。台北市:中國國民黨黨史會。
13.仇德哉等,1978,《雲林縣志稿》,卷七〈人物志〉。雲林斗六市:雲林縣文獻委員會。
14.許雪姬主編,2008,《二二八事件60週年紀念論文集》。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15.國民大會秘書處編,1946,《國民大會實錄:制憲會議》,中編。重慶市:國民大會秘書處。
16.陳國川等,2002,《台灣地名辭書.卷九雲林縣》。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7.董翔飛編著,1984,《中華民國選舉概況(下篇)》。台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18.歐素瑛編,2009,《臺灣省參議會史料彙編:日產篇》,第2卷。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19.蘇瑤崇編,2000,《葛超智先生相關書信集》。台北市: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四、日記、傳記、回憶錄、口述歷史
1. 古瑞雲,1990,《台中的風雷:跟謝雪紅在一起的日子裡》。台北市:人間出版社。
2.何義麟,2007,《二二八口述歷史補遺》。台北市: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3.吳濁流,1989,《無花果:臺灣七十年的回想》。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4.汪彝定,1991,《走過關鍵年代 汪彝定回憶錄》。台北市: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林獻堂著,許雪姬等註,2010-2013,《灌園先生日記》,1945-1951年,第17-22卷。台北市: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
6.林耀南,1980,《ある大統領の投降》。東京都:レクサン。
7.邱永漢,1996,《我的青春、台灣/我的青春、香港》。台北:不二出版有限公司。
8.張炎憲、胡慧玲、曾秋美等採訪記錄,2000,《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上、下冊)。台北市: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9.陳三井、許雪姬訪問,1992,《林衡道先生訪問紀錄》。台北市南港:中研院近史所。
10.陳芳明,1991,《謝雪紅評傳:落土不凋雨夜花》。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11.陳芳明,1996,《蔣渭川和他的時代》。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12.彭明敏著;林美惠譯,1995,《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台北市: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13.黃紀男口述,黃玲珠執筆,1991,《老牌台獨-黃紀男泣血夢迴錄》。台北市:獨家出版社。
14.楊基振著;黃英哲、許時嘉編譯,2007,《楊基振日記:附書簡・詩文》上冊。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15.楊逸舟遺稿,張良澤譯,1990,《受難者》。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16.楊肇嘉,1970,《楊肇嘉回憶錄》。台北市:三民書局。
17.葉芸芸,1993,《證言2.28》。台北市:人間出版社。
18.鍾謙順,1999,《煉獄餘生錄:臺獨大前輩坐獄二十七年回憶錄》。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19.蘇新(莊嘉農),1993,《憤怒的臺灣》。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
20.蘇新,1993,《未歸的台共鬥魂--蘇新自傳與文集》。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五、專書
1. 中華民國民族主義學會編,1993,《民族主義論文集》。台北市:黎明文化公司。
2. 內藤湖南著,夏應元等譯,2004,《中國史通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 王育德,1993,《臺灣:苦悶的歷史》。台北市:自立晚報出版社。
4. 王詩琅著;張良澤編,2003,《三年小叛五年大亂:臺灣社會變遷》。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
5. 王曉波編,2004,《台盟與二二八事件》。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
6. 仝祥順,2001,《中國民主黨派史叢書:臺灣民主自治同盟卷》。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
7. 北京圖書館編,1991,《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哲學.心理學》。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
8. 尹章義,1986,《台灣近代史論》。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
9.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編,1984,《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市:台灣教會公報社。
10. 光華出版社編,1962,《廖文毅及其活動內幕》。台北市:光華出版社。
11. 史明,1998,《台灣四百年史》。台北市:草根文化出版。
12. 何義麟,2003,《二.二八事件;「台湾人」のエスノポリディクス》。東京都:東京大学出版会。
13. 吳文星,2008,《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14. 吳濁流;張良澤譯,1977,《黎明前的臺灣》。台北市:遠行出版社。
15. 呂東熹,2010,《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台北市:玉山社。
16. 呂實強,1985,《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1860-1874)》。台北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7. 宋春、朱建華,1988,《中國政黨辭典》。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
18. 李世傑,1988,《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大統領廖文毅投降始末》。台北市:自由時代出版社。
19. 李功勤,2004,《中華民國發展史》。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20. 李敖編,1989,《二二八研究》。台北市:李敖出版社。
21. 李筱峰,1986,《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市:自立晚報社。
22. 李筱峰,1990,《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台北市:自立晚報社。
23. 李達嘉,1986,《民國初年的聯省自治運動》。台北市:弘文館。
24. 陳三井,1995,《臺灣近代史:政治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5. 周婉窈,2004,《海行兮的年代》。台北市:允晨文化出版社。
26. 周淑真,1996,《1949 飄搖港島》。北京市:時事出版社。
27. 林金水編,2003,《台灣基督教史》。北京:九州出版社。
28. 林紀東,1993,《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台北市:三民書局。new window
29. 林樹枝,1997,《白色恐怖X檔案》。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30. 邱永漢著;朱佩蘭譯,1995,《濁水溪:邱永漢小說選》。台北市:允晨文化,出版社。
31. 金陵大學南京校友會組編,2002,《金陵大學史》。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
32.施正鋒,2003,《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市:前衛出版社。new window
33. 胡春惠,2001,《民初的地方主義與聯省自治》。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4.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1992,《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
35. 唐德剛,1980,《胡適雜憶》。台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
36. 徐瓊二,2002,《台灣光復後的回顧與現狀》。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
37. 海外出版社編,1965,《祖國的召喚:廖文毅幡然來歸記》。台北市:海外出版社。
38. 秦賢次,1998,《新台灣雜誌:導言》。台北市:傳文文化出版社。
39. 耿雲卿,1982,《中華民國憲法論(上冊)》。台北市:華欣文化公司。
40. 張子文等,2003,《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台北市:國家圖書館。
41. 張玉法等譯,1988,《現代中國史》。台北市:經世書局。
42. 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等編,1987,《台灣近代名人誌》,第一冊。台北市:自立晚報出版社。
43.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2005,《自覺與認同:1950-1990 年海外臺灣人運動專輯》。台北市: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44. 張瑞成編,1990,《臺籍志士在祖國的復臺努力》。台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
45. 許極墩,1996,《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46. 許世楷,1993,《臺灣獨立黨回歸祖國》。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47. 陳正茂,2009,《臺灣早期政黨史略,1900-1960》。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48. 陳佳宏,1998,《海外台獨運動史》。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49. 陳佳宏,2006,《臺灣獨立運動史》。台北市:玉山社。
50. 陳佳宏,2010,《鳳去臺空江自流:從殖民到戒嚴的臺灣主體性探究》。台北市:博揚文化出版社。new window
51. 陳芳明編,1989,《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52.陳映真編輯,2007,《二二八六十周年特輯》。台北市:人間出版社。
53.陳琰玉、胡慧玲編,1992年,《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台北市: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54.陳國祥、祝萍,1987,《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台北市:自立晚報出版社。
55.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56.陳銘城,1992,《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台北市:自立晚報社。
57.荊知仁,1989,《中國立憲史》。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58.曾健民,2005,《1945破曉時刻的台灣:八月十五日後激動的一百天》。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59.曾健民編,2005,《一九四五・光復新聲:臺灣光復詩文集 》。台北縣中和市:INK印刷出版有限公司。
60.曾健民,2009,《1949.國共內戰與台灣–台灣戰後體制的起源》。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61.黃玉齋,1999,《臺灣抗日史論》。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
62.黃昭堂,1998,《臺灣那想那利斯文》。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63.黃英哲,2007,《「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市:麥田出版社。
64.黃彰健,2007,《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證稿》。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65.楊立憲,2008,《「台獨」組織與人物》。北京市:九州出版社年。
66.楊秀菁,2005,《臺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台北縣: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67.楊奎松,《抗戰前後國共談判實錄(修訂版)》北京市:新星出版社,2013年。
68.楊欽堯,2012,《風起雲湧二二八:雲林記事》。斗六市:雲林縣政府文化局。
69.楊逸舟遺稿,張良澤譯,1990,《受難者》。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70.楊碧川,1997,《台灣歷史詞典》。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71.葉榮鐘,2000,《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冊)》。台中市:晨星出版社。new window
72.葉榮鐘等,1971,《台灣民主運動史》。台北市:自立晚報社。
73.葉榮鐘著;李南衡,葉芸芸編,1995,《葉榮鐘全集一:台灣人物群像》。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
74.廖丑,1998,《西螺七嵌開拓史》。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75.褚靜濤,2007,《二二八事件實錄》,第1卷。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
76.褚靜濤,2012,《二二八事件研究》。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77.蔣勻田,1976,《中國近代史轉捩點》。香港:友聯出版公司。
78.趙文山編,2012,《台灣三七五地租運動的透視》。台北市 : 博揚文化出版社。
79.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台灣現代史論集》,台北市:華世出版社,1994年。
80.鄭梓,1985,《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台灣省參議會史研究(1946-1951)》。台北市:華世出版社。
81.盧修一,1989,《日據時代臺灣共產黨史:1928-1932》。台北市:自由時代出版社。
82.賴澤涵等,1994,《「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83.戴天昭,2002,《台灣國際政治史》。北縣中和市:前衛出版社。
84.戴天昭著;李明峻譯,2002,《台灣國際政治史》。台北縣中和市:前衛出版社。
85.戴國煇著;魏廷朝譯,1992,《台灣總體相》。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86.薛雲峰,2008,《快讀台灣客家》。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87.簡文立,2009,《廖文毅與台灣獨立運動》。臺中市:莎士比亞文化出版社。
88.藍博洲,2010,《老紅帽》。台北市:南方家園。
89.蘇僧、郭建成,1986,《拂去歷史明鏡中的塵埃》。美國加州:南華文化事業公司。
90.鷹取田一郎編,1916,《臺灣列紳傳》。台北市:臺灣總督府。
91. Anderson, Benedick著;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
92.Bourdieu, Pierre ; translated by Lauretta Clough,1996,The state nobility : elite schools in the field of power.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93.Erikson, E. H.(艾利可森)著;康綠島譯,1989,《青年路德》,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94.Erikson, E. H.(埃里克森)著;孫明之譯,1998,《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
95.Gendre, Charles W. Le. 1874. Is aboriginal Formosa a part of the Chinese Empire? An unbiased statement of the question, with eight maps of Formosa. Shanghai : Lane, Crawford & co..
96.Geoffroy, Claude(法國巴黎大學國家博士論文)著;黃發典譯,1997,《台灣獨立運動-起源及1945年以後的發展》。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97. Kerr, George H. , 1965, Formosa Betrayed.,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98.Kerr, George H.(柯爾)著;陳榮成譯,1991,《被出賣的臺灣》。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99.Snow, Edgar,1961, Red Star over China. New York : Grove Press.
六、專書論文/期刊論文
1. 王白淵,1946,〈告外省人諸公〉,《政經報》,2:2。
2. 王白淵、蘇新記錄,1946,〈本省參政員對時局發表政見〉,《台灣評論》,1:3。
3. 王明珂,1996,〈誰的歷史:自傳、 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new window
4. 尹章義,2006,〈美國的擴張主義與台灣的命運:160年來美台關係的回顧〉,《歷史月刊》,219。
5. 丘念台,1960,〈追懷獻堂先生〉。收於《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卷三追思錄》,台中市: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
6. 朱浤源,1993,〈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概觀〉,收錄於中華民國民族主義學會編,《民族主義論文集》。台北市:黎明文化公司。
7. 朱浤源,2009,〈美國政府背叛臺灣:校讀George Kerr編撰Formosa Betrayed時的內心世界〉,《檔案季刊》,8:3,頁84。
8. 朱浤源、黃文範,2008,〈葛超智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收於許雪姬主編,《二二八事件60週年紀念論文集》。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9. 吳銘能,2011,〈檔案與口述歷史之間:「口述歷史」文字之更動與二二八事件研究〉,收於朱浤源編,《二二八研究的校勘學視角:黃彰健院士追思論文集》。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10. 吳叡人,1999,〈祖國的辯證:廖文奎(1905-1952)台灣民族主義思想初探〉,《思與言》,37:3。
11. 李筱峰,1987,〈自我放逐的「大統領」:廖文毅(1910-1986)〉,收於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等編《台灣近代名人誌》,台北:自立晚報社。
12. 李筱峰,1991,〈二二八事件前的文化衝突〉,《思與言》,29:4。new window
13. 周婉窈,2004,〈臺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收於《海行兮的年代》,(台北市:允晨文化出版社。new window
14. 何義麟,2007,〈顏永賢訪問紀錄〉,《二二八口述歷史補遺》,台北市: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15. 林樹枝,1997,〈廖文毅投降了:第一件台獨案始末〉,收於《白色恐怖X檔案》。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16. 何鳳嬌,1991,〈戰後接運旅外台胞返籍初探〉,《臺灣風物》50:2。new window
17. 查時傑,1994,〈光復初期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一個家族:以臺南高長家族之發展為例〉,《台大歷史學報》,18。new window
18. 邱平田(蘇新),1948,〈台灣人民的出路〉,《新台灣》,6。
19. 邱永漢著;朱佩蘭譯,1995,〈客死〉,收於《濁水溪:邱永漢小說選》,台北市:允晨文化出版社。
20. 邱炳南(邱永漢),1946,〈臺灣經濟的現形〉,收於《前鋒》,12。
21. 邱炳南,1946,〈貨幣安定協會〉,收於《前鋒》,13。
22. 邱炳南, 1946,〈臺灣財政の基本問題〉,收於《前鋒》,14。
23. 張炎憲,1992,〈戰後初期台獨主張產生的探討-以廖家兄弟為例〉,收於陳永興等,《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台北市: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24. 許維德,2001,〈發自異域的另類聲響:戰後海外臺獨運動相關刊物初探〉,《臺灣史料研究》,17。new window
25. 許維德,2007,〈評陳佳宏著《臺灣獨立運動史》〉,《臺灣國際研究季刊》,3: 2。
26. 許瓊丰,2011,〈戰後日本的臺灣獨立運動:以廖文毅及其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為中心〉,中研院臺史所主辦「臺灣人的海外活動國際學術研討會」。
27. 陳三井,1995,〈光復後的政治建設(一):政治情勢的演變〉,《臺灣近代史:政治篇》,南投市中興新村:臺灣省文獻委員。
28. 陳正茂,2009,〈廖文毅與「臺灣再解放聯盟」〉,收入於氏著,《臺灣早期政黨史略,1900-1960》。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29. 陳梅卿,1995,〈清末臺灣英國長老教會之教區〉,《臺灣史料研究》,6。new window
30. 陳佳宏,2005,〈「二二八事件」與臺獨之發展與演變〉,《臺灣風物》,55:1。new window
31. 陳芳明,1992,〈戰後初期台灣自治運動與二二八事件〉,收於陳琰玉、胡慧玲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台北市: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32. 陳芳明,1994,〈殖民地革命與臺灣民族論〉,收於施正鋒編,《臺灣民族主義》,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33. 陳映真,1991,〈國務卿艾奇遜閣下:讀廖文毅的《福爾摩沙發言》(Formosa speaks)〉,收於海峽評論雜誌社編輯部,《台灣命運機密檔案》台北市:編者。
34. 陳翠蓮,2002,〈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1946年「台人奴化」論戰為焦點〉,《台灣史研究》,9:2。
35. 陳銘城,1992,〈廖文毅的「臨時政府」〉,收於陳銘城,《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台北市:自立晚報社。
36. 曾茂德,2005,〈從闡釋台灣共和國臨時憲法試窺廖文毅時代1950’s台灣共和國臨時憲法〉。張炎憲, 曾秋美, 陳朝海編,《自覺與認同:1950年~1990海外台灣人運動研討會論文》,台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出版。
37.黃昭堂,1998,〈戰後台灣獨立運動與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臺灣那想那利斯文》,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38. 黃昭堂1994,〈戰後台灣獨立運動與台灣民族主義〉。收於施正鋒編,《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39. 劉佳旻,2012,〈域界之間: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生產場域—以1945年後半至1947年初的報/刊空間為例〉台北市:2012年蕪土吾民文化研究會議,台灣大學霖澤館。
40. 薛化元,1992,〈張君勱與中華民國憲法體制的形成〉,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論文集》。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
41. 謝里法,1989,〈從二二八事件看台灣智識分子的歷史盲點〉,收於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42. 藍適齊,2002,〈再探討戰後海外台獨運動相關刊物及「海外台灣人史」〉,《台灣史料研究》,18。new window
43. 魏良才,2002,〈國民黨最後的美國諍友:魏德邁將軍與中美關係〉,《歐美研究》,32:2。new window
44. 蘇瑤崇,2001,〈託管論與二二八事件:兼論葛超智(George H. Kerr)先生與二二八事件〉,《現代學術研究》,11。
45. 蘇瑤崇,2004,〈葛超智(George H. Kerr)、託管論與二二八事件之關係〉,《國史館學術集刊》第4期。new window
46. Douglas Mendel, Jr.,1965,〈台灣に歸つた廖の前途〉,《台灣青年》,第58期。
七、博碩士論文
1. 江盛來,2005,〈我國公民投票制度形成過程之研究: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台北市: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論文。
2. 陳佳宏,2005,〈戰後臺灣獨立運動之發展與演變(1945-2000)〉。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3. 陳欣欣,2005,〈廖文毅與「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台北市: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論文。
4. 陳俐甫,2004,〈台灣民族主義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5. 陳景峻,2004,〈臺灣舉辦和平公投之政治分析〉。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 蔡佳真,2005,〈二二八事件後之海外台獨運動:1947-1970〉。臺中市: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八、報紙、雜誌
1. 《台南教會報》,第356卷,1914年11月。
2. 《台灣教會公報》,第653號,1939年8月。第649號,1939年4月。第2284期,1995年12月。
3. 《台灣日日新報》,1932年10月29日。1936年7月5日,1936年7月14日。
4. 《嘉中公報》251號,1975年11月。
5. 《新使者雜誌》,第80期,2004年2月。
6. 《民報》1945年8月6日,版2。11月1日,版2。11月3日,版2。11月6日,版1。11月9日,版2。1945年11月16日,版1。1945年11月18日,版1。11月18日,版2。
1946年5月2日,版2。8月6日,版3。9月6日,版3。9月8日,版2。9月27日,版3。10月28日,版3。
1947年2月18日,版3。
7. 《台灣新生報》,1946年8月9日,版2。8月11日,版2。8 月23 日,版2。8月11日,版2。
8. 《中央日報》(重慶),1942年11月4日-6日。
9.《自由時報》, 2011年5月21日,版9。
10.《聯合報》,1965年5月16日,版3。
11.《申報》(上海),1947年3月6日。
12.《南僑日報》(新加坡),1947年8月25日。

九、網路資源
1. 中央研究院台史所數位典藏,「臺灣日記知識庫」,網址: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林獻堂日記》,1945-1955年。
2. 台灣省諮議會典藏史料數位化計畫,「史料檢索系統」,網址:https://210.69.134.18/textdb/council/queryFrame.php。
3. 杜謙遜,〈台獨女大俠:「東京歐巴桑」廖蔡綉鸞〉,http://www. oceantaiwan. com/ land/20030705.htm。
4. 杜謙遜,〈西螺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沿革〉,http://gospel.pct.org.tw/AssociatorArticle.
5. 杜謙遜,〈廖文毅家族與西螺基督長老教會百年滄桑〉,http://www.oceantaiwan.com/land/20031022.htm
6. 杜謙遜編,〈廖龍院與廖丞丕世系圖〉,《西螺基督長老教會設教130周年影像特刊》(雲林縣西螺鎮:西螺長老教會,2009年)。
7. 財團法人二二八基金會,網址:http://www.228.org.tw。
8.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資料庫」,網址:http://www.th.gov.tw/digital/digital.php。
9. 國立台中圖書館,「數位典藏資料庫」,網址:http://das.ntl.gov.tw/public/Data/p-00002a.htm。
10. 國家數位典藏,「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判決書(影本)」,編號:003_P0007。
11. 許朝卿,「我的信仰歷程:許朝卿及許謝愛鶯生平略歷」,由義光之友(網誌)2012年1月23日。16:34。
12.楊宗昌,〈佩恩先生-一位目擊二二八事件的美國友人〉,http://www.wufi.org.tw/taiwan/painec.htm。
13.蔡有義,〈同志社臺灣校友的姻親網絡〉,http://mypaper.pchome.com.tw/ sixsixchua/ post/1239258353。
14.蔡有義,〈戰前日本留學與地方精英網絡—以同志社臺灣校友為例—〉,前言,http://mypaper.pchome.com.tw/sixsixchua/post/1239260273。
15.檔案管理局,「目錄檢索系統」,網址:https://aa.archives.gov.tw/archives/chinese/98/search/。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