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適應、實現或對話?--儒家傳統對現代性衝擊回應方式的考察
書刊名: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
作者:張錫輝
作者(外文):Chang, Hsi-hui
出版日期:2009
卷期:6
頁次:頁1-26
主題關鍵詞:儒家傳統現代性保守主義五四運動創造性轉化Confucian traditionModernityConservatismMay Fourth movementCreative transform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376
  • 點閱點閱:66
本文回溯了百年來儒家傳統與現代性交往的歷史,從反省批判中,希望找出一條儒家傳統與現代性之間應有的交往之道?「現代性」在近代中國思想界取得全面地勝利與合法地位的現象,正是「現代性」往全球擴張的結果。從儒家傳統的立場著眼,百年來最關心的問題,即是面對現代性的衝擊,儒學在當代是否仍有其必要,或者只宜作為過往之歷史或哲學史以供學者研究?對此,百年來的中國知識界有三種回應方式:第一是在民國初年最先被提出的方案----五四的「反傳統主義」。第二種方案是各種各樣的「適應說」,而種種「適應說」當中,最首要的就是「創造性轉化」。第三種方案則是新儒家的「實現說」。這些方案的共同問題,在於只是一味地貫徹執行自己的觀點或是單純的自我表現,而不是在進行對話,因而也無法允當地進行詮釋。本文主張,真正的對話是對話的雙方「彼此結合成一個新的共同體」,儒家傳統與現代性之間應有的交往之道,應該在於期待這樣的一個共同體的產生。
期刊論文
1.謝大寧(19971200)。中國思想傳統與民主政治。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117-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何炳松(1996)。何炳松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家棟(1995)。當代儒學論衡。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廣德(199510)。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安東尼.吉登斯、田禾(1990)。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舒衡哲、丘為君(2000)。中國啟蒙運動:知識份子與五四遺產。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余英時(1996)。現代儒學論。美國紐澤西: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杜維明(1997)。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牟宗三(2003)。政道與治道。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毓生、穆善培(1990)。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石元康(2000)。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北京:三聯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牟宗三(1984)。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Gadamer, Hans-Georg、洪漢鼎(2007)。詮釋學I: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明輝(1994)。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章學誠、葉瑛(198409)。文史通義校注。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Heidegger, Martin、孫周興(1994)。林中路。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牟宗三(1991)。心體與性體。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余英時(1988)。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明輝(20050000)。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夏志清、劉紹銘(1979)。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余英時(1995)。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林安梧(1998)。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翟學偉(2005)。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Beck, Ulrich、趙文書(2001)。自反性現代性:現代社會中的政治、傳統與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Boggs, Carl(2006)。知識份子與現代性的危機。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胡適(1994)。新思潮的意義。胡適文選。台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序經(1992)。全盤西化的理由。胡適與中西文化。臺北:水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Lin Yu-sheng(1972)。Radical Iconoclasm in the May Fourth Period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Liberalism。Reflections o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