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以學干祿」的污名--清末廢科舉對近代中國法學教育之影響
書刊名:法制史研究
作者:劉恆妏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u, Heng-wen
出版日期:2010
卷期:18
頁次:頁135-170
主題關鍵詞:清末民初國民政府法學教育法律專業廢科舉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Republican governmentLegal educationLegal professionThe abol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xamination syste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85
  • 點閱點閱:95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興起學習法政的熱潮,直至1930年代國民政府時期依然如此。其後,法政教育卻因發展蓬勃而遭國民政府打壓。二次戰前中國,法政教育從盛極一時到積弱不振,與其專業知識是否被各政權視為治國之術,或只是干祿之階,有重大的關係。再者,由於清末實施學堂獎勵出身、留學獎勵出身辦法,使得新式教育與舊式功名間,產生直接的對應連結關係,新式教育的「學位」與當官的「官位」,有了制度性連結。種種措施,雖非專門針對法政人才,在實踐上,卻呈現大量法政人才藉此為官的情形,社會上對法政之學的看法,逐漸導向集中在「求官」。這種印象,導引了清末民初法政教育的興盛,於此同時,也形成了日後國民政府打壓法政教育的重要理由。
From the late Qing period on, a trend of learning western jurisprudence and government rose among Chinese intelligentsia. The heat of this trend did not cool down until the 1930s under Republican rule. There after this trend was constrained by the same government. This constrain-policy was derived from an idea that learning jurisprudence and government was a trick to obtain an official position rather to serve the purpose of a modern state.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exam system and modern school system was built during the reform of late Qing Imperial court, when it bestowed official positions to students who completed western style education. Institutionally, the graduates thus became equivalent to those intellectuals who were selected through the imperial exams. Although this arrangement did not serve students of jurisprudence and government exclusively, most of the official positions were taken by them. General impressions to contempories judged it as an usual channel to access official positions. This impression resulted to the enlargement of the school attending in the courses of jurisprudence and government around revolutionary era, while triggered the constrain-policy of republican government later on.
期刊論文
1.張偉仁(19710900)。清季地方司法--陳天錫先生訪問記。食貨月刊,1(6),319-3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偉仁(19881200)。清代的法學教育。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18(1),1-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ourgon, Jérôme、林惠娥(2003)。西方法律引進之前的中國法學。法國漢學,8,220-2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偉仁(19891200)。良幕循吏汪輝祖:一個法制工作者的典範。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19(1),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里峰(2004)。民國文官考試制度的運作成效。歷史檔案,2004(1),101-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伯穆、王健(1999)。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的法律教育。南京大學法學評論,1999(春),22-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孫慧敏(2002)。建立一個高尚的職業:近代上海律師業的興起與頓挫(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龍彥(1974)。清末民初之法政學堂(1905-1919)(博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恆妏(2005)。從知識繼受與學科定位論百年來台灣法學教育之變遷(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Wieacker, Franz、陳愛娥、黃建輝(2004)。近代私法史:以德意志的發展為觀察重點。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實藤惠秀、譚汝謙、林啟彥、三聯書店(1983)。中國人留學日本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毓賢(1992)。洪業傳--季世儒者洪煨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海峰(2002)。中國考試發展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龍心(2002)。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國聯教育考察團(1963)。中國教育之改進。中國教育之改進。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德美(2003)。探索與抉擇--晚清法律移植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許世英、冷楓(1966)。許世英回憶錄。台北:人間世月刊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天野郁夫(1989)。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研究。玉川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任達、李仲賢(1998)。新政革命與日本:1889-1912。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韓秀桃(2003)。司法獨立與近代中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學為(2003)。中國考試史文獻集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Bodde, Derk、Morris, Clarence、朱勇(1998)。中華帝國的法律。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學為(2004)。中國考試通史。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湯松能、張蘊華、王清雲、閻亞林(1995)。探索的軌跡--中國法學教育發展史略。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Burke, Peter、賈士蘅(2003)。知識社會史--從古騰堡到狄德羅。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建朗(2000)。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歷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熊先覺、徐葵(1997)。法學搖籃:朝陽大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程燎原(2003)。清末法政人的世界。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能治(1990)。戰前十年中國的大學教育(1927-193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關曉紅(2000)。晚清學部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張亞群(2005)。科舉革廢與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轉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Passin, Herbert、劉焜輝、洪祖顯(1973)。日本的現代化與教育。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阮毅成(1984)。八十憶述。台北:阮毅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生(2001)。民國初期民法的近代化--以固有法與繼受法的整合為中心。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吳惠齡、李壑(1992)。北京高等教育史料第一集(近現代部份)。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任拓書(19840000)。中華民國律師考試制度。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林端(19940000)。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瞿同祖(19840000)。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左玉河(2004)。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之創建。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康樂、簡惠美、Weber, Max(2003)。法律社會學。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朝陽大學校友會(1997)。朝陽校友通訊。北京:朝陽大學校友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張亞群(2005)。科舉革廢與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轉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岩畸昌、中村孝、章宗祥(1901)。國法學。東京:譯書彙編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何勤華(2004)。律學考。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陳剛(2004)。清末司法制度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國民事訴訟法制百年進程(清末時期第一卷)》。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北洋政府教育部檔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1991)。中華民國史棺案資料彙編第三輯 教育。無錫: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許美德(1999)。中國大學1895-1995:—個文化衝突的世紀。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黃季陸(1970)。革命文獻第五十三輯抗戰前教育與學術。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徐詠平(1978)。陳果夫傅。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陳能治。戰前十年中國的大學教育(1927-19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1957)。《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民46年7月))(全)》。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沈桐生。光緒政要,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沈雲龍,文孫,胡耀恒(1996)。上海法政大學之創立,張知本先生訪問記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源盛(1998)。晚清法制近代化的動因及其開展。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滋賀秀三、王亞新、梁治平、王亞新、范愉、陳少峰(1998)。中國法文化的考察-以訴訟的型態爲素材。明淸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阮毅成(1980)。條文主義的法律教育--法律教育的失敗及其補救。法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蒲依蓮、許苗杰(2003)。二十世紀初中國留日學生的法政教育。法國漢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福島正夫(1993)。明治初年における西欧法の継受と日本の法および法学。福島正夫著作集第1卷日本近代法史。東京:勁草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康雅信、王健(1997)。培養中國的近代法學家:東吳大學法學院。中國法學教育之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玉山(2000)。政治與知識的互動:台灣的政治學在九〇年代的發展。邁入廿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元濟(1986)。議改良留學日本辦法。張元濟詩文。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081015)。學部議復御史俾壽奏請選派子弟分送各國學習工藝折。學部奏咨輯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梁之碩。中國現行公務員考試制度之檢討及改進(手稿節錄)。中國考試史文獻集成第七卷民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1. 1970年代之前中華民國赦免實踐的傳統色彩--以「復仇」、「官蔭」與「留養」為主的討論
2. 共犯關係下的「準服制以論罪」--以《刑案匯覽》「聽從尊長殺害以次尊長」類案件為例
3. 評介《中國古代的法典、制度和禮法社會》[鄭顯文著,(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
4. 傳統中國哲學範疇落實於警察文化與執法之舉隅
5. 理解法律多元--行動者視角的分析框架
6. 臺灣女性司法人員的歷史初探
7. 刑事法教化效能可能性之探討--以法院判決分析為例
8. 親親與幽禁--探析明代高牆規劃與罪宗淹禁現象
9. 不是契約的約定--論約法三章與社會契約義理的差距
10. 后妃的荷包:溫惠皇貴太妃及其太監們的營生
11. 精神障礙犯罪者與監護處分關聯之法制探討--兼論其判斷疑義及治療
12. 集體化時期中國農村的社會運動--兼評《告別理想》、《通向集體之路》與《西溝》[評1.張樂天,《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盧暉臨,《通向集體之路:一項關於文化觀念和制度形成的個案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3.常利兵,《西溝:一個晉東南典型鄉村的革命、生產及歷史記憶(1943~1983)》(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13. 評釋字第791號解釋--從性別身分到平等契約?
14. 《逸周書》〈芮良夫〉之憲政思想限制與隱埋
15. 本土的理論研究/理論的本土研究:社會理論在臺大社會系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