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冥契」途徑論王弼《老子注》之知識論向度
書刊名:清華學報
作者:何儒育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e, Ru-yu
出版日期:2012
卷期:42:2
頁次:頁191-232
主題關鍵詞:王弼知識體證冥契Wang BiKnowledgeExperienceMystic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898
  • 點閱點閱:41
期刊論文
1.賴錫三(20080300)。當代學者對《老子》形上學詮釋的評論與重塑--朝向存有論、美學、神話學、冥契主義的四重道路。清華學報,38(1),35-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賴錫三(20110500)。道家的自然體驗與冥契主義--神秘.悖論.自然.倫理。臺大文史哲學報,74,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振豐(20051200)。語言與道:《老子》的語言策略與致虛工夫。法鼓人文學報,2,4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毛忠民(19910700)。老子知識學研究。哲學論集,25,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魏元珪(19950200)。老子知識論問題之探討。中國文化月刊,184,7-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品卿(19890600)。老子的知識論。師大學報,34,163-1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關永中(19890400)。神秘主義及其四大型態。當代,36,39-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戴璉璋(20071200)。玄思與詭辭--魏晉玄學契會先秦道家的關鍵。國文學報,42,31-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安梧(20080900)。關於老子哲學詮釋典範的一些省察--以王弼《老子注》暨牟宗三《才性與玄理》為對比暨進一步的展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5,47-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沈清松(19930100)。老子的知識論。哲學與文化,20(1)=224,98-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賴錫三(20061200)。牟宗三對道家形上學詮釋的反省與轉向--通向「存有論」與「美學」的整合道路。臺大中文學報,25,283-3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邦雄(1972)。略論老子之知識論。文藝復興,29,13-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牟宗三、盧雪崑(2003)。老子道德經演講錄(七)。鵝湖月刊,340,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笑敢(2006)。反向格義與中國哲學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詮釋為例。南京大學學報,2,76-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吳冠宏(2008)。王弼思想之歷程性的探尋:從聖人無情到聖人有情之轉變的考察。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5(1),145-1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嚴靈峰(1980)。老子的知識論。哲學與文化,7(3),15-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關永中(2002)。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與莊子對談神秘經驗知識論。第三個千禧年哲學的展望:基督宗教與中華文化的交談會議,輔仁大學哲學系 。台北新莊:輔仁大學出版社。105-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胡軍(2006)。知識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盧桂珍(2010)。境界.思維.語言--魏晉玄理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慎、段玉裁(2004)。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玄、孔穎達(1989)。禮記正義。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何晏、邢昺(1989)。論語正義。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壽、裴松之(1977)。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邦雄(1996)。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麗真(200511)。魏晉玄學研究論著目錄(1884-2004)。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班固、顏師古(197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Kant, Immanuel、鄧曉芒、楊祖陶(2004)。實踐理性批判。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董仲舒、鍾肇鵬(2005)。春秋繁露校釋。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弼、韓康伯、孔穎達、阮元(198910)。周易正義。臺北:大化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趙雅博(1990)。知識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孔安國、孔穎達、阮元、陸德明(1989)。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Gadamer, Hans-Georg、洪漢鼎(2007)。詮釋學I: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何休、徐彥(1989)。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安、劉文典、馮逸、喬華(1989)。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朱熹(2001)。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莊周、郭慶藩(1997)。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笑敢(2009)。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宗白華(1981)。美學的散步。台北:洪範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牟宗三(1993)。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國民(2007)。董仲舒的經學詮釋及天的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余英時(1987)。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徐復觀(1966)。中國藝術精神。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楊儒賓(19960000)。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傅偉勳(1990000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Stace, Walter Terence、楊儒賓(1998)。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唐君毅(1993)。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楊儒賓(19930000)。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徐復觀(199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劉義慶、劉孝、徐震堮(1984)。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袁保新(20080000)。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董仲舒、蘇輿、鍾哲(1992)。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袁保新(1997)。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勞思光(1984)。新編中國哲學史。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牟宗三(1989)。才性與玄理。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王弼、樓宇烈(2006)。王弼集校釋。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余舜德(20080000)。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趙岐、孫奭(1989)。孟子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錢穆(1989)。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李耳、河上公(1999)。老子河上公注。老子四種。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范甯集、楊士勛(1989)。春秋穀梁傳。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王先謙(2004)。荀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任繼昉(2006)。釋名彙校。濟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陳立、白虎通。新編諸子集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何儒育(2010)。春秋繁露君王觀研究。花木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Louis Dupre,傅佩榮(譯)(2004)。人的宗教向度。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杜維明(1984)。魏晉玄學中的體證思想——試論王弼聖人體無觀念的哲學意義。燕園論學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蔡振豐(2002)。嚴遵、河上公、王弼三家《老子》注的詮釋方法及其對道的理解。中國經典詮釋傳統 (3):文學與道家經典篇。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