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學與歷史:分析[施叔青著]《行過洛津》中的消逝主題
書刊名:文史臺灣學報
作者:林芳玫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Fang-mei
出版日期:2009
卷期:1
頁次:頁181-205
主題關鍵詞:從屬者研究消逝點形跡結構揭露與泯除Subaltern studiesPoint of fade-outTrace structureDisclosure and effacementShi Shu-qing施叔青小說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87
  • 點閱點閱:111
期刊論文
1.林芳玫(2007)。紅光之謎:提出一個旁敲側擊的詮釋路徑。中國現代文學,12,157-1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聖欽(20070500)。臺灣王爺信仰文化的陸域性格初探:新竹、苗栗長興宮地域的考察。地理研究,46,17-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義強(20060300)。閩臺王爺信仰的起源與嬗變。臺灣源流,34,131-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江寶月(19970300)。從女鬼的出現談漢文化中女性的地位。宜蘭文獻雜誌,26,38-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曉英(20060400)。音樂文獻抑或藝術史小說--《行過洛津》。臺灣音樂研究,2,119-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康豹(19971200)。新莊地藏庵的大眾爺崇拜。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6,123-1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其南(19800300)。清代臺灣社會的結構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115-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瑞芬(20050600)。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0,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富士(20050900)。清代臺灣的巫覡與巫俗--以《臺灣文獻叢刊》為主要材料的初步探討。新史學,16(3),23-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邱貴芬(20030900)。尋找「臺灣性」:全球化時代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中外文學,32(4)=376,45-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范銘如(20060400)。另眼相看--當代臺灣小說的鬼/地方。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115-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芳玫(20071000)。地表的圖紋與身體的圖紋--《行過洛津》的身份地理學。臺灣文學研究學報,5,259-2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范銘如(20071200)。後鄉土小說初探。臺灣文學學報,11,2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國祁(19780700)。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5(2),131-1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芳玫(20080624)。日治時期的文類混和與歷史挪用。新文化史:跨領域的台灣史研究研究生研習營,(會議日期: 2008.06.24)。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芳玫(2007)。民間信仰書寫:士庶之別與官民互動。跨領域對談:全球化下的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Donna, Landry、Gerald MacLean(1996)。The Spivak Reade。London:Routledge Press。  new window
2.Spivak Gayatri C(1999)。A Critiique of Postcolonial Reason: Towards a History of the Vanishing Present。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施叔青(2003)。行過洛津。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Anderson, Benedict、白石隆、白石さや(198712)。想像の共同体-ナショナリズムの起源と遡行-。リブロポー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張君玫(20060800)。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逝當下的歷史。臺北: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其南(1998)。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歷史與人類學的探索。臺北市: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洪敏麟(1980)。臺灣舊地名之沿革。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張瑞芬(20040100)。行過歷史的紅氍--讀施叔青《行過洛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國偉(2007)。從邊緣向中心:客家族群書寫的在場性表述。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郁琳(1997)。南管系統戲曲。彰化縣音樂發展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廖淑芳(2007)。「風」與「諷」--由李喬作品的鬼敘事論其風土書寫及現代轉折。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文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Morton, Stephen(2007)。Subaltern Studies and the Critique of Representation。Gayatri Spivak: Ethics, Subalternity and the Critique of Postcolonial Reason。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new window
5.Spivak, Gayatri C.(1987)。Subaltern Studies: Deconstructing Historiography。Other Worlds: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London:Methuen Press。  new window
6.邱貴芬(20030000)。落後的時間與台灣歷史敘述--試探現代主義時期女作家創作裡另類時間的救贖可能。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邱貴芬(20030000)。臺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枝萬(1983)。臺灣之瘟神信仰。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1988)。Can the Subaltern Speak?。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