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活出自己的樣貌:男同志青年之性別多元建構內涵分析
書刊名:生活科學學報
作者:張歆祐 引用關係黃文峙
作者(外文):Chang, Shin-yowHuang, Wen-chih
出版日期:2013
卷期:16
頁次:頁1-32
主題關鍵詞:性別多元建構男同志青年Gender diverse constructionGayYout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08
  • 點閱點閱:205
期刊論文
1.陳皎眉、胡悅倫、周育瑩(20090900)。男性與女性的該與不該、可有與可無。教育與心理研究,32(3),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em, S. L.(1977)。On the utility of alternative procedures for assessing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45(2),196-205。  new window
3.洪嘉欣、陳皎眉(20091200)。刻板印象如何影響行為?--談刻板印象效果的內在歷程與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32(4),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洪凌、紀大偉、黃道明、張娟芬、王蘋、何春蕤、平路、許秀雯、姚立群、陳雪、黃楚雄(19980900)。酷兒發妖:酷兒/同性戀與女性情慾「妖言」 座談會紀實。性/別研究,3/4,47-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美枝(19870800)。社會變遷中中國女性角色及性別化特質的蛻變。教育與心理研究,10,39-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em, S. L.、Lewis, S. A.(1975)。Sex role adaptability: One consequ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1(4),634-643。  new window
7.Bem, Sandra L.(1974)。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42(2),155-162。  new window
8.李美枝、鍾秋玉(19961200)。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皎眉、孫旻暐(20060700)。從性別刻板印象威脅談學業表現上的性別差異。教育研究月刊,147,19-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震齊(2006)。娘同志在異性戀霸權下的自處與在霸權式陽剛下的認同選擇(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家豪(2003)。娘娘腔男同性戀者的社會處境及其自我認同(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翊涵(2002)。女性特質國中男學生其校園人際處境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嘉宏(2007)。國中「娘娘腔」學生的性別展演(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謝佩娟(1999)。台北新公園同志運動--情慾主體的社會實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賴正哲(1998)。在公司上班--新公園作為男同志演出地景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歆祐(2006)。男同志伴侶關係發展歷程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沈志勳(2004)。中年男同志的老化態度與老年準備初探(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賴麒中(1998)。性傾向與就業歧視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銘峰(2002)。彩虹國度之情慾研究--以中年男同志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Fish, L. S.、Harvey, R. G.、張元谨(2010)。酷兒的異想世界--現代家庭新挑戰。台北市:心靈工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光輝(2005)。性格心理學理論與研究。臺北:雙葉書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05)。認識同志手冊。臺北: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美枝(1987)。性別角色面面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銀河(2003)。酷兒理論。北京:文化藝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秀娟、林明寬、Boss, S. A.(1998)。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娟芬(1998)。姊妹「戲」牆。臺北:聯合文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皎眉、江漢聲、陳惠馨(1996)。兩性關係。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孋莉(1999)。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臺北:女書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Basow, S. A.、劉秀娟、林明寬(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Strauss, Anselm Leonard、Corbin, Juliet M.、吳芝儀、廖梅花(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Strauss, Anselm L.、Corbin, Juliet、徐宗國(1997)。質性研究概論。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洪泉湖(20050000)。台灣的多元文化。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