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人倫鑒識起源的學術史考察(魏晉以前)
作者:王仁祥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Jen-Hsiang W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阮芝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人倫鑒識鑒識觀人觀人法威儀觀文王官人察人之術數術身體觀骨相ren-lun-jian-shiwei-yiwen-wang-guan-renman watchingphysiognomyphrenolog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4)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9
「人倫鑒識」興起於後漢晚期,大盛於魏晉之間。其大體可有兩種涵意,一為「性格鑒別」(Character Appraisal),一為「才性分類」(Taxonomy of Human Nature)。前者意近「鑒識」,後者意近「人倫」。這是以現代語言對人倫鑒識一詞的界定,事實上在中國古代的場合中,這兩者的意義常是彼此交融互補,無法做確切的分割。人倫鑒識一詞,在漢末以前未見,但先秦兩漢的文獻資料中,卻已有許多關於人物品評分類的記載,可見得類似的活動早已存在,並持續受到歷代學者的關注。本文的目的,即在搜羅自先秦以來的相關史料,分析各學派對人物分類與品評的的說法,以歷史上的實例為參照,嘗試建構其理論體系,並從時代的演進中探索其流變的過程,以勾勒出「擬人倫鑒識之學」或「前人倫鑒識之學」的樣貌,再與漢晉間真正的人倫鑒識之學接軌,藉以描繪出此門學問在歷史上的深度。
本文分為六章,除首章緒論、末章結論外,其餘四章之大要如下。
第二章討論先秦儒家的觀人法。首先以《左傳》、《國語》中所記載觀人的實例談起,分析春秋時代觀人、評人的依據與標準。其次討論孔子如何接續春秋時代賢士大夫的遺產,進而樹立一套以內心質地為主的多元化觀察與評論人物的模式。再其次,則以新出土的郭店竹簡為討論對象,說明孔子以後的儒家對人性論的探討,並提出情、心、教等命題,及其如何根據這些新觀點而對人情的類型做初步的區分。
第三章繼續討論先秦儒家的觀人法。首先是孟子,孟子秉持孔子之教,肯定人的多元性,進而提出性善之論,並根據性善的觀點而將人分為三種類型及六等層次,又結合氣論而開出以「性」綰合天人關係的踐形之學。其次為荀子,荀子主張人性為惡,人之善完全屬後天積累,而積累的唯一標準則為儒家的「禮義」,故在荀子的理想社會中,人只有高下之分,而沒有類型之別。最後,則討論《大戴禮》的〈文王官人〉,分析其觀人理則、學派屬性,說明其主要的學術淵源,及其所受各家的影響,並以之與《人物志》做一簡單的比較。
第四章討論道家、兵家、法家與黃老之學的觀人法。道家主張以人合天,其至極可達與萬物為一的境界,個體即道體,觀其人,即可知其得天之深淺。其標準與興味,均與儒家的觀人法大異其趣。莊子即依此理路,開出「以形觀神」之學。兵家與法家皆注重現實,以冷靜客觀的態度分析評估具體的情勢,故其觀人亦偏重目的性與實用性。法家更吸收名家循名責實的主張,將考索形名轉化為政治權謀的察顏觀色之術。黃老之學為先秦學術的一大集結,其貫通天道與人事的思維模式,使得其所闡述的觀人之法帶有形上學的意義,但卻也因此染上了數術的色彩,對後來漢代的天人感應思想有頗深的影響。
第五章討論兩漢時期的觀人之法。首先討論盛行於漢代的數術身體觀,說明數術身體觀如何漸進為骨相之法,並得到漢代學者的普遍認同。其次則就史書中所見的觀人實例,分析其背後的思維理則,藉以釐清觀人法在歷史中演變的過程,並說明漢代人對狀貌的重視如何逐漸醞釀出人倫鑒識之學。
第六章為結論
徵引書目

一、傳統文獻
(一)經部
王弼,《周易正義》,阮元《十三經注疏》本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new window
曾運乾,《尚書正讀》,台北:洪氏出版社,1982
鄭玄,《毛詩正義》,阮元《十三經注疏》本
朱熹,《詩經集註》,台南:北一出版社,1973
方玉潤,《詩經原始》,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3
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成都:巴蜀書社,1996
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5
杜預,《春秋左傳正義》,阮元《十三經注疏》本
楊伯峻,《春秋左傳會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6
馬驌,《左傳事緯》,濟南:齊魯書社,1992
吳闓生,《左傳微》,台北:中華書局,1970
范甯,《春秋穀梁注疏》,阮元《十三經注疏》本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蔣伯潛,《語譯廣解四書讀本.論語》,台北:啟明書局,出版年不詳
崔述,《論語餘說》,《崔東壁遺書(六)》,台北:世界書局,1963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焦循,《孟子正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
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7
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畿輔叢書》本,收入《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
高明,《大戴禮記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

(二)史部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劉向集錄,《戰國策》,台北:里仁書局,1990
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台北:世界書局,1957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司馬光著,胡三省註,《資治通鑑》,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
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6
崔述,《洙泗考信錄》,《崔東壁遺書(四)》,台北:世界書局,1963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三)子部
孫詒讓,《墨子閒詁》,台北:華正書局,1987
王渙鑣,《墨子集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焦竑,《莊子翼》,台北:廣文書局,1979
王夫之,《莊子解》,《船山全書(十三)》,長沙:嶽麓書社,1993
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台北:新天地書局,1972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天工書局,1989
錢賓四,《莊子纂箋》,《全集》六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張默生,《莊子新釋》,台北:洪氏出版社,1984
王弼注,《老子》,《四部備要》本
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梁啟雄,《荀子簡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台北:三民書局,2003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黃懷信,《鶡冠子彙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台北:漢京出版公司,1983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5
王利器,《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6
閻振益、鍾夏,《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
向宗魯,《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91
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汪繼培,《潛夫論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
楊朝明主編,《孔子家語通解》,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
劉劭著,劉昞注,《人物志》,《四部備要》本
唐人著,《月波洞中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舊題南唐宋齊邱輯,《玉管照神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舊題後周王朴著,《太清神鑑》,《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朱熹,《朱子語類》,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
陳澧,《東塾讀書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顧炎武,《日知錄》,台北:明倫書局,1979
孫詒讓,《札迻》,北京:中華書局,1989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四)集部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朱鑄禹,《世說新語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張岱年主編,《戴震全書(六)》,合肥:黃山書社,1995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主編,《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
丁原植,《楚簡儒家性情說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new window
王仁祥,《先秦兩漢的隱逸》,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995new window
王季香,《先秦諸子之人格類型論》,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new window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new window
王國維,《觀堂集林》,《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第一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王博,《簡帛文獻思想論集》,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new window
王夢鷗,《鄒衍遺說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王曉波,《先秦法家思想史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new window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new window
白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朱心怡,《天之道與人之道──郭店楚簡儒、道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new window
江建俊,《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劉卲人物志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池田知久編,《郭店楚簡儒教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3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牟宗三先生全集(二)》(以下簡稱《全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
───,《名家與荀子》,《全集(二)》
───,《圓善論》,《全集(二十二)》
───,《歷史哲學》,《全集(九)》
余明光,《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1980
───,《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文化出版公司,1997
───,《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台北:三民書局,1991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1980
吳光,《黃老之學通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吳冠宏,《顏子形象與魏晉人物品鑒》,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呂思勉,《秦漢史》,台北:開明書店,1983
呂理政,《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0new window
李天虹,《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8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台北:中華學術出版委員會,1954
李建民,《方術.醫學.歷史》,台北:南天書局,2000
───,《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
李耽,《先秦形名之家考察》,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8
李訓詳,《先秦的兵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1new window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李學勤,《古文獻叢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
───,《美的歷程》,台北:元山書局,1984
───,《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5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杜正勝,《中國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2
───,《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new window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new window
周桂鈿,《虛實之間──王充哲學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屈萬里,《屈萬里先生文存(第一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new window
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胡適,《胡適作品集(四).問題與主義》,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九龍:新亞書院研究所,1968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55
唐翼明,《魏晉清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new window
孫尚揚,《湯用彤》,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兩漢思想史(卷二)》,台北:學生書局,1976
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台北:學生書局,1990new window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涂光社,《莊子範疇心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涂宗流、劉祖信,《郭店楚簡先秦儒家佚書校釋》,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張心澂,《偽書通考》,台北:明倫出版社,1972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new window
───,《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
───,《美術、神話與祭祀》,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7
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new window
張蓓蓓,《漢晉人物品鑒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new window
張榮明,《方術與中國傳統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張端穗,《左傳思想探微》,台北:學海出版社,1987
張震澤,《孫臏兵法校理》,北京:中華書局,1990
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new window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
郭沂,《郭店楚簡與先秦學術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郭沫若,《郭沬若全集.歷史編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郭應哲,《戰國至漢初黃老學說的政治思想》,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new window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new window
──,《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
陳松長,《馬王堆帛書《刑德》研究論稿》,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
陳拱,《王充思想評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文集(三)》,台北:里仁書局,1982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陳寧,《中國古代命運觀的現代詮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陳槃,《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台北:國立編譯館,1991new window
陳福濱主編,《新出楚簡與儒家思想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2002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
───主編,《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1912-1996》,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8
───主編,《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1997-2001》,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二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new window
勞榦,《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
湯用彤,《湯用彤全集(第四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四)》,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new window
───主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
黃紹祖,《顏子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77
黃開國、唐赤蓉《諸子百家興起的前奏──春秋時期的思想文化》,成都:巴蜀書社,2004
黃漢光,《黃老之學析論》,台北:鵝胡出版社,2000new window
黃應貴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
黃懷信,《古文獻與古史考論》,濟南:齊魯書社,2003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0new window
楊伯峻,《楊伯峻學術論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4
楊寬,《西周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戰國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new window
───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葛兆光,《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賈元圓,《六朝人物品鑒與文學批評》,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廖名春,《新出楚簡試論》,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
熊十力,《韓非子評論》,台北:學生書局,1984
熊鐵基,《秦漢新道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翟廷晉,《孟子思想評析與探源》,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
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第一卷).古學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87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齊思和,《中國史探研》,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劉建國,《先秦偽書辨正》,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new window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歐陽相如,《曾國藩反敗為勝的相人術──冰鑑》,台北:捷幼出版社,1995
蔣年豐,《文本與實踐(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new window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84new window
鄭良樹,《韓非之著述及思想》,台北:學生書局,1993new window
鄭炳林、王晶波,《敦煌寫本相書校錄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鄧紅,《王充新八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鄧瑞全、王冠英主編,《中國偽書綜考》,合肥:黃山書社,1998
魯士春,《先秦容禮研究》,台北:天工書局,1998
蕭艾,《中國古代相術研究與批判》,長沙:岳麓書社,1996
錢玄,《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錢賓四,《中國思想史》,《錢賓四先生全集(二十四)》(以下簡稱《全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中國思想史》,《全集(二十四)》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全集(十八)》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全集(十九)》
───,《孔子傳》,《全集(四)》
───,《孔子與論語》,《全集(四)》
───,《四書釋義》,《全集(二)》
───,《先秦諸子繫年》,《全集(五)》
───,《國史大綱》《全集(二十七)》
───,《國學概論》,《全集》本
───,《湖上閒思錄》,《全集》三十九
───,《論語新解》,《全集(三)》
───,《靈魂與心》,《全集(四十六)》
錢鍾書,《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1979
龍宇純,《荀子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7
鍾肇鵬,《讖緯論略》,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龐樸,《帛書五行篇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0
──等著,《郭店楚簡與早期儒學》,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2
羅根澤,《諸子考索》,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譚宇權,《孟子學術思想評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new window
饒宗頤、曾憲通,《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
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臺二版
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63
顧鐵符,《夕陽芻稿》,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龔克昌,《漢賦研究》,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0

(二)論文
王保頂,〈後漢風謠、清議與士人品格〉,《孔孟學刊》第34卷第11期,1996。new window
王葆玹,〈郭店楚簡的時代及其與子思學派的關係〉,收入《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伍振勳,〈荀子的「身、禮一體」觀──從「自然的身體」到「禮義的身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new window
朱廷獻,〈尚書堯典篇著成之時代考〉,《孔孟月刊》20卷1期,1981new window
江建俊,〈漢末以來崇尚談辯、鑒識風氣與文學批評之因緣〉,《國立成功大學學報(人文篇)》15,1980。
余英時,〈軸心突破與禮樂傳統〉,《二十一世紀》58,2000
吳光明,〈莊子的身體思維〉,收入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
岑溢成,〈荀子性惡論析辯〉,《鵝湖學誌》3,1989new window
李建民,〈馬王堆漢帛書「禹藏埋胞圖」箋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5本第4分,1994new window
李昭毅,〈從漢末西晉清議質變與禮的法制化看九品官人法的精神轉變〉,《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第1期,2003。new window
李訓詳,〈戰國時代「壹」的觀念〉,《新史學》第4卷第3期,1993new window
李景林,〈從郭店簡看思孟學派的性與天道論〉,收入《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李增,〈「韓非子」人性與功利論〉,《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2卷第1期,1993
李學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發現〉,《中國哲學第20輯.郭店楚簡研究》,1999
───,〈荊門郭店楚簡中的《子思子》〉,《中國哲學第20輯.郭店楚簡研究》,1999
───,〈試說郭店簡《成之聞之》兩章〉,《清華簡帛研究》第1輯,2000
───,〈試論馬王堆漢墓帛書《伊尹.九主》〉,收入湖南省博物館編《馬王堆漢墓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杜正勝,〈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收入黃應貴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new window
───,〈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2分,1995
杜維明,〈郭店楚簡與先秦儒道思想的重新定位〉,《中國哲學第20輯.郭店楚簡研究》,1999
邢義田,〈論漢代的以貌舉人──從「行義」舊注說起〉,收入《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台北:正中書局,1991
阮芝生,〈伯夷列傳析論〉,《大陸雜誌》第62卷第3期,1981
───,〈伯夷例傳發微〉,《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34期,1985
周國正,〈《左傳》「人生始化曰魄」辨〉,《臺大文史哲學報》57,2002
周鳳五,〈郭店楚簡的形式特徵及其分類意義〉,收入《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孟森等,〈堯典著作時代問題之討論〉,《禹貢半月刊》第2卷9期,1935
定縣漢墓竹簡整理組,〈定縣40號墓出土竹簡簡介〉,《文物》1981年第8期
林麗真,〈從「天生人成」原則看荀子的「天論」和「性論」〉,《孔孟月刊》第13卷第3期、第4期,1974new window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竹簡《六韜》釋文及校注〉,《文物》2001年第5期
金發根,〈王符生卒年歲的考證及潛夫論寫定時間的推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0本下冊,1969new window
姜廣輝,〈郭店楚簡與早期儒學〉,收入郭店楚簡研究會編《楚地出土資料と中國古代文化》,東京:汲古書院,2002
胡家聰,〈《尹文子》並非偽書〉,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唐蘭,〈《黃帝四經》初探〉,《文物》1974年第10期
──,〈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考古學報》1975年第1期
康韻梅,〈韓非形名觀念之探析〉,《中國文學研究》第5期,1991new window
畢長樸,〈堯典成書之年代問題〉,《大陸雜誌》第22卷第2期,1961
陳來,〈儒家系譜之重建與史料困境之突破──郭店楚簡儒書與先秦儒學研究〉,收入《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松長、廖名春,〈帛書《二三子問》、《易之義》、《要》釋文〉,《道家文化研究》第3輯,1993
陳偉,〈郭店簡書《德義》校釋〉,收入丁四新主編,《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第20期,1936
勞榦,〈再論堯典著作時代〉,《禹貢半月刊》第2卷第10期,1935
彭林,〈郭店簡與《禮記》的年代〉,收入《中國哲學第21輯.郭店簡與儒學研究》,2000
彭美玲,〈君子與容禮──儒家容禮述義〉,《臺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02new window
曾潔明,〈王符潛夫論之務本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40號,1996
湖北省荊門市博物館,〈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1997年7期
菅本大二,〈荀子對法家思想的接納:由「體」的結構來考察〉,《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11,2003new window
黃少英,〈漢魏之際人物品題的三大社會功用〉,《許昌學院學報》2004第3期
黃金榔,〈從漢末人物品鑑至魏正始玄學之轉向論劉劭「人物志」人才學思想〉,《嘉南學報》27,2001。new window
楊秀宮,〈從「禮衍生法」的觀點論荀子禮法思想的特色〉,《東海學報》第39卷第1期,1998new window
楊儒賓,〈子思學派試探〉,收入《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支離與踐形──論先秦思想裡的兩種身體觀〉,收入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
楊聯陞,〈東漢的豪族〉,《清華學報》第十一卷第四期,1936
裘錫圭,〈稷下道家精氣說的研究〉,《道家文化研究》第2輯,1992
蒙文通,〈略論黃老學〉,《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1998
蒲慕州,〈睡虎地秦簡《日書》的世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2本第4分,1993new window
劉朝陽,〈從天文曆法推測堯典之編成年代〉,《燕京學報》第7期,1930
劉增貴,〈論後漢末的人物評論風氣〉,《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10,1983new window
潘小慧,〈上博簡與郭店簡《性自命出》篇中「情」的意義與價值〉,收入陳福濱主編,《新出楚簡與儒家思想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2002
蔣義斌,〈「樂記」與禮樂合論〉,《簡牘學報》14,1992
蔡仁厚,〈「知言、養氣」的意旨〉,《中國文化月刊》48,1983
───,〈荀子天論與性論之研究〉,《東海學報》第24期,1983
蔡仲德,〈郭店楚簡儒家樂論試探〉,《中國哲學》2000年第7期
蔡振豐,〈「孟子.公孫丑」「知言」問題試詮〉,《中國文學研究》11,1997new window
蕭璠,〈皇帝的聖人化及其意義試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2本第1分,1993new window
賴錫三,〈《莊子》精、氣、神的功夫和境界──身體的精神化和形上化之實現〉,《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new window
鍾彩鈞,〈孟子思想與聖賢傳統的關係〉,收入黃俊傑主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
龐樸,〈孔孟之間──郭店楚簡中的儒家心性說〉,《中國哲學第20輯.郭店楚簡研究》,1999
饒宗頤,〈從郭店楚簡談古代樂教〉,收入《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顧頡剛,〈堯典著作時代考〉,《文史》24輯,1985

三、外文著作
(一)日文(中譯本含)
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出井涌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川勝義雄,〈シナ中世貴族政治の成立について〉,《史林》第三十三卷第四號,1950,又收入氏著《六朝貴族制社会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82
中村圭爾,《六朝貴族制研究》,東京:風間書房,1987,頁45-170。
木村英一,《孔子と論語》,東京:創文社,1971
宇都宮清吉,〈《管子.弟子職篇》探研〉,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三).上古秦漢》,北京:中華書局,1993
安居香山著,田人隆譯,《緯書與中國神秘思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池田知久編,《郭店楚簡儒教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3
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と共同体》,東京:国書刊行社,1976,此書有中譯本,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2
板野長八,《中国古代における人間観の展開》,東京:岩波書店,1972
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政治.社會篇》,京都:平樂寺書店,1956
高田真治、諸橋轍次、山口察常共著,《孔子の思想.傳記及年譜》,東京:春陽堂書店,1937
淺野裕一,《黃老道の成立と展開》,東京:創文社,1992
郭店楚簡研究會編,《楚地出土資料と中國古代文化》,東京:汲古書院,2002
越智重明,《魏晉南朝の人と社会》,東京:研文出版,1985

(二)西文(中譯本含)
Allinson, Robert
周熾成譯,《嚮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Ekman, Paul
保羅.艾克曼著,易之新譯,《心理學家的面相術》,台北:心靈工坊,2004
Elias, Norbert
王佩莉譯,《文明的進程(一):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8
Frazer, J. G.
弗雷澤著,徐育新等譯《金枝》,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
Goodall, Jane
珍古德著,楊淑智譯,《大地的窗口》,台北:遊目族文化公司,2000
珍古德著,王凌霄譯,《我的影子在岡貝》,台北:格林文化公司,1997
Greel, H. G.
顧立雅著,王正義譯,《孔子與中國之道》(Confucius and the Chinese Way),台北:韋伯文化出版公司,2003
Hsu, Cho-yun
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 An Analysis of Social Mobility, 722-222 B.C.,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Leakey, Richard
理查.李基著,楊玉齡譯,《人類傳奇》,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1995
Lewis, Mark Edward
Writing and Authority in Early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9
Makeham, John
Name and Actuality in Early Chinese Thought,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4
McNeill, Daniel
黃中憲譯,《臉》,台北:藍鯨出版社,2004
Morris, Desmond
郭軒盈譯,《觀人術(Manwatching)》,台北:好時年出版社,1983
Munro, Donald
The Concept of Man in Early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Peerenboom, Randall
Law and morality in ancient China : the silk manuscripts of Huang-Lao,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3
Qian nanxiu
Spirit and Self in Medieval China: The Shih-shou hsin-yü and Its Legenc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Taylor, Rodney Leon
The Religious Dimensions of Confucianis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Vervoorn, Aat
Men of the Cliffs and Caves,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0
Wu, Kuang-ming
On Chinese Body Thinking, Leiden: Koninklijke Brill, 199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