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中古皇權之極限--以唐代詔書封駁為中心
書刊名:止善
作者:毛漢光
作者(外文):Mao, Han-kwang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1
頁次:頁3-30
主題關鍵詞:唐代皇權詔書封駁Tang dynastyImperial prerogativeEdictFeng-bo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60
  • 點閱點閱:210
本論文根據拙著〈論唐代制書程式上的官職〉、〈論唐代之封駁〉、〈唐代給事中之分析〉、〈論《貞觀政要》中的君臣溝通文化〉等論文修改整合而成。 中國自秦漢以迄清末,其政體均屬君主專制政體。而君主專制政體最嚴重的缺點,就是皇帝既是法律的制訂及頒佈者,也是全國行政最高長官及法律的最後裁定者。本論文亟欲透過唐代的詔、敕、制中所呈現出的封駁現象,討論唐代在官僚體制內如何進行結構性的節制,及這種節制可以達到的成效。 研究後發現,在君主專制政體中,法理上雖然沒有任何機構或角色對君主之裁定具有否決權,但在中國唐代的政治體制中,卻運用「給事中」所特有的封駁職任;及公文書發佈之前,公文程式所產生的體制上的節制;約束皇帝不可以為所欲為,尤其是關係著全國性的政策及法律問題。由此,可以減少決策與行政上的錯誤。 同時,為了整合帝國的人力物力,推動政務,事前的溝通成為政令形成以前最重要的工作。由唐太宗《貞觀政要》一書的內容可以發現,君臣之間的溝通,並非針對某一案件進行具體之討論,而是透過不定時,不斷的溝通,建立對於所有人事、事務等的基本共識,避免了個案或個人的利害衝突,建立君臣之間的互信,免去君主政體中最常出現的猜疑。
期刊論文
1.秦學欣(1989)。西漢給事中非加官考。文史,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姚澄宇(1984)。唐朝的諫官制度。南京師大學報,198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楓、關大虹(1982)。封駁制度與唐初政治。歷史教學,198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嚴耕望(19550600)。杜黃裳拜相前之官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6,309-3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謝元魯(1988)。唐代中央政權的決策機構活動。文獻,198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樓勁(1987)。伯二八一九號殘卷所載公式令對於研究唐代政制的價值。敦煌學輯刊,198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中村裕一(1982)。唐代の制書式に就いて--仁井田陞氏復元制書式の檢討を中心に。史學雜誌,9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小笠原宣秀。龍谷大學所藏吐魯番出土經濟文書の特色。龍谷大學論集,3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大津透(1986)。唐律令國家のについて--儀鳳三年度支奏抄.四年金部旨符試釋。史學雜誌,95(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鈴木虎雄(1938)。支那の詔敕文と其の起草者。東方學報,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鈴木虎雄(1938)。唐代の中書舍人。東方學報,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毛漢光(19921000)。論唐代之封駁。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3(1),1-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勞榦(19480800)。論漢代的內朝與外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3,227-2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毛漢光(1991)。論唐代制書程式上的官職。第二屆國際華學研究會議。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毛漢光(1969)。唐代統治階層社會變動(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復華(1979)。唐代諫官制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劉俊文(1989)。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昶。金石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昫(1978)。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歐陽修(1978)。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礪波護(1986)。唐代政治社會史研究。京都:同朋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道濟(1964)。漢唐宰相制度。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兢。貞觀政要。河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司馬光、胡三省。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唐玄宗(1983)。大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彭叔夏。文苑英華。臺北:華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1985)。吐魯番出土文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仁井田陞(1932)。唐令拾遺。東京:東方文化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班固(1978)。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宋敏求(1959)。唐大詔令集。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毛漢光(19880000)。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唐耕耦、陸宏基(1990)。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蹟釋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東原(1962)。唐封駁。國史舊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孫國棟(1980)。唐代中書舍人遷官途徑考釋。唐宋史論集。香港:龍門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嚴耕望(1969)。論唐代尚書省之職權與地位。唐史研究叢稿。香港:新亞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內藤乾吉(1963)。唐代の三省。中國法制史考證。東京:有斐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大庭脩(1960)。唐告身の古文書學的研究。西域文化研究。東京:法藏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築山治三郎(1967)。唐代の給事中と封駁について。唐代政治制度の研究。大阪:創元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宮崎市定(1976)。東洋の近世。アジア史論考。東京:朝日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內藤乾吉(1963)。敦煌出土の唐騎都尉秦元吉告身。中國法制史考證。東京:有斐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