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人性與歷史--從當代儒學的詮釋爭議到孟子人性論的新試探
書刊名:宗教哲學
作者:袁保新
作者(外文):Yuan, Baoxin
出版日期:2017
卷期:82
頁次:頁99-121
主題關鍵詞:道德主體性倫理學性善論四端之心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879
  • 點閱點閱:20
儒家的核心價值是什麼?相信大部分的學者都會回答:「人」。亦即孔孟思想最彌足珍貴的,就是對「人性」的探索與對人性尊嚴的肯定。可是,這樣的回答並不充分。因為在過去人類歷史裡,不同民族也都有重要的哲學家在探索這個問題,並且也都做出了不同的貢獻。因此,我們在宏揚推廣儒學的現代價值時,勢必將儒學這種忠於「人性」的思考,在比較哲學的脈絡中,辨識出其與其他文化傳統不同的特質為何。而這也使得我們的學術工作,不得不進入詮釋學的反省中,即面對各種對儒家經典可能的解讀,做出我們這個時代的義理判斷與抉擇。本文之作,旨在回顧過去五十年來儒學詮釋的爭議,檢討儒家作為一種倫理學、人性論及形上學,到底具有何種義理性格。大體而言,我們擭致了以下幾個結論。第一是儒家成德之教,與其在西方「規則倫理」還是「德性倫理」中做抉擇,毋寧將其理解為一種關懷「人如何實現自我」的生命的學問。我們通過孔孟即事言理,以及推崇歷史上歷代聖王人格成就的言說方式,可以確認孔孟的思考不重視在知識層面建構客觀普遍的道德法則,而強調如何在實踐層面上興發每個人走向成德之路。換言之,孔孟在倫理學的義理定位上,基本上是「學」、「教」合一的型態。第二,有關儒學在人性論思考上的特色,由於孟子不走西方本質主義的理路,所以「主體性」這個近代西方哲學的概念,其實是容易引起誤解的。我們證諸《孟子》相關文獻,將「人性」理解為一個強調「每一自我性」及「歷史性」、「實存性」的概念,也許是更妥適的。
期刊論文
1.傅佩榮(19920100)。存在與價值之關係問題。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15,127-1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余紀元(2009)。德性之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唐君毅(1974)。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香港:新亞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榮華(2008)。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台北:明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洪漢鼎(2001)。詮釋學--它的歷史與當代發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安樂哲(2006)。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唐君毅(1973)。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祥龍(1996)。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北京:三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晨陽(2005)。道與西方的相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Heidegger, M.、Stambaugh, Joan。Being and Time。New York:Suny Press。  new window
10.沈清松(1992)。傳統的再生。台北: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石元康(19980000)。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牟宗三(1970)。道德的理想主義。臺中:私立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牟宗三(1974)。中國哲學的特質。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牟宗三(1985)。圓善論。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牟宗三(1968)。心體與性體。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牟宗三(1973)。生命的學問。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袁保新(20080000)。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勞思光(1984)。新編中國哲學史。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奇猷(1974)。顯學。韓非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